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回旋灸初试,隔盐灸救急-《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清晨六点半,江城老城区的巷弄还浸在朦胧的晨雾里,“百草堂”的木门却已被轻轻推开。林墨背着帆布包站在门槛上,指尖还沾着巷口早点铺刚买的油条碎屑——这是他接手铺子一个多月来,起得最早的一天。露水打湿了他的帆布鞋面,凉丝丝的触感让他混沌的头脑瞬间清醒,巷子里飘来隔壁包子铺的蒸笼香气,混合着远处菜市场隐约的叫卖声,勾勒出老城区独有的烟火气。

  帆布包里装着的不是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报表,而是赵铁山昨天特意给他的《艾灸技法图谱》,还有一小罐磨得细腻的粗盐。那本图谱的封面已经泛黄,边角被翻得起了毛边,里面夹着几张赵铁山手写的批注,字迹苍劲有力。昨天傍晚赵铁山走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明天会有个小考验”,林墨琢磨了半宿,翻遍了祖父留下的三本医案,也没猜透这“考验”到底是什么,只能提前到馆里再把回旋灸的手法顺一遍。

  推开诊室的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那是三年陈艾特有的醇厚香气,混杂着中药柜里当归、黄芪的药香,还有陈旧木头的霉味,构成了百草堂独有的气味记忆。角落里的铜人被擦拭得发亮,阳光透过木格窗照在上面,反射出细碎的光斑。祖父留下的那本线装医案摊在书桌上,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艾草还保持着当年的形状,叶脉纹路清晰可见。林墨走到铜人前,伸出手指沿着“神阙穴”的位置轻轻摩挲——这是昨天赵铁山着重强调的穴位,说回旋灸在腹部施术时,神阙穴周围的手法最见功力,“差一分火候,差一寸距离,效果就天差地别”。

  他从柜子里取出艾条,是祖父生前常用的三年陈艾,艾绒紧实,捏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微的纤维纹理,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艾叶清香,没有新艾的辛辣味。点燃艾条时,林墨特意放慢了动作,用火柴梗轻轻挑起火苗,让火苗慢慢舔舐艾条顶端,直到冒出温和的青烟。他记得第一次点艾条时,慌乱间用打火机直接燎烧,艾绒烧得噼啪作响,烟呛得他直咳嗽,艾灰掉在手上烫出了小红点,疼得他直跺脚。而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火苗大小,让艾烟顺着指缝缓缓上升,形成一缕笔直的青烟,不呛人,也不刺眼。

  “先练手法,再找感觉。”林墨对着铜人喃喃自语,将艾条举在神阙穴上方约三厘米处,开始按照赵铁山教的要领做回旋灸。手腕放松,手臂带动艾条做顺时针方向的圆形移动,移动范围控制在直径五厘米左右,速度要均匀,不能快也不能慢。刚开始时,他的手腕还有些僵硬,艾条的移动轨迹有些歪斜,像是初学写字的孩子画的圆圈,练了十几分钟后,手臂渐渐找到了发力的感觉,肩膀不再紧绷,手腕自然放松,艾条在铜人腹部划出的圆圈越来越规整,青烟也随着动作形成了淡淡的漩涡,在阳光中清晰可见。

  他一边练,一边回忆赵铁山说的要领:“回旋灸讲究‘沉肩坠肘,腕随臂动’,热力要渗透进去,不能浮在表面。神阙穴是人体要穴,连通五脏六腑,灸的时候要用心感受,仿佛能看到热力顺着穴位钻进身体里。”林墨试着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果然感觉到指尖传来的温热透过艾条传递出去,铜人冰凉的触感似乎也有了一丝暖意。他想起祖父生前施灸时,总是闭着眼睛,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患者,还有那一缕艾烟。

  就在林墨沉浸在手法练习中时,门口的风铃突然“叮铃”响了起来,那清脆的响声被急促的脚步声和女人的哭声打断。他连忙熄灭艾条,把艾条插在旁边的瓷制艾条架上,快步走到大厅。只见一个穿着碎花裙的女人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头发凌乱,裙摆上还沾着污渍,满脸焦急地站在柜台前,孩子的小脸涨得通红,眉头紧锁,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小拳头紧紧攥着,指甲都嵌进了肉里。

  “大夫,您快救救我的孩子!”女人看到林墨,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快步走上前,声音带着哭腔,因为着急,说话都有些结巴,“孩子从昨天晚上开始就又吐又拉,去医院挂了急诊,医生说是急性肠胃炎,开了药吃了也没用,刚才又拉了两次,拉的都是水,现在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她一边说,一边把孩子往林墨面前递,孩子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酸味,是呕吐物和腹泻物混合的味道。

  林墨连忙让女人把孩子放在诊疗床上,那是一张老式的木质诊疗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床单,边角已经磨破了。孩子躺在床上,小小的身体蜷缩着,像一只受伤的小猫,额头有些发烫,林墨用手背试了试,温度不算太高,但孩子的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得吓人,嘴唇周围还有一圈淡淡的青紫色。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轻轻按压时,孩子发出了更剧烈的呻吟,肚子鼓鼓的,像是有胀气,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硬结。

