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知在窑口坐到后半夜时,指尖的灼痛已经蔓延到整条胳膊。
她望着岩壁上若隐若现的“陶知”二字,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小满背着个破布包站在山脚下,雨水顺着发梢滴在青石板上,把“小满”两个字砸进了她心里。
地脉的震颤又加剧了。
这次不是从前那种沉稳的脉动,倒像是有人攥着琴弦拼命拉扯,这儿断一根,那儿崩一截。
陶知跪在地上,掌心贴着冰凉的岩面,能清晰摸到震颤里的焦躁——像走失的孩子在喊娘,像被锁进黑箱的鸟儿在撞翅膀。
“大地在找东西。”她出声时,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这声音不像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倒像是地脉直接撞进了她的骨头缝。
窑洞里突然响起细碎的脆响。
陶知猛地转头,就见供桌上那三十六块金丝裂纹瓷片正“咔嗒咔嗒”挪动着位置。
月光从破瓦漏进来,照得那些瓷片泛着蜜色光晕,竟在青石板上拼出个箭头,直指后山老窑。
“小满!”陶知扑进隔壁屋时,油灯正噼啪爆着灯花。
小满趴在案头,《窑温记录册》摊开在她臂弯里,墨迹被压出皱痕。
陶知的手刚碰到她肩膀,就见她“腾”地坐直身子,眼睛亮得吓人。
“你看。”小满把记录册推过来,指尖戳着最近三十天的记录,“每到子时,炉心温度都会莫名升十七度。”她翻到册子最后一页,那里夹着张泛黄的批注,是顾微尘的字迹:“残釉性脆,需以十七度文火慢焙,方得金缕纹。”
陶知凑近看,发现那些被红笔圈起的“十七度”,不知何时被小满用墨线连了起来,在纸页上织成张网。
“师父当年总说,残器不是缺陷,是天地给的缺口。”小满的声音轻得像窑烟,“可我总想着要补全这个缺口,要成为完美的执尘者……”
她突然站起来,木凳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陶知看见她从檀木匣里取出《残谱辑要》,最后一页的空白处,不知何时浮起一行墨迹:“传灯者不必是完器。”
“原来她早就告诉我了。”小满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像在摸顾微尘的手背,“她在破窑里学修瓷,在雷雨天补地脉,哪有什么完美时刻?她是在碎的时候,才真正完整的。”
陶知跟着她往后山老窑走时,月亮已经偏西。
老窑的砖缝里还塞着那把缺齿梳,梳齿上的白发在风里晃,像顾微尘从前站在窑口等她们时,被吹乱的鬓角。
小满踮脚取下梳子,放进怀里,转身时眼里有火光——老窑的引火阵,不知何时被她重新激活了。
“你要做什么?”陶知抓住她的手腕。
小满的手很凉,可脉搏跳得很急,像春溪破冰。
“我要烧自己。”她把陶知的手按在自己左肩的疤上,“但不是像从前那样,把自己当柴火。我要把声音、温度、心跳,都融进地脉里。”
窑门吱呀一声开了。
小满从窑膛深处捧出那只无底青陶碗,三十六块瓷片在她掌心发烫。
她捏起一块,轻轻一碾,瓷粉簌簌落进陶泥里。
第二块、第三块……血珠从指腹渗出来,混着陶泥,在她掌心里开出小红花。
“这是给地脉的引。”她塑胚的动作又快又稳,像在补一件最珍贵的古瓷,“地脉在找的,是能和它说话的人。不是执尘者,是……”她用指甲在胚体上刻下“小满造物”四个字,“是能和它同频呼吸的人。”
子时三刻的梆子声刚响,引火阵突然腾起幽蓝火焰。
陶知后退两步,就见火焰没烧向新胚,反而缠上了小满的腰。
她盘膝坐在窑心,衣襟敞开,左肩的疤泛着金光——那不是疤痕,是金线织成的云纹,正随着她的呼吸起伏。
“小……”陶知刚开口,就被一声琴音打断。
那声音清越如裂帛,却又温柔得像春风扫过瓦当。
她看见小满的神识正一丝丝散出去,融进窑壁的每道裂缝,渗进地脉的每条纹路。
恍惚间,火光里浮现出另一个身影——是顾微尘,年轻时的模样,抱着把焦尾琴,琴音里混着窑火的轻吟、地脉的叹息,还有小满十二岁时,在山脚下怯生生喊“阿陶”的声音。
“原来你一直都在。”小满的声音飘在空中,带着笑,“原来传承不是接棒,是……是我终于能听见你听见的声音。”
黎明前最暗的时候,窑门“轰”地一声自己开了。
陶知冲进去时,新胚正搁在窑心,通体流转着温润的青光,裂纹像撒了把星星。
小满伏在窑边,呼吸轻得像落在瓷片上的灰,左肩的云纹却亮得刺眼——那不是疤痕,是地脉在她身上烙下的印记。
陶知抱起她时,发现她唇角沾着血,却还在笑。
窑外突然传来响动,两人同时转头——记事堂的白墙上,不知何时多出一行字迹,墨迹未干,笔锋歪歪扭扭,却写得极用力:“这次换我烧自己——但我不成仙,我回家。”
缺齿梳从陶知怀里滑落,掉进还在冒烟的窑灰里。
它轻轻晃了晃,就沉了下去,像个走累了的老人,终于放下了背了一辈子的包袱。
晨光初透窑顶破瓦时,小满仍伏于火口边缘,呼吸微弱如游丝。
