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的秋晨总裹着咸湿的雾气,像一层化不开的纱,将码头的吊机、货轮与穿梭的人群都晕染得朦胧。沈墨(林默涵)站在墨海贸易行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指尖摩挲着玻璃上凝结的水珠,目光却穿透雾气,落在港务局办公楼的方向。桌上的鎏金座钟敲过九点,铜质钟摆的声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与他腕上梅花表的滴答声形成微妙的呼应——那是老渔夫昨日交接时特意校准的,指针每一次重合,都意味着高雄港的货运调度会更新一次加密电报。
“先生,楼下有位香港来的客人,说要谈蔗糖出口的长期合作,姓苏。”佣人阿珠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她是陈明月挑选的佣人,手脚勤快且嘴严,只知道自家先生是做正经生意的侨商,却不知这贸易行的每一寸空气里,都藏着看不见的暗线。
沈墨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精光,转瞬便恢复了温文尔雅的模样。他整了整月白色的真丝衬衫袖口,将桌上的《国际贸易实务》合起,书页间夹着的一张女儿晓棠的周岁照片一闪而过——那是他每次接头前必看的念想,小小的脸庞笑得眉眼弯弯,总能让他在紧绷的神经里找到片刻柔软。“请他到会客室,泡一壶雨前龙井。”他的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下楼时,他刻意放缓了脚步,皮鞋踩在木质楼梯上发出沉稳的声响。会客室的门虚掩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混着茉莉花香飘了出来,与寻常商人身上的烟草味截然不同。沈墨推开门的瞬间,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艳色——穿月白布衫的女子坐在沙发上,乌发松松挽成发髻,斜插一支银质梅花簪,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女士香烟,正是台北明星咖啡馆的老板娘,苏曼卿。
“沈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墨海贸易行的规模,在高雄港可是数一数二的。”苏曼卿起身时,裙摆扫过茶几,带起一阵微风。她的笑容明媚,眼角眉梢却藏着几分精明,目光快速扫过沈墨的衣着、神态,乃至会客室墙上挂着的《清明上河图》赝品——那是组织约定的安全信号,若画作收起,则意味着此地已暴露。
沈墨笑着抬手示意她落座,亲自为她斟上一杯茶。青瓷茶盏碰撞桌面的声响清脆悦耳,他斟茶的动作极为讲究,提壶、注水、刮沫,每一个步骤都透着茶道的雅致。“苏小姐远道而来,不知是哪家商号的生意?”他刻意用带着闽南腔的国语发问,这是老渔夫交代的第一层试探——真正的组织同志,会听懂这暗指“是否为自己人”的暗号。
苏曼卿端起茶盏,却没有喝,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杯沿,轻轻转动了三圈。“谈不上什么大商号,只是替香港的亲戚跑腿。听说沈先生手里有高雄糖厂的优先供货权,我们想长期合作,价格好商量。”她说话时,目光落在茶几上的茶盘里,那里摆着四个茶盏,其中一个的杯底有一道极细的裂痕——那是第二层试探,是苏曼卿抵达前特意布置的暗号,代表“有紧急情报”。
沈墨的指尖在茶盘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这是摩斯密码里的“确认”,也是他与老渔夫约定的回应方式。“价格好说,但高雄港的规矩苏小姐也懂,货运调度、海关通关,都需要打点。”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了几分商人的市侩,“尤其是最近港务局查得严,听说军情局的人天天在码头转悠,稍有不慎,货物被扣是小,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他刻意提到“军情局”,观察着苏曼卿的反应。只见她脸上的笑容不变,反而拿起桌上的咖啡勺,轻轻敲击着茶杯边缘,“叮、叮、叮”三声脆响,节奏均匀。沈墨心中一凛——这是约定好的“情报紧急,需立即交接”的信号,比之前约定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更为迫切。
“苏小姐顾虑的是。”沈墨不动声色地起身,走到窗边,假装查看窗外的码头景象,实则用余光扫视着贸易行门口的动静。街角停着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车窗贴着深色玻璃,看不清里面的人,但那熟悉的车牌号让他心头一紧——是军情局第三处的车,魏正宏的人,竟然已经查到了这里。
“不如我们去楼上详谈?”沈墨转身时,笑容依旧温和,却在苏曼卿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低语,“楼上有间书房,隔音好,适合谈‘机密’。”他特意加重了“机密”二字,同时左手自然下垂,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划过裤缝——这是告知她“有监视,需谨慎”的手势。
苏曼卿心领神会,笑着点头:“正有此意,沈先生的书房,想必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她起身时,故意将手包掉在地上,弯腰去捡的瞬间,左手无名指上的枪伤疤痕一闪而过——那道暗红色的疤痕,是她与牺牲丈夫的“爱情印记”,也是组织规定的最终识别暗号。
沈墨的目光落在那道疤痕上,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他转身引路,上楼时特意走在前面,每一步都踩在楼梯的边缘,发出的声响比平时更重——这是在向隐藏在二楼书房的陈明月传递信号,用脚步声的节奏告知她“自己人,有紧急情报”。
书房的门推开时,陈明月正坐在书桌前整理账目,她穿着素雅的蓝布旗袍,头发挽成整齐的发髻,看到苏曼卿时,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先生,这位是?”
