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供应紧张的年代-《年代:夫妻都有金手指的美好生活》

  午后时分,午睡醒来后的林晚青精神抖擞,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每日必做的翻译工作当中。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过了几天六十年代的日子,林晚青觉得来到这个世界生活似乎也挺好的。

  远离了现代生活的诸多压力,他们还因为先知而掌握了未来轻松获得财富的密码。

  就连物资缺乏这个问题也因为两人的金手指而解决了。

  唯一让他们有点担心的,就是即将到来的那场十年浩劫了。

  不过,林晚青自己是双烈士家属,顾明泽又是贫农出身。

  这两个身份都还算是比较安全的。

  他们只要注意一些不要被人陷害了,其他的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周末休息的时候,顾明泽准备去把寄到老家的年礼给买了寄回去。

  难得有出门的机会,林晚青也想跟着一起去。

  这个时候,娱乐活动很少,生活用品也很单调。

  最基本的食品和粮油,还要凭票购买。

  接收了原主记忆后,林晚青才知道除了蔬菜和水果,其它都要凭副食本、粮本和各种票据来采购。

  在这个物资无比紧缺的年代里,居民的日常消费,都是有“定量”的。

  买粮买肉买油都需要“粮票”“肉票”“油票”。

  另外还有“工业券”,购买毛巾毛毯电池铁锅暖水壶雨伞等日用品,都是“凭券”。

  这个时候,对于大部分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并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所以对于这时候家庭来说,钱固然重要,但票才是命根子,尤其是粮票。

  一张小小的粮票,关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

  这个时候粮食的具体供应数量按照人口的数量、年龄、工种分配等都有区别。

  要知道,人小可不一定吃得就少。

  如果家里再有几个半大的男孩,遇上正在长身体,正是能吃的时候,这样的人家大多数粮食都不够吃。

  俗话说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京市里家里稍微宽裕一点的家庭,几乎都去黑市买过高价的粮票和粮食。

  可能是因为肚子里油水少的原因,这时候的人都很能吃。

  于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到月底许多人家都在为粮食不够吃而发愁。

  家家户户都期待着月初去粮店凭户口本领粮票。

  因此,粮店成为神圣的令人仰视的地方。

  每到这个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漏斗下的粮食口袋。

  京市这边是每月24号发粮票,25号可以提前用下月粮票购粮。

  每到25号那天,国营粮店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那阵容很是壮观。

  像顾明泽和林晚青这样的脑力劳动者,粮食供应的标准是按照轻体力劳动者来的,每人每个月28斤。

  或许在后世看来,这个量已经足够了。

  但那时候我们是有足够的水果,肉类,奶制品等作为补充的。

  然而,这个时候,每个人一个月只有二两肉票和四两油票。

  二两巴掌大的肉能干什么?

  到后世的时候,营养学家建议一个成年人每天都要吃三到四两肉。

  一个月才二两,都不够打牙祭的。

  这时候的每个家庭,一个月能吃一顿肉就算是好的了。

  像顾明泽老家那边的农村,很多庄户人家过年才能尝尝肉味。

  水果、糖、奶制品之类的东西更是奢侈品,寻常的人家哪里吃得起。

  所以,这点粮食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这28斤粮食中,细粮只有八斤,还只有面粉。

  这时候京市市民们的主食非常简单,主要是吃糙米和窝头。

  一个星期能吃到两次面食,拿白面和玉米面混在一起那种。

  这对喜欢吃米饭的林晚青来说就不太友好了。

  再想想系统给她的生五胎,并把孩子养大培养成才的任务,林晚青瞬间感觉到了压力山大。

  要不是有金手指,穿越到这年代来的她肯定是不习惯的。

  不说别的,他们夫妻俩人,一个月就四两肉,四两肉能干什么?

  要不说这年代黑市盛行呢,没有黑市,大家这日子要咋过哦。

  在原主的记忆中,两年前大饥荒的时候一斤京市粮票的黑市价就高达3块钱,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更是高达4块钱。

  就这还有价无市,很多人想买,但没有买的门路。

  林晚青不止一次庆幸他们夫妻俩还好都有金手指,不然这日子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屋外凛冽的寒风呼啸着,仿佛要穿透人的骨髓。

  林晚青穿厚厚的大棉袄上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戴上手套,又把柔软的围巾围在了脖子上,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

  一旁的顾明泽同样穿着厚实的衣物,他推着一辆自行车缓缓走着。

  两人并肩而行,步伐不紧不慢。

  虽然天气严寒,但他们之间的氛围却透着一丝温暖。

  实际上,前往供销社的路程并不遥远,步行过去不过短短几百米而已。

  顾明泽特意推着这辆自行车出来,更多的是考虑到可能需要用它来搬运购买的物品。

  很快,他们便来到了供销社所在之处。

  这是一座位于居民区中间、紧邻马路西侧的宽敞大院,整体呈现出匡字形的布局。

  大门入口处,矗立着两扇锈迹斑斑但依然坚固的大铁门。

  走进院门,左手边依次排列着蔬菜店和肉食店。

  三三两两的人穿梭在其中,选购着自己想要的东西。

  右手边则是粮店和副食品店。

  今天距离发粮票的日子还远,粮店里面倒是显得有点冷清。

  沿着两侧的商店一路向前走去,尽头处整齐地一字排开着糖果糕点店和日用百货店。

  在京市的许多胡同里,类似这样集合了各种生活用品供应的国营供销社随处可见。

  对于居民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至于说百货大楼,那是家境殷实的人家才会经常去逛的地方。

  大部分普通的人家都是买大件或者准备结婚所需的时候,才会选择前往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