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鼎”工程的推进,如同在冰面下奔涌的暗流,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凝聚着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随着一张张初具规模的“蛛网”在共和国数个战略方向的空域悄然织就,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在无形的战场上弥漫开来。
“鬼影”频现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日夜监视着“蛛网”数据融合中心的苏桐团队。
在系统进入常态化战备值班后不久,值班员便报告,在覆盖南部海域及东部方向的“蛛网”边缘区域,多次捕捉到短暂而诡异的“接触”信号。
这些信号并非清晰的目标轨迹,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一个极微弱的“指纹”信号会突然出现,持续数秒至十数秒,随即如同受惊的鱼儿般迅速消失,不留下任何传统雷达或光学设备可以佐证的痕迹。
“看这里,凌晨3点17分,”苏桐指着屏幕上一段被高亮标记的数据曲线,“信号特征符合高空高速隐身平台的‘指纹’,但强度只有正常值的十分之一,而且移动轨迹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折返和停顿,像是在边界上来回‘蹭’了一下。”
“不止这一处,”另一名分析师调出不同区域的记录,“东北方向,昨天傍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信号特征略有不同,更接近低可探测性侦察机的模式。”
这些“鬼影”来无影去无踪,除了“蛛网”那基于时空微扰的独特感知,任何传统手段都无法复现它们的存在。
“他们在试探。”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立刻做出了判断,“对方或许无法理解‘蛛网’的原理,但他们最顶尖的平台传感器,可能感知到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无法归类的‘环境异常’。这些‘鬼影’,就是他们放出来,试探这片‘异常’区域边界和性质的‘侦察兵’。”
“沙漠之刃”的异动
几乎与此同时,林雪从多个情报渠道整合的信息,也印证了陈北玄的判断。
“‘沙漠之刃’演习部队,其前沿部署的电子侦察机与太空侦察系统,近期显着加强了对演习预定区域周边,特别是可能作为‘红方’防御纵境的我国相关空域的广谱环境背景信号监测。”林雪汇报时,语气带着一丝冷峻,“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参演的‘暗星’无人机部队,在最近的几次适应性训练中,明显调整了飞行剖面和航线选择,似乎在刻意规避某些……‘感觉不舒服’的空域。这是其飞行员在与基地通讯中,使用的非正式但多次出现的描述。”
“感觉不舒服……”赵磊重复着这个词,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看来,我们的‘网’,虽然看不见,但已经让那些习惯了隐身的‘鸟儿’,感到芒刺在背了。”
这是一种基于本能的规避。即使不明白原理,但当最倚重的隐身外衣似乎在某些地方“失效”时,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战术AI也会选择谨慎。
战略级的“盲棋”
最高层持续关注着“铸鼎”工程的每一点进展和这些微妙的反馈。
在一次绝密的视频连线中,最高领导听取了陈北玄和林雪的联合汇报。
“综上所述,”陈北玄总结道,“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探针’系统的存在,尽管本身处于绝对保密状态,但其产生的无形威慑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对方已经察觉到了战场环境出现了他们无法理解和掌控的变化,并开始调整其战术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即使不公开宣布,也在事实上,开始剥夺对方倚仗的‘隐身’优势,迫使其在最核心的突防战术上变得犹豫和谨慎。”林雪补充道。
屏幕那端,最高领导沉吟片刻,缓缓道:“这是一盘战略级的‘盲棋’。对方不知道我们掌握了什么,但感受到了威胁。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武器之一。‘铸鼎’工程的首要战略目标,已经部分达成。”
他随即下达指示:“继续维持最高保密等级。利用对方这种试探和规避心理,可以适度进行一些战略层面的‘示形’与‘误导’。例如,在其‘鬼影’经常出现的区域,部署一些传统的、但性能有所提升的雷达单位,让其误判为我们只是在某些特定雷达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未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时间推移,距离“沙漠之刃”演习开始的日期越来越近,但演习方释放出的公开信息,却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官方宣传中,关于“穿透纵深防御”、“精准拔除坚固目标”的强硬措辞有所减少,转而更多地强调“复杂环境下的体系对抗”、“与盟友的协同互操作性”等相对模糊的概念。
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开始显现。
在719厂的指挥中心,陈北玄看着屏幕上那些依旧偶尔闪现、却始终不敢深入“蛛网”核心区域的“鬼影”信号,对身边的赵磊和季岚说道: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织这张网,最初是为了‘看见’,是为了在未来的对抗中赢得先机。但没想到,仅仅是‘可能存在’的‘看见’能力,就已经开始‘屈人之兵’了。”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深意:“当然,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对方最终下定决心,硬闯这张网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牢牢将其粘住。通知下去,‘铸鼎’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要确保这张网,不仅能感应,更能……困敌。”
