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薄雾尚未散尽,顾微尘已自断脉崖归来。
崖顶的风霜似乎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唯有那双眼眸,比往昔更添了几分深邃与沉静。
那夜体内的异动,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波澜已平,余韵却久久未绝。
她没有急于打坐调息,而是回到了自己简陋的石屋,打算趁着这股奇妙的感应,将残缺的《尘脉经》再推进一步。
她从行囊中取出那段陪了她许久的纹心木,木质坚韧,是制作灵纹板的上佳材料。
只是常年使用,其上已布满细密的划痕。
她正欲以石刀削去表层,重新打磨,指尖却在木根一处深裂的纹理中触到一丝冰凉的坚硬。
那感觉迥异于木石,带着一种沉寂了千百年的金属质感。
顾微尘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剥开腐朽的木丝。
一枚锈迹斑斑的铜牌,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嵌在裂缝深处,仿佛与这截木头一同生长了漫长岁月。
她将铜牌取出,拂去表面的木屑与尘土,一个古朴的篆字渐渐清晰——“匠”。
此字笔锋如刀劈斧凿,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刚硬与精准。
翻过背面,则是一圈已经断裂的复杂阵纹,仅余下不足一半,却依旧能看出其结构之精妙,似乎曾是某个大型符阵的中枢部件。
她下意识地伸出食指,顺着那残缺的纹路轻轻抚摸。
指尖滑过之处,一股微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暖流自铜牌渗入,顺着她的指尖经络悄然游走。
顾微尘浑身一震,这个走向……她猛然摊开左手,心神沉入体内,对照着那幅早已烂熟于心的自身经络图。
没错,铜牌上阵纹的起始段,竟与她“手少阳三焦经”自关冲穴至液门穴的走向惊人地吻合!
这绝非巧合,更不是什么寻常的装饰!
她脑中瞬间闪过一个在古籍中仅见过寥寥数语的词汇——灵工铭印。
传说上古时代的灵工巧匠,能以自身经络为蓝本,铸造器物,印证大道。
这枚铜牌,便是一枚被遗忘的“钥匙”。
天色渐亮,她没有丝毫倦意,反而精神愈发清明。
她取来清冽的山泉,将铜牌浸入一只粗陶碗中,又寻来最细的狼毫笔,蘸上捣碎的青草汁液,屏息凝神,顺着阵纹的走向缓缓刷洗。
她洗的不是锈迹,而是要唤醒那沉睡的“灵引之息”。
随着草汁的浸润,铜牌上的锈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露出暗沉的青铜本色。
而在那精密的阵纹缝隙间,点点微光开始流转,仿佛夜空中的残星,微弱,却执着地闪烁着。
成了!
她想起下山前,陈樵前辈所赠的那本《形脉通灵录》中的记载:“灵匠以纹载道,一凿一划皆可通天地,其所留信物,必有灵引,可指引同道,或通往遗地。”她几乎可以断定,这枚“匠”字铜牌,正指向一处不为人知的所在。
当夜幕再次降临,顾微尘将那块自己亲手制作的灵纹陶盘置于石桌之上。
盘上刻着她钻研《尘脉经》时绘下的导引阵法,虽不完整,却能勉强汇聚周遭的稀薄灵气。
她深吸一口气,将那枚铜牌郑重地放在陶盘中央。
随后,她引动体内那一丝微弱的气感,小心翼翼地探出,轻轻触碰在铜牌的“匠”字之上。
刹那间,异变陡生!
原本静止的灵纹陶盘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盘上所有的光纹骤然亮起,不再是无序的微光,而是化作一道道光流,围绕着中央的铜牌飞速旋转。
光流越转越快,最终汇聚成一道凝实的光束,撕开屋内的黑暗,稳稳地指向后山一个她从未踏足过的方向。
黑雾谷。
那是宗门典籍中被明确标注的禁地,传说谷中毒瘴弥漫,内有异兽盘踞,踏入者无论修为高低,皆神识错乱,有去无回。
光束的指引不容置疑。
顾微尘望着那个方向,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即将揭开谜底的决然。
翌日清晨,她没有惊动任何人。
简单的行囊里,只多了几枚用以清心凝神的药丸,以及那套她从不离身的陶碗与灵纹板。
她循着昨夜记下的方向,独自一人向后山深处行去。
谷口处,灰黑色的雾瘴浓重如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其中夹杂着一股令人闻之欲呕的腐朽气息。
寻常人若在此地待上片刻,便会头晕目眩,神识昏沉。
顾微尘却早有准备,她取出一方小盒,用指尖捻起些许寒髓草的草灰,轻轻涂抹在鼻下。
一股清凉之意直透神庭,将那股靡靡之气隔绝在外。
同时,她将那块小巧的导引盘取出,贴在胸口膻中穴的位置,借其微弱的“润养”之效,稳固心神,防止被毒雾侵蚀。
她迈步踏入谷中,脚下的土地松软湿滑,四周死寂一片。
深入约莫三里,死寂被一声狂暴的兽吼撕裂。
吼声如雷,震得两侧山壁碎石簌簌而下。
一道青灰色的巨大身影自一块岩石后猛然扑出,快如闪电!