“这位是香港来的苏小姐,谈蔗糖生意的。”沈墨介绍道,同时给陈明月使了个眼色。陈明月立刻会意,起身给苏曼卿倒了杯温水,递过去时,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按了三下——这是“安全,可信任”的意思。
苏曼卿接过水杯,目光快速扫过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济学著作到古典诗词,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玄机——第三层的《唐诗三百首》与《孙子兵法》并排摆放,代表“可以交接情报”;书桌抽屉上的铜锁是打开状态,意味着“附近无监听设备”。她放下水杯,从手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锦盒,放在桌上:“沈先生,这是我们商号的样品,你看看成色。”
锦盒打开的瞬间,里面并非什么样品,而是一叠折叠整齐的宣纸。沈墨伸手接过,指尖触到宣纸的刹那,便感觉到里面夹着硬物——是微缩胶卷。他不动声色地将锦盒合上,递给陈明月:“把样品收好,放在书房的保险柜里。”
陈明月接过锦盒时,手指与苏曼卿的手指短暂触碰,快速交换了一个眼神。她转身走向保险柜,动作从容不迫,仿佛只是在存放普通的商业文件。而沈墨则与苏曼卿继续谈论着蔗糖的价格、货运的路线,话题看似普通,却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关键信息——
“最近高雄港的货轮多,怕是要等半个月才能装船。”沈墨说道,这是在问“情报是否紧急,需要多久传递出去”。
苏曼卿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回答:“半个月太久了,我们的客户等着要货,最好能在三天内装船。”这是在回应“情报万分紧急,三天内必须发出”。
“三天怕是难,港务局那边打点也需要时间。”沈墨皱了皱眉,实则在问“是否有危险,是否被跟踪”。
苏曼卿放下水杯,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画了一个圈:“沈先生神通广大,想必有办法。至于打点的费用,我们可以加倍。”这是在告知“被军情局的人跟踪,需尽快转移”。
就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阿珠惊慌的声音:“先生,港务局的人来了,说要检查贸易行的账目!”
沈墨和苏曼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军情局的人来得这么快,显然是早有准备。沈墨立刻起身,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支毛笔,假装要写字,实则用毛笔的笔杆敲击桌面,发出“哒、哒哒、哒”的声响——这是摩斯密码,告知苏曼卿“从后门走,陈明月会接应你”。
苏曼卿立刻起身,脸上依旧带着笑容:“既然沈先生有客人,那我就先告辞了,改日再来谈合作。”她转身走向书房的侧门,那里通往后院,是贸易行的紧急通道。
陈明月早已打开了侧门,递给苏曼卿一把伞:“苏小姐,外面起雾了,带着伞吧。”伞柄里藏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是为她准备的防身武器。
苏曼卿接过伞,回头看了沈墨一眼,目光里带着感激与决绝。她快步走出侧门,身影很快消失在浓雾中。
沈墨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书房。楼下,两名穿着黑色中山装的男子正站在会客室里,神色严肃,胸前别着军情局的徽章。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三角眼,鹰钩鼻,正是魏正宏手下的得力干将,李副官。
“沈先生,打扰了。”李副官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目光在会客室里四处打量,“最近接到举报,说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贸易行的名义,从事通共活动。我们奉命来检查账目,还请沈先生配合。”
沈墨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与不满:“李副官说笑了,我沈墨是正经的侨商,在高雄港做生意,向来遵纪守法,怎么可能通共?”他抬手示意陈明月:“把账目拿出来,让李副官检查,也好还我们一个清白。”
陈明月很快将账目册抱了过来,厚厚的几大本,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李副官的目光落在账目册上,却并没有立刻翻看,而是转头看向沈墨:“听说沈先生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是啊,留学三年,学的是经济学。”沈墨从容应对,心中却暗自警惕——魏正宏的人果然开始调查他的身份了。
“那沈先生对大陆的时局怎么看?”李副官突然问道,语气带着试探。
沈墨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回答:“我只是个商人,不懂什么时局。只希望两岸能和平相处,生意才能做得长久。”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不**,也不亲共,完全符合一个侨商的身份。
