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梧桐巷,终于褪去了樱花的粉白,被满巷的槐香裹住。清晨的风带着清甜的气息掠过青石板路,巷口那棵老槐树的枝桠早已织成浓绿的伞盖,细碎的白色槐花瓣像雪似的落在忆槐亭的石桌上、红灯笼的穗子上,连张奶奶竹篮里的彩纸,都沾了两瓣带着香气的花瓣。
苏晚踩着落满槐花的石板路往巷里走时,远远就听见忆槐亭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走近了才看见,张奶奶正领着巷里的几位妇女围在桌边,桌上摊着好几张画满图案的宣纸,有槐花缠枝纹、老槐树的剪影,还有上海老洋房的尖顶与梧桐巷青瓦的组合纹样。“这是我跟孙爷爷琢磨的新花样,下个月上海文化节要展咱们的刺绣和剪纸,得让上海人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能把南北风景揉到一块儿去。”张奶奶手里捏着一支炭笔,在宣纸上细细描着槐花瓣的纹路,指尖沾了点墨,却半点不影响她的专注。
孙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块素色绸缎,正用粉饼在上面画着底稿。听见苏晚的脚步声,他抬头笑了笑:“丫头来得正好,你看看这绸缎的颜色,是我托林先生从上海带的真丝料,用来绣‘槐巷映洋房’的图案正好,比普通棉布亮堂,还能把槐花瓣的层次感显出来。”苏晚凑过去看,绸缎上已经勾勒出半棵老槐树,树影里藏着一座迷你的上海石库门洋房,门楣上还缀着两朵小小的槐花,巧思里满是南北交融的温情。
“孙爷爷,您这设计太妙了!上次去上海文化角,就有游客问能不能买到带老洋房和槐树的刺绣,这下刚好能满足他们。”苏晚指尖轻轻拂过绸缎,真丝的触感细腻柔滑,她忽然想起林先生上周发来的消息,说上海文化节组委会特意给梧桐巷留了个“非遗手作专区”,还想邀请几位老人现场展示技艺。正想把这事说出来,就看见夏冉背着帆布包,踩着自行车从巷口冲进来,车筐里的文件夹晃得厉害,车后座还绑着一个印着上海老洋房图案的纸箱。
“苏晚姐!孙爷爷!张奶奶!林先生从上海寄东西来啦!还有他刚发的消息,说上海文化节的展位图纸已经弄好了,让咱们看看有没有要调整的!”夏冉停下车,顾不上擦额头的汗,就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打印纸,又弯腰解开纸箱的绳子。箱子一打开,里面整齐码着几卷不同颜色的丝线、几本厚厚的刺绣针法书,还有一套包装精美的上海老字号胭脂——夏冉拿起一盒胭脂递给张奶奶:“林先生说这是上海老牌子的胭脂,颜色正,您绣花瓣的时候要是想找灵感,就看看这个色。”
张奶奶接过胭脂盒,打开盖儿闻了闻,浅粉色的胭脂带着淡淡的玫瑰香,她笑着点头:“林先生这孩子心细,知道我绣粉色花瓣总怕颜色不准。”孙爷爷则拿起那本针法书翻了翻,眼睛一亮:“这里面有‘盘金绣’的法子,我以前只在老画报上见过,要是用在洋房的门牌号上,肯定亮眼!”苏晚拿起展位图纸仔细看,图纸上标注着“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的位置,就在文化节主展馆的一层,旁边挨着上海本地的苏绣展位,展区里还特意留了一张长桌,标注着“现场体验区”,旁边的说明写着“供梧桐巷手艺人教学使用”。
“林先生说,要是咱们觉得体验区的桌子不够大,他还能跟组委会协调。另外,文化节期间会有媒体来采访,想让孙爷爷和张奶奶讲讲刺绣、剪纸里的南北文化故事。”苏晚把图纸上的重点念给几位老人听,张奶奶立刻放下胭脂盒,从竹篮里拿出一张刚剪好的“槐巷洋房”剪纸:“到时候我就剪这个,一边剪一边说,咱们梧桐巷的樱花谢了有槐花,上海的洋房配着咱们的槐树,才是最好看的风景。”孙爷爷也跟着点头:“我就带那幅‘槐巷映洋房’的刺绣半成品去,现场绣给游客看,再讲讲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刺绣工具来梧桐巷的事儿,让他们知道这手艺里的缘分。”
正说着,吴叔端着一个搪瓷盆从巷尾走过来,盆里装着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裹着槐香飘得满亭都是。“大伙儿尝尝新做的槐花糕!我加了点上海的桂花糖,比往年的更甜些,看看合不合口味。”吴叔把搪瓷盆放在石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苏晚:“这是我列的清单,下个月去上海文化节,我想在咱们的展位旁边设个小摊子,卖些槐花糕、桂花酥,再煮点桂花茶,让游客尝尝咱们梧桐巷的味道。我还问了林先生,他说组委会同意了,只要咱们提前报备食材就行。”
苏晚接过清单,上面写着“槐花糕(每日50份)、桂花酥(每日30份)、桂花茶(每日10升)”,后面还备注着“食材均用梧桐巷本地槐花、去年晒干的桂花,桂花糖从上海老字号采购”。她笑着点头:“吴叔您考虑得真周全,上次游客就说您的桂花糯米粥好喝,这次去上海,肯定有更多人喜欢您做的点心。”夏冉已经拿起一块槐花糕咬了一口,甜软的糕点里带着槐花的清香,桂花糖的甜味一点不腻,她含糊地说:“吴叔,您这手艺要是去上海摆摊,肯定能成‘网红’!到时候我帮您拍照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槐花糕!”
几个人正围着石桌吃槐花糕,巷口忽然传来熟悉的汽车喇叭声。夏冉探头一看,立刻跳起来:“是林先生的车!他怎么突然来了?”苏晚也有些意外,上周林先生还说这个月要忙着筹备上海文化节,没想到会亲自来梧桐巷。几个人往巷口走,刚到忆槐亭附近,就看见林先生从一辆银灰色的轿车里下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身后还跟着一位穿着藏青色西装的女士,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
“苏晚女士,孙爷爷,张奶奶,抱歉没提前跟你们说,这次来是有件重要的事想跟你们商量。”林先生快步走过来,跟众人打过招呼后,指了指身边的女士:“这位是上海文化节组委会的李主任,她这次特意跟我来梧桐巷,想实地看看咱们的手作过程,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文化节期间的展示细节。”李主任笑着伸出手,跟苏晚等人一一握手:“早就听说梧桐巷的手艺人手艺高超,这次来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槐巷剪纸’和‘江南刺绣’,沾沾这满巷的槐香。”
张奶奶赶紧拉着李主任往忆槐亭走,指着桌上的剪纸和刺绣底稿:“李主任您看,这是我们准备带去文化节的东西,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我们再改。”李主任凑到桌边,拿起那张“槐巷洋房”剪纸仔细看,剪纸的边缘剪得细腻光滑,槐花瓣的纹路清晰可见,洋房的窗户上还剪了个小小的槐花图案,她不禁赞叹:“张奶奶,您这手艺太精细了!连这么小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剪纸要是挂在展区里,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孙爷爷也把那匹真丝绸缎递过去:“李主任您看看这料子,我们想绣一幅‘槐巷映洋房’,到时候现场绣给大家看,让他们知道咱们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潮流。”
李主任摸了摸绸缎的质地,又看了看底稿,点头称赞:“真丝料配这个图案,既显档次又有文化味,现场刺绣的想法也特别好,现在的游客就喜欢看手作过程,这样能让他们更了解非遗手艺的魅力。”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文化节的活动流程:“我这次来,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现场活动的时间。组委会想让张奶奶在开幕式当天表演剪纸,孙爷爷在第二天进行刺绣展示,吴叔的美食摊位可以从文化节第一天开到最后一天,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你们看这个时间安排行不行?”
