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算盘与枪炮-《大明执政官》

  北疆的军改试点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荡漾至帝国的财政中枢。

  这一日,户部衙门内气氛格外凝重。尚书韩文,一位以守成持重着称的老臣,正对着桌案上几份文书眉头紧锁。

  一份是杨一清请设“试锋营”的详细预算,除了人员粮饷,还列明了需配发的“正德一式迅雷铳”五十门、弹药若干,以及筹建参谋房、购置千里镜等杂项,总计需银三万余两。

  另一份,则是来自月港市舶司王良团队核算的最新税银入库报表,上面清晰地显示,仅上月,月港净入国库的税银就高达四万八千两。

  “这……”韩文抚着花白的胡须,喃喃道,“杨总督要练新军,开口便是数万两;周遇吉在京营,耗费更是日增;如今连东南开海,看似进账颇丰,可这银子还没捂热,便又要流出去……”

  他身旁一位侍郎低声道:“部堂,国库空虚已久,去岁各地灾伤,蠲免甚多,今岁北边修缮边墙,又是一大笔开销。杨总督所请虽是为国,然这银子……从何而来啊?”

  正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刘瑾慢悠悠地踱了进来。

  “韩部堂,为何事发愁啊?”刘瑾皮笑肉不笑地问道。

  韩文将杨一清的预算和月港的税单推到他面前,叹道:“刘公公请看,这边要钱,那边进钱,可进的远不够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刘瑾扫了一眼,目光在那月港税单上停留片刻,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与算计。

  他尖着嗓子道:“哟,这月港倒是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了。不过,韩部堂,这钱进来是好事,可怎么花,花在哪儿,可得仔细掂量。杨总督要练新军,固然不错,可这新法练兵,耗费如此之巨,是否值得?万一练不出个结果,岂不是白白靡费国帑?依咱家看,不如先紧着九边旧军的粮饷,那才是根本。”

  他这话,看似持重,实则包藏祸心,意图将有限的资源引向维持旧有体系,阻挠新军模式的推广。

  然而,还没等韩文回应,一个清朗的声音在门口响起:“刘公公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杨廷和手持一份文书,缓步而入。他先向韩文拱了拱手,然后看向刘瑾,不卑不亢道:“刘公公,治国岂能只看眼前支绌,不顾长远利害?杨总督所请,并非靡费,而是投资!”

  “投资?”刘瑾眯起了眼。

  “正是!”杨廷和将手中文书递给韩文,“韩部堂,请看。此乃西苑格物院与王良团队联合核算的一份对比账目。”

  韩文接过一看,上面用清晰的表格和“天竺数字”,对比了维持一支五百人旧式边军与一支同等规模、装备“迅雷铳”的新军,在同等时间内(五年)的耗费与预期战力评估。

  旧式边军,耗费主要体现在固定的粮饷、军械损耗(以刀弓为主,损耗慢但威力有限),其战力提升有限,且难以应对大规模、高强度的虏骑冲击。

  而新式“试锋营”,初期投入巨大(主要是火器购置),但后续维持费用(弹药、火器维护)相对可控。更重要的是,其预期战力,尤其是在防御和小规模出击方面,远超旧军数倍!账目最后甚至估算,若“试锋营”能有效遏制虏骑袭扰,减少边境百姓损失及被动防御的军事开支,其长期“收益”将远超投入!

  “这……这是将兵法与算学合为一体了?”韩文看得目瞪口呆。他从未见过有人用如此精细的算学方法来评估军事投入的效益。

  杨廷和正色道:“韩部堂,陛下常言,‘数据不会骗人’。月港开海,初期亦有投入、有非议,然短短数月,其利已现!强军之道,亦然。若因吝惜一时之费,而错失强军固边之机,致使虏骑肆虐,百姓遭殃,届时耗费何止十倍百倍?此乃省小钱而误大事也!”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沉痛:“况且,北疆安危,关乎社稷!若边关有失,纵有金山银山,又有何用?”

  杨廷和这番基于数据、着眼于长远的“投资论”,如同一声惊雷,震得户部堂内鸦雀无声。就连刘瑾,也被这新颖而有力的论点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惯用的“祖制”、“靡费”等说辞,在冰冷的数据和清晰的利弊对比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韩文沉吟良久,看着手中那份颠覆他认知的账目,又看了看月港那份沉甸甸的税单,终于缓缓吐出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杨阁老……言之有理。”他转向刘瑾,语气变得坚定,“刘公公,国库虽艰,然事关边防大计,不可因噎废食。杨总督所请‘试锋营’之费,户部……准了!便从月港新近解来之税银中,优先拨付!”

  刘瑾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杨廷和与韩文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决然。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

  改革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旧势力的疯狂反扑。

  算盘与刀剑,在这帝国的庙堂之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精打细算的理财,不再仅仅是维持运转,更是为挥向敌人的利剑,提供最坚实的锻造之力。

  一场围绕“钱该怎么花”的更深层次博弈,已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