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算术-《穿越穆顺,三国第一肉盾》

  永和五年(140年),汉顺帝刘保,在宦官和外戚的双重阻碍下,他彻底放弃了当初刚继位时的豪情壮志。

  也正是这年,南匈奴王族大举入侵并州,汉庭无力阻挡,只好谈和。

  条件就是汉庭放弃并州西北部的三郡,朔方,西河和上郡。

  汉族百姓向南内迁,分置在其他六郡。

  其中上郡的百姓,直接迁徙到左冯翊,保留郡制,归司隶校尉部统一管理。

  这就是并州的第一次内迁。

  中平二年(185年),也是黄巾之乱的第二年。

  虽然黄巾主力,已被皇甫嵩与朱儁剿灭,但全国各地皆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叛乱。

  与前一年,张角三兄弟还在的时候不同,此时的黄巾,化整为零,散乱各处,更难以清理。

  汉庭用了近一年时间,耗费了无数钱粮,才得以把占据城池的黄巾都清除,大部分都跑进了山里。

  也是这一年,占据并州三郡的胡人,趁汉庭烽烟四起,兵戈疲弊之时,出兵南下,想要更大的地盘。

  没办法,汉灵帝妥协了,割让五原,云中和定襄三郡,其三郡百姓统一迁至雁门与太原之间。

  (之前赵云和陈到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原平和阳曲,也是因为这部分地带归属三郡内迁的范围。

  雁门和太原的太守本就不想管这块中间地带,更何况他们现在自顾不暇。)

  这就是并州的第二次内迁!

  ……

  穆顺要的很多,他不光要统一太原和雁门,他还要收复被胡人侵占的六郡。

  “属下了解了!”

  贾诩听候,目光深沉,深呼吸一口气。

  “既然如此,主公请稍待几日,等北面传回最新信息,我再做决定。”

  “嗯,文和,咱们都是要做大事的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别再去盯着了。

  比如说我兄长,张杨,我可听说他在我走的这段日子,天天担惊受怕的,哈哈哈!”

  穆顺拍了拍贾诩的肩膀。

  这已经是穆顺第三次提醒他了,贾诩心中喟然长叹。

  他也明白,相比张杨的死活,穆顺能够这么三番五次的提醒他,正是重视他的体现。

  “属下明白。”

  贾诩没有反驳,也没必要,这事说过去,就会过去。

  “最近城中流言四起,主公可曾听闻?”

  贾诩很自然的转移了话题。

  “啊?说我会早衰?

  哼,也不知道是哪个没长眼的,真不知我的枪有多硬!

  再来十几个,我也完全没压力!”

  穆顺硬着脸皮说道。

  贾诩捂脸,你这气愤,只是因为说你会早衰?

  流言的核心,不是你不务正业,日夜笙歌嘛?

  “主公,属下已经查明,是袁绍派来的细作,在城中散布谣言,目的是想拖住主公对上党的掌控进度。”

  贾诩幽幽说道。

  “是那家伙啊!真是无趣,小把戏而已,我根本不在意。”

  穆顺摆摆头,其实,他更在意的是,流言中对他年轻力壮的诽谤。

  “主公不在意就好,我也没有阻止这流言。”

  贾诩笑道。

  “这是为何?”

  “因为流言这种东西,咱们也可以利用!”

  贾诩自信一笑,继续说道。

  “诚然,现在确实存在,上党百姓对主公不信任的问题,但大多数百姓,还不会太关心这些事,都在各忙各的。

  袁绍既然派细作来,而且大范围的渗透上党十三县,谣言满天飞,也正好让大多数百姓,把关注度都放在主公身上。

  只要此时,主公亲自获得一个振奋人心的胜利,那一切谣言将会不攻自破。

  而且这些聚积的关注度,会有助于主公收拢民心。

  现在质疑主公的人越多,到时候,崇拜主公的人越多。

  所以,我才放任这些流言蜚语,这是我对主公实力的信任。”

  贾诩慢慢解释道,他觉得,有什么事还是跟自家主公说开了好。

  毕竟,主公是个直来直往的性子,而且,他只是不愿意思考,而不是不会思考。

  穆顺听后,诧异看向贾诩,这货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这不就是后世的流量炒作那一套嘛?

  不管黑的白的,只要有噱头的,只要能吸引眼球的,通通放到 社交媒体上,大肆宣扬。

  先吸流,发酵,热度到达顶峰,最后再证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文和,我不得不佩服你,真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啊!”

  穆顺苦笑摇头。

  “主公谬赞了!

  这件事还需要在发酵一段时间,等北面的消息传回来,就是主公出马的时候。”

  贾诩微笑拱手。

  “行,你安排吧!

  我准备去王谦那看看,文和有空不?”

  穆顺心情很是轻松,有这么一个老狐狸做自己的谋士,总是让人安心的。

  “主公说的可是那王家村,早就爆炸火器的少年?”

  “对,就是他,他可是我此次长安一行,发掘的最重要的人才,没有之一。”

  穆顺给予王谦最高评价。

  “诩早就听说那东西威力很大,也是好奇的很。”

  贾诩点点头。

  两人出了书房,正好看到贾穆蹲在角落,用树枝在地上划着什么。

  穆顺好奇,走了过去,看到他一手拿着一卷竹简,时而沉思,时而在地上画着竖线。

  很是认真,就连两人走过去,他都没注意到。

  “老贾,你这儿子,倒是一块学习的料,这专注力,不错,不错。”

  穆顺微笑,一把抽出贾穆手中的竹简。

  对方这才反应过来,丢了手中树枝,恭敬行礼。

  穆顺一看手中竹简,上面写着《九章算术·录一》。

  这是数学书?这个年代就有了?

  这是穆顺对古代数学的刻板印象。

  毕竟没办法,古代的文学太过于耀眼,以至于掩盖了数学的璀璨。

  “犬子不爱经典论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