张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开幕式当天我肯定提前准备好材料,剪一幅大的‘南北春融’图,让上海的游客一进门就能看到咱们梧桐巷的心意。”吴叔也笑着说:“时间刚好,我每天早上提前把点心做好,用保温箱装过去,保证游客吃到的都是热乎的。”李主任见大家都没意见,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协议:“这是文化节展位的确认协议,上面写了展位的使用时间、安全注意事项,还有组委会提供的支持,比如展板、桌椅、照明设备这些,你们看看要是没问题,就可以签字了。”
苏晚接过协议,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所有条款都跟之前林先生沟通的一致,便转头对孙爷爷和张奶奶说:“条款都没问题,咱们可以签字了。”孙爷爷和张奶奶分别在协议上签了字,李主任收起协议,笑着说:“太好了!有了你们的参与,这次上海文化节肯定会更精彩。对了,组委会还想给你们做个宣传短片,明天会派摄影师来梧桐巷,拍一拍你们制作手作的过程,还有梧桐巷的风景,到时候会在文化节的官网和社交媒体上播放,你们看可以吗?”
“可以可以!”夏冉立刻接过话:“我明天可以带摄影师去巷尾的老井、吴叔的院子,还有记忆馆,那些地方拍出来肯定好看!”苏晚也点头:“没问题,我们明天会提前准备好,保证拍摄顺利。”李主任满意地笑了:“那太好了,咱们明天见。今天时间不早了,我和林先生还要赶回上海,就不多打扰了。”
送走李主任和林先生后,巷里的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兴奋地讨论起明天的拍摄和下个月的文化节。张奶奶翻出自己最满意的几幅剪纸,整齐地摆放在石桌上,准备明天让摄影师拍;孙爷爷则把那匹真丝绸缎和丝线都整理好,还特意找了个干净的木框,把刺绣底稿固定好,方便拍摄;吴叔则计划明天早上多蒸些槐花糕,让摄影师也尝尝,顺便拍一拍制作槐花糕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上海来的摄影师就到了梧桐巷。夏冉带着他们先逛了整个巷子,拍了老槐树、忆槐亭、巷尾的老井,还有挂在红灯笼上的槐花。接着,摄影师又去了张奶奶家,拍她剪“槐巷洋房”剪纸的过程——张奶奶坐在窗边,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手上,落在纸上的槐花瓣影子随着剪刀的移动轻轻晃动,摄影师赶紧按下快门,把这温馨的画面拍了下来。
随后,摄影师又去了孙爷爷家。孙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拿着绣花针在真丝绸缎上绣槐花瓣。他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绸缎,右手拿着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得格外认真,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绸缎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连绣线的光泽都显得格外柔和。摄影师蹲在旁边,拍了孙爷爷绣花的特写,还拍了他展示以前刺绣作品的画面——孙爷爷拿出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他老伴当年绣的手帕,有上海老洋房的图案,也有梧桐巷的风景,每一张都保存得完好无损。
“这是我老伴1960年绣的,那时候她刚从上海来梧桐巷没多久,想家了就绣上海的洋房;这张是1975年绣的,绣的是巷里的老槐树,那时候咱们巷里的槐树比现在还粗……”孙爷爷一边展示手帕,一边跟摄影师讲述背后的故事,摄影师听得入了迷,赶紧把这些话录了下来,说要放在宣传短片里,让更多人知道这手艺里的情感。
最后,摄影师去了吴叔的院子。吴叔正忙着蒸槐花糕,院子里的大铁锅里冒着热气,他把新鲜的槐花洗干净,和着面粉、白糖、桂花糖揉成面团,再放进蒸笼里。摄影师拍了吴叔揉面团、撒槐花的过程,还拍了槐花糕蒸好后,吴叔给大家分糕点的画面——夏冉和苏晚都来帮忙,几个人围在蒸笼旁,手里拿着刚出锅的槐花糕,脸上满是笑容,槐香和糕点的甜味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拍摄结束后,摄影师跟苏晚等人道别:“今天拍的素材都特别好,满巷的槐香,还有老人们的手艺和故事,这些都是最珍贵的东西。我回去肯定好好剪辑,保证宣传短片能让更多人喜欢上梧桐巷。”夏冉笑着说:“要是短片里需要文字说明,随时找我!我还能给你们提供梧桐巷的老照片,让短片更有历史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梧桐巷的人们都在忙着准备去上海文化节的东西。张奶奶每天都在剪新的剪纸,除了“槐巷洋房”“南北春融”,还剪了不少小尺寸的槐花、桂花图案,准备当作小礼物送给游客;孙爷爷则加快了刺绣的进度,每天都绣到傍晚,“槐巷映洋房”的刺绣已经完成了大半,槐树叶的绿色、洋房门牌的红色、槐花瓣的白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格外和谐;吴叔则开始准备食材,他把新鲜的槐花晒干,装在密封罐里,还买了不少上海老字号的桂花糖,准备带到上海去;苏晚和夏冉则忙着整理记忆馆的老物件,挑选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孙爷爷老伴的纺织厂工作证、张奶奶的旧剪刀、吴叔父亲留下的老灶台,准备放在文化节的展位上展示,让游客更了解梧桐巷的历史。
五月底的一天,林先生再次来到梧桐巷,带来了宣传短片的样片,还带来了去上海的车票。“宣传短片已经剪辑好了,你们看看喜欢不喜欢。另外,组委会已经安排好了咱们的住宿,就在文化节展馆附近的酒店,方便咱们每天去展位。”林先生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宣传短片。
短片一开始,就是满巷的槐花香,镜头从巷口的老槐树慢慢移到忆槐亭,接着出现张奶奶剪纸的画面,伴随着她的声音:“我剪了一辈子纸,最喜欢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洋房剪在一起,这是南北的缘分。”然后是孙爷爷刺绣的画面,他的声音响起:“这手艺是我老伴教我的,她从上海带来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对家乡的思念,现在我要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南北文化的好。”最后是吴叔做槐花糕的画面,他笑着说:“我做的点心,有梧桐巷的槐香,也有上海的桂花甜,就像咱们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最好吃。”
短片的结尾,是梧桐巷的全景,满巷的槐花瓣飘落在青石板路上,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晃动,画面上出现一行字:“梧桐巷——藏在江南里的南北文化缘,上海文化节,我们等你来。”苏晚和几位老人看完短片,都忍不住点头:“太好啦!把咱们梧桐巷的美和老人们的故事都拍出来了,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去文化节看咱们。”
林先生笑着说:“组委会看完短片也特别满意,说要把它放在文化节官网的首页,还要在上海的地铁、公交上播放。另外,还有几家上海的媒体想在文化节期间采访你们,到时候我会提前跟你们沟通采访的内容。”孙爷爷搓了搓手:“采访没问题!我把该说的都想好了,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手艺不是老古董,还能跟新潮流结合,还能连接南北的文化。”
