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的春风,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悄然吹绿了彭城宫苑内的垂柳,也带来了一丝万象更新的气息。
持续数年的惨烈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北廷(彭城朝廷)、中曹(曹操)、南刘(刘备)、东孙(孙权)四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天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却又暗流更为汹涌的新阶段。
彭城,这座日益繁华的都城,此刻正沉浸在一种肃穆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中。
持续了七日的郭嘉祈福法会刚刚结束,尽管张仲景与太医署竭尽全力,郭嘉的病情依旧沉重,多数时间处于昏睡,但偶尔的清醒和相对平稳的脉象,总算给了朝廷上下,尤其是蔡琰,一丝喘息之机。
所有人都明白,郭祭酒能支撑至今,已是奇迹,朝廷的未来,必须逐渐学会在没有他随时指点的情况下前行。
这一日,大朝会。
钟磬齐鸣,文武百官依序入殿,气氛庄严肃穆。
年幼的皇帝刘协端坐御座,虽仍显稚嫩,但经历连年动荡,眉宇间已多了几分沉稳。
御阶之下,凤座之上的蔡琰,身着玄色朝服,头戴珠冠,面容虽略带憔悴,眼神却沉静如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仪。
她的存在本身,便是这个新生政权稳定与延续的象征。
“众卿平身。”
蔡琰的声音清越,回荡在大殿之中,
“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文武同心,我朝廷终克复河北,逐曹逆于大河之南,廓清寰宇,初见成效。
然,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今日之朝会,不为庆功,而为立制,为我大汉中兴,奠万世之基!”
此言一出,群臣皆肃然。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朝廷的战略重心,将正式从军事扩张转向内部建设与制度确立。
蔡琰目光扫过全场,缓缓道出与徐庶、刘晔、陈宫等核心重臣商议数日的方略:
“其一,定官制,明职责。
罢黜以往权责不清之杂号,依《周礼》及汉家故事,损益而定。
中枢设尚书台总揽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分理诸事。
地方则行州、郡、县三级,刺史(州牧)、太守、县令各司其职,加强考课,优胜劣汰。”
她看向徐庶,“元直,你领尚书令,总摄六曹,统筹全局。”
“臣,领旨!”
徐庶出列,躬身应命。
此举明确了以他为首的文官体系架构。
“其二,兴文教,聚贤才。
于彭城立太学,于各州郡立官学,广纳士子,培育栋梁。
前颁《求贤令》,需持之以恒。
凡有治国安邦之才,明经通律之士,乃至精通匠作、农桑、算学之能人,各地需用心举荐,朝廷量才擢用,绝不拘于门第出身。”
她目光转向刘晔,“子扬,你掌礼曹,兼领太学事,文教选才,乃你职责所在。”
“臣,定不负主公所托!”刘晔郑重领命。
“其三,劝农桑,实仓廪。
河北、冀州等地,战乱方息,民力疲敝。
今岁除必要军屯外,减免天下田赋三成,与民休息。
令工曹研制新式农具,推广于地方。
广设常平仓,丰年收储,荒年放赈,以平抑粮价,安稳民心。”
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任,蔡琰交给了以干练着称的陈宫,
“公台,你领户曹,钱粮赋税,民生根本,望你慎之重之。”
陈宫出列,肃然道:
“宫必竭尽所能,不负主公信任。”
“其四,修甲兵,固疆域。
天下未定,兵戈不可一日懈怠。
然养兵贵精不贵多。
令兵曹整顿各军,汰弱留强,严明军纪,加强操练。
张辽、徐晃二将军镇守河北,臧霸将军卫戍青徐,张飞将军坐镇兖豫边境,吕玲绮所部拱卫京畿,各守其土,各安其责。
水师则由黄忠将军统辖,巡弋江河海口,保境安民。”
军事部署上,蔡琰依旧保持着高度警惕,并未因暂时和平而松懈。
“其五,昭正统,抚四方。
陛下乃汉室正统,天下共主。
曹操,名为汉臣,实为国贼;
刘备,乃帝室之胄,朝廷臂助;
孙权,镇守江东,亦需羁縻。
朝廷当遣使四方,宣示威德,晓以利害。
愿归附者,朝廷不吝封赏;
负隅顽抗者,王师必伐之!”
这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纲领性政令颁布下来,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展现出一个成熟政权应有的格局与气度。
朝臣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东汉末年腐朽、也不同于军阀混战混乱的新秩序正在冉冉升起,心中无不振奋。
然而,就在朝会即将结束之际,一名内侍匆匆入殿,呈上一封来自晋阳的密报。
蔡琰展开一看,秀眉微蹙。
密报是刘晔安插在吕布身边的暗线所发,言及吕布虽接受了“温侯”封号,但对朝廷未允其“大将军”之位耿耿于怀,近日与曹操秘密使者的接触似乎愈发频繁,其麾下魏续、侯成等人亦多有怨言,认为朝廷赏罚不公。
“并州之事,诸卿有何看法?”
