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之后,顾微尘的生物钟像被重新校准的老座钟。
寅时三刻,窗纸刚泛起鱼肚白,她已赤足踩上凉丝丝的夯土地。
竹席上的露水还未凝成珠,顺着草纹滑向晒谷场边缘,她蹲下身,指尖刚触到地面,便有细微的震颤顺着指腹爬上来——像极了前世修复宋瓷时,用竹片挑开包浆层,底下若隐若现的冰裂纹。
“又快了两分。”她对着空气喃喃,从袖中摸出三寸象牙分厘尺。
尺身刻着细密的云纹,是她用半块残破的商周骨片磨的,边缘还留着前世修复刀刮过的痕迹。
分厘尺在泥地上划出第一道线时,晨雾正从润野网的竹篾间渗出来,沾湿她发梢。
陶知端着青瓷碗出来时,正见顾微尘跪坐在晒谷场中央,膝头摊着本毛边纸抄的《地脉要略》,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
她的左手按在地上,右手握着炭笔,随着指下震动的频率在纸上点出密密麻麻的小点——那些点连成的曲线,竟和碗里米糕蒸出的热气轨迹有几分相似。
“顾姐姐。”陶知放轻脚步,怕惊散了那团若有若无的气。
青瓷碗底碰在石墩上发出轻响,顾微尘的手指在地上顿了顿,抬头时眼底还凝着未散的专注:“你来得正好。”她扯过陶知的手按在自己刚才的位置,“感觉。”
陶知的掌心刚贴上泥地,便浑身一震。
那震动不再是单纯的起伏,倒像有个看不见的孩子正跟着村头老木匠拉锯——拉锯时急,换方向时缓,末了还会偷偷多晃两下。“像...像阿牛哥学吹唢呐?”她试探着说,“总在调不准的音上打颤。”
顾微尘笑了,炭笔在波形图上圈出三个凸起:“你看,这是早膳时灶火最旺的点,脉动提得太陡;这处是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抓石子,突然跑开时震得太急;还有...”她的笔尖停在最末尾的凹痕,“昨夜王婶哄小孙儿睡觉,唱到第三句时,地脉跟着软下来了。”
陶知凑近看,发现那些曲线边缘还画着极小的批注:“急则伤络”、“缓可养气”、“情动则脉应”。
她忽然想起前日顾微尘翻出那只修补过的陶瓮,用指甲刮下内壁的瓷粉。“这是宋窑的天青釉,”当时顾微尘举着瓷粉在阳光下看,“烧造时火候没控住,釉面裂了细纹。
可你看——“她把瓷粉撒进米浆里,”裂纹让釉更透气,米浆渗进去,反而更黏了。“
此刻顾微尘正用那碗混着瓷粉的米浆,在晒谷场排水沟口画螺旋纹。
米浆刚触地,便有极淡的青痕顺着纹路爬出来,像春藤缠上老墙。
陶知蹲在旁边数:“晒谷场、北岭归途阵、滞留塘拐角、老槐树根、你家灶台后——正好五处。”
“不是阵。”顾微尘用竹片刮平最后一道螺旋,“是给地脉安几个’打嗝的地方‘。”她抬头时,额角沾了点米浆,在晨光里亮得像颗星,“人吃急了会岔气,地脉跳太急也会。
螺旋纹是让它在该松的时候,能顺着纹路缓口气。“
三日后的暴雨验证了她的话。
陶知举着油纸伞站在南洼地边缘,雨水顺着伞骨砸在泥里,溅起的水花却始终漫不过她脚边的青痕。
往年这时候,洼地早该积成小湖,可今年雨水像长了眼睛,顺着地面无形的轨迹分流:一部分往晒谷场的螺旋纹钻,一部分绕着老槐树转两圈,最后汇入滞留塘时,竟敲出“咚、咚、咚”的鼓点。
“顾姐姐!”她踩着湿滑的田埂往回跑,发梢滴下的水在青布衫上晕开深色的花,“滞留塘的水纹——和你画的螺旋一个方向!”
顾微尘正坐在檐下补鞋,竹椅边搁着个粗陶盆,泡着她昨夜在溪边洗的布鞋。
听见动静,她抬头笑了笑,指节在鞋帮上敲了敲:“去拿灯,夜里看更清楚。”
深夜,陶知举着羊角灯蹲在滞留塘边。
灯芯在风里晃,光晕却稳稳罩住水面——那些青痕不再是零散的线,而是织成张若隐若现的网,随着地脉的搏动明灭。
她数着明灭的次数,忽然僵住:“五下明,三下暗...和晒谷场螺旋纹的圈数一样!”
