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光刚漫过柜台,陈小雨就举着手机冲进堂内,屏幕上是线上问诊小程序的后台数据,她鼻尖沾着点艾灰,语气里满是雀跃:“师父!咱们小程序的预约量破千了!还有好多网友留言说想学习艾灸,问能不能开线上课程呢!”
林墨刚把祖父的穴位铜人擦拭干净,铜人底座那道细缝在晨光下格外显眼。他接过手机,看着后台密密麻麻的预约信息,指尖划过“中医科普”板块的留言,嘴角泛起笑意:“线上课程可以试试,清瑶负责整理课件,小雨你负责运营,先从基础穴位和家庭艾灸安全知识讲起,每周一次,免费开放。”
苏清瑶端着刚熬好的陈皮姜枣茶走进来,茶碗热气氤氲:“正好,我整理了一份《家庭艾灸入门指南》,里面标注了足三里、三阴交这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效,还配了示意图,适合新手学习。”她将茶碗分发给众人,“对了,赵铁山叔刚才打电话来,说市非遗中心的人要来考察,想把咱们的阳艾炮制技艺纳入非遗名录,让我们准备一下。”
“非遗申报?”林墨心中一动,祖父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百草堂的艾灸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好事,我们得好好准备。江浩,你把阳艾种植、炮制的视频整理一下;张宏,麻烦你和工友们把炮制房打扫干净,准备好工具;清瑶,你负责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祖父的医案、阳艾的历史渊源;小雨,你负责接待,给考察组的人讲解流程。”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江浩从电脑里调出之前拍摄的阳艾种植视频,画面里丹炉峰阳脉洞周边的梯田里,绿油油的阳艾长势喜人,还有村民采摘、晾晒的场景;张宏带着工友们把炮制房里的竹席、石臼、木槌擦拭得一尘不染,将阳艾按照采摘时间分类摆放,贴上标签;苏清瑶则从祖父的医案中摘录出关于阳艾炮制的记载,结合现代工艺,整理成详细的文字资料;陈小雨则在小程序上发布了“非遗考察预告”,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还有本地媒体联系想来采访。
考察组到来的那天,百草堂热闹非凡。为首的是市非遗中心的王主任,他穿着一身中山装,手里拿着笔记本,身后跟着几位专家和记者。林墨带着众人热情接待,详细讲解了阳艾的种植环境、炮制工艺和药用价值。
“阳艾的炮制要经过采摘、晾晒、捶打、筛除杂质等八道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林墨一边说,一边示意张宏演示捶打工序。张宏拿起木槌,朝着竹席上的阳艾轻轻捶打,动作娴熟,阳艾在木槌的敲击下,渐渐变成细腻的艾绒,散发出浓郁的药香。
“这些艾绒的纯度很高啊。”一位老专家拿起一把艾绒,放在鼻尖闻了闻,“颜色金黄,没有杂质,药效肯定错不了。”
林墨笑着说:“我们坚持‘采三留二’的原则,只采摘阳艾的叶片和嫩芽,而且必须在晨露未干时采摘,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药效。炮制时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纯手工制作,确保艾绒的纯度和品质。”
苏清瑶则向考察组展示了祖父的医案和阳艾治疗的病例:“这是三个月前治疗的一位带状疱疹患者,用阳艾搭配冰台草炮制的艾条,采用梅花灸的方法,七天就痊愈了;还有这位老寒腿患者,经过阳艾温灸调理,现在已经能正常爬山了。”
考察组的人一边听讲解,一边做记录,时不时点头赞许。王主任感慨道:“百草堂的阳艾炮制技艺传承了百年,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念,非常难得。我们会尽快将相关材料上报,争取让这门技艺早日纳入非遗名录。”
考察组离开后,记者们对林墨进行了采访。“林大夫,您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传承人,未来有什么规划?”一位记者问道。
林墨看着镜头,眼神坚定:“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阳艾炮制技艺,还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认可中医。接下来,我们会开设中医科普课程,培训社区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还会建立阳艾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同时,我们也在研究阳艾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艾灸贴、艾草精油等,让中医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采访播出后,百草堂的名气更大了,不仅有更多患者慕名而来,还有不少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其中有一位叫林小婉的姑娘,是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对艾灸技艺非常感兴趣,特意请假来百草堂学习。
