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碗没说话,是人心自己开了口-《执尘仙途》

  春寒未褪的风裹着湿润的土腥气钻进袖口,哑女蹲在陶坊废料堆旁的姿势已保持了半个时辰。

  她的蓝布裙角沾着星点陶泥,指尖抚过一块边缘锋利的碎陶,耳尖微微颤动——这是她独有的“听裂”姿势。

  自老陶坊重开窑火那日起,她每日天不亮便守在这里。

  往年残陶落地时总带着尖锐的“铮”响,像被碾碎的叹息,可今儿第三块碎陶磕在青石板上,竟发出“咚”的闷响,尾音还拖着丝若有若无的颤,像极了阿婆哄睡时拍在后背的手。

  她喉头动了动,从怀里摸出个用粗布裹着的物什。

  粗布层层展开,露出半片豁口的陶碗,碗身釉色斑驳,豁口处还粘着几星干涸的饭粒——这是母亲临终前摔碎的饭钵,十年前她蹲在灶房里捡碎片时,这半片碗曾整夜发出“呜呜”的悲鸣,像极了母亲咽气前卡在喉咙里的那句“囡囡”。

  哑女将碗轻轻放在石台上,晨露顺着碗沿滑落,在青石板上溅出小水洼。

  她屏住呼吸,连心跳声都放轻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极轻的哼唱从碗里渗出来,像被风吹散的棉絮,却又分明裹着温热的甜。

  哑女的指尖猛地攥紧粗布,指节泛白。

  这是她五岁前最常听的曲子,母亲在灶前烧饭时哼,在灯下补衣裳时哼,后来母亲咳得说不出话,便用眼神哼给她听。

  “咚——”

  碗底突然与石台相碰,发出清越的脆响。

  哑女的膝盖一软,“扑通”跪在地上。

  她望着石台上的半片碗,眼泪大颗大颗砸在粗布上,将“摇啊摇”的尾音都泡得发颤。

  她的额头重重抵在青石板上,一下,两下,像要把十年的沉默都叩进土里。

  消息是随着晨雾飘到东南村的。

  小满正蹲在院门口教陶知辨认泥铃上的星图,卖山货的张伯挑着担子路过,竹筐里的陶瓶突然“叮”地轻响。

  他放下担子,挠着后脑勺道:“小师傅,西村哑女那破碗昨儿个开口唱歌了?

  我家那裂了的醋坛今早也热乎起来,倒像有人在里头捂了夜手炉。“

  小满的手顿在陶知发顶。

  她望着泥铃里静悄悄的光点,又想起三日前雨夜里那些会说话的瓦当、石磨和草叶——看来顾微尘说的“万物有灵”,终究是要从西村这片陶土上先发芽了。

  “阿知,”她弯腰抱起陶知,“咱们去西村看看。”

  陶知把脸埋在她颈窝,小拳头攥着她的衣袖。

  小满摸着他后颈软乎乎的头发,能感觉到他在发抖——这孩子自打能听懂人话,就总被人说“不祥”,可今儿路上的村民却没像往常那样避开。

  卖豆腐的王婶端着半盆豆浆站在巷口,见她过来,竟往前挪了半步:“小师傅......我家那缺了口的汤碗,昨儿半夜......”话没说完又抿住嘴,指尖绞着围裙角,眼神却直往她怀里的泥铃瞟。

  挑水的李叔放下水桶,用胳膊肘碰了碰同伴:“你说那哑女能听见碗说话,咱们......”后半句被风卷走,可两人看她的眼神里多了些热乎气,像冬天里突然凑近的炭盆。

  小满的脚步慢下来。

  她忽然想起顾微尘修补老房梁时,总说“修复不是给伤口贴金,是让伤口自己愿意开口”。

  此刻这些欲言又止的村民,不正是那些终于愿意开口的“伤口”么?

  西村祠堂外的老槐树下围了圈人。

  小满远远便看见十余个老人坐在青石板上,膝头或捧着裂瓷、或攥着断簪、或捏着缺耳的茶盏,连最抠门的赵老头都把他宝贝了二十年的碎玉扳指掏了出来。

  “我男人走那年,我没敢哭。”人群中传来老妪的声音,带着砂纸般的沙哑。

  小满抱着陶知挤进去,见她捧着半截药杵,指腹反复摩挲杵身上细密的裂纹,“这杵子陪我熬了三年药,苦得舌头都麻了。

  昨儿夜里它烫得慌,我梦见他站在灶前说:‘汤太苦了,下次少放黄连。

  ’“

  老妪的话像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我家那缺角的米缸!”东边的老汉举着块陶片,“我孙女儿摔的,我打了她一巴掌。