李副官盯着他看了半晌,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却最终一无所获。他转头对身边的手下使了个眼色,手下立刻开始翻看账目册,动作粗暴,显然是想从中找出破绽。
沈墨站在一旁,神色平静,心中却在快速盘算。苏曼卿已经安全离开,微缩胶卷也藏在了保险柜的夹层里,账目册都是陈明月精心伪造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但魏正宏的人既然来了,就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这场试探,只是刚刚开始。
窗外的雾气越来越浓,高雄港的轮廓渐渐模糊。沈墨的目光再次落在桌上的《唐诗三百首》上,女儿晓棠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他在心中默念:“晓棠,爸爸一定会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而此刻,魏正宏坐在台北军情局第三处的办公室里,手中把玩着一枚铜钱,目光落在墙上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条幅上。桌上放着一份关于沈墨的调查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的身份、背景、商业活动,甚至包括他抵达高雄港后的每一次出行。
“这个沈墨,倒是滴水不漏。”魏正宏嘴角勾起一抹阴鸷的笑容,“不过,越是完美的伪装,越容易藏着秘密。李副官,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我就不信,他能一辈子装下去。”
他拿起桌上的安眠药,倒出一粒,就着温水服下。严重的失眠症让他备受折磨,只有依靠药物才能入睡。他从未想过,这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习惯,日后会成为“海燕”传递关键情报的突破口。
高雄港的雾气中,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悄然进行。沈墨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楼下李副官等人离去的背影,知道自己又一次度过了危机。但他清楚,这只是潜伏路上的一个小插曲,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他抬手摸了摸藏在胸口的口袋,那里藏着那枚祖传玉佩——是陈明月早上塞给他的,冰凉的触感透过布料传来,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
“明月,我们一定会坚持到胜利的那天。”沈墨在心中说道,目光望向大陆的方向,眼神坚定。而书房的保险柜里,那卷承载着重要情报的微缩胶卷,正静静地等待着被传递出去的那一刻。这场跨越海峡的隐秘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先生,楼下有位香港来的客人,说要谈蔗糖出口的长期合作,姓苏。”佣人阿珠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她是陈明月挑选的佣人,手脚勤快且嘴严,只知道自家先生是做正经生意的侨商,却不知这贸易行的每一寸空气里,都藏着看不见的暗线。
沈墨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精光,转瞬便恢复了温文尔雅的模样。他整了整月白色的真丝衬衫袖口,将桌上的《国际贸易实务》合起,书页间夹着的一张女儿晓棠的周岁照片一闪而过——那是他每次接头前必看的念想,小小的脸庞笑得眉眼弯弯,总能让他在紧绷的神经里找到片刻柔软。“请他到会客室,泡一壶雨前龙井。”他的声音平稳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下楼时,他刻意放缓了脚步,皮鞋踩在木质楼梯上发出沉稳的声响。会客室的门虚掩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混着茉莉花香飘了出来,与寻常商人身上的烟草味截然不同。沈墨推开门的瞬间,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艳色——穿月白布衫的女子坐在沙发上,乌发松松挽成发髻,斜插一支银质梅花簪,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女士香烟,正是台北明星咖啡馆的老板娘,苏曼卿。
“沈先生果然名不虚传,墨海贸易行的规模,在高雄港可是数一数二的。”苏曼卿起身时,裙摆扫过茶几,带起一阵微风。她的笑容明媚,眼角眉梢却藏着几分精明,目光快速扫过沈墨的衣着、神态,乃至会客室墙上挂着的《清明上河图》赝品——那是组织约定的安全信号,若画作收起,则意味着此地已暴露。
沈墨笑着抬手示意她落座,亲自为她斟上一杯茶。青瓷茶盏碰撞桌面的声响清脆悦耳,他斟茶的动作极为讲究,提壶、注水、刮沫,每一个步骤都透着茶道的雅致。“苏小姐远道而来,不知是哪家商号的生意?”他刻意用带着闽南腔的国语发问,这是老渔夫交代的第一层试探——真正的组织同志,会听懂这暗指“是否为自己人”的暗号。
