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及其核心党羽的轰然倒台,如同在沉闷的朝堂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那份触目惊心的抄家清单,不仅充盈了太仓,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向所有官员昭示了贪墨与弄权的终极下场。
朝会之上,氛围为之一新。以往那些依附刘瑾、或敢怒不敢言的官员,此刻腰杆似乎都挺直了几分。
而杨廷和推行各项政务时,感受到的隐形阻力也明显减弱。
皇帝借此机会,顺势批准了多项由内阁酝酿已久却因各种缘由被搁置的章程,包括加强对皇庄、官田的清查管理,以及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更严格的官员考成法。
“陛下圣明,肃清奸佞,朝野为之振奋!”退朝后,几位阁臣簇拥着杨廷和,难掩激动。
杨廷和捻须,神色却依旧沉稳:“诸公,奸佞虽除,然国事维艰,百端待举。如今正该上下一心,仰承陛下锐意革新之志,务实做事,方不负此时局。”
他深知,清除刘瑾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这难得的“政治清明期”,将改革推向深入。他立刻着手两件事:一是督促兵部、工部,尽快将皇帝拨付的款项落实至京营新军及宣府“试锋营”,加速强军步伐;二是行文天下,申明吏治,将刘瑾案作为反面典型,警示百官。
而在京西大营,接到巨额拨款的周遇吉,精神大振。他立刻召集麾下将领与武备学堂的教官。
“陛下信重,国库支持,此乃我新军千载难逢之机!”周遇吉声音洪亮,指着校场上正在操练的士兵,“即日起,扩编‘锐士营’至三千人!优先装备改良后的‘迅雷铳’及轻型野战炮!武备学堂增设‘骑炮协同’、‘步卒攻坚’等专科学科,所有队正以上军官,必须轮训合格,方可任职!”
军营中顿时一片沸腾。更多的青壮被招募,更多的工匠被征调至“神机坊”,日夜赶工。新军的骨架,正在资金的灌溉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强壮。
几乎在同一时间,皇帝的密旨与通报刘瑾倒台、抄没家产的邸报,一前一后,经由不同的渠道,送达了月港。
文贵首先接到的是那份赋予他“东南海事,全权措置,便宜行事”大权的密旨。
他细细研读数遍,确认其中再无“需与福建都司协商”、“着地方官府配合”等以往常见的制约条款后,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来自朝廷中枢最大的掣肘,已然消失。
不久,当那份详述刘瑾罪状及抄家结果的邸报传来时,文贵与麾下幕僚、官员皆是愕然,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一位幕僚击掌道,“部堂此前在福建都司等处所受的刁难,根子竟在此处!陛下圣心独运,早已洞悉!”
文贵没有过多评论,只是淡淡道:“奸佞伏法,乃国之幸事。我辈更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 他心中明镜一般,刘瑾的倒台,绝非简单的“奸佞伏法”,而是陛下精巧布局、顺势而为的结果。自己,乃至月港,都是这盘大棋中的一部分。如今障碍扫除,他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他立刻召集王良、顾云卿及一众核心官员。
“陛下寄予厚望,我等不可有丝毫懈怠。”文贵开门见山,“王待诏,即日起,着手制定《月港商税则例补充细则》,重点在于对南洋、西洋大宗货物交易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与我大明境内商帮的税银对接流程。”
“下官领命。”王良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这意味他的数据王国将进一步扩大。
“港口扩建、新船督造之事,亦需加速。”文贵继续部署,“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月港,而是一个能辐射整个东南沿海的贸易与海防中心!”
