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风起辽东-《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僵持的战线如同一条疲惫的巨蟒,缠绕在黄河两岸,消耗着双方的血肉与意志。

  建安六年的盛夏,酷热难当,前线营垒中的士兵在烈日与蚊蝇的折磨下苦不堪言,士气如同逐渐融化的冰雪。

  然而,在这令人窒息的平静之下,一场源自遥远边陲的风暴,正悄然向河北腹地席卷而来。

  彭城,郭嘉书房。

  冰盆散发着微弱凉意,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

  “祭酒,幽州急报!”

  徐庶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快步走入,将一封染着风尘气息的密信呈上。

  “辽东……有动静了!”

  一直闭目养神的郭嘉骤然睁开双眼,接过密信的手指竟微微有些颤抖。

  他迅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苍白的脸上渐渐泛起一丝异样的红晕,那是长期压抑后终于看到曙光时的振奋。

  “好!好一个公孙赞!好一个阳仪!”

  郭嘉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虽然随即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愈发炽盛。

  蔡琰闻声从外间走来,见状连忙递上温水,关切地问道:“奉孝,何事如此欣喜?”

  郭嘉将密信递给蔡琰,喘息着说道:“昭姬,你看!我们埋在辽东的棋子,终于动了!”

  密信来自潜伏在公孙瓒身边的暗线“玄菟”,内容详尽而惊人:

  原来,自公孙瓒败亡,其部分残兵败将逃入三韩,虽名义上归附公孙赞,实则自成体系,对袁绍恨之入骨,其中尤以公孙瓒旧将阳仪、柳毅等人为首。

  郭嘉早在布局河北之初,便已通过隐秘渠道,与阳仪等人取得了联系,许以高官厚禄,并持续通过海路输送少量精良军械,助其积蓄力量。

  如今,眼见袁绍主力深陷中原,河北后方空虚,加之郭嘉派去的使者不断煽动,言袁绍如何暴虐,必将在平定中原后回头清算辽东云云。

  公孙赞本就对袁绍的强势心怀忌惮,在阳仪等人的极力鼓动和“朝廷密使”(实为郭嘉所派)的“承诺”下,终于下定决心。

  “公孙赞与阳仪、柳毅等将,集结在三韩的精锐及旧部共两万余人,打出‘奉诏讨逆,清算国贼’的旗号,声称袁绍弑杀大臣(指田丰),囚禁忠良(指沮授),有不臣之心,公孙瓒受朝廷密诏(自然是郭嘉伪造的),起兵靖难!”

  徐庶在一旁补充道,语气兴奋,“其先锋已出三韩,兵锋直指右北平和渔阳!袁绍任命的幽州刺史袁熙,兵力薄弱,连连告急!”

  刘晔抚掌笑道:

  “妙哉!袁本初后方起火,看他还能否安心在前线与我军对峙!此乃釜底抽薪之策!”

  郭嘉缓过气来,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

  “光靠公孙瓒那点兵马,难以撼动袁绍根本,但足以让他心惊肉跳,分身乏术。传令!”

  他精神振作,语速加快:

  “第一,立刻以朝廷名义,明发诏书!

  嘉奖公孙赞‘忠勇为国’,正式册封其为‘镇北将军’,辽东侯,承认其起兵的合法性,并令其‘克复幽州,肃清袁逆’!

  将此诏书抄送副本,务必让袁绍的探子拿到!”

  “第二,令黄忠水师,加大在渤海活动的力度,做出策应辽东军登陆的姿态,牵制袁绍沿海兵力。”

  “第三,令赵云所部,加大对袁绍粮道的骚扰力度,尤其是通往幽州方向的粮队,做出朝廷与辽东联动,欲断其归路的态势。”

  “第四,”郭嘉看向徐庶,语气森冷,

  “河北的流言,立刻转向!

  重点宣扬袁绍众叛亲离,连三韩都起兵讨伐,其败亡之日不远!

  同时,暗示袁熙无能,守土不力,而袁谭曾镇守冀州,颇知兵事……该怎么做,元直你明白。”

  徐庶心领神会:

  “属下明白!必让袁谭觉得,这是夺取幽州兵权,压过袁尚的绝佳机会!”

  “还有,”郭嘉补充道,

  “给曹操也送一份‘礼物’。

  将三韩起兵和朝廷诏书的内容,‘无意间’透露给他。

  让他知道,袁绍的后院,已经起火了。”

  一系列指令迅速发出。

  这突如其来的三韩之变,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瞬间打破了北线的僵局。

  消息传到袁绍位于延津前线的大营时,他正在与谋士商议如何打破对峙。

  当听到公孙赞起兵,兵锋已入幽州的消息时,袁绍先是愕然,随即暴怒,猛地将面前的案几掀翻!

  “公孙赞老贼!安敢如此!还有那郭嘉奸佞!竟敢伪诏煽动!”

  袁绍气得浑身发抖,脸色由青转红,险些背过气去。

  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后方不稳!幽州若失,他袁本初就成了无根之萍!

  “主公息怒!”

  郭图急忙劝道,“公孙赞疥癣之疾,只需遣一上将,即可平定。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速派援军北上……”

  “派援军?”

  审配立刻反驳,“前线与朝廷、曹操对峙,兵马如何能轻动?若我军后退,郭嘉、曹操趁势掩杀,如之奈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幽州糜烂吗?”

  支持袁谭的辛评抓住机会发声,“幽州乃根本之地,若有失,则大势去矣!显思(袁谭)公子曾镇守冀州,熟悉北地情势,或可……”

  他话未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袁尚一派的逢纪立刻跳出来反对:

  “不可!前线战事吃紧,显思公子麾下皆是精锐,岂能北调?显甫(袁尚)公子就在邺城,可令其统筹调度,派遣邺城守军北上支援!”

  帐内顿时吵作一团,袁绍听着麾下谋士的争吵,又想到长子与幼子的明争暗斗,只觉头痛欲裂,眼前阵阵发黑。

  他第一次感到,这庞大的基业,似乎并非那么稳固。

  而与此同时,官渡曹营。

  曹操拿着细作送来的关于三韩起兵和朝廷诏书的情报,眼神闪烁不定。

  他看向荀彧和程昱,缓缓道:

  “郭奉孝……果然还有后手。这一招,够狠。”

  程昱阴笑道:“明公,此乃天赐良机!

  袁绍后方生乱,必分兵回援。

  我军或可趁其调动,寻隙击之!

  或可……向朝廷卖个好,联手施加压力?”

  荀彧则沉吟道:“郭嘉此举,意在逼袁绍分兵,甚至引发其内乱。

  我军若动,恐被其当枪使。

  然若不动,坐视袁绍稳住后方,亦非良策。

  或许……我可暗中与袁绍接触,示之以弱,表示愿与其缓和,共抗朝廷?

  让其能安心处理辽东之患?”

  曹操手指敲着桌面,眼中精光四射,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郭嘉这一手,不仅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也给他曹操出了一道难题。

  辽东的风,终于吹动了中原僵持的棋局。

  袁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曹操的心思愈发难以捉摸,而彭城的郭嘉,则在病榻上,冷静地观察着这场因他而起的连锁反应,等待着给予袁绍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幽州的烽火,会成为压垮袁绍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曹操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场围绕河北的惊天博弈,进入了最扑朔迷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