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旧陶不言藏千脉-《执尘仙途》

  指尖的米浆黏稠而温热,带着谷物的清香,小心翼翼地涂抹在旧陶片的断口处。

  顾微尘屏住呼吸,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她将那块刻有“陈”字的陶片,缓缓推向残图右下角的缺口。

  没有丝毫的滞涩,那不规则的弧度与山图的残缺边缘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

  咔哒一声轻响,像是历史的齿轮终于归位。

  一幅本该支离破碎的山川脉络图,在这一刻,获得了诡异的完整。

  顾微尘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没有急于去解读那完整的山图,目光反而被陶片内壁那些更细密、更复杂的纹路所吸引。

  这些纹路在烛光下若隐若现,不像是装饰,更像是一种……记录。

  她取来一根炭笔,将一张薄麻纸覆在陶片内壁上,用指腹轻轻按压,细细描摹。

  炭粉簌簌落下,纸上,一套繁复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经络图谱逐渐显现。

  这不是她所熟知的任何一种功法图,现代修真界奉为圭臬的“灵脉九宫图”讲求以丹田为核心,九大灵窍为宫,强行牵引天地灵气,呈放射状冲击经脉。

  而眼前的图谱,却以五脏为五个核心枢纽,六腑化作无数细密的脉络,将五大枢纽连接成一个内敛而自洽的循环。

  图谱的节点标注,用的全是古老的甲子、天干地支,晦涩难懂,但其核心理念却清晰得令人震撼——气血与灵气,竟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

  它不求从外界强取,而是先壮内腑,再以自身气血为引,如春雨润物般,将灵气“滋养”进体内。

  这……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早已断绝传承的上古“形神共修”流派的遗存?

  顾微尘的心头掀起滔天巨浪。

  现代修真体系,自灵气复苏后便一家独大,其核心就是“唯灵根论”,灵根品级决定一切,像她这种“凡尘根”,连引气都困难重重,每一次修行都像是用血肉之躯去撞击铜墙铁壁,事倍功半,徒留一身伤痛。

  可如果,这套图谱是真的呢?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她心中滋生。

  她死死盯着那套被她命名为“三焦导引图”的图谱,深吸一口气,盘膝而坐。

  她没有去碰触灵石,而是按照图谱所示,先沉心静气,感受心脏的搏动,血液的流淌。

  接着,她试着以一丝微弱的意念,引导着体内那本就稀薄的灵气,不再去冲击闭塞的灵窍,而是顺着图谱的轨迹,缓缓注入离心脏最近的血脉之中。

  没有预想中的剧痛,没有灵气冲撞经脉的撕裂感。

  那一丝灵气,就像一滴墨落入水中,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温热的血液里,随着心跳,被推送向四肢百骸。

  她甚至能感觉到,原本因为修行受损而略显僵硬的脏器,在这股融合了灵气的血液流过后,竟传来一丝酥麻的暖意。

  仅仅是半个周天的运行,她的额头已沁出细汗,但那不是痛苦的冷汗,而是通体舒泰后,毛孔自然张开的畅快。

  四肢末梢,那股久违的温暖正在复苏。

  她缓缓睁开眼,眸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亮。

  原来如此!

  原来是这样!

  现代修真界推崇的“高速引气法”,根本就是一条为天才们铺设的捷径,却将无数像她一样的“凡尘根”修士,判定为废物,遗弃在路边。

  他们错了,错得离谱!

  陈樵,那个沉默寡言的筑路人,他传给自己的,不是什么旁门左道,而是被整个时代遗忘了的、真正普适于万物的“慢修之道”!

