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珠胎暗结与风雨欲来-《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章武八年的春天。

  彭城宫苑内的垂柳才刚抽出些许嫩绿,料峭的春寒依旧盘桓不去。

  就在这万物待苏的时节,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消息,被太医令禀报到了蔡琰面前——她已怀有近两个月的身孕。

  书房内,炭火无声地燃烧。

  蔡琰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不自觉地覆上依旧平坦的小腹,神色复杂难明。

  这个孩子的到来,完全在她的计划之外。

  她与诸葛亮的结合,更多是基于政治与事业的考量,是稳定朝局、凝聚力量的权宜之计。

  如今,这个意外降临的生命,却将“母亲”这个截然不同的角色,骤然压在了她的肩上。

  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纠葛,更关乎国本传承,关乎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权力格局,甚至可能成为内外敌人新的攻击靶子。

  她必须极其谨慎地处理这个消息。

  几乎在同一时间,府内的诸葛亮也得知了此事。

  他正在批阅关于“乡官”体系试行的奏报,闻讯后,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墨点滴落在竹简上,晕开一小团污迹。

  他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混合着愕然、凝重与一丝极淡的、连他自己也未曾察觉的柔光。

  随即,他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对前来报信的心腹只说了三个字:

  “知道了。”

  便继续伏案工作,只是那笔迹,似乎比平日更显沉凝。

  他深知,这个消息一旦公开,将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是无尽的政治风波。

  他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静、缜密,为他的主公,也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子,撑起一片尽可能安稳的天空。

  蔡琰迅速做出了决断。

  她严令太医及近侍封锁消息,对外只称凤体微恙,需静养数日。

  朝政暂由诸葛亮总揽,庞统、徐庶等核心辅政。

  她需要时间观察各方的反应,也需要时间思考,如何将这意外的变数,转化为巩固权位的契机,而非隐患。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北疆的吕玲绮,凭借着“便宜行事”之权和她麾下那些如同草原孤狼般的夜不收,终于捕捉到了决定性的线索——一支伪装成商队的曹魏使者,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成功穿越了羌胡混杂的缓冲地带,即将进入秃发树机能的王庭范围!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彭城。

  吕玲绮在军报中详细陈述了敌使路线、护卫力量以及秃发部接应人马的动向,并附上了自己的判断和急切的请战之意:

  “主公,此乃斩断曹贼黑手之良机!

  末将请率精骑,长途奔袭,务必于其会合前,将此獠截杀于草原!”

  这份军报被直接送到了因“静养”而暂罢早朝的蔡琰手中,同时也抄送给了诸葛亮。

  麟德殿偏殿,炭火暖融,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

  蔡琰倚在软榻上,面色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锐利。

  诸葛亮坐在下首,羽扇置于膝上,眉头微蹙。

  “孔明,你以为,吕玲绮此请,当否?”

  蔡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冷静。

  诸葛亮没有立刻回答,他沉吟着,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墙,落在了那广袤而危险的草原上。

  “主公,吕将军捕捉战机,其心可嘉。

  若能成功截杀曹使,确能沉重打击秃发与曹操勾结之图谋,大涨我军士气。”

  他话锋一转:

  “然,此去奔袭,路途遥远,深入敌境,风险极大。

  秃发部并非毫无防备,若其有所警觉,或曹使另有接应,则吕将军恐有陷入重围之危。

  再者,即便成功,亦可能彻底激怒秃发树机能,使其不顾一切,提前发动大规模南侵。

  眼下……朝廷四处用兵,府库吃紧,北疆是否做好了应对全面战争的准备?”

  他的分析,不再局限于战术层面,更深入到了战略风险与国力承受能力的考量,展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应有的全局视野。

  蔡琰抚着小腹,感受着那份微弱却确实存在的悸动,心中权衡。

  诸葛亮所虑,正是她所忧。

  全面战争,是此刻的她极力想要避免的。

  但若坐视曹使与秃发勾结成功,未来的威胁将更大。

  “风险虽大,但此机不可失。”

  蔡琰最终决断,声音带着斩钉截铁的意味,

  “告诉吕玲绮,本宫准其所请!

  但有三条:第一,行动务必机密、迅猛,一击即中,远遁千里!

  第二,不要俘虏,只要曹使与秃发接应头领的首级!

  第三,若事不可为,或遇伏击,以保全自身和精锐为要,立刻撤退!”

  她选择了冒险,但要的是精确而致命的打击,而非意气用事的浪战。

  这既是对吕玲绮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北疆局势的清醒判断。

  “亮,即刻拟旨。”

  诸葛亮领命,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他能感受到蔡琰在身体特殊时期,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决断力。

  旨意以八百里加急发出。

  与此同时,郭模也带着秘密使命和重金,悄然进入了纷乱复杂的凉州地界,他的行动,将与北疆的刀光剑影,共同构成遏制曹操西连战略的关键一环。

  然而,曹操的攻势,远非一路。

  东南方向,得到江东物资补充的刘备,似乎也嗅到了什么不寻常的气息。

  关羽在南阳的兵马调动愈发频繁,对郝昭部驻守的伏牛山隘口,试探性的进攻规模一次大过一次,虽未突破防线,但紧张气氛与日俱增。

  而江东的周瑜,在长江上的水军演练,也愈发带有实战的意味。

  更让蔡琰和诸葛亮心生警惕的是,针对“神火妖术”的恶毒流言,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在曹操细作的推波助澜下,版本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广,甚至开始与“女主祸国”、“天降灾异”等谶纬之说结合起来。

  一场针对蔡琰统治合法性的舆论风暴,正在暗中积蓄着力量。

  内忧外患,如同重重阴云,笼罩在彭城上空。

  而蔡琰腹中的孩子,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更像是一枚投入激流中的石子,其引发的涟漪,尚未可知。

  她能感觉到,一双甚至几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她的腹部,盯着这个尚未出世,却已牵动天下局势的孩子。

  诸葛亮告退后,蔡琰独自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在寒风中摇曳的新绿,手再次覆上小腹。

  “孩子,你来得……真不是时候啊。”

  她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发到极致的坚韧与冷厉,

  “但既然来了,娘便会为你,也为这天下,扫清一切障碍!”

  她转身,目光落在案头那封关于西山工坊“爆鸣药粉”试验最新进展的密报上。

  那危险而不可控的力量,或许将成为她应对未来更大风暴的,最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