蔡琰将密报内容简要说于众臣。
陈宫率先出列:
“主公,吕布,豺狼也,喂不饱,养不熟。
朝廷如今重心在内政,不宜与之轻启战端,然亦不可纵容其坐大生乱。
臣仍持前议,当派重臣前往晋阳,名为辅佐,实为监军,且需加紧对并州南部郡县的渗透,必要时,或可支持吕布麾下尚有忠义之心者……”
徐庶补充道:
“还可令幽州毛玠,加强对代郡、雁门等地的控制,形成对晋阳的潜在压力。
同时,对吕布的粮草供应,可适当控制,既不断绝,亦不使其过于充裕。”
就在众人商议如何稳妥处置吕布之时,又一份加急军报从殿外传入,直送兵曹主管手中。
兵曹主管览毕,脸色微变,立刻出列禀报:
“主公,陛下!荆州急报!
刘备表奏,已任命糜竺为军师中郎将,总督荆州军政……同时,江东周瑜,于鄱阳湖大造楼船,其意图……似在淮南!”
消息传来,殿内刚刚因新政颁布而略显轻松的气氛,瞬间又凝重起来。
刘备任用糜竺,意味着其内部整合加速,势力将更为稳固;
而周瑜在鄱阳湖的动作,则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他的目标,显然不是已归附朝廷的广陵,而是曹操控制的合肥、庐江一带!
孙权的野心,从未止步于江东。
蔡琰端坐于上,手指轻轻敲击着凤座的扶手,目光深邃。
内政甫定,外患又生。
吕布不稳,刘备坐大,孙权北窥,曹操蛰伏……这四足鼎立的天下,每一足都在暗自发力,寻求着打破平衡的机会。
她缓缓起身,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诸卿,新政已定,当戮力同心,各司其职。
外间风雨,不过疥癣之疾,我朝廷根基已立,何惧之有?
然,亦不可掉以轻心。
传令各方镇守,严密监视动向,未有朝廷明令,不得擅启边衅。”
朝会散去,蔡琰回到后宫,径直走向郭嘉养病的宫殿。
她坐在榻边,握住郭嘉冰凉的手,如同往常一样,轻声将朝会上的一切,包括新政的颁布,吕布的异动,刘备的举措,以及周瑜的威胁,一一诉说。
当她说到周瑜在鄱阳湖大造楼船时,一直昏睡的郭嘉,眼皮似乎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呼吸也略有变化。
蔡琰心中一紧,俯身细听。
只听得他喉间发出几不可闻的、断断续续的气音:
“周……瑜……楼船……非为淮南……乃为……江……陵……”
蔡琰瞳孔骤缩。
江陵?
荆州腹地,长江咽喉?
周瑜的真正目标,难道是刚刚被刘备占据的荆州?
持续数年的惨烈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北廷(彭城朝廷)、中曹(曹操)、南刘(刘备)、东孙(孙权)四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天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却又暗流更为汹涌的新阶段。
彭城,这座日益繁华的都城,此刻正沉浸在一种肃穆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中。
持续了七日的郭嘉祈福法会刚刚结束,尽管张仲景与太医署竭尽全力,郭嘉的病情依旧沉重,多数时间处于昏睡,但偶尔的清醒和相对平稳的脉象,总算给了朝廷上下,尤其是蔡琰,一丝喘息之机。
所有人都明白,郭祭酒能支撑至今,已是奇迹,朝廷的未来,必须逐渐学会在没有他随时指点的情况下前行。
这一日,大朝会。
钟磬齐鸣,文武百官依序入殿,气氛庄严肃穆。
年幼的皇帝刘协端坐御座,虽仍显稚嫩,但经历连年动荡,眉宇间已多了几分沉稳。
御阶之下,凤座之上的蔡琰,身着玄色朝服,头戴珠冠,面容虽略带憔悴,眼神却沉静如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仪。
她的存在本身,便是这个新生政权稳定与延续的象征。
“众卿平身。”
蔡琰的声音清越,回荡在大殿之中,
“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文武同心,我朝廷终克复河北,逐曹逆于大河之南,廓清寰宇,初见成效。
然,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治天下更难。
今日之朝会,不为庆功,而为立制,为我大汉中兴,奠万世之基!”
此言一出,群臣皆肃然。
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朝廷的战略重心,将正式从军事扩张转向内部建设与制度确立。
蔡琰目光扫过全场,缓缓道出与徐庶、刘晔、陈宫等核心重臣商议数日的方略:
“其一,定官制,明职责。
罢黜以往权责不清之杂号,依《周礼》及汉家故事,损益而定。
中枢设尚书台总揽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分理诸事。
地方则行州、郡、县三级,刺史(州牧)、太守、县令各司其职,加强考课,优胜劣汰。”
她看向徐庶,“元直,你领尚书令,总摄六曹,统筹全局。”
“臣,领旨!”
