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格物启蒙图说(初稿)》以最快的速度被刻印出了三十余册,墨迹未干,便分发到了首批学员以及各位教习手中。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仿佛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月港技工学堂内外,激起了层层波澜。
学员们拿到这图文并茂的册子,反应各异。
有人如获至宝,尤其是那些在算学课上听得云里雾里的,终于找到了能看懂的“秘籍”,对着上面的图示和简单文字,反复比划;
有人则不以为然,觉得“纸上谈兵”,不如直接动手来得实在;更有甚者,对着册子上画的杠杆、滑轮嗤之以鼻:“这玩意儿,俺老家挑粪都用得上,还用学?”
第一次正式依照教材授课,是在工坊区进行“匠作规范”部分的实践。
今日内容是“基础榫卯之燕尾榫制作”,由陈阿木指导,学员们人手一册《启蒙图说》。
陈阿木依旧话不多,他先按照册子上分解的五个大步骤,一边操作,一边用尽量直白的话复述:“看好了,第一步,选料,要选纹理直、无疖疤的……第二步,画线,按册子上这个图,用角尺和墨斗……”
他原本以为,有了这册子,自己能轻松不少。
然而,真正操作起来,问题层出不穷。
“陈师傅,这册子上说‘凿刃与木纹呈三十度角’,三十度角是啥样?”一个学员拿着凿子,比划了半天,不得要领。
陈阿木憋得脸通红,他哪里知道“三十度”具体是多少?他只能拿过学员的凿子,凭感觉做了一遍:“就这样!看懂没?”
学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另一个学员严格按照册子上的步骤操作,结果在“开凿”时,因为木料有一处细微的纹理扭转,他一凿子下去,木料“咔”一声裂了。
“册子上没写会遇到这种情况啊!”学员委屈地举着裂开的木料。
陈阿木挠头:“这……这得看情况,硬的地方轻点,软的地方重点,有扭纹得绕着走……这册子上,写不全啊!”
更有趣的是在算测课上,李振泉尝试用《启蒙图说》中“测船速”的方法教学。他带着学员来到码头边,依样画葫芦。
“现在,投木片!计时辰砂漏!”李振泉严格按照步骤指挥。
木片投下,船尾经过,砂漏计时。然后,计算船身长度除以时间。
结果算出来,船速竟比实际经验慢了近一半。
学员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这书不准啊……”
李振泉面红耳赤,仔细检查流程,才发现问题出在“船身长度”上。册子上写的是“船身长度”,但他们实际操作时,木片从船头投下,到船尾经过,实际移动距离并非简单的船身长度,还涉及到水流速度等因素。
册子上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和简略了。
沈拓的格物原理课也遇到了挑战。他按照册子上的图示讲解杠杆,有学员举手问:“沈先生,册子上画的是撬石头,那咱们船上吊装火炮的吊杆,也是杠杆吗?它的支点、力点、重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超出了初稿的内容,沈拓一时语塞,只得现场在黑板上重新画图分析,才发现船用吊杆的杠杆形式与册子上画的简易杠杆有所不同。
一时间,质疑声、抱怨声、困惑声,在学堂内外弥漫。连刘匠头和老帆头这些老匠人,翻看册子后也直摇头:“花里胡哨,不顶用!干活还得靠老法子!”
李振泉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觉得自己参与编撰的这本册子漏洞百出,有损清名。
陈阿木则更加坚信,手艺活,根本没法用笔写清楚。
面对汹涌的质疑,文贵却异常镇定。他将王良、李振泉、沈拓、陈阿木等人再次召集起来。
“尔等可知,为何初稿一试,便问题百出?”文贵环视众人,不等他们回答,便自问自答,“非是编撰不用心,而是因它动了旧习的根基!它试图将模糊的经验明晰化,将个人的手感普适化,此乃开天辟地之举,岂能一蹴而就?”
他拿起一本被翻得卷边的《启蒙图说》,指着上面的批注和问题:“看,此处计算有误,彼处描述不清,此处情况未虑周全……此非失败之证,恰是成功之始!以往,问题存于心中,随人而去。如今,问题白纸黑字,落于纸上!此乃进步之阶梯!”
文贵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心头的焦躁,又点燃了新的希望。
“王待诏,立刻组织人手,将此次试用发现之所有问题、谬误、不足,以及学员、匠师提出之疑问、建议,悉数记录、整理、归类!”
“李教习、沈教习,不必气馁。此番正说明学理需与实务紧密结合。请根据反馈,重新审视、修正‘算测’、‘原理’部分,务求精准、周严。”
“陈匠师,诸位老师傅。”
文贵看向陈阿木等人,“尔等之经验,乃是无价之宝。册子之不足,正需尔等之智慧来填补。请不吝赐教,将那些‘册子上写不全’的关窍、那些需‘看情况’处置的经验,尽量描述出来,我等再想办法,将其转化为更普适之规则或注意事项。”
文贵定下基调:“此《启蒙图说》,非是金科玉律,乃是一活物!需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增补、完善!今日之窘迫,正是为了明日之顺畅。蒙书初试,风云虽动,然我辈方向已明,唯有砥砺前行!”
