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刚褪,学坊后的桃枝便急不可耐地爆出米粒大的芽苞。
阿芽扫净院角最后一捧枯松针时,山路上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七八个扎着羊角辫、系着虎头鞋的孩童,正被各自爹娘牵着往学坊里走。
其中扎红绒绳的小丫头最是活泼,挣脱母亲的手跑在最前,发梢的银铃铛随着蹦跳叮铃作响。
“小满!
慢些!“那妇人追上来,伸手要拉,却被小丫头躲开。
小满跑到嵌陶田埂前,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土中半露的陶片,忽然伸出肉乎乎的食指轻轻一戳。
“呀!”她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指尖蜷成小拳头抵在嘴边,“它......在跳!”
正在整理书简的老塾师闻声走过来,袖口沾着墨渍。
他弯腰与小满平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那不是跳,是你在听。”他拾起块陶片放在小丫头掌心,“再试试?”
小满咬着嘴唇,怯生生地将手覆上陶片。
这一次她没缩手,睫毛忽闪忽闪,忽然“咯咯”笑出声:“它说冷!
像冬天我缩在被窝里,脚指头还露在外面的那种冷!“她转身奔向院外的草地,揪了把嫩草跑回来,”我要给它盖被子!“
其他孩子围过来看,扎蓝布兜的小胖墩第一个效仿,摘了片梧桐叶轻轻盖在陶片上;扎麻花辫的小姑娘捡来松针,编成小毯子模样;连最胆小的小哑巴都蹲下来,用草茎给陶片系了个歪歪扭扭的蝴蝶结。
阿芽站在廊下,看他们像群小蚂蚁似的忙碌,忽然想起顾微尘第一次修复残碑时,也是这样专注地往石缝里填泥——只不过那时的泥掺着灵力,现在的草叶沾着晨露。
夜雨是后半夜来的。
阿芽在柴房整理旧书,听见雨点打在青瓦上的脆响。
他推开窗,看见田埂上的草叶被雨水压得低垂,陶片在黑暗里泛着极淡的幽光——像极了顾微尘刚来时,那些被菌丝唤醒的陶片初亮时的模样。
次日清晨,学坊里炸开一片惊呼。
阿芽提着竹灯跑过去,就见整片田埂裹着层淡绿的纱:菌丝从陶缝里钻出来,沿着草茎攀援而上,将枯叶、松针、草辫织成张细密的网。
风一吹,这张网轻轻晃动,叶尖的水珠落进陶片凹处,叮咚作响,像谁在弹拨看不见的琴弦。
“阿芽哥哥!”小满踮着脚拽他的衣角,发梢的银铃晃得人眼亮,“是不是陶片盖了被子,就不冷啦?”
阿芽蹲下来,指尖拂过菌丝织就的网。
菌丝在他指腹上轻轻一蹭,像在回应什么。
他抬头看向晨雾未散的远山,忽然想起顾微尘离开前说的话:“最好的修复,是让被修的东西自己学会生长。”
同一日,南国海畔的祭海坛前围满了渔族人。
海生站在最前,手中捧着个粗陶瓮,瓮里装着“裂语谱”的灰烬——那是他祖父的祖父传下来的,记录了百年间海船裂痕规律的帛书,昨日被他亲手烧作飞灰。
“阿叔!”最年轻的渔郎挤到前面,腰间的贝壳坠子撞得叮当响,“烧了裂语谱,往后船裂了可怎么修?”
海生将陶瓮倾斜,灰烬随着海风飘进蓝得晃眼的海水里。
他指向停泊的渔船,船身被潮水拍得轻晃,“从前我们总想着记规律、找解法,可海是活的,船也是活的。”他摘下水手帽,露出额角那道与船同岁的疤痕,“昨夜我靠在船帮上听了一宿,浪打在船缝里的声音,像阿娘哼的摇篮曲。”
年轻渔郎半信半疑地凑过去,将耳朵贴在船板上。
忽然他直起身子,眼睛亮得像星子:“真的!
