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如刀,刮过每个村民皴裂的脸颊,也刮走了他们心中最后一丝因寒髓症痊愈而生的暖意。
新的绝望,比病痛本身更加冰冷,因为它源于最原始的恐惧——饥饿。
大雪封山已近三月,地窖里的存粮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见底。
村长赵三的眉毛几乎拧成了一个死结,每日天不亮就守在村口,望着那白茫茫一片的绝路,半晌也说不出一个字。
顾微尘将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
她没有理会屋外压抑的沉默,只是摊开那张陈樵所赠的、边缘已经磨损的残缺兽皮图。
这张图记录着山脉的走向,也标注着一些常人看不懂的符号。
她的指尖拂过一个个地名,最终停在了一处名为“枯木潭”的洼地。
潭名之下,用一种极细的笔触,刻着三个小字:地火隙。
地火,是大地深处未曾熄灭的余温。
有地火之隙,便意味着潭底深处,或许藏着一处未被彻底冻结的泉眼。
有水,就有一线生机。
当她将这个发现和盘托出,提议众人一同开凿枯木潭时,回应她的,却是一片死寂。
村民们畏惧地看着屋外那能将骨头都冻脆的严寒,刚刚从寒髓症中缓过一口气来的身体,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没人响应,甚至没人敢与她对视。
顾微尘没有强求。
她知道,恐惧比任何道理都更深入人心。
她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从角落里翻出几截被熏得干透的松木,以及一堆烧制失败的残次陶环。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便看到这个孤身一人的女子,在枯木潭边独自忙碌着。
她将松木削成中空的管状,首尾相连,再将那些陶环一个个敲碎,用最细腻的陶粉混合着雪水,将木管的缝隙严丝合缝地封死。
最后,她将自己积攒的所有枯木炭碾成粉末,小心翼翼地填满了整根陶木长管,只在末端留下一个小小的口。
她将这根奇特的管子深埋进枯木潭边最坚硬的冻土之下,管口则斜斜地探出地面。
“她在做什么?”有人不解地问。
“谁知道呢,或许是绝望了吧。”另一人叹息着。
这根被顾微尘称为“地热引管”的东西,原理匪夷所思。
她告诉唯一愿意听她说话的小豆子,地底尚存微弱地气,木炭至阳,最能吸引并储存这丝微不可查的暖意,而陶土又能隔绝外界的冰寒。
只要时间足够,这点微温便能自下而上,缓慢地融化管子周围的冻土与冰层。
没人相信。
然而,七日之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那根管口时,一滴晶莹的水珠,颤巍巍地凝结、滴落。
紧接着,是第二滴,第三滴……最终,一股细微却温热的水流,源源不断地从管口渗出,在冰冷的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汽。
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有了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燃料。
要将这冰冷的水煮沸,需要消耗大量的柴火,而村里的柴薪也已告急。
顾微尘再次展现了她身为灵匠的智慧。
她指导村民们用“双器叠引”的原理,搭建起一种全新的保温灶。
灶台用厚实的陶瓮垒成外层,用于储存柴火燃烧的热量;内层则嵌入一口薄壁铁锅,利用铁器优越的导热性,将热量最大化地传递给锅中的水。
当第一口保温灶建成,柳氏只用了平时一半不到的柴火,便将一大锅水烧得滚滚沸腾,那蒸腾的热气,仿佛是整个村落复苏的心跳。
那一夜,年迈的老吴,那个曾对她身世最为警惕的老人,趁着夜色,悄悄找到了顾微尘。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一块刻着“顾”字的陈旧族牌,塞进了她挂在腰间的药篓里,声音沙哑地低语:“你娘……她,也是个好人。”
顾微尘的心猛地一颤,但她没有追问。
她接过族牌,回到屋中,将其轻轻压在了那本《尘脉经》之下。
她已经不需要这块木牌来证明自己的归属。
她的根,已经扎在了这片被她亲手拯救的土地上。
危机似乎在一点点消解,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
某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山谷口,那曾一度逼退的巡脉队灵光,再次鬼魅般地浮现。
守夜的山魈发出了低沉而焦躁的嘶吼,村中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恐惧的阴影笼罩。
然而,这一次,顾微尘没有选择躲藏。
她平静地从屋中取出三套她早已修复好的温络器,走到村口开阔的雪地之上。
在村民们惊恐的注视下,她将三套温络器成品字形摆放,而后引动自身体内微弱的灵气,同时激活了它们。
刹那间,三道温暖而不刺眼的橙色光柱冲天而起,仿佛三座亘古长明的灯塔,将方圆数里的风雪尽数驱散。
光芒稳定、柔和,没有丝毫暴戾与失控的气息,反而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与安宁。
整个村落被这光芒映照得宛如白昼,每一处屋檐,每一张面孔,都清晰可见。
“他们怕的,是‘失控的灵’。”顾微尘对着身后的村民们,也像是对着远方的敌人,低声说道,“可我们展示给他们的,是‘可控的道’。”
谷口那躁动不安的灵光猛然停滞了。
光芒背后的巡脉队修士们,显然被眼前这一幕震撼了。
一个被他们视为蛮荒之地的凡人村落,怎会亮起如此纯粹、如此富有秩序的道法之光?
