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新铃还没响,旧梦先学会了唱歌-《执尘仙途》

  老榕树的陶铃晃过第七个回环时,顾微尘的麻鞋已经沾了沉港的最后一粒沙。

  她没有回头,只是将掌心贴在码头的老木桩上——那上面还留着前日修补时嵌入的陶片,硌得掌纹发疼。

  这疼像根细针,轻轻挑开她心头的茧。

  她原打算南行至天涯海角,寻一处无人的礁岛,把余下的岁月耗在修补海浪冲来的碎瓷片上。

  可昨夜陶片在海面铺就的光径里,她忽然看清那些碎片的轨迹——每一片都在往北方偏转,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着,指向她来时的路。

  于是她改了方向。

  这日晌午,她行至青泥渡。

  村头老槐树下,扎着蓝布巾的农妇正用碎瓷片刮锅底的焦垢。

  瓷片边缘早被磨得钝了,她便换个角度,让缺口处的锋刃贴着黑垢游走。

  顾微尘站在篱笆外看了半刻,见那农妇刮净最后一块焦块,随手将瓷片往墙根一丢,转身喊屋内的娃:“阿福,端碗水来!”

  “阿娘,这破瓷片还要不?”扎羊角辫的小女娃捡起瓷片,指尖被划了道细红。

  农妇回头笑:“要它作甚?刮完锅就该扔的。”

  顾微尘喉间发紧。

  前世她修复古瓷,每片残片都要编号登记,用鱼鳔胶小心粘合;今生她补道基、修法宝,每道裂纹都要算准灵气走向,耗上三日五夜温养。

  可眼前这农妇,不过是用一块随手捡的碎瓷解决了问题,完事后连多看一眼都不肯。

  她继续往北。

  在松烟镇,她看见三个孩童把断成两截的筝线接成跳绳。

  断线处的丝缕缠得歪歪扭扭,其中扎红头绳的小姑娘还往结上吐了口唾沫,说这样更牢。

  他们跳得气喘吁吁,断线处被扯得发毛,却没一个人停下来修补——断了就断了,再找根草绳续上便是。

  在铁牛村,老铁匠正捶打报废的犁头。

  那犁头锈得几乎看不出原样,他却像变戏法似的,几锤下去便敲出个虎头门环。“这犁头跟着老周头耕了二十年地,”老铁匠擦汗时对围观的后生笑,“总不能让它烂在泥里。”门环做好了,他也不收钱,只让后生捎两斤米酒:“我老伴爱喝。”

  顾微尘走得越来越慢。

  她数着脚下的碎石,看日头从东到西,听风里飘来的柴米油盐。

  某夜借宿山神庙,她望着供桌上裂了缝的陶碗——碗里盛着半把野枣,是哪个村妇留的供品——忽然笑出了声。

  原来她从前执着的“修复”,总想着要还原、要完美、要刻在碑上让后人瞻仰。

  可这些凡人,他们补锅、接绳、改犁头,不过是因为日子要过下去。

  没有功法口诀,没有灵气支撑,甚至不求被记住——他们只是本能地,不想让能用的东西就这么废了。

  “当技艺成为本能,信仰便无需庙宇。”她对着山神像轻声说。

  神像的泥脸掉了块皮,露出底下的草筋,倒比涂金抹彩时更鲜活。

  与此同时,百里外的新坛前,小满正攥着那枚泥胚铃。

  “从今日起,夜话会再没有固定流程。”她站在晒谷场上,声音比从前清亮许多。

  十七村的代表围坐在草席上,有人交头接耳,有人皱眉——从前都是顾先生定规矩,如今这小丫头要翻天?

  小满把泥胚铃放在用陶片铺成的坛心。

  铃身的裂纹网络泛着淡青色,像块没烧透的玉。“它不会响,”她伸手抚过铃上的纹路,“直到有人用真心把它‘修好’。”

  台下炸开一片议论。

  “这算什么规矩?”

  “没了夜话会,咱们还怎么记那些老手艺?”

  小满没急着解释。

  她望着东南方的云——那里飘着东南村的炊烟。

  三日前她收到信鸽,说哑女阿桃在晒场拍着胸口打拍子,一下、两下,和着心跳的节奏。

  村人起初面面相觑,后来有妇人跟着拍腿,老汉敲着烟杆,最后连看家狗都跟着摇尾巴。

  “阿桃她...她听不见,”送信的小子挠头,“可她拍得比谁都认真。”

  此刻,东南村的方向传来隐约的响动。

  像是心跳,又像是春泉破冰。

  小满屏住呼吸,见泥胚铃的裂纹里渗出细弱的光。

  那光沿着裂纹游走,最后在铃口聚成一点——

  “叮。”

  极轻的一声,像羽毛扫过心尖。

  晒谷场霎时静了。

  有人抹眼泪,有人笑出了声。

  老铁匠的孙女举着半块陶片冲过来:“我阿公说,这像他补锅时,最后一锤敲下去的响!”