  “孩子除了吐和拉,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发烧、咳嗽?昨天吃了什么东西?”林墨一边问,一边飞快地在脑海里检索祖父医案里的记载。他记得祖父在泛黄的纸页上写过,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薄弱,称为“脾常不足”,一旦饮食不当或感受外邪,很容易引发肠胃炎,单纯用药有时会加重脾胃负担,用隔盐灸灸神阙穴往往能起到温阳散寒、和胃止呕的效果,还能保护孩子娇嫩的脾胃。

  “昨天晚上发过一次烧,吃了退烧药退下去了,现在不烧了,就是一直吐和拉,喝口水都吐。”女人抹着眼泪说,泪水滴在诊疗床的床单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昨天下午带他去公园玩,他非要吃路边摊的炸薯条和冰可乐,我没拦住,晚上就开始不舒服了。去医院,医生说再不行就要住院输液,可孩子这么小,血管那么细,我实在不忍心……前几天听小区张阿姨说您这儿用艾灸治好了她孙子的消化不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过来了,从家里跑过来,足足跑了二十分钟……”

  林墨心里有些犹豫。他跟着赵铁山学了一个多月,大多是理论知识和手法练习,偶尔给赵铁山打打下手,真正独立接诊小儿患者还是第一次。而且孩子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很严重,脱水症状明显,万一出了差错,不仅砸了祖父的招牌,还可能耽误孩子的病情。他下意识地看向书桌后的祖父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穿着灰色长衫,手里拿着一根艾条,眼神温和却带着坚定,仿佛在说“治疾先治心,胆大亦心细”。

  “大姐,您别慌。”林墨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从抽屉里拿出体温计,“先给孩子量个体温,我再看看舌苔。”他小心翼翼地把体温计放在孩子的腋下,孩子因为不舒服,扭动了一下,林墨放轻声音哄着:“宝宝乖,很快就好,叔叔这里有糖。”他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那是昨天给一个哭闹的小患者准备的,糖纸五颜六色的,果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趁孩子注意力被糖果吸引,林墨轻轻撬开他的嘴巴,用手电筒照了照舌苔。孩子的舌苔白厚腻,舌尖发红,正是中医里“寒湿困脾”的症状。体温计拿出来,37.2℃,属于低热,不算严重。林墨心里有了底,对女人说:“大姐,孩子问题不算太严重,是吃了生冷油腻的东西伤了脾胃,加上外感风寒。我用隔盐灸给孩子试试,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法子,对小儿急性肠胃炎有缓解效果。但咱们得先说好,如果施灸过程中孩子反应太大,或者半小时内没有好转,咱们立刻去医院,行吗?”

  女人连连点头,泪水还挂在脸上却用力挤出笑容:“行!我信您!张阿姨说您是个靠谱的孩子,还说您祖父当年救过她的命呢!”她伸手理了理孩子额前的碎发,眼神里满是期盼。

  林墨转身走进诊室,从帆布包里取出那罐粗盐,又找了一块干净的细纱布。那粗盐是赵铁山特意给他的,来自海边的天然粗盐,经过晾晒和研磨,颗粒均匀,没有杂质。他按照祖父医案里的记载,将粗盐平铺在纱布上,厚度约半厘米,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纱布敷在孩子的神阙穴上——也就是肚脐的位置。粗盐经过研磨后细腻顺滑,敷在孩子娇嫩的皮肤上不会硌得慌,而且粗盐有温热散寒、消炎止痛的功效,配合艾灸能更好地渗透肌理,还能保护孩子的皮肤不被艾火灼伤。

  这次他选了一根细艾条,比平时用的艾条细了一半,孩子皮肤敏感,细艾条的火力更温和,不容易烫伤。点燃后,他没有立刻施灸,而是先把艾条放在自己手背上试了试温度,确定温热不烫后,才举在敷有粗盐的纱布上方约三厘米处。“宝宝别怕,叔叔给你吹吹就不疼了。”他放轻声音,像哄自家亲戚的孩子一样,一边用嘴轻轻吹着艾烟,一边缓慢移动艾条,按照赵铁山教的“回旋灸”手法,在孩子的神阙穴周围画着圆圈。

  孩子起初还有些抗拒,扭动着身体想要躲开,但过了一会儿,大概是感觉到腹部传来的温热驱散了些许不适,渐渐安静了下来,眉头也舒展了一些,手里紧紧攥着那颗还没剥开的糖果。林墨一边施灸,一边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每隔一分钟就调整一下艾条的高度,还不时用手背试一下孩子腹部的温度,确保热力均匀渗透又不会灼伤皮肤。他的手臂渐渐有些发酸,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脸色变化。

  施灸进行到第十五分钟时,孩子突然“哇”地哭了一声,女人吓得立刻站起来:“大夫,怎么了?是不是烫到了?”林墨连忙移开艾条,掀起纱布查看,孩子的腹部只是微微泛红,这是艾灸起效的正常反应,皮肤温度也在正常范围内。他刚想解释,就看到孩子嘴角流了点口水,随即打了个小小的饱嗝,之前鼓胀的肚子也明显瘪了些,小拳头也松开了,不再那么紧绷。

