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亩产七百公斤-《重生七零:空间搬空仇家养崽崽》

  调查组的吉普车,终于消失在了村道尽头,只留下飞扬的尘土。

  之前压在红星大队上空,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的那片阴云,也跟着消散了。

  大队院子里一直紧绷着的空气,“啪”的一下,就像断了的弦,一下子轻松起来。

  李队长长长地吐出一口闷气,就好像要把这两天憋在心里的憋屈和恐惧,全都一股脑儿吐出去。

  他眼眶红红的,紧紧握住陈铮和王研究员的手,嘴唇直哆嗦,好半天都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陈同志……王研究员……我……我们整个大队……”

  千言万语,到最后就化作了最朴实的一句感激。

  “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红星大队,可就真的完了!”

  沈君兰的脸色也舒缓了许多,她真心实意地说道:“这次啊,真的太感谢二位了,要不然,我们就是有一千张嘴,也说不清楚。”

  陈铮摆了摆手,脸上还是一副严肃的样子。

  “李队长,沈大夫,这都是我该做的。”

  “保护军需特供单位,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他目光在大家身上扫了一圈,语气沉稳又有力。

  “你们红星大队走的是正路,靠的是真本事,所以腰杆子就得挺直了。”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条,塞到李队长手里。

  “这是军区办公室的电话,以后要是再有人不长眼,敢到药坊来找麻烦,直接打这个电话,报上我的名字和部队番号。”

  这一张薄薄的纸条,在这会儿可重得像有千斤一样。

  这简直就是个护身符啊!

  王研究员也推了推眼镜,笑着说:“我也没做啥,就是说了几句实话而已。你们种的这些西瓜,还有这种植技术,那可都是国家的宝贝!要是因为一些没影的罪名就给毁了,那对国家的农业科研来说,可真是个巨大的损失!”

  话刚说完,几个手脚麻利的社员,就赶紧把陈铮要的药品装箱,抬上了车。

  可看着那空荡荡的后座,社员们互相看了一眼,转身就往地里跑去。

  没多大一会儿,十几个又大又圆的西瓜,一筐刚摘下来的嫩豆角,还有带着露水的黄瓜、西红柿,一股脑儿地都被塞进了车里。

  “陈同志,带回去给首长们尝尝鲜!”

  “这都是咱地里自己长的,不值啥钱,就是图个新鲜!”

  “您可千万别嫌弃!”

  陈铮实在推辞不过,吉普车的后备箱和后座很快就被塞得满满当当,连个缝都找不着了。

  送走陈铮后,李队长一刻都没耽误,马上让会计老钟去敲集合钟。

  “铛!铛!铛!”

  急促又响亮的钟声,很快传遍了整个大队。

  大队部前面的空地上,很快就挤满了心里七上八下的社员,一道道目光都集中在李队长和沈君兰身上,眼神里全是探寻和担忧。

  李队长站到碾盘上,目光炯炯,把每一张熟悉的脸都看了个遍。

  他的声音,从来没有这么洪亮过。

  “社员同志们!”

  “调查组的事儿,都过去了!”

  “就是有那么些人,眼红咱们,心术不正,看不得咱们红星大队日子过得好,就在背后使坏!”

  “但是!”他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八度,“咱们挣的每一分钱,那可都是靠自己流的汗换来的!干干净净,咱们自己心里最有数!”

  “咱们搞工坊,种经济作物,粮食产量不但没少,还增加了!集体富起来了,大家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上级领导心里可都清楚着呢!”

  他停顿了一下,胸膛剧烈地起伏着,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吼道:

  “现在,天晴了!雨停了!”

  “咱们得把这两天耽误的活儿,加倍干回来!”

  “药坊、山货坊、砖瓦厂、猪场,全都给我开足马力干起来!”