出发去上海的前一天,梧桐巷的老人们都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都装进一个大木盒里,还特意在盒子里垫了软布,怕剪纸被压坏;孙爷爷把刺绣作品和绣花工具都整理好,装在一个旧皮箱里,那是他老伴当年从上海带来的皮箱,现在派上了用场;吴叔则把晒干的槐花、桂花糖、面粉都装在密封袋里,还带了一个小蒸笼,说想在上海现场蒸槐花糕,让游客吃到最新鲜的点心。
夏冉则忙着给大家收拾行李,她给张奶奶带了晕车药,给孙爷爷带了老花镜的备用镜片,给吴叔带了围裙和隔热手套,还把梧桐巷的宣传册和文创产品都装在包里,说要在文化节上发给游客。苏晚则拿着名单,一一确认大家要带的东西,生怕落下什么:“张奶奶的剪纸工具、孙爷爷的绣花针、吴叔的蒸笼、记忆馆的老物件,还有咱们的联名帆布包,都带齐了吗?”夏冉点头:“都带齐了!我还多带了几卷彩纸和绣线,万一不够用呢。”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梧桐巷的人们就起床了。苏晚、夏冉、孙爷爷、张奶奶、吴叔五个人,带着装满东西的行李箱和包裹,在巷口等林先生来接他们。巷里的老槐树还在沉睡,槐花瓣静静地落在青石板路上,红灯笼还亮着暖黄的光,整个巷子显得格外安静。
“这还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文化节,以前只去过上海走亲戚。”张奶奶看着巷口的方向,有些激动地说。孙爷爷也点头:“我上次去上海还是十年前,那时候上海的变化就挺大,现在肯定更不一样了。”吴叔则笑着说:“不管上海怎么变,咱们的手艺不变,咱们的心意也不变,到了那儿肯定能让上海人喜欢。”
不一会儿,林先生的车就到了。他帮大家把行李搬上车,笑着说:“咱们这次去上海,不仅是展示手艺,也是跟上海的文化交流,说不定还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比如上海的文创公司,之前跟咱们合作过‘南北老巷’系列产品,这次文化节上,他们还想跟咱们商量开发新的产品,比如槐花主题的文创。”
苏晚眼睛一亮:“槐花主题的文创?这个好!咱们巷里的槐花这么香,要是做成香囊、书签、丝巾,肯定受欢迎。到时候跟文创公司好好聊聊,争取把这个想法落实。”夏冉也跟着说:“我还能设计图案!把槐花和上海老洋房结合起来,肯定特别好看。”
车缓缓驶离梧桐巷,巷口的老槐树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视野里。孙爷爷看着窗外,忽然说:“我想起我老伴当年第一次带我去上海的样子,那时候她拉着我的手,说上海有好看的洋房,有好吃的点心,还有她的家人。现在咱们去上海,带着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和故事,也算是替她完成了一个心愿。”张奶奶拍了拍孙爷爷的手:“咱们这次去上海,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手艺,知道咱们梧桐巷的好,她在天上看着,肯定会高兴的。”
车一路往上海开,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江南的乡村变成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夏冉趴在车窗边,兴奋地看着外面:“快看!那是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有那个高楼,上次我跟苏晚姐来上海的时候见过!”苏晚笑着说:“待会儿到了酒店,咱们先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就去展馆布置展位,争取把咱们的展位弄得漂漂亮亮的。”
下午时分,车终于到达了上海。林先生把大家送到酒店,酒店就在文化节展馆附近,步行只要十分钟。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大家先把行李放进房间,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展馆看看。林先生笑着说:“正好我也要去展馆确认展位的情况,咱们一起去。”
几个人步行去展馆,一路上夏冉不停地拍照,拍上海的高楼大厦,拍路边的老洋房,还拍了大家的合影。孙爷爷看着路边的老洋房,忍不住感慨:“这些洋房跟我老伴当年绣的一模一样,只是现在看起来更干净了,周围的树也更粗了。”张奶奶则注意到洋房窗户上的花纹:“这些花纹要是剪在纸上,肯定好看,下次我也剪几个上海洋房的窗户图案。”
到达展馆后,林先生带着大家去了“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展位已经基本布置好了,展板上贴着梧桐巷的照片和宣传短片的海报,展柜也已经摆好,就等着大家把带来的东西放进去。张奶奶先把剪好的剪纸拿出来,小心翼翼地贴在展板上,“南北春融”的大剪纸挂在展位的正中央,旁边贴着“槐巷洋房”“槐花缠枝”等小剪纸;孙爷爷则把刺绣作品放在展柜里,“槐巷映洋房”的半成品放在展示区的桌子上,旁边摆着绣花针和绣线,方便现场展示;吴叔则把带来的小蒸笼和食材放在美食摊位上,还特意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梧桐巷特色槐花糕,现场制作,免费品尝”。
苏晚和夏冉则把记忆馆的老物件放在展柜里,孙爷爷老伴的纺织厂工作证、张奶奶的旧剪刀、吴叔父亲的老灶台照片,每一件都配了文字说明,介绍背后的故事。夏冉还把梧桐巷的宣传册和联名帆布包放在展位的桌子上,方便游客拿取。
布置完展位后,已经是傍晚了。林先生提议大家去附近的上海老字号餐厅吃饭,尝尝上海的特色菜。几个人跟着林先生去了餐厅,点了上海红烧肉、小笼包、糖醋排骨、桂花糖粥等特色菜。吴叔尝了一口桂花糖粥,笑着说:“这粥跟我做的桂花糯米粥味道不一样,但也很好喝,下次我可以学着做,加在我的点心菜单里。”张奶奶则喜欢小笼包,皮薄馅大,汤汁鲜美,她笑着说:“要是把小笼包的图案剪在纸上,肯定很可爱,下次我试试。”
吃饭的时候,林先生跟大家说:“明天文化节就要开幕了,开幕式结束后,张奶奶要去舞台上表演剪纸,到时候会有很多媒体和游客观看,您别紧张,就像在梧桐巷里剪纸一样就好。”张奶奶点头:“我不紧张!到时候我剪一幅‘南北春融’,让大家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孙爷爷也说:“明天我就在展位上刺绣,要是有游客问,我就跟他们讲讲这手艺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上海文化节正式开幕。苏晚等人早早来到展馆,张奶奶换上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布衫,上面绣着小小的槐花瓣,显得格外精神;孙爷爷也穿上了干净的中山装,戴着新配的老花镜;吴叔则系上了印有梧桐巷图案的围裙,准备现场蒸槐花糕。
开幕式在展馆的广场上举行,李主任上台讲话,介绍了文化节的主题和参展的非遗项目。当提到梧桐巷的手作时,李主任笑着说:“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梧桐巷的手艺人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融合南北文化的剪纸和刺绣,还有充满江南风味的美食,接下来,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奶奶上台表演剪纸!”
