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村的清晨总裹着层薄雾,吴邪是被灶间的动静吵醒的。他趿着拖鞋摸过去时,正看见张起灵蹲在灶台前,往灶膛里添柴。火光映着他的侧脸,把睫毛的影子投在颧骨上,倒比平日里多了几分烟火气。
“醒了?”张起灵抬头看了他一眼,往锅里加了瓢水,“胖子说想吃玉米粥。”
灶台上摆着个粗瓷大碗,里面盛着昨天剩下的腌萝卜,被切成细细的丝,撒了点香油,看着就爽口。吴邪摸了摸肚子,确实饿了,昨晚琢磨那铁皮盒里的信睡得晚,这会儿胃里空落落的直打鼓。
“我去叫那懒虫。”吴邪转身要走,却被张起灵叫住。他指了指灶台角落的一个旧木箱:“里面有东西。”
木箱看着有些年头了,木头都发了黑,锁是黄铜的,上面刻着缠枝纹,倒是比那铁皮盒精致多了。吴邪打开箱子,里面铺着层防潮的油纸,揭开一看,是几本账簿,还有个用油布包着的小包。
“这是……”吴邪拿起最上面的账簿,封皮是蓝布的,边角磨得光滑,上面用毛笔写着“齐家杂货铺”几个字,字迹端正,比信上的好看多了。
胖子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睡眼惺忪的,头发乱糟糟的:“啥好东西?让小哥都特意留着。”
“像是以前杂货铺的账。”吴邪翻开一页,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条目:“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卖高粱米三斗,收大洋一块二;三月初八,换布两匹,用玉米五十斤……”
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连换了几根针、几尺线都写得明明白白。翻到后面,突然出现了些奇怪的条目:“四月十五,给山那边送油灯一盏,不收钱”“四月廿三,换草药一包,记在账上”。
“这齐家是个好心人啊。”胖子啧啧称奇,“送东西还记账,是怕忘了?”
吴邪没说话,拿起那个油布包。包得很仔细,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银票,还有个小小的银锁,上面刻着个“安”字,已经发黑了。银票的日期和账簿后面的条目能对上,最晚的一张是民国二十七年,和那信里的时间差不多。
“这杂货铺,会不会和写信的那家人有关?”吴邪把银锁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不轻,“你看这笔账,‘五月初一,收山货一批,给粮食五斗’,说不定就是用那‘发光的石头’换的。”
张起灵端着玉米粥过来,放在桌上,闻言点了点头:“账簿最后有地址。”
吴邪翻到账簿最后一页,果然写着个地址,就在邻县的一个小镇上,离雨村不算太远。他心里一动:“要不,哪天咱们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找到些线索。”
“去啥去?”胖子呼噜呼噜喝着粥,含糊不清地说,“有这功夫不如琢磨琢磨中午吃啥,我想吃红烧肉,要带脆骨的那种。”
吴邪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你不觉得奇怪吗?那家人逃难,怎么会和杂货铺扯上关系?这银锁看着也不便宜,不像是普通人家能有的。”
张起灵拿起账簿翻了翻,指着其中一条:“这里写着‘齐掌柜’,和信里的符号不一样。”
吴邪凑过去看,那条目写着“三月初十,齐掌柜取药一盒”,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药葫芦,确实和信里的蛇形符号不同。他心里的疑惑更深了,这齐家和那家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先吃饭吧,粥要凉了。”张起灵把碗往吴邪面前推了推,“想去,过几天再去。”
吴邪点点头,拿起勺子舀了口粥。玉米的清甜混着淡淡的烟火气,熨帖了胃,也让他躁动的心平静了些。或许,就像张起灵说的,不急,慢慢来。
吃完饭,吴邪把账簿和银锁放回木箱,打算好好收着。他总觉得,这些东西背后藏着的故事,比那铁皮盒里的信更复杂,也更让人好奇。
胖子已经在院子里琢磨开了:“中午吃红烧肉,下午去河里摸几条鱼,晚上做个鱼丸汤……”