  “让那些想看咱们笑话的人瞧瞧,咱们红星大队,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这两天一直压抑着的愤懑、委屈和恐惧,在这一刻全都化作了震天的吼声,每个人的脸上都重新焕发出光彩。

  开完会以后,王研究员在沈君兰和李队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一头扎进了红星大队的田间地头。

  他越看,眼睛里的光就越亮。

  当他看到那片已经开始泛黄的水稻田时,整个人都挪不动脚了。

  王研究员直接蹲在了田埂上,就好像看到了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株沉甸甸的稻穗,仔细地看着那惊人的颗粒密度和饱满度。

  “奇迹……这简直就是农业史上的奇迹!”

  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突然一把抓住李队长的胳膊,激动得手都抖个不停。

  “李队长!你们种的这水稻……这稻穗的样子,这颗粒的饱满程度……我搞了一辈子育种,从来没见过潜力这么大的水稻!”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袋里冒了出来。

  他“噌”地一下站起来,眼睛里闪着热切的光,看着李队长。

  “李队长,我有个不太好意思的请求!我想在你们大队,设一个长期的科研观察点!”

  “我要把我的学生都叫过来!我们就在这儿扎根了!”

  “你们这儿的土壤环境,还有这些难得的优良品种,太珍贵了!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李队长一听,差点高兴得当场跳起来!

  省农科院的专家要在这儿长期待着?这就好比给红星大队挂上了一块金光闪闪的招牌啊!

  这可比啥辩解都管用!看以后谁还敢在背后说三道四!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李队长拍着胸脯保证,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王研究员,您看上哪间屋子,我马上让人给您收拾出来!要人给人,要啥给啥,您就尽管开口!”

  过了几天,赵老头赶着牛车从镇上拉来了几个背着大包小包的年轻人。

  很快,一块写着“省农科院红星良种繁育与高产技术实验点”的红纸牌子,被郑重其事地挂在了一间队部空房的门外。

  王研究员最上心的,还是水稻。

  在他心里,西瓜再甜,那也只是给生活添点彩,只有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

  他几乎吃住都在田里,和牛棚的老刘成了忘年交,两人整天拿着尺子和本子,量水稻的株高,记录分蘖情况,神神秘秘的,却乐在其中。

  金秋时节,丰收的日子到了。

  田野里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穗都谦虚地弯下了腰。

  王研究员一脸严肃,亲自选了几个样本地块,要求单独收割、脱粒、过秤,他要的就是最准确的第一手数据。

  打谷场上,脱粒机轰隆隆地响着,金黄的稻谷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

  当最后一块试验田的稻谷过完秤,会计老钟拨打算盘珠子的手都在发抖。

  他反复算了好几遍,抬起头来,整个打谷场一下子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老钟咽了口唾沫,声音都变了调,带着一种激动得破了音的尖利,大声喊了出来:

  “亩产……亩产……七百零三公斤!”

  瞬间,场上一片死寂。

  绝对的死寂。

  过了一秒,人群一下子炸开了!

  “多……多少?!我是不是听错了?!”

  “七百公斤?!老天爷啊!往年咱们最好的地,亩产也就三百公斤出头啊!”

  “翻了一番还多!这不是在做梦吧?!”

  王研究员一把抢过记录本,手指哆哆嗦嗦地指着上面的数字,自己又赶紧心算核对了一遍。

  没错!

  就是七百零三公斤!

  他脸涨得通红,太阳穴上的血管突突直跳,猛地一把抱住旁边同样惊得目瞪口呆的老刘,像疯了一样大喊:

  “老刘!你看见了吗!七百公斤!整整七百公斤啊!”

  “这就是奇迹!简直就是上帝的杰作!这可是能改变历史的种子啊!”

  “我们必须!马上!立刻!以它为基础,全面展开育种工作!我们要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这样的饱饭!”

  巨大的喜悦和那种颠覆性的成就感,就像一场温暖的风暴,一下子席卷了每一个人。

  这可不只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丰收年。

  这更意味着,一种能改变国人命运的希望,就在这片曾经被很多人质疑过的土地上,破土而出,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