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微尘裹紧外衣往窑屋走时,右手腕突然传来针刺般的痒意。
她脚步微顿,月光下,裹着皮套的右臂隐隐透出青黑脉络,像藤蔓在皮下急不可耐地钻行。
这已是本月第三次了——每逢月圆,指尖便会渗出乳白汁液,上次滴在泥坯上,竟在隔夜抽出两寸长的异色花芽,她连夜挖了深坑埋掉,却总觉得泥土里有什么在蠢蠢欲动。
她摸了摸臂上的皮套,是用山狼皮浸了松胶特制的,针脚细密得能数清线结。
可此刻皮套内侧被藤蔓顶得鼓起,像藏着条活物。“得再加固。”她低喃着加快脚步,窑屋的影子在前方摇晃,突然,远处传来野雉扑棱翅膀的声响,惊得她后背一绷——最近她刻意搬去离村落十里的荒谷,原是想避开梅纹陶作坊的热闹,却不想连鸟兽都开始频繁靠近。
第二日天未亮,她便背着竹篓往更深的山谷去。
竹篓里装着新制的皮套,用三层鹿皮裹了铜丝。
经过山涧时,她蹲下身掬水洗脸,水面倒映出她眼下淡淡的青黑。“这样下去...”她望着涟漪里模糊的面容,话未说完,腕间突然一烫——藤蔓隔着皮套顶出个小包,像在催促什么。
是夜,她借宿在半山破庙。
香案上落满灰尘,却供着尊三寸高的泥塑,红布裹着的底座写着“持灯女神”。
顾微尘擦了擦神像脸上的灰,指尖猛地一颤——这眉眼轮廓,分明是她刚穿越时的模样,连左眉尾那颗小痣都不差分毫。
“谁塑的...”她低声自语,指腹轻轻碰了碰神像右手。
泥塑指尖涂着金粉,姿态是虚握灯盏。
庙外山风灌进来,烛火忽明忽暗,照得神像的脸忽远忽近,像有人在她记忆里翻旧相册。
后半夜,她摸出随身的刻刀。
神像的右手被她轻轻旋下,露出粗糙的泥芯。
她从怀里掏出段枯枝,削去毛刺,插进泥芯的孔洞里。“这样就不会发光了。”她对着黑暗说,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
次日清晨,庙外传来嘈杂的人声。
顾微尘躲在梁上,见七八个村妇举着香烛涌进来。
为首的老妇刚要拜,突然尖叫:“神指枯了!”众人围过去,泥塑的右手果然蔫成了干柴。“定是咱们心不诚。”有人抹眼泪,有孩子却蹲在地上捡那截断枝,啪嗒啪嗒跑到庙外,插在墙根的土里。
顾微尘没等看结果就走了。
她沿着山径往下,走了半里地,忽听背后传来欢呼声。
回头望,那孩子正蹦跳着喊:“活了!