  昨儿米缸震得嗡嗡响,我凑近些听——竟是囡囡哭着说’爷爷我不是故意的‘。“

  “我娘的银镯!”扎着蓝头巾的妇人抹着泪,“断了二十年,我总嫌它晦气。

  昨夜它在妆匣里发烫,我听见我娘说:‘戴着吧,娘给你暖着。

  ’“

  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捧着残器直发抖。

  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洒下来,照得那些裂痕都泛着金。

  小满望着这一幕,怀里的陶知忽然挣扎着要下来。

  她刚把孩子放下,陶知便摇摇晃晃走到人群中央,踮着脚去够赵老头手里的碎玉扳指。

  “阿知?”小满刚要喊,却见赵老头主动弯腰,把扳指递到陶知面前。

  陶知肉乎乎的小手摸了摸裂痕,突然咧嘴笑了,露出两颗新长的门牙。

  “咯咯。”他指着扳指,又指着自己的心口。

  赵老头的眼泪“刷”地落下来。

  他把扳指按在陶知手心里,哑着嗓子说:“娃,爷爷知道,它疼......”

  暮色漫上祠堂飞檐时,人群渐渐散了。

  哑女还蹲在墙根,手里攥着炭条,在青墙上歪歪扭扭画着波浪线——那是她记录的音波。

  小满走过去,见她脚边堆着十余个残器,每个都被擦得发亮,连豁口都没沾半星灰。

  “你为什么不讲?”小满在她身旁蹲下,轻声问。

  哑女抬头,眼睛亮得像浸了月光。

  她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重重捶了捶心口,最后双手交叠在胸前,慢慢往下压——那是“压”的手势。

  小满懂了。

  这些年她把所有的悲喜都压进鼓点里,压进陶片的裂声里,压进泥土地的褶皱里,压得连自己都忘了该怎么开口。

  她站起身,从怀里取出个未烧制的素陶鼓。

  鼓身还带着陶土的潮润,表面留着她昨夜捏制时的指痕。

  她轻轻放在哑女膝上:“今晚,你不需记录别人的声音——让鼓替你说一次。”

  子时的风裹着窑火的暖意钻进祠堂。

  哑女盘坐在青石板上,双手按在鼓面上。

  陶鼓凉丝丝的,像块浸了水的玉。

  她闭起眼,五岁那年的画面突然涌上来:

  暴雨夜,父母在里屋争吵,瓷器摔碎的声音像炸雷。

  她缩在床角,看着地上的碎片,一片一片捡起来,又一片一片拼回去。

  雨水从漏了的瓦缝里滴下来,砸在她拼了一半的碗上,“啪嗒,啪嗒”——那是她最早学会的节奏。

  她的手指动了。

  第一下敲击极轻,像蝴蝶落在花瓣上。

  鼓面震颤的余波里,墙角的碎陶片轻轻动了动。

  第二下隔了十息,像老钟的摆。

  窗台上的断簪突然泛起微光,映出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踮脚够灶台上的糖罐。

  第三下更慢了,慢得能数清心跳。

  陶鼓突然发烫,哑女的掌心沁出薄汗。

  水面映出的影像里,小女孩捧着拼好的碗,碗里盛着半块冷掉的红薯。

  母亲冲进来,一把夺过碗摔在地上,碎片扎进她的手背,血珠“滴答”落在青石板上——

  最后一击落下时,哑女的手背上渗出了血珠。

  陶鼓“咔”地裂开道缝,裂纹蜿蜒着爬上鼓面,竟渐渐勾勒出一只张开的手掌,掌心朝上,像在等什么人来握。

  小满站在廊下,望着鼓面的裂纹,眼泪顺着下巴砸在青石板上。

  她终于明白顾微尘说的“修复的尽头”——不是让伤口消失,而是让伤口有勇气自己站出来,说一句“我疼过”。

  次日清晨,祠堂前坪像被施了魔法。

  村民们搬来木桌,把家中的残器一件一件摆上去:裂了嘴的砂锅、断了柄的木勺、缺了角的砚台、碎成九瓣的铜镜......阳光里,有人摸着缺耳的茶盏说:“那年你替我挡了滚水,我却嫌你丑,把你扔在柴房十年。”有人捧着断簪笑:“你断的那天,我嫁去了山那头,如今我孙女儿都能替我簪花了。”

  忽然,地面轻轻一颤。

  沙粒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坪中缓缓拼出三个大字——“听得清”。

  字迹比陶知当初在沙地上画的更粗更重,像用刀刻进了土里。

  小满站在人群最后,怀里的泥铃依旧没有声响。

  她望着那些弯腰与残器低语的身影,忽然想起顾微尘。

  那年她蹲在梯子上补房梁,雨丝顺着她的发梢滴在焦痕上,她说:“别埋我,我还记得暖。”此刻这些村民弯下的腰,多像当年那个固执的身影啊——原来最厉害的修复师,从来都不是什么天才,而是肯蹲下来,听一听的人。

  “原来你们一直都在......”她喃喃,“只是从前没人肯蹲下来听。”

  夏初的风裹着槐花香吹过村头,却有阴凉的流言从山那边飘来——邻村有孩童染了寒热之症,烧得直说胡话,连药庐的老医正都皱着眉摇头,说这病来得蹊跷,像......像被什么东西缠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