  “大姐您看,孩子这是气顺了。”林墨松了口气,笑着说,“哭是因为肚子里的胀气散了,不是烫到了。中医里说‘通则不痛’,胀气散了,孩子就舒服了。再坚持几分钟就好。”他拿出纸巾,轻轻擦去孩子嘴角的口水,孩子眨了眨眼睛,看着林墨,居然伸手把手里的糖果递了过来,嘴里含糊地说:“叔叔,糖……”

  女人看到这一幕,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极而泣:“这孩子,平时谁要都不给,居然肯给您!”她拿出手机,想给孩子拍张照片,又觉得不妥,不好意思地收起了手机。

  又过了五分钟,林墨熄灭艾条,轻轻取下纱布和粗盐。孩子已经不再哭闹,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他,还伸手想去抓桌上的艾条盒。女人试探着给孩子喂了几口温水,这次孩子不仅没吐,还咕咚咕咚喝了小半杯,脸上也有了点血色,不再是之前的苍白。他拉着女人的手,小声说:“妈妈,饿……”

  “太谢谢您了!林大夫!”女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林墨的手,她的手因为刚才的焦急和奔跑,布满了冷汗,还带着些许粗糙,“刚才孩子还蔫得像朵快枯了的花,现在居然说饿了!您真是救了我们家孩子!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您别客气,这都是应该做的。”林墨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注意事项,是他刚才趁着孩子安静时写的,字迹工整,“回家后给孩子煮点小米粥,熬得稀烂些,少放糖,分多次喂。别吃生冷油腻的,也别让孩子着凉。明天这个时候再带孩子来一趟,巩固一下效果,再开点调理脾胃的中药粉,混在粥里喝。”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今天这趟就不用给钱了,等孩子完全好了再说。”

  女人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离开,刚走到门口,就和一个背着药箱的老人撞了个正着。那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对襟褂子,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提着一个竹篮,竹篮上盖着一块蓝布。“赵叔?”林墨惊讶地看着来人,正是赵铁山。

  赵铁山笑着走进来,目光落在诊疗床上残留的盐渍上,又看了看林墨手里的艾条和纱布,点了点头:“怎么样,今天的考验还顺利?”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沉稳。

  林墨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刚才那孩子……是您安排的?”他想起女人说的张阿姨,张阿姨也是赵铁山的老熟人,平时经常来百草堂聊天。

  “那孩子的妈妈是我远房侄女,昨天给我打电话急得直哭,说孩子病了,医院要输液。”赵铁山走到铜人前,指着神阙穴说,“我知道你最近在练隔盐灸,这孩子的症状正好适合,就让她过来了。你小子没让我失望,隔盐灸的手法很到位,火候也掌握得不错,尤其是观察孩子反应那股细心劲儿,有你祖父的影子。”他放下药箱,打开竹篮,里面装着一些新鲜的艾草,还有几味草药,散发着清新的香气。

  “我也是照着祖父的医案和您教的方法来的,刚开始还挺紧张的,就怕出岔子。”林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刚才施灸时的紧张感还没完全消退,手心还有些出汗,“对了赵叔,您刚才说我手法到位,那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总觉得在艾条移动的速度上,还把握得不够好。”

  赵铁山走到书桌前坐下,拿起桌上的《艾灸技法图谱》,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插图说:“你看这里,回旋灸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调整。像刚才那个孩子,年纪小,体质弱,速度要慢一些,让热力充分渗透;要是成年人,体质好,症状重,速度可以稍快,刺激强一些。还有,你刚才施灸时,手臂有些僵硬,虽然不明显,但时间长了容易累,也会影响手法的稳定性。”他示范了一下,“沉肩坠肘,把力气沉到手腕上,这样才能持久。”

  林墨跟着赵铁山的动作比划了一下,果然感觉轻松了不少,手臂也不再像刚才那样发酸。“谢谢您赵叔,我明白了。”他把赵铁山的话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他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还有祖父医案里的重点内容。

  赵铁山喝了口林墨递过来的茶,茶是普通的绿茶,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放下茶杯,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林墨:“这是我昨天去山上采的新鲜艾草,刚晒干,你试试,比你现在用的艾条效果更好。还有这个,是‘独脚金’,专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刚才那孩子明天来,你可以用这个配点山楂、麦芽,磨成粉给孩子吃,效果很好。”

  林墨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的艾草颜色翠绿,带着新鲜的艾叶香气,比他平时用的陈艾多了一丝清新。独脚金是一种细长的草药,颜色黄绿,形状独特,他在祖父的医案里见过记载,说是一味治小儿脾胃病的良药,很难采到。“赵叔,这独脚金很难找吧?我听祖父说,现在山上很少见了。”

  赵铁山叹了口气,眼神有些悠远:“是啊,现在环境变了,山上的草药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上周去城郊的大青山采的,爬了半天山才找到这么一点。你祖父当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