活了!“墙根的枯枝抽出了新芽,鹅黄的叶子在风里晃。
三日后,她在山脚下的茶摊听到消息:“那庙现在供空灯台了,说女神不爱泥胎,爱活物。”茶客们哄笑,顾微尘低头抿茶,喉间泛起一丝甜——像当年修补残陶时,看到裂纹里渗出的釉色。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东南海畔,陵不孤正踩着退潮的沙滩。
咸湿的风卷着渔歌,二十几个村民手拉手围成圈,赤足在湿沙上踏出深浅不一的脚印。
他本是来寻一处地脉裂隙,却被这“断契舞”绊住脚步——村民说跳了这舞,风浪就肯“断契”,不再掀翻渔船。
第一遍舞毕,陵不孤眯起眼。
沙滩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却隐约有符纹的骨架。
第二遍,他注意到众人的踩踏节奏:三快两慢,与他掌心那道灼痕的跳动频率分毫不差。“是共振。”他默念着,忽然闭眼。
神识如网撒向地底,竟触到无数微弱的光点——七处最亮的,正是顾微尘当年种下信心花的源地。
潮水开始回涨时,他走进人圈。
村民见这黑衣男子眼尾泛红,纷纷后退,却被他抬手止住。“最后一式。”他的声音混着浪声,“符尾轻轻划断。”
那夜,许多渔民梦见自己站在陌生的甲板上,前方是从未见过的星图。
次日,三艘渔船结伴离港,半月后带回满舱银鳞——新渔道通了。
而在中原的某个市集,血砚生正蹲在槐树下写信。
老妇攥着皱巴巴的布包,里面装着儿子走时的旧褂子:“我要写悔书,可我不识字...”她絮絮说着,一会儿怪自己当年骂得狠,一会儿又怨儿子不该头也不回,言辞颠三倒四。
血砚生低头誊抄,笔锋跟着她的情绪拐来拐去,最后一页的墨迹甚至洇了块泪斑。
“你咋不帮我改得好点?”老妇捧着信发愣。
血砚生用碎布擦笔:“真话要是能改,早被人改没了。”
七日后,老妇的儿子背着包袱冲进市集。
他扑在母亲怀里哭,说在驿站读信时,第一遍看见“我错了”,第二遍看见“我想你”,第三遍看见“你走那天,灶上还温着你爱吃的糖粥”。
消息像长了翅膀,“扫地先生写字最灵”成了茶肆里的谈资。
血砚生依旧每日收摊前,把废纸卷成小团,投入街角的老井。
井水叮咚作响,仿佛在替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藏进更深的地方。
某个霜色浓重的清晨,整片信心花海突然颤动起来。
千万片粉白花瓣同时闭合,像无数双手掌捧住了什么。
乳白的火焰沉入地底,三日未现。
这夜,数百人做了同一个梦:穿粗布短打的小豆子坐在花藤上啃苹果,汁水顺着下巴滴到泥土里。“你们把我供起来的时候,”他吸了吸鼻子,“我就没法当你们心里那个鬼了。”
次日,从山脚到城郭,处处飘起烧纸的青烟。
草偶、绘本、手抄经卷被投进火盆,孩子们举着树枝拨弄灰烬,老人们抹着眼泪说:“小豆子要是还在,肯定嫌咱们麻烦。”
灰烬撒进田土的那个春天,庄稼长得格外壮实。
有个樵夫蹲在田埂上抽烟,看见青烟升腾的形状——像极了一把正在削刻的刀,一下一下,把什么旧壳子,慢慢剖开。
顾微尘烧最后一窑陶时,选了最荒僻的深谷。
这窑陶她加了三倍锈粉,故意把裂痕烧成蛛网样,轻轻一磕就会碎。
封窑那天,她站在窑前,左手攥着刻刀,右手的皮套被藤蔓撑得发出吱呀声。
“来了。”她低喝一声,掌心灼痛如沸。
藤蔓突然暴长,青黑色的枝桠从皮套缝隙里钻出来,瞬间缠住窑门把手。
她咬着牙,用左手猛推窑盖,指节泛白。
窑火腾起的刹那,她看见墙上的影子——不再是人的轮廓,而是由千万道裂痕组成的,正在流动的光。
三日后开窑,第一块残陶刚捧出,便“咔”地裂开新缝。
一滴乳白汁液渗出来,坠进泥土。
顾微尘蹲下身,用刻刀轻轻拨了拨土——那里埋着颗沉睡十年的信心花种子,种皮已经裂开条细缝。
她站起身,把割断的藤蔓埋进旁边的土堆。
风卷着窑灰掠过她的发梢,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她眯起眼,听见山那边隐约的读书声——像是有人在教:“看裂纹,要先看它从哪来,再看它想去哪。”
十年后的学坊里,扎着羊角辫的小徒弟举着陶片喊:“师父!