有’咕嘟咕嘟‘的声音,像......像小海鱼在说话!“
当晚,渔族的船舱里多了面绘满图腾的木墙。
最小的渔女趴在草席上,用炭笔在树皮上画:船体裂开如绽放的花瓣,裂缝里坐着个穿青布衫的老妇,手里握着半片铃铛。
她奶声奶气地说:“这是我梦里的奶奶,她摸我的头,说‘慢慢听,别急’。”
没人认出画里的老妇是谁,可围过来看的渔人们都觉得心口发暖——像小时候被阿娘裹在怀里,听潮声入睡时的暖。
陈拾是在暮春时节走到荒原驿站旧址的。
昔日挂着“痛钟”的木架早已朽烂,锈成黑褐色的钟体歪倒在野草丛里,钟槌不知去向,只留半截麻绳在风里晃。
他解下腰间的水囊喝了口,随手捡起块碎石敲了敲钟壳——“咚——”声音沉闷得像打在棉花上。
不远处山坡上,几个放牛的小儿听见动静,甩着鞭子跑过来。“好玩!”扎着羊倌巾的男孩捡起块尖石头敲断桩,“哐!”穿补丁裤的女孩敲岩壁,“嗒!”光脚的小娃敲自己的铜脚环,“叮!”
杂乱的敲击声在旷野里荡开,惊起几只灰雀。
陈拾靠在断墙上眯眼,忽然有那么一瞬,所有声音竟奇迹般同步——“哒、哒、哒”,像山神庙里那张网的心跳,又像顾微尘修复残碑时,刻刀轻叩石面的节奏。
孩子们没察觉异状,只觉得有趣,追着彼此敲个不停。
陈拾望着天边如血的晚霞,喉咙动了动,终究没说话。
有些故事,该由新的声音来续写了。
阿芽抵达北方雪原时,正是初雪消融的季节。
他裹着老塾师送的羊毛毡,在冰原上走了七日,终于望见那座半埋在冰里的古老石阵。
石阵由九块一人高的巨石围成,石面布满蛛网般的裂痕,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
他刚要抬脚迈进石阵,忽然有阵暖风拂过面门。
风里裹着极淡的菌丝气息,还有种熟悉的律动——像学坊田埂上菌丝攀援的节奏,像渔族船缝里浪涌的节奏,像荒原上孩子们敲击的节奏。
阿芽顿住脚步,望着石阵中心蒸腾的雾气,忽然笑了。
有些禁区,不一定要踏进去。
返程时他路过个牧羊的小村落。
老羊倌正蹲在毡房外修补朽柱,用褪色的红布条缠了一道又一道。
阿芽上前帮忙递麻绳,老羊倌却摇头:“不用扎太紧,让它喘口气。”他粗糙的手指抚过柱上的裂痕,“木头和人似的,憋久了要闹脾气。”
阿芽心头一震,想起在顾微尘遗留的笔记残页上,曾见过这样一句:“修,是为了让它还能坏一次。”那时他总觉得晦涩,此刻望着老羊倌布满老茧的手,忽然懂了——真正的修复,不是把裂痕堵死,而是给“再坏”留条生路。
某个无名山村的清晨,小满蹲在灶台前帮母亲添柴火。
她踮脚够盐罐时,手肘碰倒了灶台上的旧陶碗。“啪!”碗沿磕在青石板上,崩出道月牙似的缺口。
“哎呀!”小满眼眶立刻红了,“娘,我把您的嫁妆碗摔了......”
母亲擦着手走过来,捡起碗吹了吹灰尘:“傻丫头,碗是盛饭的,又不是供着看的。
缺个口怎么了?
还能装得下你爹的热粥,装得下你的糖糕。“她将碗放在灶台上,转身去切菜。
小满盯着那道缺口看了许久。
她想起学坊田埂上的陶片,想起自己给陶片盖的草被子。
于是她跑出门,在墙根下捧了把湿润的苔藓,轻轻塞进碗底的缝隙里。
几日后,母亲煮早粥时发现了异样。“他爹你看!”她举着陶碗惊呼,“这碗盛了热粥,过了半个时辰还温乎着!”
小满趴在桌上看,见苔藓在碗底长得更茂了,绿莹莹的像片小草原。
她伸手摸了摸碗壁,忽然想起昨夜下雨时,她趴在窗台上看见的奇景:碗里积了半盏雨水,水面映着月光,涟漪荡开时,仿佛有谁举起无形的刻刀,在空气里轻轻一叩——
又一叩——
再一叩——
那声音轻得像羽毛扫过心尖,像遗忘的开始,又像永恒的平常。
次日清晨,小满捧着这只补了苔藓的陶碗盛粥。
热粥刚倒进碗里,她就觉着手心微微发烫。
抬头时,正看见母亲往灶里添柴,火星子噼啪炸开,像极了学坊田埂上,菌丝破土时泛过的微光。
阿芽扫净院角最后一捧枯松针时,山路上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七八个扎着羊角辫、系着虎头鞋的孩童,正被各自爹娘牵着往学坊里走。
其中扎红绒绳的小丫头最是活泼,挣脱母亲的手跑在最前,发梢的银铃铛随着蹦跳叮铃作响。
“小满!