  她必须将这套图谱复刻下来,制成一个可以随时引导修行的器物。

  她想到了村中祭祀废弃的陶盘。

  那种陶盘土质细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聚灵效果。

  她找来一只布满裂纹的旧祭盘,没有将其丢弃,而是学着古法,用金粉混合天然树漆,小心翼翼地修补那些裂痕。

  一道道金色的脉络在灰扑扑的陶盘上蔓延开来,仿佛为这件废器注入了新的生命。

  盘身修补完毕,她用一柄剔骨尖刀,蘸着朱砂,将那套“三焦导引图”一笔一划地刻在了陶盘内壁。

  刀尖划过陶胎,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节点,每一条脉络,都倾注了她全部的心神。

  最后,她取来村中郎中柳氏赠予她的药包,将其中一味名为“还阳草”的药草烧成灰,混入釉料,均匀地涂抹在陶盘外壁。

  当夜,她在后院垒起简陋的土窑,将陶盘置入其中。

  点火时,她鬼使神差地将柳氏药包里剩下的所有药粉都撒入了火焰。

  熊熊的橙色火焰在接触到药粉的瞬间,竟猛地一窜,焰心骤然变为一抹深邃的青碧色,一股奇异的药香弥漫开来。

  当陶盘出炉时,已是后半夜。

  它通体温润,金缮的裂纹在青釉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神秘,淡淡的药香从盘身散发出来,闻之令人心神安宁。

  顾微尘将这只被她命名为“导引盘”的造物置于膝上,双手虚按盘沿,再次引气。

  这一次,灵气仿佛找到了归宿,顺着内壁的刻痕自行流转,再渡入她体内时,已不再是溪流,而是化作一片温润的春水,轻柔地漫过干涸的田地。

  那种被“浸润”而非“冲刷”的感觉,让她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才是修行,是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而不是一场掠夺式的战争。

  深夜,万籁俱寂,只有虫鸣。

  顾微尘正沉浸在调试导引节奏的玄妙状态中,院外突然传来一声极轻的、踩断枯枝的脆响。

  她猛地睁开眼,警惕地望向窗外。

  月光下,一个佝偻的身影立在院中,正是陈樵。

  他浑身湿透,像是刚从河里捞出来一样,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顺着他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

  他手中,死死地攥着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

  两人隔着一扇窗,沉默地对视着。

  陈樵的眼神复杂,有挣扎,有痛苦,也有一丝如释重负。

  良久,他才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到门前,将那个沉甸甸的布包递了过来。

  “这是……我阿爹留下的。”他的声音沙哑得像是两块石头在摩擦,“宗门里的人说,这是‘邪道残卷’,当年……烧了大半。”

  顾微尘颤抖着手接过布包,解开层层油布。

  里面,是一卷边缘焦黑、竹片断裂的古老竹简。

  借着月光,她看清了卷首那几个用古篆写成的标题——《形脉通灵录》。

  她急切地展开一小段,正文已然残缺不全,字迹也多有模糊。

  但开篇第一行,那几个字却像惊雷一般,在她脑海中炸响:

  “灵根非命,经络为道;修者非取,乃复其本。”

  呼吸,在这一刻几乎停滞。

  这不正是她一路摸索,刚刚才窥见的真理吗?

  陈樵见她看懂了,身子一转,似乎就要没入黑暗中。

  “你……为什么要帮我?”顾微尘从震惊中回过神,轻声问道。

  陈樵的脚步顿住了。

  他没有回头,只是微微仰起头,看着那轮残月,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愈发萧索。

  “三十年前,我阿爹,也被人说‘灵根废了’。他就是照着这本书修的,没病没灾,活到了七十九,走的时候,郎中说他脉象还跟少年人一样。”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恨意:“可后来,宗门的人来了。他们说我阿爹‘逆天改命,窃取天机’,是为天地不容的魔头。一把火,把家都烧了。”

  他缓缓低下头,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却重重地砸在顾微尘心上:“姑娘,你修的不是仙,是他们……不敢认的路。”

  话音落下,他便头也不回地消失在夜色里。

  第二天清晨,顾微尘将那只青釉金缮的导引盘郑重地供在屋内的旧案桌上。

  她没有上香,只是用一只新制的、最朴素的泥碗盛了一碗清水,置于盘前。

  这不像是在祭拜,更像是在用最本源的方式,修复一件失传了千年的圣物,宣告一个被遗忘的道的回归。

  她将那卷《形脉通灵录》残卷在桌上摊开,与自己亲身验证的“三焦导引图”一一对照。

  古老的智慧与切身的体验相互印证,让她对这条路的理解愈发深刻。

  然而,当她试图将残卷中一段关于“神藏启窍”的描述,与自身导引盘的运行轨迹结合时,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紧紧锁了起来。

  竹简上的那个古字,笔画繁复,意指“开启”,但无论她如何推演,它所对应的经络节点,在自己的感知中,都仿佛是一片无法逾越的、混沌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