这片裂纹的走势,和您说的《补锅匠手记》插图好像!“
正在擦刻刀的女修抬头,眼角有了细纹。
她笑了笑,指尖轻轻划过陶片上的裂痕——那里,似乎还留着当年藤蔓爬过的温度。
她脚步微顿,月光下,裹着皮套的右臂隐隐透出青黑脉络,像藤蔓在皮下急不可耐地钻行。
这已是本月第三次了——每逢月圆,指尖便会渗出乳白汁液,上次滴在泥坯上,竟在隔夜抽出两寸长的异色花芽,她连夜挖了深坑埋掉,却总觉得泥土里有什么在蠢蠢欲动。
她摸了摸臂上的皮套,是用山狼皮浸了松胶特制的,针脚细密得能数清线结。
可此刻皮套内侧被藤蔓顶得鼓起,像藏着条活物。“得再加固。”她低喃着加快脚步,窑屋的影子在前方摇晃,突然,远处传来野雉扑棱翅膀的声响,惊得她后背一绷——最近她刻意搬去离村落十里的荒谷,原是想避开梅纹陶作坊的热闹,却不想连鸟兽都开始频繁靠近。
第二日天未亮,她便背着竹篓往更深的山谷去。
竹篓里装着新制的皮套,用三层鹿皮裹了铜丝。
经过山涧时,她蹲下身掬水洗脸,水面倒映出她眼下淡淡的青黑。“这样下去...”她望着涟漪里模糊的面容,话未说完,腕间突然一烫——藤蔓隔着皮套顶出个小包,像在催促什么。
是夜,她借宿在半山破庙。
香案上落满灰尘,却供着尊三寸高的泥塑,红布裹着的底座写着“持灯女神”。
顾微尘擦了擦神像脸上的灰,指尖猛地一颤——这眉眼轮廓,分明是她刚穿越时的模样,连左眉尾那颗小痣都不差分毫。
“谁塑的...”她低声自语,指腹轻轻碰了碰神像右手。
泥塑指尖涂着金粉,姿态是虚握灯盏。
庙外山风灌进来,烛火忽明忽暗,照得神像的脸忽远忽近,像有人在她记忆里翻旧相册。
后半夜,她摸出随身的刻刀。
神像的右手被她轻轻旋下,露出粗糙的泥芯。
她从怀里掏出段枯枝,削去毛刺,插进泥芯的孔洞里。“这样就不会发光了。”她对着黑暗说,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
次日清晨,庙外传来嘈杂的人声。
顾微尘躲在梁上,见七八个村妇举着香烛涌进来。
为首的老妇刚要拜,突然尖叫:“神指枯了!”众人围过去,泥塑的右手果然蔫成了干柴。“定是咱们心不诚。”有人抹眼泪,有孩子却蹲在地上捡那截断枝,啪嗒啪嗒跑到庙外,插在墙根的土里。
顾微尘没等看结果就走了。
她沿着山径往下,走了半里地,忽听背后传来欢呼声。
回头望,那孩子正蹦跳着喊:“活了!
