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工人的诞生-《抗战!我的金手指是整个国家!》

  旅长抬起头死死盯着凌天,仿佛要将他看穿。

  “技工学校……”他喃喃自语,每一个字都咬得极重。

  “对!”李云龙一把抢过话头,唾沫星子横飞,“咱不光要会下蛋的鸡,还要会养鸡的人!不!咱要自己孵小鸡!”

  这个粗俗的比喻,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听懂了。

  “好!”旅长一拳砸在身边的钢轨上,发出“当”的一声巨响。

  “就这么办!枪炮的生产可以往后推一推,但这学堂,一天都不能等!”

  他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赵刚身上。

  “赵刚!”

  “到!”赵刚猛地挺直了腰杆。

  “这件事,交给你了!你给我从全根据地,把那些脑子灵光、识文断字、身家清白、思想靠得住的年轻人,都给老子找来!”

  “是!”赵刚的回答,斩钉截铁。

  他明白,这个任务的分量,比打下一座县城还要重。

  几天后,红星第一技术工人学校的招生简章,贴满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山山水水。

  一时间,无数年轻人从村庄里,从队伍里涌了出来。

  赵刚亲自坐镇招生处,他面前的桌子上,堆满了报名表。

  他面前站着一个紧张到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的年轻战士。

  “叫什么名字?”赵刚的声音很温和。

  “报……报告首长!俺叫王石头!”

  “为什么要来?”

  “俺……俺想学本事!”王石头的脸涨得通红,鼓起勇气说道,“俺想亲手造出大炮!把小鬼子都轰出去!”

  赵刚笑了笑,又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在王石头的报名表上,画了一个圈。

  “去那边领套新衣服,明天报道。”

  就这样,三百名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了“红星技校”的第一批学员。

  开学典礼,就在一间刚刚落成的,宽敞明亮的大砖房里举行。

  学员们穿着崭新的灰色工装,拘谨地坐在崭新的木头课桌前。

  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神奇的地方。

  墙壁刷得雪白,地上是平整的水泥地。

  最前面,是一块巨大光滑的黑色板子,旁边还放着一个他们叫不出名字的铁家伙,上面有个大大的玻璃“眼睛”。

  这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又有些不知所措。

  旅长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那三百张年轻、质朴、又充满渴望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

  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用最朴实的话说道:

  “孩子们!今天把你们叫来,不是让你们上阵杀敌的。”

  “是让你们来学本事的!”

  “学一种能让咱们的工厂转起来,能让咱们的枪炮造出来,能让咱们中国人挺直腰杆子的本事!”

  “你们,就是咱们未来的种子!”

  第一堂课开始了。

  授课的,是来自未来的工程师张伟。

  他打开了那个带“眼睛”的铁家伙,一道光束打在黑板上,出现了一幅清晰的机械图纸。

  学员们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

  “同志们,我们今天讲第一个概念,‘公差’。”张伟的声音通过一个小小的扩音器传遍整个教室。

  “公差,就是允许的误差范围。一个零件,它的尺寸不能绝对精确,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张伟讲得深入浅出,可下面的学员们,却是一个个听得愁眉苦脸。

  “啥叫公差?”

  “这图上画的圈圈杠杠是啥玩意儿?”

  “比听天书还难受……”

  坐在后排旁听的李云龙,早就听得抓耳挠腮。

  他捅了捅旁边的孔捷:“老孔,你听懂没?啥叫公差?俺寻思着,这差了就是差了,咋还有个公的?”

  孔捷也是一脸迷茫:“去去去,我哪知道!”

  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员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他们不怕死,不怕苦,可面对这些听不懂的理论,一种前所未有的畏难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课后,工程师张伟找到了凌天和赵刚,满脸的挫败。

  “凌顾问,赵政委,这不行啊!他们基础太差了,我感觉像在对牛弹琴!”

  赵刚皱着眉头,也觉得问题棘手。

  凌天看着那些垂头丧气的学员。

  他开口道:“张工,问题不在他们,在我们。”

  “我们不能用教研究生的方法,来教一群连字都认不全的战士。”

  他转向张伟:“别跟他们讲虚的,带他们去车间!指着实物,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干什么用的!”

