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市集首日暖,手艺传新声-《时光织就的网》

  清晨六点的市集广场,已经飘着竹编的清香和月饼的甜香。苏晚和众人推着装满文创产品的竹编推车赶来时,活态展示区的展台已经搭好——李师傅的竹编工具摆得整整齐齐,郑师傅徒弟的漆料罐排成一排,陈师傅的蜀绣绷子上还绷着半只没绣完的海鸥。

  “快把组合礼盒摆到前排!”苏晚指挥着大家,将装着灯笼、香囊、书签的礼盒一一摆好,每个礼盒上都贴着张奶奶剪的贝纹剪纸。林晓则蹲在展台旁调试设备,电脑屏幕连接着元宇宙展区,虚拟场景里,线上用户的头像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观众席”。

  九点整,市集准时开幕。第一批游客涌进展示区时,李师傅正坐在竹凳上编灯笼骨架。竹丝在他指尖翻飞,不过几分钟,一个圆形骨架就成型了。“这竹编看着简单,手得稳才行吧?”有游客凑过来问。李师傅笑着把竹丝递过去:“来试试?我教你编个简单的结。”旁边的陈师傅也招手:“我这儿能体验蜀绣针法,绣个小浪花当纪念!”

  展台前很快围满了人。郑师傅徒弟拿起漆刷,给竹编骨架上淡蓝色漆料,漆料里的贝壳粉在阳光下闪着细光,游客们纷纷举着手机拍照;孙爷爷坐在角落,手里拿着刺绣针,几分钟就绣出一朵小海浪,游客们接过绣片时,都忍不住感叹:“这手艺真细致!”

  十点整,线上直播准时开始。苏晚举着话筒站在展台中央,镜头扫过展示区:“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李师傅现场编竹编骨架,旁边陈师傅正在绣蜀绣香囊——这两种手艺来自不同地域,今天在这儿完成了第一次联合创作。”元宇宙展区的弹幕瞬间刷屏:“好想去现场!”“能再拍拍漆料调法吗?”

  正说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挤到展台前,盯着迷你灯笼不肯走。“阿姨,这个灯笼上的小海鸥是剪出来的吗?”她指着张奶奶贴的剪纸问。张奶奶立刻拿起剪刀,当场剪了只小海鸥递给她:“喜欢就拿着,下次来阿姨教你剪!”小女孩攥着剪纸,拉着妈妈的手预订了一套组合礼盒:“我要把灯笼挂在房间里,天天看。”

  活态展示区的热闹还没停,吴叔的dIY月饼摊位又排起了长队。游客们拿着李师傅编的迷你竹模,在吴叔的指导下按压贝纹图案,烤好的月饼装在竹编小盒里,不少人刚拿到就拆开尝了:“芝麻馅里有股淡淡的竹香,太特别了!”吴叔笑得眯起眼:“这竹模是李师傅特意编的,就想让大家尝尝‘手艺的味道’。”

  中午时分,周师傅也带着皮影竹编灯笼赶到了。他刚把灯笼挂起来,皮影人物的影子投在展墙上,立刻吸引了一群孩子围过来。“这是孙悟空!”有孩子指着影子喊。周师傅顺势转动灯笼,嘴里还念起了皮影戏的台词,展墙前顿时响起阵阵笑声。苏晚趁机在元宇宙“跨地域合作区”更新了现场画面,线上用户纷纷留言:“皮影 竹编太有意思了,我要预订皮影灯笼!”

  下午的展示区,多了不少“新学徒”。有年轻姑娘跟着陈师傅学绣蜀绣,手指被针扎了也不气馁;有大学生围着李师傅问竹编技巧,还拿出笔记本记编法口诀;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吴叔的摊位前一起做月饼,竹编小模子上的贝纹印得歪歪扭扭,却满是欢喜。

  林晓拿着平板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苏晚姐,元宇宙展区的线上订单已经破三百了!还有好几个手艺人发来消息,想下次和咱们合作。”苏晚接过平板,看着屏幕上各地手艺人的留言,又转头看向展台前忙碌的众人——李师傅在教游客编竹结,陈师傅在绣新的海鸟香囊,吴叔在给孩子递刚烤好的月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暖融融的笑。

  夕阳西下时,市集第一天的人流渐渐散去。众人坐在展台旁,清点着剩下的产品——组合礼盒只剩十几套,迷你灯笼几乎卖空,书签也少了大半。李师傅拿起一个没编完的竹丝骨架,笑着说:“明天得再编点骨架,不然明天不够用。”陈师傅也点头:“我包里还带了蜀绣线,明天多绣点小挂件。”

  苏晚看着天边的晚霞,手里攥着一张游客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拿在手里的温暖”。她抬头看向身边的伙伴,突然觉得,所谓的“远方的约定”,从来不是某个遥远的地方,而是让这些手艺被看见、被喜欢、被传承的每一个瞬间——就像今天市集里,游客接过手作时眼里的光,线上用户留言里的期待,还有孩子们学着剪剪纸时认真的模样。这些光和热,正让非遗手艺长出新的枝叶,朝着更远的地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