徐庶出列,躬身应命。
此举明确了以他为首的文官体系架构。
“其二,兴文教,聚贤才。
于彭城立太学,于各州郡立官学,广纳士子,培育栋梁。
前颁《求贤令》,需持之以恒。
凡有治国安邦之才,明经通律之士,乃至精通匠作、农桑、算学之能人,各地需用心举荐,朝廷量才擢用,绝不拘于门第出身。”
她目光转向刘晔,“子扬,你掌礼曹,兼领太学事,文教选才,乃你职责所在。”
“臣,定不负主公所托!”刘晔郑重领命。
“其三,劝农桑,实仓廪。
河北、冀州等地,战乱方息,民力疲敝。
今岁除必要军屯外,减免天下田赋三成,与民休息。
令工曹研制新式农具,推广于地方。
广设常平仓,丰年收储,荒年放赈,以平抑粮价,安稳民心。”
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任,蔡琰交给了以干练着称的陈宫,
“公台,你领户曹,钱粮赋税,民生根本,望你慎之重之。”
陈宫出列,肃然道:
“宫必竭尽所能,不负主公信任。”
“其四,修甲兵,固疆域。
天下未定,兵戈不可一日懈怠。
然养兵贵精不贵多。
令兵曹整顿各军,汰弱留强,严明军纪,加强操练。
张辽、徐晃二将军镇守河北,臧霸将军卫戍青徐,张飞将军坐镇兖豫边境,吕玲绮所部拱卫京畿,各守其土,各安其责。
水师则由黄忠将军统辖,巡弋江河海口,保境安民。”
军事部署上,蔡琰依旧保持着高度警惕,并未因暂时和平而松懈。
“其五,昭正统,抚四方。
陛下乃汉室正统,天下共主。
曹操,名为汉臣,实为国贼;
刘备,乃帝室之胄,朝廷臂助;
孙权,镇守江东,亦需羁縻。
朝廷当遣使四方,宣示威德,晓以利害。
愿归附者,朝廷不吝封赏;
负隅顽抗者,王师必伐之!”
这一系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纲领性政令颁布下来,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展现出一个成熟政权应有的格局与气度。
朝臣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东汉末年腐朽、也不同于军阀混战混乱的新秩序正在冉冉升起,心中无不振奋。
然而,就在朝会即将结束之际,一名内侍匆匆入殿,呈上一封来自晋阳的密报。
蔡琰展开一看,秀眉微蹙。
密报是刘晔安插在吕布身边的暗线所发,言及吕布虽接受了“温侯”封号,但对朝廷未允其“大将军”之位耿耿于怀,近日与曹操秘密使者的接触似乎愈发频繁,其麾下魏续、侯成等人亦多有怨言,认为朝廷赏罚不公。
“并州之事,诸卿有何看法?”
蔡琰将密报内容简要说于众臣。
陈宫率先出列:
“主公,吕布,豺狼也,喂不饱,养不熟。
朝廷如今重心在内政,不宜与之轻启战端,然亦不可纵容其坐大生乱。
臣仍持前议,当派重臣前往晋阳,名为辅佐,实为监军,且需加紧对并州南部郡县的渗透,必要时,或可支持吕布麾下尚有忠义之心者……”
徐庶补充道:
“还可令幽州毛玠,加强对代郡、雁门等地的控制,形成对晋阳的潜在压力。
同时,对吕布的粮草供应,可适当控制,既不断绝,亦不使其过于充裕。”
就在众人商议如何稳妥处置吕布之时,又一份加急军报从殿外传入,直送兵曹主管手中。
兵曹主管览毕,脸色微变,立刻出列禀报:
“主公,陛下!荆州急报!
刘备表奏,已任命糜竺为军师中郎将,总督荆州军政……同时,江东周瑜,于鄱阳湖大造楼船,其意图……似在淮南!”
消息传来,殿内刚刚因新政颁布而略显轻松的气氛,瞬间又凝重起来。
刘备任用糜竺,意味着其内部整合加速,势力将更为稳固;
而周瑜在鄱阳湖的动作,则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他的目标,显然不是已归附朝廷的广陵,而是曹操控制的合肥、庐江一带!
孙权的野心,从未止步于江东。
蔡琰端坐于上,手指轻轻敲击着凤座的扶手,目光深邃。
内政甫定,外患又生。
吕布不稳,刘备坐大,孙权北窥,曹操蛰伏……这四足鼎立的天下,每一足都在暗自发力,寻求着打破平衡的机会。
她缓缓起身,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
“诸卿,新政已定,当戮力同心,各司其职。
外间风雨,不过疥癣之疾,我朝廷根基已立,何惧之有?
然,亦不可掉以轻心。
传令各方镇守,严密监视动向,未有朝廷明令,不得擅启边衅。”
朝会散去,蔡琰回到后宫,径直走向郭嘉养病的宫殿。
她坐在榻边,握住郭嘉冰凉的手,如同往常一样,轻声将朝会上的一切,包括新政的颁布,吕布的异动,刘备的举措,以及周瑜的威胁,一一诉说。
当她说到周瑜在鄱阳湖大造楼船时,一直昏睡的郭嘉,眼皮似乎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呼吸也略有变化。
蔡琰心中一紧,俯身细听。
只听得他喉间发出几不可闻的、断断续续的气音:
“周……瑜……楼船……非为淮南……乃为……江……陵……”
蔡琰瞳孔骤缩。
江陵?
荆州腹地,长江咽喉?
周瑜的真正目标,难道是刚刚被刘备占据的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