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京华初遇传巷韵,归巷满庭待槐香-《时光织就的网》

  北京的四月,风里还带着几分微凉,却已藏不住春日的暖意。苏晚跟着人流走出火车站,抬眼就看见举着“梧桐巷文创”牌子的赵经理——他穿着浅灰色西装,手里拎着个帆布包,正是梧桐巷定制款,墨绿色布料上印着的“忆槐亭”图案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苏小姐、林先生、夏小姐,还有王爷爷、张奶奶,一路辛苦!”赵经理快步迎上来,热情地接过他们手里的行李,“我已经订好了酒店,离文创交流会的会场很近,咱们先去放行李,晚上我做东,给大家接风洗尘。”

  王爷爷摸了摸背上的二胡,笑着说:“麻烦赵经理了,我们这还是头一回来北京,以后还得靠你多指点。”张奶奶则好奇地看着周围的高楼大厦,小声跟苏晚说:“北京的房子真高啊,跟咱们梧桐巷的老房子完全不一样,不过还是咱们巷里的青石板路走得踏实。”

  坐上去酒店的车,赵经理拿出一份文创交流会的日程表:“这次交流会有三天,第一天是各地文创展示,咱们的展位在‘非遗传承区’,我已经提前布置好了,摆上了你们的‘老巷记忆’套装和‘忆槐亭’帆布包;第二天有文创论坛,苏小姐可以上台分享梧桐巷的文创故事;第三天是买家对接会,很多文创店和旅游公司都会来,咱们争取多谈几个合作。”

  苏晚接过日程表,仔细看了看:“谢谢赵经理想得这么周到,我们一定好好准备,不辜负您的期望。”她转头看向窗外,北京的街道车水马龙,与梧桐巷的宁静截然不同,心里却始终记挂着巷里的青石板路、老戏台和后院的桂花树——不知道爷爷有没有按时给旧书翻晒,记忆馆的游客多不多。

  到了酒店,放好行李后,赵经理带着他们去了附近的一家老北京菜馆。店里的装修古色古香,木质的桌椅、墙上的老照片,让几人想起了梧桐巷的记忆馆。赵经理点了北京烤鸭、炸酱面、豌豆黄,笑着说:“你们尝尝北京的特色菜,就像咱们梧桐巷的桂花糕一样,都是有故事的味道。”

  王爷爷夹了一块烤鸭,放进嘴里,点点头:“好吃!跟咱们巷里的酱鸭不一样,各有各的风味。”张奶奶则喜欢豌豆黄,说甜而不腻,像小时候吃的麦芽糖。吃饭时,赵经理跟他们聊起了北京的文创市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你们的梧桐巷文创正好符合这个趋势,尤其是有声绘本和老故事书签,特别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第二天一早,文创交流会正式开幕。苏晚几人赶到会场时,“梧桐巷文创”的展位前已经围了不少人。展位的布置延续了“老巷记忆馆”的风格,顶部挂着梧桐巷的老照片,展台上整齐摆放着“老巷记忆”套装、“四季”书签、“忆槐亭”帆布包,小音箱里循环播放着王爷爷的二胡曲《忆槐亭》。

  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拿起有声绘本,翻开第一页,王爷爷拉二胡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孩子睁大眼睛,好奇地问:“妈妈,这个爷爷在哪里?我想跟他学拉二胡。”苏晚笑着说:“这位爷爷就在这里哦,他今天会现场表演二胡,还会教小朋友们简单的拉琴姿势。”

  不一会儿,王爷爷拿起二胡,在展位旁的小舞台上坐下。随着琴弦拨动,《忆槐亭》的悠扬旋律在会场里散开,周围的人都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演奏结束后,掌声雷动,有位来自天津的文创店老板走上前,递来名片:“王爷爷的二胡拉得太好了!我想把梧桐巷的文创引进天津,再邀请王爷爷去天津做几场表演,您看可以吗?”