陶知摸了摸她的额头,触手滚烫,可她的手心里,还攥着那只新胚的碎片——不是残缺,是未完成的、正在生长的,新的开始。
她望着岩壁上若隐若现的“陶知”二字,突然想起十二岁那年,小满背着个破布包站在山脚下,雨水顺着发梢滴在青石板上,把“小满”两个字砸进了她心里。
地脉的震颤又加剧了。
这次不是从前那种沉稳的脉动,倒像是有人攥着琴弦拼命拉扯,这儿断一根,那儿崩一截。
陶知跪在地上,掌心贴着冰凉的岩面,能清晰摸到震颤里的焦躁——像走失的孩子在喊娘,像被锁进黑箱的鸟儿在撞翅膀。
“大地在找东西。”她出声时,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这声音不像是从喉咙里发出来的,倒像是地脉直接撞进了她的骨头缝。
窑洞里突然响起细碎的脆响。
陶知猛地转头,就见供桌上那三十六块金丝裂纹瓷片正“咔嗒咔嗒”挪动着位置。
月光从破瓦漏进来,照得那些瓷片泛着蜜色光晕,竟在青石板上拼出个箭头,直指后山老窑。
“小满!”陶知扑进隔壁屋时,油灯正噼啪爆着灯花。
小满趴在案头,《窑温记录册》摊开在她臂弯里,墨迹被压出皱痕。
陶知的手刚碰到她肩膀,就见她“腾”地坐直身子,眼睛亮得吓人。
“你看。”小满把记录册推过来,指尖戳着最近三十天的记录,“每到子时,炉心温度都会莫名升十七度。”她翻到册子最后一页,那里夹着张泛黄的批注,是顾微尘的字迹:“残釉性脆,需以十七度文火慢焙,方得金缕纹。”
陶知凑近看,发现那些被红笔圈起的“十七度”,不知何时被小满用墨线连了起来,在纸页上织成张网。
“师父当年总说,残器不是缺陷,是天地给的缺口。”小满的声音轻得像窑烟,“可我总想着要补全这个缺口,要成为完美的执尘者……”
她突然站起来,木凳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陶知看见她从檀木匣里取出《残谱辑要》,最后一页的空白处,不知何时浮起一行墨迹:“传灯者不必是完器。”
“原来她早就告诉我了。”小满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像在摸顾微尘的手背,“她在破窑里学修瓷,在雷雨天补地脉,哪有什么完美时刻?她是在碎的时候,才真正完整的。”
陶知跟着她往后山老窑走时,月亮已经偏西。
老窑的砖缝里还塞着那把缺齿梳,梳齿上的白发在风里晃,像顾微尘从前站在窑口等她们时,被吹乱的鬓角。
小满踮脚取下梳子,放进怀里,转身时眼里有火光——老窑的引火阵,不知何时被她重新激活了。
“你要做什么?”陶知抓住她的手腕。
小满的手很凉,可脉搏跳得很急,像春溪破冰。
“我要烧自己。”她把陶知的手按在自己左肩的疤上,“但不是像从前那样,把自己当柴火。我要把声音、温度、心跳,都融进地脉里。”
窑门吱呀一声开了。
小满从窑膛深处捧出那只无底青陶碗,三十六块瓷片在她掌心发烫。
她捏起一块,轻轻一碾,瓷粉簌簌落进陶泥里。
第二块、第三块……血珠从指腹渗出来,混着陶泥,在她掌心里开出小红花。
“这是给地脉的引。”她塑胚的动作又快又稳,像在补一件最珍贵的古瓷,“地脉在找的,是能和它说话的人。不是执尘者,是……”她用指甲在胚体上刻下“小满造物”四个字,“是能和它同频呼吸的人。”
子时三刻的梆子声刚响,引火阵突然腾起幽蓝火焰。
陶知后退两步,就见火焰没烧向新胚,反而缠上了小满的腰。
她盘膝坐在窑心,衣襟敞开,左肩的疤泛着金光——那不是疤痕,是金线织成的云纹,正随着她的呼吸起伏。
“小……”陶知刚开口,就被一声琴音打断。
那声音清越如裂帛,却又温柔得像春风扫过瓦当。
她看见小满的神识正一丝丝散出去,融进窑壁的每道裂缝,渗进地脉的每条纹路。
恍惚间,火光里浮现出另一个身影——是顾微尘,年轻时的模样,抱着把焦尾琴,琴音里混着窑火的轻吟、地脉的叹息,还有小满十二岁时,在山脚下怯生生喊“阿陶”的声音。
“原来你一直都在。”小满的声音飘在空中,带着笑,“原来传承不是接棒,是……是我终于能听见你听见的声音。”
黎明前最暗的时候,窑门“轰”地一声自己开了。
陶知冲进去时,新胚正搁在窑心,通体流转着温润的青光,裂纹像撒了把星星。
小满伏在窑边,呼吸轻得像落在瓷片上的灰,左肩的云纹却亮得刺眼——那不是疤痕,是地脉在她身上烙下的印记。
陶知抱起她时,发现她唇角沾着血,却还在笑。
窑外突然传来响动,两人同时转头——记事堂的白墙上,不知何时多出一行字迹,墨迹未干,笔锋歪歪扭扭,却写得极用力:“这次换我烧自己——但我不成仙,我回家。”
缺齿梳从陶知怀里滑落,掉进还在冒烟的窑灰里。
它轻轻晃了晃,就沉了下去,像个走累了的老人,终于放下了背了一辈子的包袱。
晨光初透窑顶破瓦时,小满仍伏于火口边缘,呼吸微弱如游丝。
陶知摸了摸她的额头,触手滚烫,可她的手心里,还攥着那只新胚的碎片——不是残缺,是未完成的、正在生长的,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