  小满摸了摸眼角的湿,终于明白顾先生说的“余响”是什么。

  不是刻在碑上的章程,不是传了百年的口诀,是当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一听这世界原本的声音。

  顾微尘再见到那片山谷时,已是中秋。

  残阳把断墙染成血红色,祠堂的石基上还留着当年被推搡时磕的伤痕。

  她蹲下身,用指甲刮去碑上的青苔——果然,“顾微尘”三个字被凿得极深,凹坑像道没愈合的伤。

  她从怀里取出个布包。

  布包是用旧道袍改的,边角磨得发毛。

  打开来,里面是一小撮金尘,在夕阳下泛着暖光——那是她当年强行融合道基时,碎在湿地里的残片,被她用三年时间,一粒一粒从泥里筛出来的。

  “我不需要被记住名字。”她把金尘撒进凹坑,看它们顺着石纹流淌,“但请你记得,有人曾想修好这条路。”

  夜风卷起碎叶。

  残碑突然泛起微光,金尘在石缝里凝成细小的脉络,像株植物的根须。

  顾微尘后退两步,见石缝中冒出一点新绿——是株无名小花,花瓣泛着金属的光泽,在风里轻轻颤动。

  更奇的是那花竟会“唱”。

  声音细若游丝,像陶笛破了个洞,又像老琴断了根弦。

  顾微尘听着听着,眼眶热了。

  这调子她从未听过,却莫名熟悉——像极了沉港老妇人补渔网时哼的谣,像极了松烟镇孩童跳绳时的笑闹,像极了铁牛村老铁匠捶打门环的节奏。

  原来被遗忘的,从来不是名字。

  是夜,小满做了个梦。

  她站在无边无际的陶原上,脚下全是破碎的碗、裂了的壶、缺角的碟。

  每一片陶片都在震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喊“阿娘”,有的喊“师父”,有的喊“再等等我”。

  她想把每片陶片都捡起来,可刚捧起一片,另一片就碎得更厉害。

  “不必全听。”顾微尘的声音从风里飘来,“只需听你心里最疼的那一声。”

  小满跪下来。

  她听见左脚边有片碎碗在哭,声音像极了阿桃拍胸口的节奏。

  她轻轻捧起那片陶,贴在耳边。

  陶片的震动突然变了,不再是哭,而是哼起了调。

  她惊醒时,天还没亮。

  月光从窗纸的破洞漏进来,照在床头的泥胚铃上。

  铃身不知何时又裂开一道新纹,形状像滴眼泪。

  她赤脚下床,刚触到泥铃,整个人突然一震——

  地底下传来嗡嗡的共鸣。

  十七村的方向,所有陶器同时发出声响:沉港的陶铃、东南村的陶碗、铁牛村的陶瓮、松烟镇的陶盏...有的清亮,有的沉闷,有的带着裂纹的沙哑,却奇异地交织成一首完整的乐章。

  小满笑了,笑得眼泪直掉。

  原来真正的修复,不是把万物粘回原样,而是容许它们带着伤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顾微尘登上最初遇见陶路的海边高崖时,测脉陶芽的最后一粒蒴果在她掌心发烫。

  风沙还是和当年一样大,刮得她眼角生疼。

  她捏开蒴果,轻轻一吹,细小的种子便跟着风散了——有的落进岩石缝,有的掉进沙窝,有的飘向远处的礁池。

  “姐姐,你要去哪儿?”

  稚嫩的童音裹着海风钻进耳朵。

  顾微尘转身,见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娃站在身后。

  她怀里捧着半截焦木,木头上还留着火烧的痕迹——竟是顾微尘早年在破庙前丢弃的旧笛残骸。

  “它一直在哭,”女娃仰起脸,眼睛亮得像星子,“我能听见。”

  顾微尘蹲下来。

  她望着女娃沾着泥的手,望着旧笛上被她当年刻的歪扭符咒,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陶铃时,也是这样,听见了别人听不见的“哭声”。

  “那你,替我好好听着。”她伸手摸了摸女娃的发顶,声音轻得像叹息。

  女娃用力点头,把旧笛抱得更紧了。

  顾微尘起身时,暮色已经漫过了海平线。

  她的影子被拉长,与崖边的荒草缠在一起。

  走了两步,她又回头看了眼女娃——那孩子正把旧笛凑到唇边,虽然吹不出声,却认真地鼓着腮帮。

  沙地上,她的脚印被风慢慢抚平。

  不知何时,一行浅痕悄然浮现,非刻非写,像是风的笔迹,却又分明可辨:灯芯弯了,光才照得更远。

  海风卷着新的陶芽种子掠过崖顶,往更北的方向去了。

  顾微尘望着那片被暮色染成紫霞的天空,忽然想起昨夜残碑上的小花。

  它唱的调子,似乎还缺个尾声。

  她摸了摸衣袋里空了的陶芽蒴果,又看了看掌心——那里还留着女娃抱旧笛时蹭上的泥。

  该继续走了。

  只是这一回,她不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