  王爷爷高兴地答应:“当然可以!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我去哪里表演都愿意。”

  张奶奶则在展位旁摆开剪纸工具,教大家剪“忆槐亭”和老槐树的图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凑过来,跟着张奶奶学剪纸,一边剪一边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剪纸,后来忙着照顾家里就放下了,今天看到你的剪纸,又想起了以前的日子。你们的梧桐巷听起来真好听,以后我一定要去看看。”

  夏冉则负责给游客介绍“四季”书签,她指着书签上的图案,给大家讲梧桐巷四季的故事:“春天的时候,‘忆槐亭’旁边的迎春花会开,嫩黄的花配着红漆柱子,特别好看;夏天的老槐树下特别凉快,街坊们会坐在树下聊天;秋天的桂花开了,整个巷里都是甜香;冬天的雪落在青石板路上,像裹了层糖霜。”

  很多游客听完故事,当场就买了书签和帆布包,还有人拿出手机,关注了梧桐巷文创的微信公众号,说要随时了解新文创的消息。

  下午的文创论坛上,苏晚上台分享了梧桐巷文创的创作历程。她拿着“老巷记忆”套装,给大家讲老人们的故事:“我们的文创不是凭空设计的,每一件产品背后都有真实的人和事。有声绘本里的声音,是巷里王爷爷的二胡声、张奶奶剪窗花的声音、孙爷爷讲老故事的声音;帆布包上的图案,是我们用了半年时间,走访老人们,根据他们的回忆画出来的;书签上的诗句,是我们结合梧桐巷四季的景色写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创,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的小镇上,有一条充满温暖和记忆的老巷。”

  台下的观众听得格外认真,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记录。论坛结束后,有位来自杭州的旅游公司负责人找到苏晚:“我们想跟你们合作,推出‘梧桐巷文化之旅’的线路,让游客去梧桐巷住老房子、听老故事、学手工,再带走你们的文创,您看怎么样?”

  苏晚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们早就想推出这样的线路了,咱们可以详细聊聊合作细节。”

  第三天的买家对接会上,苏晚和林澈又谈成了好几笔合作——除了天津和杭州,还有南京、苏州的几家文创店和旅游公司,都想引进梧桐巷的文创,或者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赵经理笑着说:“你们这次北京之行太成功了,以后梧桐巷的文创就能覆盖华东和华北地区了,下一步咱们可以往南方推广。”

  交流会结束后,赵经理带着他们去了故宫。红墙黄瓦的宫殿在阳光下格外壮观,王爷爷和张奶奶看得目不暇接,不停地拿出手机拍照。张奶奶指着故宫的角楼,跟苏晚说:“这楼真好看,跟咱们的老戏台不一样,但都有老味道,我回去要剪一个角楼的剪纸,放在记忆馆里。”

  王爷爷则在故宫的树下拉了一段二胡,引来很多游客围观。有位游客认出了他,兴奋地说:“您是梧桐巷的王爷爷吧?我在文创交流会上听过您拉二胡,太好听了!”王爷爷笑着点头,又拉了一段《茉莉花》,琴声在故宫的红墙间回荡,格外动人。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苏晚他们去了赵经理的文创店。店里的“梧桐巷文创专区”布置得很温馨,展架上摆满了帆布包、明信片、有声绘本,几位顾客正在挑选。一位年轻女孩拿着“忆槐亭”帆布包,跟同伴说:“我上次去江南旅游,就喜欢这种有故事的老巷,等放假了,我一定要去梧桐巷看看。”

  苏晚走上前,跟女孩聊了起来,给她讲了梧桐巷的故事和“忆槐亭”的由来。女孩听得入迷,当场又买了一套“老巷记忆”套装,说要送给朋友,让朋友也喜欢上梧桐巷。

  离开北京时,赵经理给他们送了很多北京的特产,有驴打滚、茯苓饼,还有一套北京胡同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送给你们,你们可以参考一下,以后设计梧桐巷的胡同明信片,肯定也很受欢迎。”

  火车缓缓开动,苏晚看着窗外的北京渐渐远去,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王爷爷靠在座位上,手里拿着二胡,还在回味在北京的表演;张奶奶则整理着剪好的剪纸,说要赶紧带回梧桐巷,放在记忆馆里;夏冉拿着北京胡同的明信片,跟林澈讨论着新的文创设计思路。