苏曼卿端起茶盏,却没有喝,而是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杯沿,轻轻转动了三圈。“谈不上什么大商号,只是替香港的亲戚跑腿。听说沈先生手里有高雄糖厂的优先供货权,我们想长期合作,价格好商量。”她说话时,目光落在茶几上的茶盘里,那里摆着四个茶盏,其中一个的杯底有一道极细的裂痕——那是第二层试探,是苏曼卿抵达前特意布置的暗号,代表“有紧急情报”。
沈墨的指尖在茶盘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这是摩斯密码里的“确认”,也是他与老渔夫约定的回应方式。“价格好说,但高雄港的规矩苏小姐也懂,货运调度、海关通关,都需要打点。”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带上了几分商人的市侩,“尤其是最近港务局查得严,听说军情局的人天天在码头转悠,稍有不慎,货物被扣是小,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他刻意提到“军情局”,观察着苏曼卿的反应。只见她脸上的笑容不变,反而拿起桌上的咖啡勺,轻轻敲击着茶杯边缘,“叮、叮、叮”三声脆响,节奏均匀。沈墨心中一凛——这是约定好的“情报紧急,需立即交接”的信号,比之前约定的任何一种情况都更为迫切。
“苏小姐顾虑的是。”沈墨不动声色地起身,走到窗边,假装查看窗外的码头景象,实则用余光扫视着贸易行门口的动静。街角停着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车窗贴着深色玻璃,看不清里面的人,但那熟悉的车牌号让他心头一紧——是军情局第三处的车,魏正宏的人,竟然已经查到了这里。
“不如我们去楼上详谈?”沈墨转身时,笑容依旧温和,却在苏曼卿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低语,“楼上有间书房,隔音好,适合谈‘机密’。”他特意加重了“机密”二字,同时左手自然下垂,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划过裤缝——这是告知她“有监视,需谨慎”的手势。
苏曼卿心领神会,笑着点头:“正有此意,沈先生的书房,想必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她起身时,故意将手包掉在地上,弯腰去捡的瞬间,左手无名指上的枪伤疤痕一闪而过——那道暗红色的疤痕,是她与牺牲丈夫的“爱情印记”,也是组织规定的最终识别暗号。
沈墨的目光落在那道疤痕上,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他转身引路,上楼时特意走在前面,每一步都踩在楼梯的边缘,发出的声响比平时更重——这是在向隐藏在二楼书房的陈明月传递信号,用脚步声的节奏告知她“自己人,有紧急情报”。
书房的门推开时,陈明月正坐在书桌前整理账目,她穿着素雅的蓝布旗袍,头发挽成整齐的发髻,看到苏曼卿时,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先生,这位是?”
“这位是香港来的苏小姐,谈蔗糖生意的。”沈墨介绍道,同时给陈明月使了个眼色。陈明月立刻会意,起身给苏曼卿倒了杯温水,递过去时,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按了三下——这是“安全,可信任”的意思。
苏曼卿接过水杯,目光快速扫过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济学著作到古典诗词,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藏玄机——第三层的《唐诗三百首》与《孙子兵法》并排摆放,代表“可以交接情报”;书桌抽屉上的铜锁是打开状态,意味着“附近无监听设备”。她放下水杯,从手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锦盒,放在桌上:“沈先生,这是我们商号的样品,你看看成色。”
锦盒打开的瞬间,里面并非什么样品,而是一叠折叠整齐的宣纸。沈墨伸手接过,指尖触到宣纸的刹那,便感觉到里面夹着硬物——是微缩胶卷。他不动声色地将锦盒合上,递给陈明月:“把样品收好,放在书房的保险柜里。”
陈明月接过锦盒时,手指与苏曼卿的手指短暂触碰,快速交换了一个眼神。她转身走向保险柜,动作从容不迫,仿佛只是在存放普通的商业文件。而沈墨则与苏曼卿继续谈论着蔗糖的价格、货运的路线,话题看似普通,却在字里行间传递着关键信息——
“最近高雄港的货轮多,怕是要等半个月才能装船。”沈墨说道,这是在问“情报是否紧急,需要多久传递出去”。
苏曼卿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回答:“半个月太久了,我们的客户等着要货,最好能在三天内装船。”这是在回应“情报万分紧急,三天内必须发出”。
“三天怕是难,港务局那边打点也需要时间。”沈墨皱了皱眉,实则在问“是否有危险,是否被跟踪”。
苏曼卿放下水杯,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画了一个圈:“沈先生神通广大,想必有办法。至于打点的费用,我们可以加倍。”这是在告知“被军情局的人跟踪,需尽快转移”。
就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阿珠惊慌的声音:“先生,港务局的人来了,说要检查贸易行的账目!”