众人纷纷领命,士气高昂。
顾云卿依旧沉默地站在角落,他收到的指令更为直接——加强对月港内部及周边区域的监控,确保在文贵权力扩大后,不会产生新的腐败温床,同时警惕可能出现的、来自刘瑾残余势力或其他眼红者的反扑。
他的锦衣卫网络,需要编织得更加细密。
随着刘瑾的倒台,京营新军的加速扩张,以及月港被赋予更大自主权,朝廷改革的齿轮,仿佛被抹去了泥沙,注入了新的润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顺畅度和速度,轰然转动起来。
然而,旧势力的退潮,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利益的蛋糕被重新划分,必然会触碰到更多人的神经。
地方的保守官员、与旧海贸模式利益攸关的豪商、乃至朝中那些对“新政”依旧心存疑虑的派系,都在暗中观察,等待着新的机会。
骤雨初霁,天空未必彻底晴朗。但至少,阳光已经刺破乌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文贵站在海防公所的望楼上,看着港口内更加繁忙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量。
他知道,一个属于实干者的大时代,正在陛下手中,缓缓开启。而他,必将在这时代的潮头,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那份触目惊心的抄家清单,不仅充盈了太仓,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向所有官员昭示了贪墨与弄权的终极下场。
朝会之上,氛围为之一新。以往那些依附刘瑾、或敢怒不敢言的官员,此刻腰杆似乎都挺直了几分。
而杨廷和推行各项政务时,感受到的隐形阻力也明显减弱。
皇帝借此机会,顺势批准了多项由内阁酝酿已久却因各种缘由被搁置的章程,包括加强对皇庄、官田的清查管理,以及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更严格的官员考成法。
“陛下圣明,肃清奸佞,朝野为之振奋!”退朝后,几位阁臣簇拥着杨廷和,难掩激动。
杨廷和捻须,神色却依旧沉稳:“诸公,奸佞虽除,然国事维艰,百端待举。如今正该上下一心,仰承陛下锐意革新之志,务实做事,方不负此时局。”
他深知,清除刘瑾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这难得的“政治清明期”,将改革推向深入。他立刻着手两件事:一是督促兵部、工部,尽快将皇帝拨付的款项落实至京营新军及宣府“试锋营”,加速强军步伐;二是行文天下,申明吏治,将刘瑾案作为反面典型,警示百官。
而在京西大营,接到巨额拨款的周遇吉,精神大振。他立刻召集麾下将领与武备学堂的教官。
“陛下信重,国库支持,此乃我新军千载难逢之机!”周遇吉声音洪亮,指着校场上正在操练的士兵,“即日起,扩编‘锐士营’至三千人!优先装备改良后的‘迅雷铳’及轻型野战炮!武备学堂增设‘骑炮协同’、‘步卒攻坚’等专科学科,所有队正以上军官,必须轮训合格,方可任职!”
军营中顿时一片沸腾。更多的青壮被招募,更多的工匠被征调至“神机坊”,日夜赶工。新军的骨架,正在资金的灌溉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强壮。
几乎在同一时间,皇帝的密旨与通报刘瑾倒台、抄没家产的邸报,一前一后,经由不同的渠道,送达了月港。
文贵首先接到的是那份赋予他“东南海事,全权措置,便宜行事”大权的密旨。
他细细研读数遍,确认其中再无“需与福建都司协商”、“着地方官府配合”等以往常见的制约条款后,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来自朝廷中枢最大的掣肘,已然消失。
不久,当那份详述刘瑾罪状及抄家结果的邸报传来时,文贵与麾下幕僚、官员皆是愕然,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一位幕僚击掌道,“部堂此前在福建都司等处所受的刁难,根子竟在此处!陛下圣心独运,早已洞悉!”
文贵没有过多评论,只是淡淡道:“奸佞伏法,乃国之幸事。我辈更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 他心中明镜一般,刘瑾的倒台,绝非简单的“奸佞伏法”,而是陛下精巧布局、顺势而为的结果。自己,乃至月港,都是这盘大棋中的一部分。如今障碍扫除,他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他立刻召集王良、顾云卿及一众核心官员。
“陛下寄予厚望,我等不可有丝毫懈怠。”文贵开门见山,“王待诏,即日起,着手制定《月港商税则例补充细则》,重点在于对南洋、西洋大宗货物交易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与我大明境内商帮的税银对接流程。”
“下官领命。”王良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这意味他的数据王国将进一步扩大。
“港口扩建、新船督造之事,亦需加速。”文贵继续部署,“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月港,而是一个能辐射整个东南沿海的贸易与海防中心!”
众人纷纷领命,士气高昂。
顾云卿依旧沉默地站在角落,他收到的指令更为直接——加强对月港内部及周边区域的监控,确保在文贵权力扩大后,不会产生新的腐败温床,同时警惕可能出现的、来自刘瑾残余势力或其他眼红者的反扑。
他的锦衣卫网络,需要编织得更加细密。
随着刘瑾的倒台,京营新军的加速扩张,以及月港被赋予更大自主权,朝廷改革的齿轮,仿佛被抹去了泥沙,注入了新的润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顺畅度和速度,轰然转动起来。
然而,旧势力的退潮,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利益的蛋糕被重新划分,必然会触碰到更多人的神经。
地方的保守官员、与旧海贸模式利益攸关的豪商、乃至朝中那些对“新政”依旧心存疑虑的派系,都在暗中观察,等待着新的机会。
骤雨初霁,天空未必彻底晴朗。但至少,阳光已经刺破乌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文贵站在海防公所的望楼上,看着港口内更加繁忙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量。
他知道,一个属于实干者的大时代,正在陛下手中,缓缓开启。而他,必将在这时代的潮头,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