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渐渐沉下去,只剩些暗红的余烬在草间闪烁。胖子早就打着呼噜滚到了树荫下,怀里还抱着个啃剩的鱼骨头,睡姿憨得像头满足的熊。
吴邪把最后一点鱼肉塞进嘴里,荷叶的清香混着松脂的烟火气在舌尖萦绕,他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抬头看向天——晚霞正慢慢褪去最后一点橘红,靛青色的天幕上已经缀了几颗亮星,像被人随手撒了把碎钻。
“该回去了。”张起灵站起身,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草屑,顺手把吴邪也拉了起来。他的手心带着点炭火的温度,粗糙的指腹蹭过吴邪的掌心,像有细电流轻轻窜过。
吴邪踉跄了一下才站稳,笑着捶了他一下:“下手轻点,我可没你那力气。”
张起灵没说话,只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空荷叶,叠成整齐的一叠塞进竹篮——他总这样,见不得东西乱扔,哪怕是片枯叶,也要归置得妥当。吴邪看着他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当年在雨林里,这人也是这样,会把用过的压缩饼干包装仔细收好,说怕引来野兽,其实是骨子里的细心。
叫醒胖子费了点劲,这家伙睡得死沉,吴邪喊了三声都没反应,最后还是张起灵屈起手指在他额头上敲了敲,他才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嘟囔着“鱼呢”,逗得吴邪直笑。
往回走的路比来时暗了许多,溪边的柳树影影绰绰,像披了层灰纱。张起灵从背包里摸出个老式手电筒,摁亮时,光柱在前方的石子路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他把光圈往吴邪脚边挪了挪,又往胖子那边偏了偏,自己大半身子却浸在阴影里。
“往这边照照。”吴邪拽了拽他的袖子,“别总顾着我们。”
张起灵转头看他,手电筒的光正好打在他脸上,能看见睫毛上沾的草籽,眼神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我看得见。”他说,声音被晚风揉得很软。
胖子跟在后面,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早知道钓完鱼这么累,当初就不该跟你们来……”话没说完,脚下踢到块石头,差点绊倒,幸好张起灵及时回头扶了他一把。
“走路看着点。”张起灵的语气里带了点不易察觉的无奈,却还是放慢了脚步,让胖子能跟上。
吴邪落在最后,看着前面两个身影被手电筒的光拉得很长——张起灵的影子笔挺,像棵沉默的树;胖子的影子圆滚滚的,时不时晃一下,像个滚动的皮球。他突然觉得,这画面比任何风景都让人安心,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总有两个伴儿吵吵闹闹地跟在身边,再黑的路也不觉得怕。
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王婶家的灯还亮着,暖黄的光从窗棂漏出来,在石板路上铺了块小小的光斑。王婶大概是听见了动静,推开院门探出头:“是小邪他们不?我留了晚饭,快进来热热!”
“婶儿还没睡啊?”吴邪笑着跑过去,“我们在溪边吃了烤鱼,饱着呢。”
“那也得进来喝口热汤,”王婶往他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暖乎。”
红薯的甜香瞬间钻进鼻腔,吴邪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松口。张起灵站在他旁边,王婶也递了个过去,还往他手里塞了块棉布:“趁热吃,别烫着手。”
胖子早就挤进门去,嚷嚷着要喝王婶酿的米酒,屋里很快传来碗碟碰撞的脆响和他的笑声。吴邪和张起灵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红薯,看着天上的星子越来越密,像撒了满天的盐。
“你看那颗星,”吴邪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是不是特别像当年在云顶天宫看到的那颗?”
张起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点了点头:“嗯,是北极星。”
“那时候总觉得它离得远,冷飕飕的,”吴邪啃着红薯,声音含糊,“现在看着,倒觉得挺暖的。”
张起灵转头看他,路灯的光落在他嘴角沾着的红薯瓤上,像颗小小的金粒。他抬手,用指腹轻轻蹭掉那点甜腻,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因为身边有人。”他说。
吴邪的心猛地跳了一下,抬头时正好撞进他的眼睛里。那里盛着比星光还亮的东西,温柔得能把人溺进去。晚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过来,撩起张起灵额前的碎发,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当年在鲁王宫初见时一样,却又不一样——少了疏离,多了烟火气。
“进去吧,”吴邪别开脸,耳根有点发烫,“胖子该把米酒喝完了。”
张起灵“嗯”了一声,跟在他身后走进院子。屋里的灯光暖融融的,胖子正举着个粗瓷碗跟王婶碰杯,米酒的醇香混着烤红薯的甜,在空气里酿出一种叫做“家”的味道。