远处传来顾微尘的声音,带着夜露的凉:“它在学,可还没学全。”
第五日清晨,顾微尘在溪边洗鞋。
溪水漫过她的脚踝,凉得她缩了缩脚趾。
突然,足心传来麻痒,像有只蚂蚁顺着血脉往上爬。
她低头看,水面倒影里,右脚落下的位置正泛着金色涟漪——不是水光,是某种更幽深的光,顺着她的脚印往四面扩散,与水下若隐若现的青痕缠成绳结。
她解下布鞋,赤足踩进水里。
脚趾轻轻在鹅卵石上划出段弧线,溪水突然打了个旋,冲开一片浮萍。
几乎同时,北岭方向传来“轰”的轻响。
陶知举着晒谷的竹匾从坡上跑下来,头发被山风吹得乱飞:“顾姐姐你看!
山茶树根那边的土自己拱起来了,刚好拦住要冲田埂的水!“
顾微尘低头看自己的脚,湿淋淋的脚趾还保持着划弧的姿势。
她笑了,水珠从发梢滴进溪里,荡开的涟漪和刚才的金纹重叠在一起:“原来你能听见。”
当晚,顾微尘坐在门槛上补鞋。
月光像层薄霜,铺在她膝头的千层底上。
陶知躲在梅树后,看着她穿针的手——每一针落下,都有极轻的震动从地面升起,像有人在应和。
她屏息感知,那些震动竟串成段熟悉的节奏:“咚、咚、咚”是春分夜众人扛着农具去开荒的脚步声,“啪嗒、啪嗒”是小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晒谷场,“沙沙”是王伯抽旱烟时,烟杆敲在石墩上的轻响。
“她不是在补鞋。”陶知捂住嘴,眼泪突然涌出来。
风掀起她的衣袖,吹得梅树的菌丝星星点点发亮,檐角的蛛网轻轻颤着,不知从哪儿飘来句走调的《归息谣》:“地有脉,人有心,同调方能共晨昏...”
顾微尘的针在鞋帮上顿住。
她抬头望向北方,那里的山影在夜色里像头沉睡的兽。
风送来若有若无的土腥气,比往日多了丝焦躁——像有人在睡梦里翻了个身,却没醒透。
“要变天了。”她轻声说,把最后一针收进鞋口。
梅树的菌丝突然亮得更盛,仿佛在应她的话。
陶知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北岭的轮廓在月光下有些模糊。
她揉了揉眼睛,觉得山尖好像动了动,可再看时又静了——许是夜雾在捣乱吧?
风过檐角,蛛网又颤了颤。
《归息谣》的调子飘得更远了,混着若有若无的震颤,往北岭方向去了。
寅时三刻,窗纸刚泛起鱼肚白,她已赤足踩上凉丝丝的夯土地。
竹席上的露水还未凝成珠,顺着草纹滑向晒谷场边缘,她蹲下身,指尖刚触到地面,便有细微的震颤顺着指腹爬上来——像极了前世修复宋瓷时,用竹片挑开包浆层,底下若隐若现的冰裂纹。
“又快了两分。”她对着空气喃喃,从袖中摸出三寸象牙分厘尺。
尺身刻着细密的云纹,是她用半块残破的商周骨片磨的,边缘还留着前世修复刀刮过的痕迹。
分厘尺在泥地上划出第一道线时,晨雾正从润野网的竹篾间渗出来,沾湿她发梢。
陶知端着青瓷碗出来时,正见顾微尘跪坐在晒谷场中央,膝头摊着本毛边纸抄的《地脉要略》,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
她的左手按在地上,右手握着炭笔,随着指下震动的频率在纸上点出密密麻麻的小点——那些点连成的曲线,竟和碗里米糕蒸出的热气轨迹有几分相似。
“顾姐姐。”陶知放轻脚步,怕惊散了那团若有若无的气。
青瓷碗底碰在石墩上发出轻响,顾微尘的手指在地上顿了顿,抬头时眼底还凝着未散的专注:“你来得正好。”她扯过陶知的手按在自己刚才的位置,“感觉。”
陶知的掌心刚贴上泥地,便浑身一震。
那震动不再是单纯的起伏,倒像有个看不见的孩子正跟着村头老木匠拉锯——拉锯时急,换方向时缓,末了还会偷偷多晃两下。“像...像阿牛哥学吹唢呐?”她试探着说,“总在调不准的音上打颤。”
顾微尘笑了,炭笔在波形图上圈出三个凸起:“你看,这是早膳时灶火最旺的点,脉动提得太陡;这处是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抓石子,突然跑开时震得太急;还有...”她的笔尖停在最末尾的凹痕,“昨夜王婶哄小孙儿睡觉,唱到第三句时,地脉跟着软下来了。”