张奶奶深吸一口气,拿着剪好的底稿和彩纸走上舞台。她站在舞台中央,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台下的游客都睁大眼睛看着,连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她的手。不一会儿,一幅“南北春融”的剪纸就剪好了——画面上,左边是梧桐巷的老槐树和青瓦白墙,右边是上海的老洋房和石库门,中间用槐花和桂花连接起来,象征着南北文化的融合。张奶奶举起剪纸,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游客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喊着:“太好看了!这剪纸太有创意了!”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涌向各个展位。梧桐巷的展位前很快就围满了人,张奶奶在展位上教游客剪槐花图案,不少小朋友都围过来,拿着彩纸和剪刀,跟着张奶奶一起剪;孙爷爷则坐在展位上,继续绣“槐巷映洋房”的刺绣,游客们都围在旁边看,有人问他刺绣的针法,有人问他背后的故事,孙爷爷都一一耐心解答,还拿出老伴当年绣的手帕给大家看,引得游客们纷纷称赞。
吴叔的美食摊位前也排起了长队,他现场蒸着槐花糕,蒸笼里的热气带着槐香飘得很远,不少游客都被香味吸引过来。“这是梧桐巷的特色槐花糕,加了上海的桂花糖,大家可以尝尝!”吴叔一边给游客递槐花糕,一边介绍。一位上海阿姨尝了一口,笑着说:“这糕又甜又软,还有槐花的香味,比我以前吃的糕点都好吃!我要多买几份,带回家给家人尝尝。”还有一位小朋友吃完后,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还要吃!这糕太香了,我还想去梧桐巷看看,那里是不是有很多槐树。”
夏冉和苏晚则在展位上给游客分发宣传册和联名帆布包,跟游客介绍梧桐巷的风景和双城游的项目。“咱们每月都有双城游,大家可以报名去梧桐巷,体验剪纸、刺绣,还能住民宿、吃农家菜,感受江南老巷的慢生活。”苏晚笑着跟游客说,不少游客都拿出手机,扫码关注了梧桐巷的公众号,说要报名参加下个月的双城游。
中午的时候,上海的媒体来采访孙爷爷和张奶奶。记者问张奶奶:“张奶奶,您为什么会想到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洋房剪在一起呢?”张奶奶笑着说:“咱们梧桐巷和上海有缘分,很多老人都跟上海有关系,我剪这些图案,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南北文化不是分开的,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才好看。”记者又问孙爷爷:“孙爷爷,您觉得传承非遗手艺最重要的是什么?”孙爷爷想了想,说:“最重要的是情感,我绣的不仅是图案,还有我对老伴的思念,对梧桐巷的热爱,对上海的牵挂。只有把情感放进手艺里,手艺才有生命力,才能传下去。”
采访结束后,记者跟苏晚说:“今天采访到的内容都特别好,老人们的故事和手艺都很打动人心。我们会好好写这篇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知道南北文化融合的故事。”苏晚笑着说:“谢谢你们!要是以后还想采访,随时跟我们联系,梧桐巷还有很多好听的故事等着被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展位每天都挤满了游客。张奶奶教了几百个游客剪槐花剪纸,不少游客都把自己剪的剪纸带回家,说要当作纪念;孙爷爷的“槐巷映洋房”刺绣也完成了,不少游客都问能不能买,孙爷爷笑着说:“这刺绣不卖,我想把它放在梧桐巷的记忆馆里,让更多来梧桐巷的游客看到。”吴叔的槐花糕每天都卖得精光,后来他不得不增加产量,还跟上海的一家点心店达成了合作,说以后要在上海的点心店里卖梧桐巷的槐花糕和桂花酥。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组委会举办了闭幕式,还颁发了“最佳非遗展示奖”。当李主任念到“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时,苏晚等人都激动地站起来,走上台领奖。李主任拿着奖杯,笑着说:“梧桐巷的手作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手艺,还传递了南北文化融合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老人们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了每一个游客。这个奖项,是对你们最好的肯定。”
拿着奖杯走下台,孙爷爷激动地说:“这个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们梧桐巷所有人的,也是上海和梧桐巷缘分的见证。”张奶奶也笑着说:“以后咱们还要多来上海,多跟上海的文化交流,让咱们的手艺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好。”
闭幕式结束后,林先生跟苏晚等人说:“这次文化节特别成功,咱们的展位是最受欢迎的展位之一,还有几家上海的文创公司想跟咱们合作,开发槐花主题的文创产品,比如槐花香囊、槐花味的香水、印有槐花和老洋房图案的丝巾。另外,上海的一家旅行社也想跟咱们合作,增加双城游的班次,让更多上海人去梧桐巷。”
苏晚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些合作都能让梧桐巷的文化传得更远,也能让老人们的手艺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咱们回去后就好好商量,尽快落实这些合作。”夏冉也跟着说:“我已经跟文创公司的人加了微信,他们说下周会来梧桐巷,跟咱们一起设计新产品的图案,我已经开始构思了,肯定能设计出好看的图案。”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林先生带着苏晚等人去了上海的老洋房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着各种老洋房的模型和照片,还有老上海的生活用品,孙爷爷看着那些老洋房的照片,忍不住想起了老伴,说:“要是她还在,肯定喜欢来这里,她以前总跟我说上海的洋房有多好看。”张奶奶则拿着手机,拍了不少老洋房的窗户和门楣图案,说要剪进下次的剪纸里。
吴叔则在博物馆附近的老字号点心店买了不少桂花糖和上海特色点心,说要带回去给梧桐巷的老人们尝尝。“咱们这次来上海,不仅展示了手艺,还带回了上海的美食,回去让大家也尝尝上海的味道。”吴叔笑着说。
第二天,苏晚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坐上了回梧桐巷的车。车窗外的上海渐渐远去,孙爷爷手里拿着那个“最佳非遗展示奖”的奖杯,张奶奶手里拿着刚买的老洋房图案的笔记本,吴叔手里提着装满点心的袋子,夏冉则在整理这次文化节的照片,苏晚则在跟林先生微信沟通接下来的合作细节。
“这次去上海,真是收获太多了。”苏晚看着窗外,笑着说。孙爷爷点头:“是啊,不仅拿了奖,还认识了很多喜欢咱们手艺的人,以后咱们的手艺肯定能传得更远。”张奶奶也说:“下次上海再有文化节,咱们还来!到时候我要剪更多好看的剪纸,绣更多好看的刺绣,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
车一路往梧桐巷开,窗外的风景渐渐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江南的乡村,空气里的槐香似乎越来越浓。大家都知道,回到梧桐巷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跟文创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跟旅行社商量增加双城游班次、准备秋天的桂花节……但他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期待。