“林大夫,我一直很
林墨刚把祖父的穴位铜人擦拭干净,铜人底座那道细缝在晨光下格外显眼。他接过手机,看着后台密密麻麻的预约信息,指尖划过“中医科普”板块的留言,嘴角泛起笑意:“线上课程可以试试,清瑶负责整理课件,小雨你负责运营,先从基础穴位和家庭艾灸安全知识讲起,每周一次,免费开放。”
苏清瑶端着刚熬好的陈皮姜枣茶走进来,茶碗热气氤氲:“正好,我整理了一份《家庭艾灸入门指南》,里面标注了足三里、三阴交这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效,还配了示意图,适合新手学习。”她将茶碗分发给众人,“对了,赵铁山叔刚才打电话来,说市非遗中心的人要来考察,想把咱们的阳艾炮制技艺纳入非遗名录,让我们准备一下。”
“非遗申报?”林墨心中一动,祖父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百草堂的艾灸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好事,我们得好好准备。江浩,你把阳艾种植、炮制的视频整理一下;张宏,麻烦你和工友们把炮制房打扫干净,准备好工具;清瑶,你负责整理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祖父的医案、阳艾的历史渊源;小雨,你负责接待,给考察组的人讲解流程。”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江浩从电脑里调出之前拍摄的阳艾种植视频,画面里丹炉峰阳脉洞周边的梯田里,绿油油的阳艾长势喜人,还有村民采摘、晾晒的场景;张宏带着工友们把炮制房里的竹席、石臼、木槌擦拭得一尘不染,将阳艾按照采摘时间分类摆放,贴上标签;苏清瑶则从祖父的医案中摘录出关于阳艾炮制的记载,结合现代工艺,整理成详细的文字资料;陈小雨则在小程序上发布了“非遗考察预告”,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还有本地媒体联系想来采访。
考察组到来的那天,百草堂热闹非凡。为首的是市非遗中心的王主任,他穿着一身中山装,手里拿着笔记本,身后跟着几位专家和记者。林墨带着众人热情接待,详细讲解了阳艾的种植环境、炮制工艺和药用价值。
“阳艾的炮制要经过采摘、晾晒、捶打、筛除杂质等八道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林墨一边说,一边示意张宏演示捶打工序。张宏拿起木槌,朝着竹席上的阳艾轻轻捶打,动作娴熟,阳艾在木槌的敲击下,渐渐变成细腻的艾绒,散发出浓郁的药香。
“这些艾绒的纯度很高啊。”一位老专家拿起一把艾绒,放在鼻尖闻了闻,“颜色金黄,没有杂质,药效肯定错不了。”
林墨笑着说:“我们坚持‘采三留二’的原则,只采摘阳艾的叶片和嫩芽,而且必须在晨露未干时采摘,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药效。炮制时不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纯手工制作,确保艾绒的纯度和品质。”
苏清瑶则向考察组展示了祖父的医案和阳艾治疗的病例:“这是三个月前治疗的一位带状疱疹患者,用阳艾搭配冰台草炮制的艾条,采用梅花灸的方法,七天就痊愈了;还有这位老寒腿患者,经过阳艾温灸调理,现在已经能正常爬山了。”
考察组的人一边听讲解,一边做记录,时不时点头赞许。王主任感慨道:“百草堂的阳艾炮制技艺传承了百年,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念,非常难得。我们会尽快将相关材料上报,争取让这门技艺早日纳入非遗名录。”
考察组离开后,记者们对林墨进行了采访。“林大夫,您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传承人,未来有什么规划?”一位记者问道。
林墨看着镜头,眼神坚定:“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阳艾炮制技艺,还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认可中医。接下来,我们会开设中医科普课程,培训社区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还会建立阳艾种植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同时,我们也在研究阳艾的深加工产品,比如艾灸贴、艾草精油等,让中医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采访播出后,百草堂的名气更大了,不仅有更多患者慕名而来,还有不少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其中有一位叫林小婉的姑娘,是中医药大学的本科生,对艾灸技艺非常感兴趣,特意请假来百草堂学习。
“林大夫,我一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