这光芒中没有杀伐,只有守护与生机。
良久,那几道灵光在原地盘旋了数圈,最终,竟缓缓调转方向,绕道而去。
危机再次被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化解。
顾微尘趁热打铁,当晚便在村里祠堂设下了“修道夜课”。
她巧妙地避开了“修炼”这个宗门大忌,只说是教大家一些“修复”身体、调理气血的法子。
她教小豆子如何在木片上摹刻最基础的经络纹路,教赵三如何用特定的呼吸法导引体内暖流,教柳氏辨认不同草药的药性与人体脉理的对应关系。
她以自身为器,将灵匠“修复万物”的理念,化作人人可学的养生之法。
当第一夜,十个村民跟着她一同盘膝静坐,调整呼吸时,顾微尘敏锐地感觉到,他们与这方天地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共鸣——如同当年心匠台初次启动时,那传遍四方的余震。
风雪渐有停歇之势。
顾微尘独自一人立于村口,眺望着远方宗门所在的方向,目光深邃。
怀中,那枚沉寂已久的灵匠令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
她急忙取出,只见令牌上那副微缩的山河图中,一个代表“顾家祖地”的红点,正前所未有地明亮起来。
紧接着,红点之上,竟缓缓浮现出一行以血色灵气凝成的小字:“匠门血债,始于祭器之裂。”
顾微尘的瞳孔骤然收缩。
顾家的崛起,竟与当年盛极一时的灵匠门覆灭有关?
祭器之裂……血债……一个个冰冷的词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记忆深处一扇尘封的大门。
她握紧了手中的令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轻声自语,仿佛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宿敌宣战:“你们修的是命格,我修的是因果。”
身后,是她亲手点亮的万家灯火,温暖而宁静,如繁星坠落人间。
她知道,这一盏盏微弱的凡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去照亮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血淋淋的真相。
雪势虽弱,但积雪未消,凛冽的寒潮依旧盘踞在山脉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一头择人而噬的凶兽。
村中刚刚缓解的生存危机,又迎来了新的难题。
夜里,老吴布满沟壑的脸上写满了忧虑,他挨家挨户地敲响了房门,将所有还能走得动路的村民,都召集到了祠堂之中。
新的绝望,比病痛本身更加冰冷,因为它源于最原始的恐惧——饥饿。
大雪封山已近三月,地窖里的存粮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见底。
村长赵三的眉毛几乎拧成了一个死结,每日天不亮就守在村口,望着那白茫茫一片的绝路,半晌也说不出一个字。
顾微尘将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
她没有理会屋外压抑的沉默,只是摊开那张陈樵所赠的、边缘已经磨损的残缺兽皮图。
这张图记录着山脉的走向,也标注着一些常人看不懂的符号。
她的指尖拂过一个个地名,最终停在了一处名为“枯木潭”的洼地。
潭名之下,用一种极细的笔触,刻着三个小字:地火隙。
地火,是大地深处未曾熄灭的余温。
有地火之隙,便意味着潭底深处,或许藏着一处未被彻底冻结的泉眼。
有水,就有一线生机。
当她将这个发现和盘托出,提议众人一同开凿枯木潭时,回应她的,却是一片死寂。
村民们畏惧地看着屋外那能将骨头都冻脆的严寒,刚刚从寒髓症中缓过一口气来的身体,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没人响应,甚至没人敢与她对视。
顾微尘没有强求。
她知道,恐惧比任何道理都更深入人心。
她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从角落里翻出几截被熏得干透的松木,以及一堆烧制失败的残次陶环。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便看到这个孤身一人的女子,在枯木潭边独自忙碌着。
她将松木削成中空的管状,首尾相连,再将那些陶环一个个敲碎,用最细腻的陶粉混合着雪水,将木管的缝隙严丝合缝地封死。
最后,她将自己积攒的所有枯木炭碾成粉末,小心翼翼地填满了整根陶木长管,只在末端留下一个小小的口。
她将这根奇特的管子深埋进枯木潭边最坚硬的冻土之下,管口则斜斜地探出地面。
“她在做什么?”有人不解地问。
“谁知道呢,或许是绝望了吧。”另一人叹息着。
这根被顾微尘称为“地热引管”的东西,原理匪夷所思。
她告诉唯一愿意听她说话的小豆子,地底尚存微弱地气,木炭至阳,最能吸引并储存这丝微不可查的暖意,而陶土又能隔绝外界的冰寒。
只要时间足够,这点微温便能自下而上,缓慢地融化管子周围的冻土与冰层。
没人相信。
然而,七日之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那根管口时,一滴晶莹的水珠,颤巍巍地凝结、滴落。
紧接着,是第二滴,第三滴……最终,一股细微却温热的水流,源源不断地从管口渗出,在冰冷的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汽。