因为他们知道,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南北文化的交流还在加深,老人们的手艺会有更多展示的机会,而梧桐巷的春天,会随着这些约定和合作,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有这样一条充满温暖和故事的老巷,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文化,续写着新的篇章。
苏晚踩着落满槐花的石板路往巷里走时,远远就听见忆槐亭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走近了才看见,张奶奶正领着巷里的几位妇女围在桌边,桌上摊着好几张画满图案的宣纸,有槐花缠枝纹、老槐树的剪影,还有上海老洋房的尖顶与梧桐巷青瓦的组合纹样。“这是我跟孙爷爷琢磨的新花样,下个月上海文化节要展咱们的刺绣和剪纸,得让上海人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能把南北风景揉到一块儿去。”张奶奶手里捏着一支炭笔,在宣纸上细细描着槐花瓣的纹路,指尖沾了点墨,却半点不影响她的专注。
孙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块素色绸缎,正用粉饼在上面画着底稿。听见苏晚的脚步声,他抬头笑了笑:“丫头来得正好,你看看这绸缎的颜色,是我托林先生从上海带的真丝料,用来绣‘槐巷映洋房’的图案正好,比普通棉布亮堂,还能把槐花瓣的层次感显出来。”苏晚凑过去看,绸缎上已经勾勒出半棵老槐树,树影里藏着一座迷你的上海石库门洋房,门楣上还缀着两朵小小的槐花,巧思里满是南北交融的温情。
“孙爷爷,您这设计太妙了!上次去上海文化角,就有游客问能不能买到带老洋房和槐树的刺绣,这下刚好能满足他们。”苏晚指尖轻轻拂过绸缎,真丝的触感细腻柔滑,她忽然想起林先生上周发来的消息,说上海文化节组委会特意给梧桐巷留了个“非遗手作专区”,还想邀请几位老人现场展示技艺。正想把这事说出来,就看见夏冉背着帆布包,踩着自行车从巷口冲进来,车筐里的文件夹晃得厉害,车后座还绑着一个印着上海老洋房图案的纸箱。
“苏晚姐!孙爷爷!张奶奶!林先生从上海寄东西来啦!还有他刚发的消息,说上海文化节的展位图纸已经弄好了,让咱们看看有没有要调整的!”夏冉停下车,顾不上擦额头的汗,就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打印纸,又弯腰解开纸箱的绳子。箱子一打开,里面整齐码着几卷不同颜色的丝线、几本厚厚的刺绣针法书,还有一套包装精美的上海老字号胭脂——夏冉拿起一盒胭脂递给张奶奶:“林先生说这是上海老牌子的胭脂,颜色正,您绣花瓣的时候要是想找灵感,就看看这个色。”
张奶奶接过胭脂盒,打开盖儿闻了闻,浅粉色的胭脂带着淡淡的玫瑰香,她笑着点头:“林先生这孩子心细,知道我绣粉色花瓣总怕颜色不准。”孙爷爷则拿起那本针法书翻了翻,眼睛一亮:“这里面有‘盘金绣’的法子,我以前只在老画报上见过,要是用在洋房的门牌号上,肯定亮眼!”苏晚拿起展位图纸仔细看,图纸上标注着“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的位置,就在文化节主展馆的一层,旁边挨着上海本地的苏绣展位,展区里还特意留了一张长桌,标注着“现场体验区”,旁边的说明写着“供梧桐巷手艺人教学使用”。
“林先生说,要是咱们觉得体验区的桌子不够大,他还能跟组委会协调。另外,文化节期间会有媒体来采访,想让孙爷爷和张奶奶讲讲刺绣、剪纸里的南北文化故事。”苏晚把图纸上的重点念给几位老人听,张奶奶立刻放下胭脂盒,从竹篮里拿出一张刚剪好的“槐巷洋房”剪纸:“到时候我就剪这个,一边剪一边说,咱们梧桐巷的樱花谢了有槐花,上海的洋房配着咱们的槐树,才是最好看的风景。”孙爷爷也跟着点头:“我就带那幅‘槐巷映洋房’的刺绣半成品去,现场绣给游客看,再讲讲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刺绣工具来梧桐巷的事儿,让他们知道这手艺里的缘分。”
正说着,吴叔端着一个搪瓷盆从巷尾走过来,盆里装着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裹着槐香飘得满亭都是。“大伙儿尝尝新做的槐花糕!我加了点上海的桂花糖,比往年的更甜些,看看合不合口味。”吴叔把搪瓷盆放在石桌上,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苏晚:“这是我列的清单,下个月去上海文化节,我想在咱们的展位旁边设个小摊子,卖些槐花糕、桂花酥,再煮点桂花茶,让游客尝尝咱们梧桐巷的味道。我还问了林先生,他说组委会同意了,只要咱们提前报备食材就行。”
苏晚接过清单,上面写着“槐花糕(每日50份)、桂花酥(每日30份)、桂花茶(每日10升)”,后面还备注着“食材均用梧桐巷本地槐花、去年晒干的桂花,桂花糖从上海老字号采购”。她笑着点头:“吴叔您考虑得真周全,上次游客就说您的桂花糯米粥好喝,这次去上海,肯定有更多人喜欢您做的点心。”夏冉已经拿起一块槐花糕咬了一口,甜软的糕点里带着槐花的清香,桂花糖的甜味一点不腻,她含糊地说:“吴叔,您这手艺要是去上海摆摊,肯定能成‘网红’!到时候我帮您拍照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槐花糕!”
几个人正围着石桌吃槐花糕,巷口忽然传来熟悉的汽车喇叭声。夏冉探头一看,立刻跳起来:“是林先生的车!他怎么突然来了?”苏晚也有些意外,上周林先生还说这个月要忙着筹备上海文化节,没想到会亲自来梧桐巷。几个人往巷口走,刚到忆槐亭附近,就看见林先生从一辆银灰色的轿车里下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身后还跟着一位穿着藏青色西装的女士,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
“苏晚女士,孙爷爷,张奶奶,抱歉没提前跟你们说,这次来是有件重要的事想跟你们商量。”林先生快步走过来,跟众人打过招呼后,指了指身边的女士:“这位是上海文化节组委会的李主任,她这次特意跟我来梧桐巷,想实地看看咱们的手作过程,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文化节期间的展示细节。”李主任笑着伸出手,跟苏晚等人一一握手:“早就听说梧桐巷的手艺人手艺高超,这次来不仅是为了工作,也是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槐巷剪纸’和‘江南刺绣’,沾沾这满巷的槐香。”
张奶奶赶紧拉着李主任往忆槐亭走,指着桌上的剪纸和刺绣底稿:“李主任您看,这是我们准备带去文化节的东西,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我们再改。”李主任凑到桌边,拿起那张“槐巷洋房”剪纸仔细看,剪纸的边缘剪得细腻光滑,槐花瓣的纹路清晰可见,洋房的窗户上还剪了个小小的槐花图案,她不禁赞叹:“张奶奶,您这手艺太精细了!连这么小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剪纸要是挂在展区里,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孙爷爷也把那匹真丝绸缎递过去:“李主任您看看这料子,我们想绣一幅‘槐巷映洋房’,到时候现场绣给大家看,让他们知道咱们老手艺也能跟上新潮流。”
李主任摸了摸绸缎的质地,又看了看底稿,点头称赞:“真丝料配这个图案,既显档次又有文化味,现场刺绣的想法也特别好,现在的游客就喜欢看手作过程,这样能让他们更了解非遗手艺的魅力。”她打开平板电脑,调出文化节的活动流程:“我这次来,还想跟你们确认一下现场活动的时间。组委会想让张奶奶在开幕式当天表演剪纸,孙爷爷在第二天进行刺绣展示,吴叔的美食摊位可以从文化节第一天开到最后一天,每天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你们看这个时间安排行不行?”
