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志愿书前路迢迢-《重生七零:空间搬空仇家养崽崽》

  几天后,一个真正能让心脏从嗓子眼里跳出来的消息,随着邮递员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传遍了整个大队。

  高考志愿填报,开始了!

  县里发下来的,是几张单薄的纸,和一本印刷粗糙、字迹模糊的《招生指南》。

  可就是这几张纸,压在每个知青的心头,比山还重。

  知青点那间小小的土坯房,彻底成了一锅沸腾的粥。

  昏黄的油灯下,几个脑袋死死挤在一起,那本可怜的指南被翻得起了毛边,几乎要散架。

  争吵声。

  叹息声。

  还有压抑不住的,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在逼仄的空气里剧烈冲撞。

  “北大清华?做梦都不敢梦!我这分数,能混个省城

  的专科就得回家烧高香了!”

  “我想报师范,安稳,以后当个老师,吃公家饭。”

  “安稳个屁!要我说就得学工科!你没看厂里那些技术员多吃香!以后国家肯定要大搞建设,学技术才是铁饭碗!”

  “可工科有啥专业啊?这破书上就写了机械、土木……鬼知道是干啥的!”

  王援朝的头发都快被自己薅秃了,他对着指南唉声叹气,整个人都散发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完了,我这点分,报哪个都像是去送人头……要不,干脆报个最冷门的农学?好歹能回城……”

  张秀兰则捏着笔,笔尖在“临床医学”四个字的上空,悬了许久,许久。

  那笔尖微微颤抖着,迟迟不敢落下。

  学医,分数线高得吓人。

  万一落榜,连调剂的机会都不会有。

  本村嫁了人的张丽梅更是六神无主,她的成绩本就不算顶尖,家里还有孩子死死牵绊着。

  她拿着那张比自己命运还重的志愿表找到沈君兰,眼圈通红。

  “妈,我……我不敢报……”

  “我怕考不上,更怕考上了离家太远……”

  沈君兰看着这些被时代的洪流猛地推到十字路口,既兴奋又惶恐的年轻人,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了。

  她什么都没说。

  只是让李队长去通知所有报了名的考生,晚饭后,大队部开会。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当知青和社员们揣着满肚子的忐忑与不安,再次走进大队部时,却发现沈君兰早已等在那里。

  她面前的黑板上,用粉笔画着几条粗糙的线条,旁边是几个硕大、醒目,却又无比陌生的词。

  计算机。

  金融。

  外语。

  自动化。

  这些词,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陌生得如同天书。

  “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迷茫。”

  沈君兰的声音很轻,却让所有喧嚣戛然而止。

  “你们手里的这本指南,信息太旧了。今天,我给你们补上最重要的一课:如何选择你们的未来。”

  她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棍,指向黑板上“计算机”那三个字。

  “这个东西,你们没听过,很正常。”

  “但你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

  “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整个世界都将由它来彻底改变。”

  “谁学好了它,谁就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

  “你们当中,脑子最灵光,数学最好的那个人,就去报这个专业。不要怕它现在默默无闻,以后它会让所有人都高攀不起。”

  人群中的周卫国,双眼瞬间爆发出骇人的亮光,死死盯住了那三个字!

  沈君兰的木棍,又缓缓移到了“金融”二字上。

  “我们现在讲究计划,但以后,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会怎么管钱,怎么让钱生钱,将是最值钱的本事。”

  “你们当中,对数字敏感,心思活络的,可以考虑这个方向。”

  她的目光,看似不经意地扫过人群后排的沈兴业。

  沈兴业在阴影里,心领神会地重重点头。

  在灵泉水的滋养下,他的目标早已不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

  而是要考去最好的地方,学最有用的屠龙之术!

  “外语,不用我多说了。”

  “国家的大门,迟早要彻底打开。我们不仅要请外面的人进来,更要自己走出去。学好外语,你们就是国家的眼睛和嘴巴。”

  “还有自动化、材料学、生物工程……”

  沈君兰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回响。

  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专业,都像一颗颗烧红的石子,被精准地投进了所有年轻人那片迷茫的心湖!

  这根本不是一本冰冷的指南。

  这是一幅活生生的,正在徐徐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

  她不仅告诉他们要选什么,甚至能精准地说出,某些此刻毫不起眼的学校里,藏着未来全国顶尖的王牌专业!

  “……所以,张秀兰。”

  她最后看向那个一直沉默的姑娘。

  “你想学医,非常好。但眼光不要只盯着京城和沪市。”

  “去报湘雅。”

  “那里的临床医学,未来会是全国的标杆。”

  张秀兰猛地抬头,眼中的犹豫和不确定被这句话彻底击碎,只剩下被瞬间点燃的熊熊火焰!

  “王援朝。”

  沈君兰又看向那个最没自信的青年,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别总想着回城,那点出息。眼光放远点。”

  “去报厦大的会计学。”

  “相信我,那个地方,以后会是离钱最近的城市之一。”

  这一夜,沈君兰没有动用任何法术,却胜似神明。

  她用自己超越整个时代的视野,为这群刚刚挣脱命运枷锁的年轻人,拨开了重重迷雾,亲手铺就了一条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会议结束时,每个人的脸上都褪去了迷茫和焦虑。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希望和豪情灌满的坚定。

  他们回到宿舍,再次拿起那张薄薄的志愿表。

  落笔时,再无半分犹豫。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们写下的,不再是向现实妥协的退路。

  而是自己亲手选定的,滚烫的人生!

  与此同时,继刘教授、王研究员等人之后,平反的通知书,就像被春风吹来的柳絮,接二连三地飘进了红星大队那几间低矮的“牛棚”。

  每一次村口传来吉普车的引擎声,都意味着一场饱含祝福与不舍的告别。

  又一位搞土壤学的老专家要走了。

  欢送会上,老人拉着李队长的手,哭得老泪纵横,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忘不了啊……忘不了红星大队的乡亲们……”

  社员们把家里攒了许久的鸡蛋、干蘑菇,一样样塞进老人的行囊。

  每一次离别,都像从红星大队这本厚厚的书里,撕下了一页带着特殊记忆的纸。

  牛棚渐渐空了。

  那股压抑的氛围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弥漫在空气里的惆怅,和对未来的期待。

  旧的时代正在落幕,而新的时代,已经随着那些被寄出的志愿表,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