沈墨和苏曼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军情局的人来得这么快,显然是早有准备。沈墨立刻起身,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支毛笔,假装要写字,实则用毛笔的笔杆敲击桌面,发出“哒、哒哒、哒”的声响——这是摩斯密码,告知苏曼卿“从后门走,陈明月会接应你”。
苏曼卿立刻起身,脸上依旧带着笑容:“既然沈先生有客人,那我就先告辞了,改日再来谈合作。”她转身走向书房的侧门,那里通往后院,是贸易行的紧急通道。
陈明月早已打开了侧门,递给苏曼卿一把伞:“苏小姐,外面起雾了,带着伞吧。”伞柄里藏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是为她准备的防身武器。
苏曼卿接过伞,回头看了沈墨一眼,目光里带着感激与决绝。她快步走出侧门,身影很快消失在浓雾中。
沈墨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出书房。楼下,两名穿着黑色中山装的男子正站在会客室里,神色严肃,胸前别着军情局的徽章。为首的男子约莫四十岁,三角眼,鹰钩鼻,正是魏正宏手下的得力干将,李副官。
“沈先生,打扰了。”李副官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目光在会客室里四处打量,“最近接到举报,说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贸易行的名义,从事通共活动。我们奉命来检查账目,还请沈先生配合。”
沈墨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与不满:“李副官说笑了,我沈墨是正经的侨商,在高雄港做生意,向来遵纪守法,怎么可能通共?”他抬手示意陈明月:“把账目拿出来,让李副官检查,也好还我们一个清白。”
陈明月很快将账目册抱了过来,厚厚的几大本,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李副官的目光落在账目册上,却并没有立刻翻看,而是转头看向沈墨:“听说沈先生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是啊,留学三年,学的是经济学。”沈墨从容应对,心中却暗自警惕——魏正宏的人果然开始调查他的身份了。
“那沈先生对大陆的时局怎么看?”李副官突然问道,语气带着试探。
沈墨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回答:“我只是个商人,不懂什么时局。只希望两岸能和平相处,生意才能做得长久。”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不**,也不亲共,完全符合一个侨商的身份。
李副官盯着他看了半晌,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却最终一无所获。他转头对身边的手下使了个眼色,手下立刻开始翻看账目册,动作粗暴,显然是想从中找出破绽。
沈墨站在一旁,神色平静,心中却在快速盘算。苏曼卿已经安全离开,微缩胶卷也藏在了保险柜的夹层里,账目册都是陈明月精心伪造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但魏正宏的人既然来了,就绝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这场试探,只是刚刚开始。
窗外的雾气越来越浓,高雄港的轮廓渐渐模糊。沈墨的目光再次落在桌上的《唐诗三百首》上,女儿晓棠的笑脸仿佛就在眼前。他在心中默念:“晓棠,爸爸一定会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而此刻,魏正宏坐在台北军情局第三处的办公室里,手中把玩着一枚铜钱,目光落在墙上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条幅上。桌上放着一份关于沈墨的调查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的身份、背景、商业活动,甚至包括他抵达高雄港后的每一次出行。
“这个沈墨,倒是滴水不漏。”魏正宏嘴角勾起一抹阴鸷的笑容,“不过,越是完美的伪装,越容易藏着秘密。李副官,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我就不信,他能一辈子装下去。”
他拿起桌上的安眠药,倒出一粒,就着温水服下。严重的失眠症让他备受折磨,只有依靠药物才能入睡。他从未想过,这个让他痛苦不堪的习惯,日后会成为“海燕”传递关键情报的突破口。
高雄港的雾气中,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悄然进行。沈墨站在书房的窗前,看着楼下李副官等人离去的背影,知道自己又一次度过了危机。但他清楚,这只是潜伏路上的一个小插曲,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他抬手摸了摸藏在胸口的口袋,那里藏着那枚祖传玉佩——是陈明月早上塞给他的,冰凉的触感透过布料传来,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
“明月,我们一定会坚持到胜利的那天。”沈墨在心中说道,目光望向大陆的方向,眼神坚定。而书房的保险柜里,那卷承载着重要情报的微缩胶卷,正静静地等待着被传递出去的那一刻。这场跨越海峡的隐秘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