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有了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燃料。
要将这冰冷的水煮沸,需要消耗大量的柴火,而村里的柴薪也已告急。
顾微尘再次展现了她身为灵匠的智慧。
她指导村民们用“双器叠引”的原理,搭建起一种全新的保温灶。
灶台用厚实的陶瓮垒成外层,用于储存柴火燃烧的热量;内层则嵌入一口薄壁铁锅,利用铁器优越的导热性,将热量最大化地传递给锅中的水。
当第一口保温灶建成,柳氏只用了平时一半不到的柴火,便将一大锅水烧得滚滚沸腾,那蒸腾的热气,仿佛是整个村落复苏的心跳。
那一夜,年迈的老吴,那个曾对她身世最为警惕的老人,趁着夜色,悄悄找到了顾微尘。
他没有多言,只是将一块刻着“顾”字的陈旧族牌,塞进了她挂在腰间的药篓里,声音沙哑地低语:“你娘……她,也是个好人。”
顾微尘的心猛地一颤,但她没有追问。
她接过族牌,回到屋中,将其轻轻压在了那本《尘脉经》之下。
她已经不需要这块木牌来证明自己的归属。
她的根,已经扎在了这片被她亲手拯救的土地上。
危机似乎在一点点消解,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
某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山谷口,那曾一度逼退的巡脉队灵光,再次鬼魅般地浮现。
守夜的山魈发出了低沉而焦躁的嘶吼,村中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恐惧的阴影笼罩。
然而,这一次,顾微尘没有选择躲藏。
她平静地从屋中取出三套她早已修复好的温络器,走到村口开阔的雪地之上。
在村民们惊恐的注视下,她将三套温络器成品字形摆放,而后引动自身体内微弱的灵气,同时激活了它们。
刹那间,三道温暖而不刺眼的橙色光柱冲天而起,仿佛三座亘古长明的灯塔,将方圆数里的风雪尽数驱散。
光芒稳定、柔和,没有丝毫暴戾与失控的气息,反而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与安宁。
整个村落被这光芒映照得宛如白昼,每一处屋檐,每一张面孔,都清晰可见。
“他们怕的,是‘失控的灵’。”顾微尘对着身后的村民们,也像是对着远方的敌人,低声说道,“可我们展示给他们的,是‘可控的道’。”
谷口那躁动不安的灵光猛然停滞了。
光芒背后的巡脉队修士们,显然被眼前这一幕震撼了。
一个被他们视为蛮荒之地的凡人村落,怎会亮起如此纯粹、如此富有秩序的道法之光?
这光芒中没有杀伐,只有守护与生机。
良久,那几道灵光在原地盘旋了数圈,最终,竟缓缓调转方向,绕道而去。
危机再次被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化解。
顾微尘趁热打铁,当晚便在村里祠堂设下了“修道夜课”。
她巧妙地避开了“修炼”这个宗门大忌,只说是教大家一些“修复”身体、调理气血的法子。
她教小豆子如何在木片上摹刻最基础的经络纹路,教赵三如何用特定的呼吸法导引体内暖流,教柳氏辨认不同草药的药性与人体脉理的对应关系。
她以自身为器,将灵匠“修复万物”的理念,化作人人可学的养生之法。
当第一夜,十个村民跟着她一同盘膝静坐,调整呼吸时,顾微尘敏锐地感觉到,他们与这方天地之间,似乎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共鸣——如同当年心匠台初次启动时,那传遍四方的余震。
风雪渐有停歇之势。
顾微尘独自一人立于村口,眺望着远方宗门所在的方向,目光深邃。
怀中,那枚沉寂已久的灵匠令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
她急忙取出,只见令牌上那副微缩的山河图中,一个代表“顾家祖地”的红点,正前所未有地明亮起来。
紧接着,红点之上,竟缓缓浮现出一行以血色灵气凝成的小字:“匠门血债,始于祭器之裂。”
顾微尘的瞳孔骤然收缩。
顾家的崛起,竟与当年盛极一时的灵匠门覆灭有关?
祭器之裂……血债……一个个冰冷的词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记忆深处一扇尘封的大门。
她握紧了手中的令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轻声自语,仿佛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宿敌宣战:“你们修的是命格,我修的是因果。”
身后,是她亲手点亮的万家灯火,温暖而宁静,如繁星坠落人间。
她知道,这一盏盏微弱的凡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去照亮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血淋淋的真相。
雪势虽弱,但积雪未消,凛冽的寒潮依旧盘踞在山脉的每一个角落,仿佛一头择人而噬的凶兽。
村中刚刚缓解的生存危机,又迎来了新的难题。
夜里,老吴布满沟壑的脸上写满了忧虑,他挨家挨户地敲响了房门,将所有还能走得动路的村民,都召集到了祠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