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修的人走了,修的事还在长!-《执尘仙途》

  第三日的晨雾还未散尽,小满的棉鞋尖已经沾了露水。

  她蹲在菜圃前,睫毛上凝着细珠,目光死死钉在幼苗根部的泥土上——那些裂纹不知何时已从乱麻般的线条,拧成了类似古文书批注的符号,像被谁用细炭笔在湿泥上轻轻勾过,边缘还带着未干的水润。

  她屏住呼吸,从腰间解下削竹用的竹签。

  前两日菌丝总在她靠近时筑起透明的墙,此刻却只是轻轻颤动,像在默许。

  竹尖刚触到泥面,最前端的裂纹突然“嘶”地一声,顺着竹签的轨迹蜿蜒延伸。

  小满手一抖,竹签差点掉在地上——那些褐色的泥土里,竟缓缓浮出四个字:“非补为修。”

  “非补为修……”她低声念出来,喉间发涩。

  阿芽的声音突然在记忆里清晰起来,那日雨落瓦檐,老修补匠捏着半块碎瓷对她说:“修补器物的人,未必真正懂它想活成什么样。”当时她只当是老人的感慨,此刻看着泥里的字,后颈泛起一层薄凉——这哪里是泥土的纹路,分明是被修复之物在说话。

  晨风吹得菜畦边的野菊东倒西歪,小满却没像往常那样去扶正。

  她把竹签别回腰后,突然站起身,任脚下的杂草缠住裤管。

  从前她总把菜圃收拾得整整齐齐,枯枝败叶都要归到竹篓里,现在却觉得那些匍匐的藤蔓、疯长的狗尾草,或许也是泥土想说的话。

  黄昏时,她从灶房摸出一只缺了口的陶碗。

  那是阿芽留下的,边沿有三条修补的金漆,像三瓣梅花。

  她蹲在菜圃前,食指扣住碗沿,用指节轻轻一叩——“咚”,闷响裹着风散出去。

  菌丝在暗处轻轻一颤,她又叩了第二下,第三下。

  最后一声余音未散,她看见泥土里的裂纹泛起幽蓝的光,频率竟和碗声完全重合,像两脉同跳的心跳。

  与此同时,千里外的海底沉船之城。

  海生站在最高处的船桅上,掌心贴着龙骨,晶液从指尖渗出,在金属表面凝成淡紫色的纹路。

  他的瞳孔里映着远处地脉的异常跳动,像有把无形的凿子在撬初代匠核的遗骸。

  “不能让他们挖出来。”他喃喃自语,声线被海水滤得发闷。

  作为守护者,他的意识早已和沉船的历史缠成一团,此刻连呼吸都带着朽木与贝壳的腥气。

  最后一滴晶液没入龙骨缝隙时,整座沉船突然震颤。

  封存了三百年的船灵从朽木中升起,铠甲上的锈迹簌簌落下,露出底下暗红的纹路——那是将军焚舟前,用自己的血画的拒降符。

  “守好北方海床。”海生对着虚空说,船灵的目光扫过他,像扫过一块年代久远的碑。

  三艘残舰脱离阵列时,海底掀起浑浊的暗流,珊瑚被卷得东倒西歪,却没有一条鱼敢靠近,它们的鳞片都在发颤,那是对远古战魂的本能畏惧。

  风暴来得比预料中快。

  船灵的残舰刚行至北境海域,乌云就压了下来,闪电劈在船帆上,烧出一个个焦黑的洞。

  海生在沉船之城的了望口看着这一切,晶液从鼻腔渗出——他和船灵的联系太紧密了,每道裂痕都像割在自己骨头上。

  “爆!”船灵的吼声震得海水沸腾,三艘残舰在沉没前迸发出刺目白光,那光穿透层层海水,在海床岩层上烙下四个大字:“禁止唤醒。”

  同一时间,内陆废弃的窑场里,青禾的手指还按在焦土上。

  她的指甲缝里沾着黑灰,却舍不得擦,因为那裂痕里的搏动太清晰了,一下,两下,像婴儿的心跳。

  “别烧!还没塑好!”陶坯的呐喊撞进她耳朵,她猛地闭眼,眼前却浮现出无数画面:陶工的手在坯上揉出褶皱,火焰舔着窑壁,未成型的陶俑在火里扭曲,眼睛却始终望着窑口——那里有未做完的塑型工具,有被风掀起的布帘,有最后一眼天光。

  她睁开眼时,睫毛上挂着泪。

  焦土深处,半截陶俑的残躯立着,熔化的脸像被揉皱的蜡,只有右眼完好,黑亮得像滴未干的墨,直勾勾盯着天空。

  青禾解下腰间的蓝布腰带,那是阿娘用染缸里最蓝的靛染的,还带着阳光的味道。

  她轻轻覆在陶俑脸上,指尖触到滚烫的陶土,却比人心凉。

  “闭眼吧,火已经走了。”她的声音被风卷进窑口,惊起几只灰雀。

  当夜,窑场腾起薄雾。

  第二日清晨,焦土四周竟冒出一圈信心花,花瓣全部朝内,像无数双手合掌。

  采蘑菇的村童跑来说,那些花的脉络里有细流,凑近了听,能听见陶轮转动的“吱呀”声。

  极西荒漠的月最圆那晚,盲眼老匠人跪在铜磬前。

  他的手抚过磬身,那里没有柄,没有纹,只有熔铸时留下的水波纹。

  “疼是活过的印章。”陈拾的话在他耳边转了三百年,此刻终于变成了磬声。

  他抄起木槌,敲第一下,清越的音波撞碎了沙丘上的晨露;敲第二下,路过的商队里有人捂着脸哭,说想起小时候摔碎的粗瓷碗;敲第三下,风突然大了,在沙丘上划出歪斜的字迹:“我不是匠人,我是伤口本身。”

  小满是在这时入梦的。

  她站在一片望不到边的信心花海中,每一朵花都仰着脸——阿芽的脸,柳婆的脸,海生的脸,青禾的脸,甚至她自己的脸。

  花瓣上的焦纹像一道道疤痕,却比任何新花都鲜艳。

  “我们都不再说了。”它们齐声低语,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雪。

  小满想伸手摸最近的一朵,花却“噗”地闭合,化作灰烬飘走。

  所有花朵都在谢,灰烬像黑雨落进她的衣领,凉得她打了个寒颤。

  她惊醒时,窗纸刚泛白。

  菜圃里的动静让她呼吸一滞——那株刻痕幼苗的主茎断了,断口平整得像被快刀削过,却不渗汁液,反而泛着温温的暖光。

  小满攥紧被角,刚要下床,却见菌丝从四面八方涌来,银丝般织成一座小桥,搭在断茎两端。

  黎明时分,新芽从断口钻了出来。

  它不再像从前那样瘦骨伶仃,倒像一支缩小的陶笛,笛身上还留着旋坯时的指纹。

  晨风吹过,笛身微微震动,发出一声不成调的轻鸣——像稚子学语,又像故友相认。

  小满赤脚踩在凉席上,隔着窗纸望着那支陶笛。

  风掀起她额前的碎发,她突然想起阿芽临终前的眼神,那是种终于放下的释然。

  笛鸣还在继续,一声,两声,第三声时,她的后颈突然泛起熟悉的麻痒——那是每次重大修复前,她指尖会有的预兆。

  她后退了半步,又退了半步,直到后背抵上冰凉的窗棂。

  陶笛的轻鸣还在响,可她忽然不敢靠近了。

  有些事,好像真的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