那是一头山魈,双目赤红如血,口中涎水滴淌,锋利的爪牙在昏暗的雾气中撕开道道厉风,直扑顾微尘面门。
面对这等凶兽,她竟未退半步。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山魈的利爪上,而是紧紧盯着它奔行时紊乱的步伐,以及那周身隐隐扭曲的经络气场。
这并非野兽的狂性,更像是一种被外力强行操控的癫狂——正如那些灵脉淤塞,走火入魔的修士一般!
电光火石之间,她不闪不避,反而迅速从行囊中取出那只粗陋的泥碗,注入一丝灵气,轻轻置于身侧的石上。
同时,另一只手紧握灵纹板,将其上的感应阵法催动到极致。
果然!
灵纹板上传来一阵阵杂乱无章的震动。
她脚下的地面,正有无数肉眼难辨的断裂灵纹交织成网,不断向外释放着一股狂躁、混乱的波动频率,正是这股力量,在无时无刻地扰乱着山魈的神志。
找到根源了。
她立刻取出随身的炭笔与草汁,俯下身,就在山魈即将扑至身前的一块平整岩面上,依着灵纹板的感应,飞速补绘起来。
她所做的并非是激活什么杀阵,而是在修复,在“校准”——如同修复一幅被画错的星图,将那些错位的节点重新连接,让混乱的能量回归秩序。
当最后一笔带着草汁的痕迹,将两道断裂的灵纹重新连通。
地下那张无形的灵纹之网微光一闪,随即隐去。
正在半空中扑击的山魈,庞大的身躯猛然一震,发出一声痛苦的悲鸣,重重摔落在地。
它眼中的赤红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渐渐转为一丝清明与迷茫。
它挣扎着爬起,看了看顾微尘,又看了看自己方才失控的利爪,喉间发出一阵低沉的呜咽。
随即,它竟缓缓低下头,用头顶轻轻触碰了一下顾微尘脚边的石块,而后悄无声息地转身,退入了更深的浓雾之中。
随着地下灵纹的平复,四周的黑雾也奇迹般地开始变淡。
前方豁然开朗,一座半塌的石洞显露在顾微尘眼前。
洞口门楣的刻痕早已模糊不清,在岁月侵蚀下,只剩下一个残缺的“灵”字,透着无尽的沧桑。
她定了定神,拾阶而上。
就在她踏上第一级石阶,足尖踩到一块松动的碎石时,洞内骤然亮起刺目的白光!
整个山洞的石壁上,无数残破的阵纹被同时激活,七道凝若实质的灵刃凭空出现,带着凛冽的杀意,自不同方向疾射而出,封死了她所有的退路!
千钧一发之际,顾微尘没有丝毫慌乱。
她只是将一直握在手中的那枚“匠”字铜牌高高举起。
铜牌上的古篆在阵法光芒的映照下,闪动起幽微而温和的光芒。
那七道足以洞穿金石的灵刃,竟在距离她身体不足三寸之处戛然而止,仿佛撞上了一面无形的墙壁,嗡鸣着凝滞在半空。
洞内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只有悬停的灵刃散发着森然寒光。
黑暗的深处,一道苍老而嘶哑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无尽的疲惫与审视:“凡躯持匠印……你,为何而来?”