张奶奶立刻点头:“没问题!开幕式当天我肯定提前准备好材料,剪一幅大的‘南北春融’图,让上海的游客一进门就能看到咱们梧桐巷的心意。”吴叔也笑着说:“时间刚好,我每天早上提前把点心做好,用保温箱装过去,保证游客吃到的都是热乎的。”李主任见大家都没意见,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协议:“这是文化节展位的确认协议,上面写了展位的使用时间、安全注意事项,还有组委会提供的支持,比如展板、桌椅、照明设备这些,你们看看要是没问题,就可以签字了。”
苏晚接过协议,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所有条款都跟之前林先生沟通的一致,便转头对孙爷爷和张奶奶说:“条款都没问题,咱们可以签字了。”孙爷爷和张奶奶分别在协议上签了字,李主任收起协议,笑着说:“太好了!有了你们的参与,这次上海文化节肯定会更精彩。对了,组委会还想给你们做个宣传短片,明天会派摄影师来梧桐巷,拍一拍你们制作手作的过程,还有梧桐巷的风景,到时候会在文化节的官网和社交媒体上播放,你们看可以吗?”
“可以可以!”夏冉立刻接过话:“我明天可以带摄影师去巷尾的老井、吴叔的院子,还有记忆馆,那些地方拍出来肯定好看!”苏晚也点头:“没问题,我们明天会提前准备好,保证拍摄顺利。”李主任满意地笑了:“那太好了,咱们明天见。今天时间不早了,我和林先生还要赶回上海,就不多打扰了。”
送走李主任和林先生后,巷里的老人们又聚集在忆槐亭,兴奋地讨论起明天的拍摄和下个月的文化节。张奶奶翻出自己最满意的几幅剪纸,整齐地摆放在石桌上,准备明天让摄影师拍;孙爷爷则把那匹真丝绸缎和丝线都整理好,还特意找了个干净的木框,把刺绣底稿固定好,方便拍摄;吴叔则计划明天早上多蒸些槐花糕,让摄影师也尝尝,顺便拍一拍制作槐花糕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上海来的摄影师就到了梧桐巷。夏冉带着他们先逛了整个巷子,拍了老槐树、忆槐亭、巷尾的老井,还有挂在红灯笼上的槐花。接着,摄影师又去了张奶奶家,拍她剪“槐巷洋房”剪纸的过程——张奶奶坐在窗边,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手上,落在纸上的槐花瓣影子随着剪刀的移动轻轻晃动,摄影师赶紧按下快门,把这温馨的画面拍了下来。
随后,摄影师又去了孙爷爷家。孙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拿着绣花针在真丝绸缎上绣槐花瓣。他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绸缎,右手拿着绣花针,一针一线绣得格外认真,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绸缎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连绣线的光泽都显得格外柔和。摄影师蹲在旁边,拍了孙爷爷绣花的特写,还拍了他展示以前刺绣作品的画面——孙爷爷拿出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他老伴当年绣的手帕,有上海老洋房的图案,也有梧桐巷的风景,每一张都保存得完好无损。
“这是我老伴1960年绣的,那时候她刚从上海来梧桐巷没多久,想家了就绣上海的洋房;这张是1975年绣的,绣的是巷里的老槐树,那时候咱们巷里的槐树比现在还粗……”孙爷爷一边展示手帕,一边跟摄影师讲述背后的故事,摄影师听得入了迷,赶紧把这些话录了下来,说要放在宣传短片里,让更多人知道这手艺里的情感。
最后,摄影师去了吴叔的院子。吴叔正忙着蒸槐花糕,院子里的大铁锅里冒着热气,他把新鲜的槐花洗干净,和着面粉、白糖、桂花糖揉成面团,再放进蒸笼里。摄影师拍了吴叔揉面团、撒槐花的过程,还拍了槐花糕蒸好后,吴叔给大家分糕点的画面——夏冉和苏晚都来帮忙,几个人围在蒸笼旁,手里拿着刚出锅的槐花糕,脸上满是笑容,槐香和糕点的甜味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拍摄结束后,摄影师跟苏晚等人道别:“今天拍的素材都特别好,满巷的槐香,还有老人们的手艺和故事,这些都是最珍贵的东西。我回去肯定好好剪辑,保证宣传短片能让更多人喜欢上梧桐巷。”夏冉笑着说:“要是短片里需要文字说明,随时找我!我还能给你们提供梧桐巷的老照片,让短片更有历史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梧桐巷的人们都在忙着准备去上海文化节的东西。张奶奶每天都在剪新的剪纸,除了“槐巷洋房”“南北春融”,还剪了不少小尺寸的槐花、桂花图案,准备当作小礼物送给游客;孙爷爷则加快了刺绣的进度,每天都绣到傍晚,“槐巷映洋房”的刺绣已经完成了大半,槐树叶的绿色、洋房门牌的红色、槐花瓣的白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格外和谐;吴叔则开始准备食材,他把新鲜的槐花晒干,装在密封罐里,还买了不少上海老字号的桂花糖,准备带到上海去;苏晚和夏冉则忙着整理记忆馆的老物件,挑选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孙爷爷老伴的纺织厂工作证、张奶奶的旧剪刀、吴叔父亲留下的老灶台,准备放在文化节的展位上展示,让游客更了解梧桐巷的历史。
五月底的一天,林先生再次来到梧桐巷,带来了宣传短片的样片,还带来了去上海的车票。“宣传短片已经剪辑好了,你们看看喜欢不喜欢。另外,组委会已经安排好了咱们的住宿,就在文化节展馆附近的酒店,方便咱们每天去展位。”林先生说着,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宣传短片。
短片一开始,就是满巷的槐花香,镜头从巷口的老槐树慢慢移到忆槐亭,接着出现张奶奶剪纸的画面,伴随着她的声音:“我剪了一辈子纸,最喜欢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洋房剪在一起,这是南北的缘分。”然后是孙爷爷刺绣的画面,他的声音响起:“这手艺是我老伴教我的,她从上海带来的不仅是手艺,还有对家乡的思念,现在我要把这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南北文化的好。”最后是吴叔做槐花糕的画面,他笑着说:“我做的点心,有梧桐巷的槐香,也有上海的桂花甜,就像咱们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最好吃。”
短片的结尾,是梧桐巷的全景,满巷的槐花瓣飘落在青石板路上,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晃动,画面上出现一行字:“梧桐巷——藏在江南里的南北文化缘,上海文化节,我们等你来。”苏晚和几位老人看完短片,都忍不住点头:“太好啦!把咱们梧桐巷的美和老人们的故事都拍出来了,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去文化节看咱们。”
林先生笑着说:“组委会看完短片也特别满意,说要把它放在文化节官网的首页,还要在上海的地铁、公交上播放。另外,还有几家上海的媒体想在文化节期间采访你们,到时候我会提前跟你们沟通采访的内容。”孙爷爷搓了搓手:“采访没问题!我把该说的都想好了,就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手艺不是老古董,还能跟新潮流结合,还能连接南北的文化。”