陶知凑近看,发现那些曲线边缘还画着极小的批注:“急则伤络”、“缓可养气”、“情动则脉应”。
她忽然想起前日顾微尘翻出那只修补过的陶瓮,用指甲刮下内壁的瓷粉。“这是宋窑的天青釉,”当时顾微尘举着瓷粉在阳光下看,“烧造时火候没控住,釉面裂了细纹。
可你看——“她把瓷粉撒进米浆里,”裂纹让釉更透气,米浆渗进去,反而更黏了。“
此刻顾微尘正用那碗混着瓷粉的米浆,在晒谷场排水沟口画螺旋纹。
米浆刚触地,便有极淡的青痕顺着纹路爬出来,像春藤缠上老墙。
陶知蹲在旁边数:“晒谷场、北岭归途阵、滞留塘拐角、老槐树根、你家灶台后——正好五处。”
“不是阵。”顾微尘用竹片刮平最后一道螺旋,“是给地脉安几个’打嗝的地方‘。”她抬头时,额角沾了点米浆,在晨光里亮得像颗星,“人吃急了会岔气,地脉跳太急也会。
螺旋纹是让它在该松的时候,能顺着纹路缓口气。“
三日后的暴雨验证了她的话。
陶知举着油纸伞站在南洼地边缘,雨水顺着伞骨砸在泥里,溅起的水花却始终漫不过她脚边的青痕。
往年这时候,洼地早该积成小湖,可今年雨水像长了眼睛,顺着地面无形的轨迹分流:一部分往晒谷场的螺旋纹钻,一部分绕着老槐树转两圈,最后汇入滞留塘时,竟敲出“咚、咚、咚”的鼓点。
“顾姐姐!”她踩着湿滑的田埂往回跑,发梢滴下的水在青布衫上晕开深色的花,“滞留塘的水纹——和你画的螺旋一个方向!”
顾微尘正坐在檐下补鞋,竹椅边搁着个粗陶盆,泡着她昨夜在溪边洗的布鞋。
听见动静,她抬头笑了笑,指节在鞋帮上敲了敲:“去拿灯,夜里看更清楚。”
深夜,陶知举着羊角灯蹲在滞留塘边。
灯芯在风里晃,光晕却稳稳罩住水面——那些青痕不再是零散的线,而是织成张若隐若现的网,随着地脉的搏动明灭。
她数着明灭的次数,忽然僵住:“五下明,三下暗...和晒谷场螺旋纹的圈数一样!”
远处传来顾微尘的声音,带着夜露的凉:“它在学,可还没学全。”
第五日清晨,顾微尘在溪边洗鞋。
溪水漫过她的脚踝,凉得她缩了缩脚趾。
突然,足心传来麻痒,像有只蚂蚁顺着血脉往上爬。
她低头看,水面倒影里,右脚落下的位置正泛着金色涟漪——不是水光,是某种更幽深的光,顺着她的脚印往四面扩散,与水下若隐若现的青痕缠成绳结。
她解下布鞋,赤足踩进水里。
脚趾轻轻在鹅卵石上划出段弧线,溪水突然打了个旋,冲开一片浮萍。
几乎同时,北岭方向传来“轰”的轻响。
陶知举着晒谷的竹匾从坡上跑下来,头发被山风吹得乱飞:“顾姐姐你看!
山茶树根那边的土自己拱起来了,刚好拦住要冲田埂的水!“
顾微尘低头看自己的脚,湿淋淋的脚趾还保持着划弧的姿势。
她笑了,水珠从发梢滴进溪里,荡开的涟漪和刚才的金纹重叠在一起:“原来你能听见。”
当晚,顾微尘坐在门槛上补鞋。
月光像层薄霜,铺在她膝头的千层底上。
陶知躲在梅树后,看着她穿针的手——每一针落下,都有极轻的震动从地面升起,像有人在应和。
她屏息感知,那些震动竟串成段熟悉的节奏:“咚、咚、咚”是春分夜众人扛着农具去开荒的脚步声,“啪嗒、啪嗒”是小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晒谷场,“沙沙”是王伯抽旱烟时,烟杆敲在石墩上的轻响。
“她不是在补鞋。”陶知捂住嘴,眼泪突然涌出来。
风掀起她的衣袖,吹得梅树的菌丝星星点点发亮,檐角的蛛网轻轻颤着,不知从哪儿飘来句走调的《归息谣》:“地有脉,人有心,同调方能共晨昏...”
顾微尘的针在鞋帮上顿住。
她抬头望向北方,那里的山影在夜色里像头沉睡的兽。
风送来若有若无的土腥气,比往日多了丝焦躁——像有人在睡梦里翻了个身,却没醒透。
“要变天了。”她轻声说,把最后一针收进鞋口。
梅树的菌丝突然亮得更盛,仿佛在应她的话。
陶知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北岭的轮廓在月光下有些模糊。
她揉了揉眼睛,觉得山尖好像动了动,可再看时又静了——许是夜雾在捣乱吧?
风过檐角,蛛网又颤了颤。
《归息谣》的调子飘得更远了,混着若有若无的震颤,往北岭方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