寒风自洞穴深处骤然卷出,吹动着她的衣角。
顾微尘立于致命的阵法中心,缓缓收回高举的手,铜牌的微光在她掌心明灭。
她望着那片深不见底的黑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整个石洞之中。
“来修一道,没人走完的路。”
话音落下,洞内风声更厉,那七道悬停的灵刃光芒大盛,将她前方的黑暗映照得忽明忽暗。
在那光影交错的尽头,一个模糊的轮廓,似乎正从亘古的沉寂中,缓缓显现。
崖顶的风霜似乎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唯有那双眼眸,比往昔更添了几分深邃与沉静。
那夜体内的异动,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波澜已平,余韵却久久未绝。
她没有急于打坐调息,而是回到了自己简陋的石屋,打算趁着这股奇妙的感应,将残缺的《尘脉经》再推进一步。
她从行囊中取出那段陪了她许久的纹心木,木质坚韧,是制作灵纹板的上佳材料。
只是常年使用,其上已布满细密的划痕。
她正欲以石刀削去表层,重新打磨,指尖却在木根一处深裂的纹理中触到一丝冰凉的坚硬。
那感觉迥异于木石,带着一种沉寂了千百年的金属质感。
顾微尘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剥开腐朽的木丝。
一枚锈迹斑斑的铜牌,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嵌在裂缝深处,仿佛与这截木头一同生长了漫长岁月。
她将铜牌取出,拂去表面的木屑与尘土,一个古朴的篆字渐渐清晰——“匠”。
此字笔锋如刀劈斧凿,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刚硬与精准。
翻过背面,则是一圈已经断裂的复杂阵纹,仅余下不足一半,却依旧能看出其结构之精妙,似乎曾是某个大型符阵的中枢部件。
她下意识地伸出食指,顺着那残缺的纹路轻轻抚摸。
指尖滑过之处,一股微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暖流自铜牌渗入,顺着她的指尖经络悄然游走。
顾微尘浑身一震,这个走向……她猛然摊开左手,心神沉入体内,对照着那幅早已烂熟于心的自身经络图。
没错,铜牌上阵纹的起始段,竟与她“手少阳三焦经”自关冲穴至液门穴的走向惊人地吻合!
这绝非巧合,更不是什么寻常的装饰!
她脑中瞬间闪过一个在古籍中仅见过寥寥数语的词汇——灵工铭印。
传说上古时代的灵工巧匠,能以自身经络为蓝本,铸造器物,印证大道。
这枚铜牌,便是一枚被遗忘的“钥匙”。
天色渐亮,她没有丝毫倦意,反而精神愈发清明。
她取来清冽的山泉,将铜牌浸入一只粗陶碗中,又寻来最细的狼毫笔,蘸上捣碎的青草汁液,屏息凝神,顺着阵纹的走向缓缓刷洗。
她洗的不是锈迹,而是要唤醒那沉睡的“灵引之息”。
随着草汁的浸润,铜牌上的锈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露出暗沉的青铜本色。
而在那精密的阵纹缝隙间,点点微光开始流转,仿佛夜空中的残星,微弱,却执着地闪烁着。
成了!
她想起下山前,陈樵前辈所赠的那本《形脉通灵录》中的记载:“灵匠以纹载道,一凿一划皆可通天地,其所留信物,必有灵引,可指引同道,或通往遗地。”她几乎可以断定,这枚“匠”字铜牌,正指向一处不为人知的所在。
当夜幕再次降临,顾微尘将那块自己亲手制作的灵纹陶盘置于石桌之上。
盘上刻着她钻研《尘脉经》时绘下的导引阵法,虽不完整,却能勉强汇聚周遭的稀薄灵气。
她深吸一口气,将那枚铜牌郑重地放在陶盘中央。
随后,她引动体内那一丝微弱的气感,小心翼翼地探出,轻轻触碰在铜牌的“匠”字之上。
刹那间,异变陡生!
原本静止的灵纹陶盘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盘上所有的光纹骤然亮起,不再是无序的微光,而是化作一道道光流,围绕着中央的铜牌飞速旋转。
光流越转越快,最终汇聚成一道凝实的光束,撕开屋内的黑暗,稳稳地指向后山一个她从未踏足过的方向。
黑雾谷。
那是宗门典籍中被明确标注的禁地,传说谷中毒瘴弥漫,内有异兽盘踞,踏入者无论修为高低,皆神识错乱,有去无回。
光束的指引不容置疑。
顾微尘望着那个方向,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即将揭开谜底的决然。
翌日清晨,她没有惊动任何人。
简单的行囊里,只多了几枚用以清心凝神的药丸,以及那套她从不离身的陶碗与灵纹板。
她循着昨夜记下的方向,独自一人向后山深处行去。
谷口处,灰黑色的雾瘴浓重如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其中夹杂着一股令人闻之欲呕的腐朽气息。
寻常人若在此地待上片刻,便会头晕目眩,神识昏沉。
顾微尘却早有准备,她取出一方小盒,用指尖捻起些许寒髓草的草灰,轻轻涂抹在鼻下。
一股清凉之意直透神庭,将那股靡靡之气隔绝在外。
同时,她将那块小巧的导引盘取出,贴在胸口膻中穴的位置,借其微弱的“润养”之效,稳固心神,防止被毒雾侵蚀。
她迈步踏入谷中,脚下的土地松软湿滑,四周死寂一片。
深入约莫三里,死寂被一声狂暴的兽吼撕裂。
吼声如雷,震得两侧山壁碎石簌簌而下。
一道青灰色的巨大身影自一块岩石后猛然扑出,快如闪电!