出发去上海的前一天,梧桐巷的老人们都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都装进一个大木盒里,还特意在盒子里垫了软布,怕剪纸被压坏;孙爷爷把刺绣作品和绣花工具都整理好,装在一个旧皮箱里,那是他老伴当年从上海带来的皮箱,现在派上了用场;吴叔则把晒干的槐花、桂花糖、面粉都装在密封袋里,还带了一个小蒸笼,说想在上海现场蒸槐花糕,让游客吃到最新鲜的点心。
夏冉则忙着给大家收拾行李,她给张奶奶带了晕车药,给孙爷爷带了老花镜的备用镜片,给吴叔带了围裙和隔热手套,还把梧桐巷的宣传册和文创产品都装在包里,说要在文化节上发给游客。苏晚则拿着名单,一一确认大家要带的东西,生怕落下什么:“张奶奶的剪纸工具、孙爷爷的绣花针、吴叔的蒸笼、记忆馆的老物件,还有咱们的联名帆布包,都带齐了吗?”夏冉点头:“都带齐了!我还多带了几卷彩纸和绣线,万一不够用呢。”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梧桐巷的人们就起床了。苏晚、夏冉、孙爷爷、张奶奶、吴叔五个人,带着装满东西的行李箱和包裹,在巷口等林先生来接他们。巷里的老槐树还在沉睡,槐花瓣静静地落在青石板路上,红灯笼还亮着暖黄的光,整个巷子显得格外安静。
“这还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文化节,以前只去过上海走亲戚。”张奶奶看着巷口的方向,有些激动地说。孙爷爷也点头:“我上次去上海还是十年前,那时候上海的变化就挺大,现在肯定更不一样了。”吴叔则笑着说:“不管上海怎么变,咱们的手艺不变,咱们的心意也不变,到了那儿肯定能让上海人喜欢。”
不一会儿,林先生的车就到了。他帮大家把行李搬上车,笑着说:“咱们这次去上海,不仅是展示手艺,也是跟上海的文化交流,说不定还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比如上海的文创公司,之前跟咱们合作过‘南北老巷’系列产品,这次文化节上,他们还想跟咱们商量开发新的产品,比如槐花主题的文创。”
苏晚眼睛一亮:“槐花主题的文创?这个好!咱们巷里的槐花这么香,要是做成香囊、书签、丝巾,肯定受欢迎。到时候跟文创公司好好聊聊,争取把这个想法落实。”夏冉也跟着说:“我还能设计图案!把槐花和上海老洋房结合起来,肯定特别好看。”
车缓缓驶离梧桐巷,巷口的老槐树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视野里。孙爷爷看着窗外,忽然说:“我想起我老伴当年第一次带我去上海的样子,那时候她拉着我的手,说上海有好看的洋房,有好吃的点心,还有她的家人。现在咱们去上海,带着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和故事,也算是替她完成了一个心愿。”张奶奶拍了拍孙爷爷的手:“咱们这次去上海,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她的手艺,知道咱们梧桐巷的好,她在天上看着,肯定会高兴的。”
车一路往上海开,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江南的乡村变成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夏冉趴在车窗边,兴奋地看着外面:“快看!那是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有那个高楼,上次我跟苏晚姐来上海的时候见过!”苏晚笑着说:“待会儿到了酒店,咱们先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就去展馆布置展位,争取把咱们的展位弄得漂漂亮亮的。”
下午时分,车终于到达了上海。林先生把大家送到酒店,酒店就在文化节展馆附近,步行只要十分钟。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大家先把行李放进房间,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展馆看看。林先生笑着说:“正好我也要去展馆确认展位的情况,咱们一起去。”
几个人步行去展馆,一路上夏冉不停地拍照,拍上海的高楼大厦,拍路边的老洋房,还拍了大家的合影。孙爷爷看着路边的老洋房,忍不住感慨:“这些洋房跟我老伴当年绣的一模一样,只是现在看起来更干净了,周围的树也更粗了。”张奶奶则注意到洋房窗户上的花纹:“这些花纹要是剪在纸上,肯定好看,下次我也剪几个上海洋房的窗户图案。”
到达展馆后,林先生带着大家去了“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展位已经基本布置好了,展板上贴着梧桐巷的照片和宣传短片的海报,展柜也已经摆好,就等着大家把带来的东西放进去。张奶奶先把剪好的剪纸拿出来,小心翼翼地贴在展板上,“南北春融”的大剪纸挂在展位的正中央,旁边贴着“槐巷洋房”“槐花缠枝”等小剪纸;孙爷爷则把刺绣作品放在展柜里,“槐巷映洋房”的半成品放在展示区的桌子上,旁边摆着绣花针和绣线,方便现场展示;吴叔则把带来的小蒸笼和食材放在美食摊位上,还特意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梧桐巷特色槐花糕,现场制作,免费品尝”。
苏晚和夏冉则把记忆馆的老物件放在展柜里,孙爷爷老伴的纺织厂工作证、张奶奶的旧剪刀、吴叔父亲的老灶台照片,每一件都配了文字说明,介绍背后的故事。夏冉还把梧桐巷的宣传册和联名帆布包放在展位的桌子上,方便游客拿取。
布置完展位后,已经是傍晚了。林先生提议大家去附近的上海老字号餐厅吃饭,尝尝上海的特色菜。几个人跟着林先生去了餐厅,点了上海红烧肉、小笼包、糖醋排骨、桂花糖粥等特色菜。吴叔尝了一口桂花糖粥,笑着说:“这粥跟我做的桂花糯米粥味道不一样,但也很好喝,下次我可以学着做,加在我的点心菜单里。”张奶奶则喜欢小笼包,皮薄馅大,汤汁鲜美,她笑着说:“要是把小笼包的图案剪在纸上,肯定很可爱,下次我试试。”
吃饭的时候,林先生跟大家说:“明天文化节就要开幕了,开幕式结束后,张奶奶要去舞台上表演剪纸,到时候会有很多媒体和游客观看,您别紧张,就像在梧桐巷里剪纸一样就好。”张奶奶点头:“我不紧张!到时候我剪一幅‘南北春融’,让大家看看咱们梧桐巷的手艺。”孙爷爷也说:“明天我就在展位上刺绣,要是有游客问,我就跟他们讲讲这手艺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上海文化节正式开幕。苏晚等人早早来到展馆,张奶奶换上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布衫,上面绣着小小的槐花瓣,显得格外精神;孙爷爷也穿上了干净的中山装,戴着新配的老花镜;吴叔则系上了印有梧桐巷图案的围裙,准备现场蒸槐花糕。
开幕式在展馆的广场上举行,李主任上台讲话,介绍了文化节的主题和参展的非遗项目。当提到梧桐巷的手作时,李主任笑着说:“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梧桐巷的手艺人来到现场,他们带来了融合南北文化的剪纸和刺绣,还有充满江南风味的美食,接下来,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张奶奶上台表演剪纸!”