一场原本可能挫伤士气的“失败”,在文贵的引导下,转而变成了深化改革的契机。
收集问题、修正谬误、补充细节……编撰小组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只是这一次,他们的目光更加务实,脚步更加坚定。
月港技工学堂,在试错的阵痛中,向着真正有效的知识传承,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仿佛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月港技工学堂内外,激起了层层波澜。
学员们拿到这图文并茂的册子,反应各异。
有人如获至宝,尤其是那些在算学课上听得云里雾里的,终于找到了能看懂的“秘籍”,对着上面的图示和简单文字,反复比划;
有人则不以为然,觉得“纸上谈兵”,不如直接动手来得实在;更有甚者,对着册子上画的杠杆、滑轮嗤之以鼻:“这玩意儿,俺老家挑粪都用得上,还用学?”
第一次正式依照教材授课,是在工坊区进行“匠作规范”部分的实践。
今日内容是“基础榫卯之燕尾榫制作”,由陈阿木指导,学员们人手一册《启蒙图说》。
陈阿木依旧话不多,他先按照册子上分解的五个大步骤,一边操作,一边用尽量直白的话复述:“看好了,第一步,选料,要选纹理直、无疖疤的……第二步,画线,按册子上这个图,用角尺和墨斗……”
他原本以为,有了这册子,自己能轻松不少。
然而,真正操作起来,问题层出不穷。
“陈师傅,这册子上说‘凿刃与木纹呈三十度角’,三十度角是啥样?”一个学员拿着凿子,比划了半天,不得要领。
陈阿木憋得脸通红,他哪里知道“三十度”具体是多少?他只能拿过学员的凿子,凭感觉做了一遍:“就这样!看懂没?”
学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另一个学员严格按照册子上的步骤操作,结果在“开凿”时,因为木料有一处细微的纹理扭转,他一凿子下去,木料“咔”一声裂了。
“册子上没写会遇到这种情况啊!”学员委屈地举着裂开的木料。
陈阿木挠头:“这……这得看情况,硬的地方轻点,软的地方重点,有扭纹得绕着走……这册子上,写不全啊!”
更有趣的是在算测课上,李振泉尝试用《启蒙图说》中“测船速”的方法教学。他带着学员来到码头边,依样画葫芦。
“现在,投木片!计时辰砂漏!”李振泉严格按照步骤指挥。
木片投下,船尾经过,砂漏计时。然后,计算船身长度除以时间。
结果算出来,船速竟比实际经验慢了近一半。
学员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这书不准啊……”
李振泉面红耳赤,仔细检查流程,才发现问题出在“船身长度”上。册子上写的是“船身长度”,但他们实际操作时,木片从船头投下,到船尾经过,实际移动距离并非简单的船身长度,还涉及到水流速度等因素。
册子上的描述过于理想化和简略了。
沈拓的格物原理课也遇到了挑战。他按照册子上的图示讲解杠杆,有学员举手问:“沈先生,册子上画的是撬石头,那咱们船上吊装火炮的吊杆,也是杠杆吗?它的支点、力点、重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超出了初稿的内容,沈拓一时语塞,只得现场在黑板上重新画图分析,才发现船用吊杆的杠杆形式与册子上画的简易杠杆有所不同。
一时间,质疑声、抱怨声、困惑声,在学堂内外弥漫。连刘匠头和老帆头这些老匠人,翻看册子后也直摇头:“花里胡哨,不顶用!干活还得靠老法子!”
李振泉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觉得自己参与编撰的这本册子漏洞百出,有损清名。
陈阿木则更加坚信,手艺活,根本没法用笔写清楚。
面对汹涌的质疑,文贵却异常镇定。他将王良、李振泉、沈拓、陈阿木等人再次召集起来。
“尔等可知,为何初稿一试,便问题百出?”文贵环视众人,不等他们回答,便自问自答,“非是编撰不用心,而是因它动了旧习的根基!它试图将模糊的经验明晰化,将个人的手感普适化,此乃开天辟地之举,岂能一蹴而就?”
他拿起一本被翻得卷边的《启蒙图说》,指着上面的批注和问题:“看,此处计算有误,彼处描述不清,此处情况未虑周全……此非失败之证,恰是成功之始!以往,问题存于心中,随人而去。如今,问题白纸黑字,落于纸上!此乃进步之阶梯!”
文贵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心头的焦躁,又点燃了新的希望。
“王待诏,立刻组织人手,将此次试用发现之所有问题、谬误、不足,以及学员、匠师提出之疑问、建议,悉数记录、整理、归类!”
“李教习、沈教习,不必气馁。此番正说明学理需与实务紧密结合。请根据反馈,重新审视、修正‘算测’、‘原理’部分,务求精准、周严。”
“陈匠师,诸位老师傅。”
文贵看向陈阿木等人,“尔等之经验,乃是无价之宝。册子之不足,正需尔等之智慧来填补。请不吝赐教,将那些‘册子上写不全’的关窍、那些需‘看情况’处置的经验,尽量描述出来,我等再想办法,将其转化为更普适之规则或注意事项。”
文贵定下基调:“此《启蒙图说》,非是金科玉律,乃是一活物!需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增补、完善!今日之窘迫,正是为了明日之顺畅。蒙书初试,风云虽动,然我辈方向已明,唯有砥砺前行!”
一场原本可能挫伤士气的“失败”,在文贵的引导下,转而变成了深化改革的契机。
收集问题、修正谬误、补充细节……编撰小组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只是这一次,他们的目光更加务实,脚步更加坚定。
月港技工学堂,在试错的阵痛中,向着真正有效的知识传承,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