活了!“墙根的枯枝抽出了新芽,鹅黄的叶子在风里晃。
三日后,她在山脚下的茶摊听到消息:“那庙现在供空灯台了,说女神不爱泥胎,爱活物。”茶客们哄笑,顾微尘低头抿茶,喉间泛起一丝甜——像当年修补残陶时,看到裂纹里渗出的釉色。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东南海畔,陵不孤正踩着退潮的沙滩。
咸湿的风卷着渔歌,二十几个村民手拉手围成圈,赤足在湿沙上踏出深浅不一的脚印。
他本是来寻一处地脉裂隙,却被这“断契舞”绊住脚步——村民说跳了这舞,风浪就肯“断契”,不再掀翻渔船。
第一遍舞毕,陵不孤眯起眼。
沙滩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却隐约有符纹的骨架。
第二遍,他注意到众人的踩踏节奏:三快两慢,与他掌心那道灼痕的跳动频率分毫不差。“是共振。”他默念着,忽然闭眼。
神识如网撒向地底,竟触到无数微弱的光点——七处最亮的,正是顾微尘当年种下信心花的源地。
潮水开始回涨时,他走进人圈。
村民见这黑衣男子眼尾泛红,纷纷后退,却被他抬手止住。“最后一式。”他的声音混着浪声,“符尾轻轻划断。”
那夜,许多渔民梦见自己站在陌生的甲板上,前方是从未见过的星图。
次日,三艘渔船结伴离港,半月后带回满舱银鳞——新渔道通了。
而在中原的某个市集,血砚生正蹲在槐树下写信。
老妇攥着皱巴巴的布包,里面装着儿子走时的旧褂子:“我要写悔书,可我不识字...”她絮絮说着,一会儿怪自己当年骂得狠,一会儿又怨儿子不该头也不回,言辞颠三倒四。
血砚生低头誊抄,笔锋跟着她的情绪拐来拐去,最后一页的墨迹甚至洇了块泪斑。
“你咋不帮我改得好点?”老妇捧着信发愣。
血砚生用碎布擦笔:“真话要是能改,早被人改没了。”
七日后,老妇的儿子背着包袱冲进市集。
他扑在母亲怀里哭,说在驿站读信时,第一遍看见“我错了”,第二遍看见“我想你”,第三遍看见“你走那天,灶上还温着你爱吃的糖粥”。
消息像长了翅膀,“扫地先生写字最灵”成了茶肆里的谈资。
血砚生依旧每日收摊前,把废纸卷成小团,投入街角的老井。
井水叮咚作响,仿佛在替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藏进更深的地方。
某个霜色浓重的清晨,整片信心花海突然颤动起来。
千万片粉白花瓣同时闭合,像无数双手掌捧住了什么。
乳白的火焰沉入地底,三日未现。
这夜,数百人做了同一个梦:穿粗布短打的小豆子坐在花藤上啃苹果,汁水顺着下巴滴到泥土里。“你们把我供起来的时候,”他吸了吸鼻子,“我就没法当你们心里那个鬼了。”
次日,从山脚到城郭,处处飘起烧纸的青烟。
草偶、绘本、手抄经卷被投进火盆,孩子们举着树枝拨弄灰烬,老人们抹着眼泪说:“小豆子要是还在,肯定嫌咱们麻烦。”
灰烬撒进田土的那个春天,庄稼长得格外壮实。
有个樵夫蹲在田埂上抽烟,看见青烟升腾的形状——像极了一把正在削刻的刀,一下一下,把什么旧壳子,慢慢剖开。
顾微尘烧最后一窑陶时,选了最荒僻的深谷。
这窑陶她加了三倍锈粉,故意把裂痕烧成蛛网样,轻轻一磕就会碎。
封窑那天,她站在窑前,左手攥着刻刀,右手的皮套被藤蔓撑得发出吱呀声。
“来了。”她低喝一声,掌心灼痛如沸。
藤蔓突然暴长,青黑色的枝桠从皮套缝隙里钻出来,瞬间缠住窑门把手。
她咬着牙,用左手猛推窑盖,指节泛白。
窑火腾起的刹那,她看见墙上的影子——不再是人的轮廓,而是由千万道裂痕组成的,正在流动的光。
三日后开窑,第一块残陶刚捧出,便“咔”地裂开新缝。
一滴乳白汁液渗出来,坠进泥土。
顾微尘蹲下身,用刻刀轻轻拨了拨土——那里埋着颗沉睡十年的信心花种子,种皮已经裂开条细缝。
她站起身,把割断的藤蔓埋进旁边的土堆。
风卷着窑灰掠过她的发梢,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她眯起眼,听见山那边隐约的读书声——像是有人在教:“看裂纹,要先看它从哪来,再看它想去哪。”
十年后的学坊里,扎着羊角辫的小徒弟举着陶片喊:“师父!
这片裂纹的走势,和您说的《补锅匠手记》插图好像!“
正在擦刻刀的女修抬头,眼角有了细纹。
她笑了笑,指尖轻轻划过陶片上的裂痕——那里,似乎还留着当年藤蔓爬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