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没人修的时候,东西自己好了-《执尘仙途》

  风卷着花香掠过山梁时,裂瓣花的花瓣还沾着晨露。

  山脚下的荒原学坊里,宋先生正带着十五个孩子往野地走。

  竹篮里装着放大镜、拓印纸和陶泥——这是春季自然课的惯例,观察新一年的信心花。

  “先生!

  那朵最大的!“扎着羊角辫的小满跑得最快,浅蓝布裙沾了草屑,手指戳向坡顶那株裂瓣花。

  她的指甲盖还留着上周拼陶时蹭的釉色,红一块青一块。

  宋先生扶了扶旧木框眼镜。

  十年前他刚接手学坊时,总被孩子们问“顾师傅什么时候回来”,如今连最小的孩子都没听过那个名字。

  他望着花茎上若隐若现的银纹,晨光穿透花瓣,那些细碎的裂痕里浮起淡金色,像谁用细笔描了脉络。

  “看这儿!”小满突然踮起脚,鼻尖几乎碰到花茎,“这些纹路弯弯曲曲的,是不是像我们拼陶时画的导流图?”她去年跟着邻镇陶匠学修补,总把碎陶片粘成歪歪扭扭的小花盆,此刻眼睛亮得像沾了星子。

  几个孩子挤过来。

  扎马尾的阿和掏出怀里的拼陶图册,比对片刻后惊呼:“真的!

  第三根分叉的位置都一样!“

  宋先生眯眼凑近。

  花茎上的灵纹确实与孩子们修补陶器时设计的导流图有几分神似——那是为了让釉料均匀流动而画的辅助线。

  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市集见过的补陶摊,穿月白衫子的姑娘总低头用刻刀刮瓷粉,发顶的木簪坠着片锈铁片。“也许它们早就学会了。”他轻声说,喉咙发紧。

  一阵风突然卷起。

  裂瓣花的花瓣簌簌抖动,几片细如星屑的灰烬飘落,正落在不远处半埋土中的残陶上。

  那是块缺了口的陶碗,釉色剥落处露出深褐胎体,裂缝像条小蛇爬过碗心。

  孩子们的笑声突然顿住。

  灰烬触到陶片的瞬间,竟顺着裂缝动了。

  最细的那道灰线钻进微孔,第二道绕着崩落的釉面打了个转,第三道......第三道竟在碗底勾勒出半枚残缺的云纹——和顾微尘当年补碗时总画的底纹一模一样。

  “嗡——”

  轻得像蚊鸣的震颤从陶片里渗出来。

  阿和伸手去碰,指尖刚触到陶面,那震颤便顺着皮肤爬上胳膊,像有人用羽毛扫过他去年摔裂的膝盖——那时他躲在补陶摊后哭,是穿月白衫的姐姐用胶漆粘好他的伤口,说“疼是因为在长新肉”。

  “先生......”小满的声音发颤,“它、它在动。”

  宋先生蹲下来。

  陶片上的灰烬已完全融入裂缝,原本粗糙的断口变得平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他想起自己刚当老师那年,有个学生摔碎了传家宝茶盏,是顾姑娘用三天时间补好,说“器物有记忆,修补是帮它记起原来的模样”。

  孩子们围得更紧了。

  阿和摸出随身带的陶泥,学着顾微尘当年的样子,捏了小块填进陶片的缺角。

  小满从兜里掏出半块胶漆——那是她偷偷藏了两年的,总说“万一遇到要补的东西呢”。

  风又起时,陶片上的震颤消失了。

  但孩子们看它的眼神变了——不再是看一块破陶,而是看一只正在打盹的老花猫,或是冬天里裂开却依然暖人的灶膛。

  “收队了。”宋先生拍拍手,竹篮里的放大镜碰出轻响。

  他弯腰捡起那块残陶,袖中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那是十年前顾微尘离开时,塞给他的锈铁片。“今晚我们补陶。”他说,“就用这块。”

  与此同时,极南海岛的潮声漫过陵不孤的靴底。

  他蹲在渔船旁,指腹拂过船板上的裂缝。

  渔民老海正往缝里嵌破陶片,边敲边笑:“歪陶养船,老辈传的理儿!”