  苏晚拿出手机,给爷爷发了条消息,附上在北京拍的照片:“爷爷,我们要回家了,这次谈成了很多合作,还认识了很多朋友,等我们回去给您带北京的特产。”

  爷爷很快回复:“回来就好,巷里的老人们都等着你们呢!记忆馆这几天来了很多游客,都问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想听听北京的故事。后院的桂花树已经冒出新芽了,等你们回来,很快就能闻到桂花香了。”

  火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熟悉——青瓦白墙的房子、蜿蜒的小河、路边的迎春花,都让几人想起了梧桐巷。苏晚靠在窗边,心里满是期待,她仿佛已经看到了巷口的青石板路、文渊书坊的木质招牌、老戏台的红漆柱子,还有老人们在“忆槐亭”下等待的身影。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火车终于到达了小镇。苏晚几人刚走出车站,就看见爷爷、孙爷爷、夏冉奶奶等在门口,手里拿着鲜花和水果。“欢迎回家!”爷爷走上前,接过苏晚手里的行李,眼里满是笑意,“一路累了吧?快回家,我煮了你们最喜欢的桂花粥。”

  孙爷爷拉着王爷爷的手,急切地问:“北京怎么样?表演顺利吗?有没有人喜欢咱们梧桐巷的故事?”王爷爷笑着说:“顺利!很多人都喜欢咱们的故事,还有人要邀请咱们去天津、杭州表演呢!”

  张奶奶则把剪好的北京角楼剪纸拿给夏冉奶奶看:“你看,这是我在北京剪的,回去咱们把它放在记忆馆里,让游客也看看北京的老建筑。”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往梧桐巷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走进巷口,苏晚一眼就看到了“忆槐亭”——亭子的柱子上挂着几个红灯笼,周围的桂花树枝叶繁茂,嫩绿的叶子在夕阳下泛着光。记忆馆的门口摆着很多游客送的小礼物,有各地的明信片、手工饰品,还有小朋友画的梧桐巷图画。

  文渊书坊的窗户里透出暖黄的灯光,柜台上摆着爷爷刚晒好的旧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墨香和桂花的清香。爷爷走进厨房,很快端出了桂花粥,乳白的粥底裹着桂花的甜香,热气氤氲中,大家的笑声格外温馨。

  晚饭后,老人们都聚集在“忆槐亭”下,听苏晚几人讲北京的故事。王爷爷拿出二胡,拉了一段在北京表演过的《忆槐亭》,琴声在巷里回荡,引得游客们也围了过来;张奶奶则教大家剪北京角楼的剪纸,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夏冉和林澈则给老人们展示着新的文创设计图,有梧桐巷胡同明信片、北京与梧桐巷的对比剪纸,还有“京华遇巷”主题的帆布包。

  苏晚坐在“忆槐亭”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景象——老人们的笑容、孩子们的笑声、游客们的好奇目光,还有巷里熟悉的青石板路、老建筑,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次北京之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梧桐巷的故事还会传到更多地方,梧桐巷的文创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而那些关于记忆、传承与梦想的约定,会像“忆槐亭”旁的桂花树一样,在时光的滋养下,绽放出更浓郁的芬芳。

  夜渐渐深了,游客们陆续离开,老人们也慢慢散去。苏晚和爷爷站在文渊书坊的门口,看着巷里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忆槐亭”的红灯笼还亮着,像一颗温暖的星。“爷爷,您说,以后会不会有更多人来梧桐巷,听咱们的故事,带咱们的文创回家?”苏晚轻声问。

  爷爷笑着点头,拍了拍她的肩膀:“会的。只要咱们守住巷里的记忆,把故事一直讲下去,就会有更多人知道梧桐巷,喜欢梧桐巷。你太爷爷当年开书坊,就是想让巷里的故事传下去,现在你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苏晚抬头看向天空,月亮挂在天上,洒下清冷的光。她仿佛看到了太爷爷的身影,站在文渊书坊的柜台后,微笑着看着她,看着这条充满记忆和温暖的老巷。

  她知道,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关于春日新叶与远方的约定,会在每一个春夏秋冬里,伴着桂花的清香,伴着老人们的笑声,伴着文创的温度,一直传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传到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