  “理论,要在实践里开花结果!”

  第二天,课堂搬到了机器轰鸣的车间里。

  张伟指着一台崭新的车床。

  “同志们,看!这玩意儿,叫车床!咱们要的子弹壳、炮弹、还有枪管,都能从这上面做出来!”

  他又拿起两个螺栓,一个能轻松拧进螺母,另一个怎么也拧不进去。

  “看见没?这个能用,那个不能用!它们俩看着一样,但尺寸差了那么一丢丢!”

  “这一丢丢,就叫误差!而我们允许的误差范围,就叫公差!”

  “超出了这个范围,造出来的就是废品!上了战场,就要害死人!”

  这一下,所有人都懂了!

  原来“公差”是这个意思!

  学员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们围着车床,摸摸这,看看那,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理论,终于和现实,连接在了一起。

  学员王石头,成了车间里最刻苦的一个。

  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别人都睡了,还偷偷跑到车间,对着图纸比划。

  老师傅看他肯下功夫,便手把手地教他。

  “石头,手要稳!感觉机器的震动!”

  “进刀不能急,要听声音!金属被切削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王石头把师傅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反复练习。

  一块铁料,被他车废了。

  第二块,又废了。

  他不气馁,擦了擦汗,换上第三块。

  这一次,他全神贯注,人仿佛和机器融为了一体。

  车刀平稳地滑过,铁屑像卷曲的银色面条一样飞溅出来。

  终于,一个闪着金属光泽的螺栓,出现在他手中。

  他紧张地拿起游标卡尺,小心翼翼地卡住螺栓的直径。

  指针,稳稳地停在了图纸要求的那个刻度上!

  分毫不差!

  “师傅!师傅!我……我成功了!”王石头激动地大喊,声音都变了调。

  老师傅走过来,接过螺栓,仔细看了看,又用卡尺量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重重地拍了拍王石头的肩膀。

  “合格!好小子,出师了!”

  “成功了!石头成功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车间!

  所有学员都围了过来,争相传看着那个小小的螺栓,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

  “俺也能行!”

  “石头能做到,俺也能!”

  一个人的成功,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潮,席卷了整个技校。

  教室里,灯火彻夜不熄。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二十四小时不停。

  学员们像是疯了一样,废寝忘食地吸收着知识,锤炼着技术。

  他们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身上沾满了洗不掉的油污,但他们的眼睛,却一天比一天亮。

  三个月后。

  红星技校第一批学员,迎来了毕业典礼。

  三百名学员,身姿笔挺地站在操场上。

  他们已经脱胎换骨。

  昔日的农民和战士,如今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从容。

  他们能看懂复杂的图纸,能熟练地操作各种机床,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他们,成了八路军第一代真正的产业工人。

  旅长亲自为他们颁发毕业证书。

  当他把一本印着“红星第一技术工人学校毕业证”的红色小本子,交到王石头手上时,这个铁打的汉子,眼眶也湿润了。

  “好样的!都是好样的!”

  典礼结束后,凌天和赵刚正在整理学员们的档案。

  凌天的手指,在一份档案上停了下来。

  他将那份档案抽出来,仔细地看了看上面的照片和评语。

  照片上,是一个眼神清澈又坚毅的年轻姑娘。

  评语栏里写着:杨秀芹,技术考核特优。

  该同志不仅学习能力强,且具备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多次小组实践中主动承担组长职责,有效提升了小组效率,建议作为管理后备人才重点培养。

  凌天拿着档案,走到正在和旅长说话的赵刚身边。

  “老赵。”

  赵刚回过头:“怎么了?”

  凌天将手里的档案递了过去,目光中带着对先辈的深深敬意。

  “这个人,你得重点关注一下。”

  赵刚疑惑地接过档案,看了一眼上面的名字和照片。

  “杨秀芹?一个女同志?”

  “别小看她。”凌天的声音很郑重,“我们的工厂建起来了,就需要有咱们自己信得过的人去管理。”

  “技术骨干,我们能培养。但能把这些技术骨干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力量的帅才,更难得。”

  “这个人,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