  陵不孤瞳孔微缩。

  那些被海水泡得发白的裂缝里,竟自然生成了类似断契符的纹路——矿物沉积的白,贝壳碎屑的粉,在缝隙深处勾出细小的勾连。

  他想起顾微尘说过“天地本就是最好的修复师”,指尖轻轻划过纹路,凉意顺着血脉窜上心头。

  三日后他离开时,在岸边的礁石下压了枚锈链环。

  链环暗黄,刻着细碎的云纹,是他用顾微尘当年留下的锈片熔铸的。

  七日后的风暴夜,老海的船被浪头拍得直晃。

  他抱着船舵尖叫时,船板裂缝里突然渗出乳白汁液。

  汁液遇风凝成薄膜,像层透明的甲,将裂缝裹得严严实实。

  等船靠岸时,老海摸着船板上的薄膜直咧嘴:“都说老船认主,合着破地方最有灵性!”

  而在千里外的河畔,血砚生正盯着被掘出的铜锅。

  锅底的灰烬里,《无解集》的字迹像活虫般蠕动,引来了扛着官牌的差役。

  他袖中手紧了紧——那是顾微尘补好他断剑时,他偷偷藏的半片胶漆,如今还沾着铁锈味。

  “列圣物?”他弯腰捡起块碎石,眉峰未动,“那便让答案沉下去。”

  石块砸下的瞬间,铜锅迸裂成十二块。

  血砚生抓起碎片,大步走向河边。

  最后一块铜片沉底时,他听见水下传来极轻的“叮”,像谁用刻刀敲了下金属。

  当晚,沿岸居民做了同样的梦:黑暗里有无数模糊的身影,低头修补着什么。

  没有言语,没有火光,只有刻刀轻叩的声音——哒、哒、哒——清晰得像落在心尖上。

  极北雪原的风雪总比别处来得急。

  学堂里,小娃们缩成一团,灯火被风扑灭,只余火塘里的残炭闪着红光。

  六岁的小桃冻得直搓手,突然瞥见窗台上的陶片——那是她上周在雪地里捡的,裂成三瓣,像朵小花。

  “暖!”她抓起陶片扔进火塘。

  裂纹遇热突然泛起微光。

  红光里,微光顺着陶片纹路爬上火塘砖,又爬上墙,最后在墙上勾勒出幅完整的“七源心图”——和顾微尘当年刻在学坊墙上的那幅一模一样。

  “神迹!”新来的医师喊着要跪,却被老教师拉住。

  老人的手像树皮,轻轻按在医师背上:“别忙着点亮世界......先学会看清暗处的纹路。”

  风雪停时,图影已淡得只剩残影。

  而千里外的山谷里,春雨刚歇。

  泥土松软处,一株裂瓣花轻轻摇曳。

  花瓣上的裂纹里凝着乳白微光,随着风的方向,缓缓转向荒原学坊的方向。

  “先生,陶片要收吗?”阿和扯了扯宋先生的衣袖。

  宋先生望着掌心里的残陶。

  裂缝处的乳白在暮色里泛着暖光,像谁藏了颗小太阳。

  他想起顾微尘离开那晚,说“该回家了”,想起她崩解时飘向陶窑、胶水瓶、磨镜布的光尘。

  “不收。”他把陶片放回竹篮,“留着补。”

  晚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袖中半露的锈铁片。

  铁片上的云纹被风擦得发亮,隐约映出学坊后山上那株裂瓣花的影子。

  山脚下的野地里,那朵裂瓣花的花瓣突然轻轻一颤。

  远处,传来极轻的敲击声——哒、哒、哒——像极了最初那一把刻刀,落在金属上的声音。

  而竹篮里的残陶,正安静地躺着。

  它缺角处的陶泥还带着小满的体温,裂缝里的灰烬泛着淡金。

  谁也没注意到,在陶片最深处,一道极细的纹路正缓缓延伸,像条醒过来的小蛇,正朝着某个方向,慢慢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