张奶奶深吸一口气,拿着剪好的底稿和彩纸走上舞台。她站在舞台中央,手里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台下的游客都睁大眼睛看着,连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她的手。不一会儿,一幅“南北春融”的剪纸就剪好了——画面上,左边是梧桐巷的老槐树和青瓦白墙,右边是上海的老洋房和石库门,中间用槐花和桂花连接起来,象征着南北文化的融合。张奶奶举起剪纸,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游客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喊着:“太好看了!这剪纸太有创意了!”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涌向各个展位。梧桐巷的展位前很快就围满了人,张奶奶在展位上教游客剪槐花图案,不少小朋友都围过来,拿着彩纸和剪刀,跟着张奶奶一起剪;孙爷爷则坐在展位上,继续绣“槐巷映洋房”的刺绣,游客们都围在旁边看,有人问他刺绣的针法,有人问他背后的故事,孙爷爷都一一耐心解答,还拿出老伴当年绣的手帕给大家看,引得游客们纷纷称赞。
吴叔的美食摊位前也排起了长队,他现场蒸着槐花糕,蒸笼里的热气带着槐香飘得很远,不少游客都被香味吸引过来。“这是梧桐巷的特色槐花糕,加了上海的桂花糖,大家可以尝尝!”吴叔一边给游客递槐花糕,一边介绍。一位上海阿姨尝了一口,笑着说:“这糕又甜又软,还有槐花的香味,比我以前吃的糕点都好吃!我要多买几份,带回家给家人尝尝。”还有一位小朋友吃完后,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还要吃!这糕太香了,我还想去梧桐巷看看,那里是不是有很多槐树。”
夏冉和苏晚则在展位上给游客分发宣传册和联名帆布包,跟游客介绍梧桐巷的风景和双城游的项目。“咱们每月都有双城游,大家可以报名去梧桐巷,体验剪纸、刺绣,还能住民宿、吃农家菜,感受江南老巷的慢生活。”苏晚笑着跟游客说,不少游客都拿出手机,扫码关注了梧桐巷的公众号,说要报名参加下个月的双城游。
中午的时候,上海的媒体来采访孙爷爷和张奶奶。记者问张奶奶:“张奶奶,您为什么会想到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洋房剪在一起呢?”张奶奶笑着说:“咱们梧桐巷和上海有缘分,很多老人都跟上海有关系,我剪这些图案,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南北文化不是分开的,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这样才好看。”记者又问孙爷爷:“孙爷爷,您觉得传承非遗手艺最重要的是什么?”孙爷爷想了想,说:“最重要的是情感,我绣的不仅是图案,还有我对老伴的思念,对梧桐巷的热爱,对上海的牵挂。只有把情感放进手艺里,手艺才有生命力,才能传下去。”
采访结束后,记者跟苏晚说:“今天采访到的内容都特别好,老人们的故事和手艺都很打动人心。我们会好好写这篇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知道南北文化融合的故事。”苏晚笑着说:“谢谢你们!要是以后还想采访,随时跟我们联系,梧桐巷还有很多好听的故事等着被发现。”
接下来的几天,梧桐巷的展位每天都挤满了游客。张奶奶教了几百个游客剪槐花剪纸,不少游客都把自己剪的剪纸带回家,说要当作纪念;孙爷爷的“槐巷映洋房”刺绣也完成了,不少游客都问能不能买,孙爷爷笑着说:“这刺绣不卖,我想把它放在梧桐巷的记忆馆里,让更多来梧桐巷的游客看到。”吴叔的槐花糕每天都卖得精光,后来他不得不增加产量,还跟上海的一家点心店达成了合作,说以后要在上海的点心店里卖梧桐巷的槐花糕和桂花酥。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组委会举办了闭幕式,还颁发了“最佳非遗展示奖”。当李主任念到“梧桐巷非遗手作专区”时,苏晚等人都激动地站起来,走上台领奖。李主任拿着奖杯,笑着说:“梧桐巷的手作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手艺,还传递了南北文化融合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老人们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了每一个游客。这个奖项,是对你们最好的肯定。”
拿着奖杯走下台,孙爷爷激动地说:“这个奖杯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咱们梧桐巷所有人的,也是上海和梧桐巷缘分的见证。”张奶奶也笑着说:“以后咱们还要多来上海,多跟上海的文化交流,让咱们的手艺传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好。”
闭幕式结束后,林先生跟苏晚等人说:“这次文化节特别成功,咱们的展位是最受欢迎的展位之一,还有几家上海的文创公司想跟咱们合作,开发槐花主题的文创产品,比如槐花香囊、槐花味的香水、印有槐花和老洋房图案的丝巾。另外,上海的一家旅行社也想跟咱们合作,增加双城游的班次,让更多上海人去梧桐巷。”
苏晚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些合作都能让梧桐巷的文化传得更远,也能让老人们的手艺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咱们回去后就好好商量,尽快落实这些合作。”夏冉也跟着说:“我已经跟文创公司的人加了微信,他们说下周会来梧桐巷,跟咱们一起设计新产品的图案,我已经开始构思了,肯定能设计出好看的图案。”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林先生带着苏晚等人去了上海的老洋房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着各种老洋房的模型和照片,还有老上海的生活用品,孙爷爷看着那些老洋房的照片,忍不住想起了老伴,说:“要是她还在,肯定喜欢来这里,她以前总跟我说上海的洋房有多好看。”张奶奶则拿着手机,拍了不少老洋房的窗户和门楣图案,说要剪进下次的剪纸里。
吴叔则在博物馆附近的老字号点心店买了不少桂花糖和上海特色点心,说要带回去给梧桐巷的老人们尝尝。“咱们这次来上海,不仅展示了手艺,还带回了上海的美食,回去让大家也尝尝上海的味道。”吴叔笑着说。
第二天,苏晚等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坐上了回梧桐巷的车。车窗外的上海渐渐远去,孙爷爷手里拿着那个“最佳非遗展示奖”的奖杯,张奶奶手里拿着刚买的老洋房图案的笔记本,吴叔手里提着装满点心的袋子,夏冉则在整理这次文化节的照片,苏晚则在跟林先生微信沟通接下来的合作细节。
“这次去上海,真是收获太多了。”苏晚看着窗外,笑着说。孙爷爷点头:“是啊,不仅拿了奖,还认识了很多喜欢咱们手艺的人,以后咱们的手艺肯定能传得更远。”张奶奶也说:“下次上海再有文化节,咱们还来!到时候我要剪更多好看的剪纸,绣更多好看的刺绣,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
车一路往梧桐巷开,窗外的风景渐渐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江南的乡村,空气里的槐香似乎越来越浓。大家都知道,回到梧桐巷后,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们——跟文创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跟旅行社商量增加双城游班次、准备秋天的桂花节……但他们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期待。
因为他们知道,梧桐巷的故事还在继续,南北文化的交流还在加深,老人们的手艺会有更多展示的机会,而梧桐巷的春天,会随着这些约定和合作,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有这样一条充满温暖和故事的老巷,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文化,续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