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巷口的豆浆摊就支起了蓝布篷,铁锅“滋啦”响着,滚出的热气裹着黄豆的醇香,在微凉的晨雾里漫开。吴邪被这股香味勾醒时,身侧的位置已经空了,被褥上留着浅浅的温度,像有人刚起身不久。
“醒了?”张起灵的声音从外间传来,带着晨露的清冽。
吴邪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他正蹲在院角的水龙头下洗手,晨光透过爬满牵牛花的篱笆照在他身上,把发梢染成了淡金色。“你什么时候起的?”
“刚回来。”张起灵递过一杯温水,“去巷口买了豆浆油条,还热着。”
餐桌上摆着两碗豆浆、一碟刚炸好的油条,还有一小盘酱菜。吴邪拿起油条咬了一口,酥脆的面香混着芝麻的焦香在嘴里炸开,烫得他直哈气:“还是老陈头的手艺地道,比城里那些连锁店强多了。”
张起灵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糖霜往吴邪碗里拨了拨——他总记得吴邪爱甜口。
吃过早饭,两人往镇上的早市走。晨露还挂在路边的野草上,踩上去湿漉漉的,沾湿了裤脚。吴邪看着张起灵走在前面的背影,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留着道浅疤,是当年在蛇沼被蛇咬伤的痕迹。时光把深疤磨成浅印,却磨不掉那些刻在骨子里的默契。
“小哥,等等我。”吴邪快跑几步追上他,自然地挽住他的胳膊,“前面有卖新鲜莲蓬的,买几个回去剥着吃。”
早市比想象中热闹,挑着担子的农户、推着小车的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张起灵被一个卖竹编的摊子吸引,蹲下身翻看那些竹篮,手指抚过细密的纹路——那是他熟悉的触感,当年在巴乃,他曾用同样的手艺编过装鱼的竹篓。
“这个不错。”吴邪拿起一个圆底竹篮,篮沿编着缠枝纹,“买回去装水果正好。”他转头问摊主,“大爷,这多少钱?”
“二十。”摊主是个络腮胡老汉,咧嘴笑时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这是我闺女编的,手艺细着呢。”
张起灵突然指着竹篮底部的一个小记号,抬头看向老汉:“您是清溪村的?”
老汉愣了一下,随即拍着大腿笑:“哎?你咋知道!这记号是俺们村的标记!”
原来清溪村是附近有名的竹编之乡,张起灵当年追查失忆线索时,曾在那一带待过半个月,跟村里的老竹匠学过编竹篮。三人越聊越投机,老汉非要再送他们一个竹编蝈蝈笼,说是“缘分”。
离开竹编摊,吴邪晃着手里的蝈蝈笼笑:“没想到你还有这层渊源,早知道让老汉给你介绍个徒弟,把这手艺传下去。”
张起灵低头看着竹篮里刚买的莲蓬,指尖掐开一个,嫩白的莲子滚落在掌心,递了一颗给吴邪。“不用。”他说,“有人学过了。”
吴邪愣了愣,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在雨村的院子里,张起灵曾手把手教他编竹筐,他笨手笨脚地把竹条编错了纹路,气得胖子在旁边直骂“蠢货”,而张起灵只是耐心地拆开重教,阳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上,暖得像春天。
走到市场尽头,遇见卖活鱼的摊子,大盆里的鲫鱼甩着尾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地面。吴邪蹲在盆边挑鱼,张起灵就站在他身后,替他挡着来往的行人。“要这条吧,”吴邪指着一条胖乎乎的鲫鱼,“晚上炖豆腐,鲜得很。”
摊主手起刀落,利落地收拾好鱼,用报纸包好递过来。吴邪接过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张起灵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像没事人一样移开目光,耳根却悄悄泛了红。
往回走时,太阳已经升高了,晨雾散去,露出湛蓝的天。吴邪提着竹篮,里面装着莲蓬、活鱼、还有几个刚摘的西红柿,沉甸甸的,像装满了日子的重量。张起灵手里则拎着那个蝈蝈笼,笼子里不知何时多了只绿色的蝈蝈,正“吱吱”地叫着,声音清脆。
“哪来的?”吴邪好奇地探头看。
“刚才路过草堆,它自己跳进来的。”张起灵的嘴角似乎弯了一下,“缘分。”
吴邪笑着捶了他一下:“跟谁学的这套说辞。”
两人慢慢走着,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并肩投在青石板路上,偶尔交叠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早市的喧嚣渐渐远了,只剩下蝈蝈的叫声、竹篮里西红柿碰撞的轻响,还有两人偶尔交谈的低语,像一首写在晨光里的诗。
快到家门口时,吴邪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张起灵。晨光落在他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小哥,你说咱这样,算不算把日子过成了诗?”
张起灵看着他,眼里映着蓝天白云,还有他的影子。他没说话,只是伸手,轻轻握住了吴邪提着竹篮的手。掌心相触的瞬间,仿佛有电流窜过,带着安稳的暖意。
蝈蝈还在叫,莲蓬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漫过来,吴邪突然觉得,那些翻山越岭、出生入死的岁月,或许就是为了铺垫此刻的平淡——有个人陪你逛早市,陪你挑鱼,陪你听蝈蝈叫,把柴米油盐过成别人抢不走的风景。
他反手握紧张起灵的手,脚步轻快地往家走。竹篮晃悠着,里面的西红柿红得发亮,像一颗颗被阳光吻过的心。
院里的牵牛花不知何时开得更盛了,蓝紫色的花瓣迎着太阳,像在悄悄说着:这人间烟火,真好。
“醒了?”张起灵的声音从外间传来,带着晨露的清冽。
吴邪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他正蹲在院角的水龙头下洗手,晨光透过爬满牵牛花的篱笆照在他身上,把发梢染成了淡金色。“你什么时候起的?”