吴邪看着他兴高采烈的样子,又看了看坐在廊下擦刀的张起灵,突然觉得,不管那些陈年旧事有多曲折,眼下的日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至于那些账簿里的秘密,就像这雨村的雾,总有散开的一天。
“醒了?”张起灵抬头看了他一眼,往锅里加了瓢水,“胖子说想吃玉米粥。”
灶台上摆着个粗瓷大碗,里面盛着昨天剩下的腌萝卜,被切成细细的丝,撒了点香油,看着就爽口。吴邪摸了摸肚子,确实饿了,昨晚琢磨那铁皮盒里的信睡得晚,这会儿胃里空落落的直打鼓。
“我去叫那懒虫。”吴邪转身要走,却被张起灵叫住。他指了指灶台角落的一个旧木箱:“里面有东西。”
木箱看着有些年头了,木头都发了黑,锁是黄铜的,上面刻着缠枝纹,倒是比那铁皮盒精致多了。吴邪打开箱子,里面铺着层防潮的油纸,揭开一看,是几本账簿,还有个用油布包着的小包。
“这是……”吴邪拿起最上面的账簿,封皮是蓝布的,边角磨得光滑,上面用毛笔写着“齐家杂货铺”几个字,字迹端正,比信上的好看多了。
胖子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睡眼惺忪的,头发乱糟糟的:“啥好东西?让小哥都特意留着。”
“像是以前杂货铺的账。”吴邪翻开一页,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条目:“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卖高粱米三斗,收大洋一块二;三月初八,换布两匹,用玉米五十斤……”
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连换了几根针、几尺线都写得明明白白。翻到后面,突然出现了些奇怪的条目:“四月十五,给山那边送油灯一盏,不收钱”“四月廿三,换草药一包,记在账上”。
“这齐家是个好心人啊。”胖子啧啧称奇,“送东西还记账,是怕忘了?”
吴邪没说话,拿起那个油布包。包得很仔细,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银票,还有个小小的银锁,上面刻着个“安”字,已经发黑了。银票的日期和账簿后面的条目能对上,最晚的一张是民国二十七年,和那信里的时间差不多。
“这杂货铺,会不会和写信的那家人有关?”吴邪把银锁拿在手里掂了掂,分量不轻,“你看这笔账,‘五月初一,收山货一批,给粮食五斗’,说不定就是用那‘发光的石头’换的。”
张起灵端着玉米粥过来,放在桌上,闻言点了点头:“账簿最后有地址。”
吴邪翻到账簿最后一页,果然写着个地址,就在邻县的一个小镇上,离雨村不算太远。他心里一动:“要不,哪天咱们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找到些线索。”
“去啥去?”胖子呼噜呼噜喝着粥,含糊不清地说,“有这功夫不如琢磨琢磨中午吃啥,我想吃红烧肉,要带脆骨的那种。”
吴邪白了他一眼:“就知道吃。你不觉得奇怪吗?那家人逃难,怎么会和杂货铺扯上关系?这银锁看着也不便宜,不像是普通人家能有的。”
张起灵拿起账簿翻了翻,指着其中一条:“这里写着‘齐掌柜’,和信里的符号不一样。”
吴邪凑过去看,那条目写着“三月初十,齐掌柜取药一盒”,旁边画了个小小的药葫芦,确实和信里的蛇形符号不同。他心里的疑惑更深了,这齐家和那家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先吃饭吧,粥要凉了。”张起灵把碗往吴邪面前推了推,“想去,过几天再去。”
吴邪点点头,拿起勺子舀了口粥。玉米的清甜混着淡淡的烟火气,熨帖了胃,也让他躁动的心平静了些。或许,就像张起灵说的,不急,慢慢来。
吃完饭,吴邪把账簿和银锁放回木箱,打算好好收着。他总觉得,这些东西背后藏着的故事,比那铁皮盒里的信更复杂,也更让人好奇。
胖子已经在院子里琢磨开了:“中午吃红烧肉,下午去河里摸几条鱼,晚上做个鱼丸汤……”
吴邪看着他兴高采烈的样子,又看了看坐在廊下擦刀的张起灵,突然觉得,不管那些陈年旧事有多曲折,眼下的日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至于那些账簿里的秘密,就像这雨村的雾,总有散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