保卫科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当众复刻”,如同一场席卷全厂的风暴,彻底洗刷了林晚星身上所有的污名与质疑。图纸失窃的阴霾尚未散去,但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却在这场绝对实力的碾压下灰飞烟灭。
陆砚川那句“严惩不贷”的指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红星机械厂乃至更上层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保卫科和随后介入的上级调查组,以雷霆之势展开了彻查。王副厂长王建军首当其冲,他构陷林晚星的动机(打压陆砚川、安插亲信)和手段(收买眼线、捏造“人证”)在铁证面前无所遁形。他被停职审查,其保卫科心腹王科长也被带走调查。厂里依附于他的势力如同被沸水浇灌的蚁穴,顷刻间分崩离析,人人自危。
林晚星的名字,伴随着“天才工程师”、“技术功臣”、“清者自清”的赞誉,响彻了整个红星厂。孙大姐走路带风,逢人就夸“我们小林”。刘工、陈工等老技术骨干,见到林晚星时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敬佩,再无半分轻视。德国专家汉斯更是成了林晚星的“迷弟”,遇到难题总爱找她探讨。孩子们在厂区幼儿园里,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友善和羡慕目光。
专家楼里,气氛却并未完全轻松。陆砚川对图纸失窃案的追查力度前所未有,他深知王建军只是台前小卒,幕后必有来自首都二婶周美凤甚至二叔陆振邦的黑手。小赵忙得脚不沾地,不断将调查进展和来自首都的隐秘信息汇总上报。
书房内,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陆砚川眉头紧锁,看着桌上关于沪市红星招待所当年人员排查的零碎信息(进展缓慢,年代久远,线索稀少),以及首都那边传来的、关于二房近期异常资金流动和与某些沪市背景人物接触的密报。
林晚星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还在看?”她的声音带着关切。洗刷冤屈后,她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玛利亚信件的阴影和寻找当年真相的迫切感,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陆砚川揉了揉眉心,疲惫中透着一丝罕见的焦躁:“王建军这条线断了,他死咬是个人嫉恨,攀咬不出二房。沪市那边…阻力很大。”他看向林晚星,眼神复杂,“爷爷那边暂时稳住了,但二婶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知道你是我…最大的软肋和助力,下一次出手,只会更狠。”
林晚星在他对面坐下,目光坚定:“那就让他们来。我不怕。”她顿了顿,鼓起勇气,“砚川,关于沪市…我想亲自去一趟。”
陆砚川猛地抬眼,眼神锐利如刀:“不行!太危险!”
“我知道危险!”林晚星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但这是我们的心结,是悬在孩子们头顶的阴影!玛利亚的信你也看了,第三人!发卡!还有那半块玉!这些线索,光靠电话和信件,隔着千山万水去查,效率太低,变数太大!只有亲临现场,才有可能找到被忽略的细节,接触到当年可能知情但现在不愿开口的人!王建军的事也证明了,躲在厂里,麻烦一样会找上门!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她的话掷地有声,充满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陆砚川深深地看着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她柔韧外表下的钢铁意志。她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的原主,而是敢于主动劈开荆棘的战士。
沉默在书房里蔓延。窗外夜色浓重。
良久,陆砚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给我三天时间安排。”
林晚星心中一块巨石落地,眼中迸发出光芒:“好!”
三天时间,陆砚川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他通过隐秘渠道联系了沪市军区一位信得过的老部下,安排了可靠的临时落脚点和暗中保护。小赵则被留下来坐镇厂里,一方面继续深挖图纸失窃案与二房的联系,另一方面严密关注首都动向,尤其是二婶的反应。
出发前一晚,陆砚川将一枚小巧精致的银色口哨交给林晚星,哨身刻着繁复的暗纹。“收好。遇到紧急情况,用力吹响它。在沪市,会有人听到。”他没有解释更多,但眼神里的凝重说明了一切。
林晚星紧紧握住那枚冰凉的口哨,仿佛握住了最后一道护身符,重重点头。
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林晚星带着三个还在揉眼睛的孩子,悄然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为了不引人注目,她穿着最朴素的灰蓝色列宁装,头发利落地盘起,只带了一个不大的藤编行李箱。孩子们也穿着普通的棉布衣裳,像极了回娘家的普通工人家庭。
火车汽笛长鸣,缓缓驶离站台。林晚星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北方景色,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揭开真相的决绝。孩子们依偎在她身边,舟舟小声问:“妈妈,我们去上海找外公外婆吗?”(林晚星以探亲为借口)