慢些!“那妇人追上来,伸手要拉,却被小丫头躲开。
小满跑到嵌陶田埂前,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土中半露的陶片,忽然伸出肉乎乎的食指轻轻一戳。
“呀!”她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指尖蜷成小拳头抵在嘴边,“它......在跳!”
正在整理书简的老塾师闻声走过来,袖口沾着墨渍。
他弯腰与小满平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那不是跳,是你在听。”他拾起块陶片放在小丫头掌心,“再试试?”
小满咬着嘴唇,怯生生地将手覆上陶片。
这一次她没缩手,睫毛忽闪忽闪,忽然“咯咯”笑出声:“它说冷!
像冬天我缩在被窝里,脚指头还露在外面的那种冷!“她转身奔向院外的草地,揪了把嫩草跑回来,”我要给它盖被子!“
其他孩子围过来看,扎蓝布兜的小胖墩第一个效仿,摘了片梧桐叶轻轻盖在陶片上;扎麻花辫的小姑娘捡来松针,编成小毯子模样;连最胆小的小哑巴都蹲下来,用草茎给陶片系了个歪歪扭扭的蝴蝶结。
阿芽站在廊下,看他们像群小蚂蚁似的忙碌,忽然想起顾微尘第一次修复残碑时,也是这样专注地往石缝里填泥——只不过那时的泥掺着灵力,现在的草叶沾着晨露。
夜雨是后半夜来的。
阿芽在柴房整理旧书,听见雨点打在青瓦上的脆响。
他推开窗,看见田埂上的草叶被雨水压得低垂,陶片在黑暗里泛着极淡的幽光——像极了顾微尘刚来时,那些被菌丝唤醒的陶片初亮时的模样。
次日清晨,学坊里炸开一片惊呼。
阿芽提着竹灯跑过去,就见整片田埂裹着层淡绿的纱:菌丝从陶缝里钻出来,沿着草茎攀援而上,将枯叶、松针、草辫织成张细密的网。
风一吹,这张网轻轻晃动,叶尖的水珠落进陶片凹处,叮咚作响,像谁在弹拨看不见的琴弦。
“阿芽哥哥!”小满踮着脚拽他的衣角,发梢的银铃晃得人眼亮,“是不是陶片盖了被子,就不冷啦?”
阿芽蹲下来,指尖拂过菌丝织就的网。
菌丝在他指腹上轻轻一蹭,像在回应什么。
他抬头看向晨雾未散的远山,忽然想起顾微尘离开前说的话:“最好的修复,是让被修的东西自己学会生长。”
同一日,南国海畔的祭海坛前围满了渔族人。
海生站在最前,手中捧着个粗陶瓮,瓮里装着“裂语谱”的灰烬——那是他祖父的祖父传下来的,记录了百年间海船裂痕规律的帛书,昨日被他亲手烧作飞灰。
“阿叔!”最年轻的渔郎挤到前面,腰间的贝壳坠子撞得叮当响,“烧了裂语谱,往后船裂了可怎么修?”
海生将陶瓮倾斜,灰烬随着海风飘进蓝得晃眼的海水里。
他指向停泊的渔船,船身被潮水拍得轻晃,“从前我们总想着记规律、找解法,可海是活的,船也是活的。”他摘下水手帽,露出额角那道与船同岁的疤痕,“昨夜我靠在船帮上听了一宿,浪打在船缝里的声音,像阿娘哼的摇篮曲。”
年轻渔郎半信半疑地凑过去,将耳朵贴在船板上。
忽然他直起身子,眼睛亮得像星子:“真的!