无形的威慑已然建立,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层窗户纸迟早有被捅破的一天。当那一天来临,这张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蛛网”,必须能够承受住最锋利的“矛”的全力冲击。
风暴前夕的宁静,比喧嚣更加令人心悸。而在这种宁静之下,一场基于全新规则的战争,已经无声地打响了第一枪。
“鬼影”频现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日夜监视着“蛛网”数据融合中心的苏桐团队。
在系统进入常态化战备值班后不久,值班员便报告,在覆盖南部海域及东部方向的“蛛网”边缘区域,多次捕捉到短暂而诡异的“接触”信号。
这些信号并非清晰的目标轨迹,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一个极微弱的“指纹”信号会突然出现,持续数秒至十数秒,随即如同受惊的鱼儿般迅速消失,不留下任何传统雷达或光学设备可以佐证的痕迹。
“看这里,凌晨3点17分,”苏桐指着屏幕上一段被高亮标记的数据曲线,“信号特征符合高空高速隐身平台的‘指纹’,但强度只有正常值的十分之一,而且移动轨迹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折返和停顿,像是在边界上来回‘蹭’了一下。”
“不止这一处,”另一名分析师调出不同区域的记录,“东北方向,昨天傍晚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信号特征略有不同,更接近低可探测性侦察机的模式。”
这些“鬼影”来无影去无踪,除了“蛛网”那基于时空微扰的独特感知,任何传统手段都无法复现它们的存在。
“他们在试探。”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立刻做出了判断,“对方或许无法理解‘蛛网’的原理,但他们最顶尖的平台传感器,可能感知到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无法归类的‘环境异常’。这些‘鬼影’,就是他们放出来,试探这片‘异常’区域边界和性质的‘侦察兵’。”
“沙漠之刃”的异动
几乎与此同时,林雪从多个情报渠道整合的信息,也印证了陈北玄的判断。
“‘沙漠之刃’演习部队,其前沿部署的电子侦察机与太空侦察系统,近期显着加强了对演习预定区域周边,特别是可能作为‘红方’防御纵境的我国相关空域的广谱环境背景信号监测。”林雪汇报时,语气带着一丝冷峻,“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参演的‘暗星’无人机部队,在最近的几次适应性训练中,明显调整了飞行剖面和航线选择,似乎在刻意规避某些……‘感觉不舒服’的空域。这是其飞行员在与基地通讯中,使用的非正式但多次出现的描述。”
“感觉不舒服……”赵磊重复着这个词,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看来,我们的‘网’,虽然看不见,但已经让那些习惯了隐身的‘鸟儿’,感到芒刺在背了。”
这是一种基于本能的规避。即使不明白原理,但当最倚重的隐身外衣似乎在某些地方“失效”时,最优秀的飞行员和战术AI也会选择谨慎。
战略级的“盲棋”
最高层持续关注着“铸鼎”工程的每一点进展和这些微妙的反馈。
在一次绝密的视频连线中,最高领导听取了陈北玄和林雪的联合汇报。
“综上所述,”陈北玄总结道,“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探针’系统的存在,尽管本身处于绝对保密状态,但其产生的无形威慑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对方已经察觉到了战场环境出现了他们无法理解和掌控的变化,并开始调整其战术行为。”
“这意味着,我们即使不公开宣布,也在事实上,开始剥夺对方倚仗的‘隐身’优势,迫使其在最核心的突防战术上变得犹豫和谨慎。”林雪补充道。
屏幕那端,最高领导沉吟片刻,缓缓道:“这是一盘战略级的‘盲棋’。对方不知道我们掌握了什么,但感受到了威胁。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武器之一。‘铸鼎’工程的首要战略目标,已经部分达成。”
他随即下达指示:“继续维持最高保密等级。利用对方这种试探和规避心理,可以适度进行一些战略层面的‘示形’与‘误导’。例如,在其‘鬼影’经常出现的区域,部署一些传统的、但性能有所提升的雷达单位,让其误判为我们只是在某些特定雷达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未战而屈人之兵
随着时间推移,距离“沙漠之刃”演习开始的日期越来越近,但演习方释放出的公开信息,却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官方宣传中,关于“穿透纵深防御”、“精准拔除坚固目标”的强硬措辞有所减少,转而更多地强调“复杂环境下的体系对抗”、“与盟友的协同互操作性”等相对模糊的概念。
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开始显现。
在719厂的指挥中心,陈北玄看着屏幕上那些依旧偶尔闪现、却始终不敢深入“蛛网”核心区域的“鬼影”信号,对身边的赵磊和季岚说道: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我们织这张网,最初是为了‘看见’,是为了在未来的对抗中赢得先机。但没想到,仅仅是‘可能存在’的‘看见’能力,就已经开始‘屈人之兵’了。”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深意:“当然,这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对方最终下定决心,硬闯这张网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牢牢将其粘住。通知下去,‘铸鼎’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要确保这张网,不仅能感应,更能……困敌。”
无形的威慑已然建立,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层窗户纸迟早有被捅破的一天。当那一天来临,这张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蛛网”,必须能够承受住最锋利的“矛”的全力冲击。
风暴前夕的宁静,比喧嚣更加令人心悸。而在这种宁静之下,一场基于全新规则的战争,已经无声地打响了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