林晚星摸摸他的头,柔声道:“嗯,去看看妈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们乘坐的列车驶出站台后不久,一封加密电报已经飞向了首都陆家二房。电报内容只有短短一行字:
“目标已动身,携三子,KXXX次,沪。”
发报人落款处,一个模糊的“王”字印记,若隐若现。
陆砚川那句“严惩不贷”的指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红星机械厂乃至更上层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保卫科和随后介入的上级调查组,以雷霆之势展开了彻查。王副厂长王建军首当其冲,他构陷林晚星的动机(打压陆砚川、安插亲信)和手段(收买眼线、捏造“人证”)在铁证面前无所遁形。他被停职审查,其保卫科心腹王科长也被带走调查。厂里依附于他的势力如同被沸水浇灌的蚁穴,顷刻间分崩离析,人人自危。
林晚星的名字,伴随着“天才工程师”、“技术功臣”、“清者自清”的赞誉,响彻了整个红星厂。孙大姐走路带风,逢人就夸“我们小林”。刘工、陈工等老技术骨干,见到林晚星时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敬佩,再无半分轻视。德国专家汉斯更是成了林晚星的“迷弟”,遇到难题总爱找她探讨。孩子们在厂区幼儿园里,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友善和羡慕目光。
专家楼里,气氛却并未完全轻松。陆砚川对图纸失窃案的追查力度前所未有,他深知王建军只是台前小卒,幕后必有来自首都二婶周美凤甚至二叔陆振邦的黑手。小赵忙得脚不沾地,不断将调查进展和来自首都的隐秘信息汇总上报。
书房内,灯光常常亮到深夜。陆砚川眉头紧锁,看着桌上关于沪市红星招待所当年人员排查的零碎信息(进展缓慢,年代久远,线索稀少),以及首都那边传来的、关于二房近期异常资金流动和与某些沪市背景人物接触的密报。
林晚星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进来,轻轻放在他手边。“还在看?”她的声音带着关切。洗刷冤屈后,她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玛利亚信件的阴影和寻找当年真相的迫切感,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陆砚川揉了揉眉心,疲惫中透着一丝罕见的焦躁:“王建军这条线断了,他死咬是个人嫉恨,攀咬不出二房。沪市那边…阻力很大。”他看向林晚星,眼神复杂,“爷爷那边暂时稳住了,但二婶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知道你是我…最大的软肋和助力,下一次出手,只会更狠。”
林晚星在他对面坐下,目光坚定:“那就让他们来。我不怕。”她顿了顿,鼓起勇气,“砚川,关于沪市…我想亲自去一趟。”
陆砚川猛地抬眼,眼神锐利如刀:“不行!太危险!”
“我知道危险!”林晚星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但这是我们的心结,是悬在孩子们头顶的阴影!玛利亚的信你也看了,第三人!发卡!还有那半块玉!这些线索,光靠电话和信件,隔着千山万水去查,效率太低,变数太大!只有亲临现场,才有可能找到被忽略的细节,接触到当年可能知情但现在不愿开口的人!王建军的事也证明了,躲在厂里,麻烦一样会找上门!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她的话掷地有声,充满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陆砚川深深地看着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她柔韧外表下的钢铁意志。她不再是被动承受命运的原主,而是敢于主动劈开荆棘的战士。
沉默在书房里蔓延。窗外夜色浓重。
良久,陆砚川缓缓开口,声音低沉:“给我三天时间安排。”
林晚星心中一块巨石落地,眼中迸发出光芒:“好!”
三天时间,陆砚川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他通过隐秘渠道联系了沪市军区一位信得过的老部下,安排了可靠的临时落脚点和暗中保护。小赵则被留下来坐镇厂里,一方面继续深挖图纸失窃案与二房的联系,另一方面严密关注首都动向,尤其是二婶的反应。
出发前一晚,陆砚川将一枚小巧精致的银色口哨交给林晚星,哨身刻着繁复的暗纹。“收好。遇到紧急情况,用力吹响它。在沪市,会有人听到。”他没有解释更多,但眼神里的凝重说明了一切。
林晚星紧紧握住那枚冰凉的口哨,仿佛握住了最后一道护身符,重重点头。
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林晚星带着三个还在揉眼睛的孩子,悄然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为了不引人注目,她穿着最朴素的灰蓝色列宁装,头发利落地盘起,只带了一个不大的藤编行李箱。孩子们也穿着普通的棉布衣裳,像极了回娘家的普通工人家庭。
火车汽笛长鸣,缓缓驶离站台。林晚星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北方景色,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忐忑,更有揭开真相的决绝。孩子们依偎在她身边,舟舟小声问:“妈妈,我们去上海找外公外婆吗?”(林晚星以探亲为借口)
林晚星摸摸他的头,柔声道:“嗯,去看看妈妈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她不知道的是,就在她们乘坐的列车驶出站台后不久,一封加密电报已经飞向了首都陆家二房。电报内容只有短短一行字:
“目标已动身,携三子,KXXX次,沪。”
发报人落款处,一个模糊的“王”字印记,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