“刚回来。”张起灵递过一杯温水,“去巷口买了豆浆油条,还热着。”
餐桌上摆着两碗豆浆、一碟刚炸好的油条,还有一小盘酱菜。吴邪拿起油条咬了一口,酥脆的面香混着芝麻的焦香在嘴里炸开,烫得他直哈气:“还是老陈头的手艺地道,比城里那些连锁店强多了。”
张起灵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碗里的糖霜往吴邪碗里拨了拨——他总记得吴邪爱甜口。
吃过早饭,两人往镇上的早市走。晨露还挂在路边的野草上,踩上去湿漉漉的,沾湿了裤脚。吴邪看着张起灵走在前面的背影,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留着道浅疤,是当年在蛇沼被蛇咬伤的痕迹。时光把深疤磨成浅印,却磨不掉那些刻在骨子里的默契。
“小哥,等等我。”吴邪快跑几步追上他,自然地挽住他的胳膊,“前面有卖新鲜莲蓬的,买几个回去剥着吃。”
早市比想象中热闹,挑着担子的农户、推着小车的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张起灵被一个卖竹编的摊子吸引,蹲下身翻看那些竹篮,手指抚过细密的纹路——那是他熟悉的触感,当年在巴乃,他曾用同样的手艺编过装鱼的竹篓。
“这个不错。”吴邪拿起一个圆底竹篮,篮沿编着缠枝纹,“买回去装水果正好。”他转头问摊主,“大爷,这多少钱?”
“二十。”摊主是个络腮胡老汉,咧嘴笑时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这是我闺女编的,手艺细着呢。”
张起灵突然指着竹篮底部的一个小记号,抬头看向老汉:“您是清溪村的?”
老汉愣了一下,随即拍着大腿笑:“哎?你咋知道!这记号是俺们村的标记!”
原来清溪村是附近有名的竹编之乡,张起灵当年追查失忆线索时,曾在那一带待过半个月,跟村里的老竹匠学过编竹篮。三人越聊越投机,老汉非要再送他们一个竹编蝈蝈笼,说是“缘分”。
离开竹编摊,吴邪晃着手里的蝈蝈笼笑:“没想到你还有这层渊源,早知道让老汉给你介绍个徒弟,把这手艺传下去。”
张起灵低头看着竹篮里刚买的莲蓬,指尖掐开一个,嫩白的莲子滚落在掌心,递了一颗给吴邪。“不用。”他说,“有人学过了。”
吴邪愣了愣,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在雨村的院子里,张起灵曾手把手教他编竹筐,他笨手笨脚地把竹条编错了纹路,气得胖子在旁边直骂“蠢货”,而张起灵只是耐心地拆开重教,阳光落在两人交叠的手上,暖得像春天。
走到市场尽头,遇见卖活鱼的摊子,大盆里的鲫鱼甩着尾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地面。吴邪蹲在盆边挑鱼,张起灵就站在他身后,替他挡着来往的行人。“要这条吧,”吴邪指着一条胖乎乎的鲫鱼,“晚上炖豆腐,鲜得很。”
摊主手起刀落,利落地收拾好鱼,用报纸包好递过来。吴邪接过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张起灵的手,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像没事人一样移开目光,耳根却悄悄泛了红。
往回走时,太阳已经升高了,晨雾散去,露出湛蓝的天。吴邪提着竹篮,里面装着莲蓬、活鱼、还有几个刚摘的西红柿,沉甸甸的,像装满了日子的重量。张起灵手里则拎着那个蝈蝈笼,笼子里不知何时多了只绿色的蝈蝈,正“吱吱”地叫着,声音清脆。
“哪来的?”吴邪好奇地探头看。
“刚才路过草堆,它自己跳进来的。”张起灵的嘴角似乎弯了一下,“缘分。”
吴邪笑着捶了他一下:“跟谁学的这套说辞。”
两人慢慢走着,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并肩投在青石板路上,偶尔交叠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早市的喧嚣渐渐远了,只剩下蝈蝈的叫声、竹篮里西红柿碰撞的轻响,还有两人偶尔交谈的低语,像一首写在晨光里的诗。
快到家门口时,吴邪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张起灵。晨光落在他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小哥,你说咱这样,算不算把日子过成了诗?”
张起灵看着他,眼里映着蓝天白云,还有他的影子。他没说话,只是伸手,轻轻握住了吴邪提着竹篮的手。掌心相触的瞬间,仿佛有电流窜过,带着安稳的暖意。
蝈蝈还在叫,莲蓬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漫过来,吴邪突然觉得,那些翻山越岭、出生入死的岁月,或许就是为了铺垫此刻的平淡——有个人陪你逛早市,陪你挑鱼,陪你听蝈蝈叫,把柴米油盐过成别人抢不走的风景。
他反手握紧张起灵的手,脚步轻快地往家走。竹篮晃悠着,里面的西红柿红得发亮,像一颗颗被阳光吻过的心。
院里的牵牛花不知何时开得更盛了,蓝紫色的花瓣迎着太阳,像在悄悄说着:这人间烟火,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