那是一头山魈,双目赤红如血,口中涎水滴淌,锋利的爪牙在昏暗的雾气中撕开道道厉风,直扑顾微尘面门。
面对这等凶兽,她竟未退半步。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山魈的利爪上,而是紧紧盯着它奔行时紊乱的步伐,以及那周身隐隐扭曲的经络气场。
这并非野兽的狂性,更像是一种被外力强行操控的癫狂——正如那些灵脉淤塞,走火入魔的修士一般!
电光火石之间,她不闪不避,反而迅速从行囊中取出那只粗陋的泥碗,注入一丝灵气,轻轻置于身侧的石上。
同时,另一只手紧握灵纹板,将其上的感应阵法催动到极致。
果然!
灵纹板上传来一阵阵杂乱无章的震动。
她脚下的地面,正有无数肉眼难辨的断裂灵纹交织成网,不断向外释放着一股狂躁、混乱的波动频率,正是这股力量,在无时无刻地扰乱着山魈的神志。
找到根源了。
她立刻取出随身的炭笔与草汁,俯下身,就在山魈即将扑至身前的一块平整岩面上,依着灵纹板的感应,飞速补绘起来。
她所做的并非是激活什么杀阵,而是在修复,在“校准”——如同修复一幅被画错的星图,将那些错位的节点重新连接,让混乱的能量回归秩序。
当最后一笔带着草汁的痕迹,将两道断裂的灵纹重新连通。
地下那张无形的灵纹之网微光一闪,随即隐去。
正在半空中扑击的山魈,庞大的身躯猛然一震,发出一声痛苦的悲鸣,重重摔落在地。
它眼中的赤红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渐渐转为一丝清明与迷茫。
它挣扎着爬起,看了看顾微尘,又看了看自己方才失控的利爪,喉间发出一阵低沉的呜咽。
随即,它竟缓缓低下头,用头顶轻轻触碰了一下顾微尘脚边的石块,而后悄无声息地转身,退入了更深的浓雾之中。
随着地下灵纹的平复,四周的黑雾也奇迹般地开始变淡。
前方豁然开朗,一座半塌的石洞显露在顾微尘眼前。
洞口门楣的刻痕早已模糊不清,在岁月侵蚀下,只剩下一个残缺的“灵”字,透着无尽的沧桑。
她定了定神,拾阶而上。
就在她踏上第一级石阶,足尖踩到一块松动的碎石时,洞内骤然亮起刺目的白光!
整个山洞的石壁上,无数残破的阵纹被同时激活,七道凝若实质的灵刃凭空出现,带着凛冽的杀意,自不同方向疾射而出,封死了她所有的退路!
千钧一发之际,顾微尘没有丝毫慌乱。
她只是将一直握在手中的那枚“匠”字铜牌高高举起。
铜牌上的古篆在阵法光芒的映照下,闪动起幽微而温和的光芒。
那七道足以洞穿金石的灵刃,竟在距离她身体不足三寸之处戛然而止,仿佛撞上了一面无形的墙壁,嗡鸣着凝滞在半空。
洞内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只有悬停的灵刃散发着森然寒光。
黑暗的深处,一道苍老而嘶哑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无尽的疲惫与审视:“凡躯持匠印……你,为何而来?”
寒风自洞穴深处骤然卷出,吹动着她的衣角。
顾微尘立于致命的阵法中心,缓缓收回高举的手,铜牌的微光在她掌心明灭。
她望着那片深不见底的黑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整个石洞之中。
“来修一道,没人走完的路。”
话音落下,洞内风声更厉,那七道悬停的灵刃光芒大盛,将她前方的黑暗映照得忽明忽暗。
在那光影交错的尽头,一个模糊的轮廓,似乎正从亘古的沉寂中,缓缓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