有’咕嘟咕嘟‘的声音,像......像小海鱼在说话!“
当晚,渔族的船舱里多了面绘满图腾的木墙。
最小的渔女趴在草席上,用炭笔在树皮上画:船体裂开如绽放的花瓣,裂缝里坐着个穿青布衫的老妇,手里握着半片铃铛。
她奶声奶气地说:“这是我梦里的奶奶,她摸我的头,说‘慢慢听,别急’。”
没人认出画里的老妇是谁,可围过来看的渔人们都觉得心口发暖——像小时候被阿娘裹在怀里,听潮声入睡时的暖。
陈拾是在暮春时节走到荒原驿站旧址的。
昔日挂着“痛钟”的木架早已朽烂,锈成黑褐色的钟体歪倒在野草丛里,钟槌不知去向,只留半截麻绳在风里晃。
他解下腰间的水囊喝了口,随手捡起块碎石敲了敲钟壳——“咚——”声音沉闷得像打在棉花上。
不远处山坡上,几个放牛的小儿听见动静,甩着鞭子跑过来。“好玩!”扎着羊倌巾的男孩捡起块尖石头敲断桩,“哐!”穿补丁裤的女孩敲岩壁,“嗒!”光脚的小娃敲自己的铜脚环,“叮!”
杂乱的敲击声在旷野里荡开,惊起几只灰雀。
陈拾靠在断墙上眯眼,忽然有那么一瞬,所有声音竟奇迹般同步——“哒、哒、哒”,像山神庙里那张网的心跳,又像顾微尘修复残碑时,刻刀轻叩石面的节奏。
孩子们没察觉异状,只觉得有趣,追着彼此敲个不停。
陈拾望着天边如血的晚霞,喉咙动了动,终究没说话。
有些故事,该由新的声音来续写了。
阿芽抵达北方雪原时,正是初雪消融的季节。
他裹着老塾师送的羊毛毡,在冰原上走了七日,终于望见那座半埋在冰里的古老石阵。
石阵由九块一人高的巨石围成,石面布满蛛网般的裂痕,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
他刚要抬脚迈进石阵,忽然有阵暖风拂过面门。
风里裹着极淡的菌丝气息,还有种熟悉的律动——像学坊田埂上菌丝攀援的节奏,像渔族船缝里浪涌的节奏,像荒原上孩子们敲击的节奏。
阿芽顿住脚步,望着石阵中心蒸腾的雾气,忽然笑了。
有些禁区,不一定要踏进去。
返程时他路过个牧羊的小村落。
老羊倌正蹲在毡房外修补朽柱,用褪色的红布条缠了一道又一道。
阿芽上前帮忙递麻绳,老羊倌却摇头:“不用扎太紧,让它喘口气。”他粗糙的手指抚过柱上的裂痕,“木头和人似的,憋久了要闹脾气。”
阿芽心头一震,想起在顾微尘遗留的笔记残页上,曾见过这样一句:“修,是为了让它还能坏一次。”那时他总觉得晦涩,此刻望着老羊倌布满老茧的手,忽然懂了——真正的修复,不是把裂痕堵死,而是给“再坏”留条生路。
某个无名山村的清晨,小满蹲在灶台前帮母亲添柴火。
她踮脚够盐罐时,手肘碰倒了灶台上的旧陶碗。“啪!”碗沿磕在青石板上,崩出道月牙似的缺口。
“哎呀!”小满眼眶立刻红了,“娘,我把您的嫁妆碗摔了......”
母亲擦着手走过来,捡起碗吹了吹灰尘:“傻丫头,碗是盛饭的,又不是供着看的。
缺个口怎么了?
还能装得下你爹的热粥,装得下你的糖糕。“她将碗放在灶台上,转身去切菜。
小满盯着那道缺口看了许久。
她想起学坊田埂上的陶片,想起自己给陶片盖的草被子。
于是她跑出门,在墙根下捧了把湿润的苔藓,轻轻塞进碗底的缝隙里。
几日后,母亲煮早粥时发现了异样。“他爹你看!”她举着陶碗惊呼,“这碗盛了热粥,过了半个时辰还温乎着!”
小满趴在桌上看,见苔藓在碗底长得更茂了,绿莹莹的像片小草原。
她伸手摸了摸碗壁,忽然想起昨夜下雨时,她趴在窗台上看见的奇景:碗里积了半盏雨水,水面映着月光,涟漪荡开时,仿佛有谁举起无形的刻刀,在空气里轻轻一叩——
又一叩——
再一叩——
那声音轻得像羽毛扫过心尖,像遗忘的开始,又像永恒的平常。
次日清晨,小满捧着这只补了苔藓的陶碗盛粥。
热粥刚倒进碗里,她就觉着手心微微发烫。
抬头时,正看见母亲往灶里添柴,火星子噼啪炸开,像极了学坊田埂上,菌丝破土时泛过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