吴邪坐在门槛上,看着张起灵被王婶拉着问东问西,看着胖子手舞足蹈地讲溪边烤鱼的趣事,看着窗外的星子慢慢爬过屋檐。他突然明白,所谓的养老,从来不是找个地方躲起来,而是身边有能一起吃烤鱼、一起看星星、一起在晚归时等你喝口热汤的人。
就像此刻,碗里的米酒还温着,手里的红薯还热着,身边的人还笑着,连晚归的星子,都像是特意等在天上,为这寻常的日子,添了点不寻常的甜。
吴邪把最后一点鱼肉塞进嘴里,荷叶的清香混着松脂的烟火气在舌尖萦绕,他拍了拍手上的碎屑,抬头看向天——晚霞正慢慢褪去最后一点橘红,靛青色的天幕上已经缀了几颗亮星,像被人随手撒了把碎钻。
“该回去了。”张起灵站起身,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草屑,顺手把吴邪也拉了起来。他的手心带着点炭火的温度,粗糙的指腹蹭过吴邪的掌心,像有细电流轻轻窜过。
吴邪踉跄了一下才站稳,笑着捶了他一下:“下手轻点,我可没你那力气。”
张起灵没说话,只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空荷叶,叠成整齐的一叠塞进竹篮——他总这样,见不得东西乱扔,哪怕是片枯叶,也要归置得妥当。吴邪看着他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当年在雨林里,这人也是这样,会把用过的压缩饼干包装仔细收好,说怕引来野兽,其实是骨子里的细心。
叫醒胖子费了点劲,这家伙睡得死沉,吴邪喊了三声都没反应,最后还是张起灵屈起手指在他额头上敲了敲,他才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嘟囔着“鱼呢”,逗得吴邪直笑。
往回走的路比来时暗了许多,溪边的柳树影影绰绰,像披了层灰纱。张起灵从背包里摸出个老式手电筒,摁亮时,光柱在前方的石子路上投下晃动的光斑。他把光圈往吴邪脚边挪了挪,又往胖子那边偏了偏,自己大半身子却浸在阴影里。
“往这边照照。”吴邪拽了拽他的袖子,“别总顾着我们。”
张起灵转头看他,手电筒的光正好打在他脸上,能看见睫毛上沾的草籽,眼神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我看得见。”他说,声音被晚风揉得很软。
胖子跟在后面,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早知道钓完鱼这么累,当初就不该跟你们来……”话没说完,脚下踢到块石头,差点绊倒,幸好张起灵及时回头扶了他一把。
“走路看着点。”张起灵的语气里带了点不易察觉的无奈,却还是放慢了脚步,让胖子能跟上。
吴邪落在最后,看着前面两个身影被手电筒的光拉得很长——张起灵的影子笔挺,像棵沉默的树;胖子的影子圆滚滚的,时不时晃一下,像个滚动的皮球。他突然觉得,这画面比任何风景都让人安心,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总有两个伴儿吵吵闹闹地跟在身边,再黑的路也不觉得怕。
快到村口时,远远看见王婶家的灯还亮着,暖黄的光从窗棂漏出来,在石板路上铺了块小小的光斑。王婶大概是听见了动静,推开院门探出头:“是小邪他们不?我留了晚饭,快进来热热!”
“婶儿还没睡啊?”吴邪笑着跑过去,“我们在溪边吃了烤鱼,饱着呢。”
“那也得进来喝口热汤,”王婶往他手里塞了个烤红薯,“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暖乎。”
红薯的甜香瞬间钻进鼻腔,吴邪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松口。张起灵站在他旁边,王婶也递了个过去,还往他手里塞了块棉布:“趁热吃,别烫着手。”
胖子早就挤进门去,嚷嚷着要喝王婶酿的米酒,屋里很快传来碗碟碰撞的脆响和他的笑声。吴邪和张起灵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红薯,看着天上的星子越来越密,像撒了满天的盐。
“你看那颗星,”吴邪指着天边最亮的那颗,“是不是特别像当年在云顶天宫看到的那颗?”
张起灵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点了点头:“嗯,是北极星。”
“那时候总觉得它离得远,冷飕飕的,”吴邪啃着红薯,声音含糊,“现在看着,倒觉得挺暖的。”
张起灵转头看他,路灯的光落在他嘴角沾着的红薯瓤上,像颗小小的金粒。他抬手,用指腹轻轻蹭掉那点甜腻,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因为身边有人。”他说。
吴邪的心猛地跳了一下,抬头时正好撞进他的眼睛里。那里盛着比星光还亮的东西,温柔得能把人溺进去。晚风带着桂花的甜香吹过来,撩起张起灵额前的碎发,露出光洁的额头,和当年在鲁王宫初见时一样,却又不一样——少了疏离,多了烟火气。
“进去吧,”吴邪别开脸,耳根有点发烫,“胖子该把米酒喝完了。”
张起灵“嗯”了一声,跟在他身后走进院子。屋里的灯光暖融融的,胖子正举着个粗瓷碗跟王婶碰杯,米酒的醇香混着烤红薯的甜,在空气里酿出一种叫做“家”的味道。
吴邪坐在门槛上,看着张起灵被王婶拉着问东问西,看着胖子手舞足蹈地讲溪边烤鱼的趣事,看着窗外的星子慢慢爬过屋檐。他突然明白,所谓的养老,从来不是找个地方躲起来,而是身边有能一起吃烤鱼、一起看星星、一起在晚归时等你喝口热汤的人。
就像此刻,碗里的米酒还温着,手里的红薯还热着,身边的人还笑着,连晚归的星子,都像是特意等在天上,为这寻常的日子,添了点不寻常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