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赵信等四人脚步声远去,殿内重归寂静。朱由检独坐御案之后,方才那几人的神情姿态在他脑中一一闪过。
“赵信惶恐而决绝,孙昌祚激奋而外露,李振彪固执而务实……
嗯,虽出身低微,倒也与周遇吉、曹变蛟那般踏实肯干的将领颇有几分神似,是可塑之才。”
然而,吴大有那嘶声力竭的表忠、那恨不得立刻肝脑涂地的狂热眼神,却让他心头升起一丝隐隐的不安。
“此人忠勇或许不假,但这股劲头……是否太过酷烈偏激?近乎狂悖!驾驭得好,是一把锋利的快刀;若驾驭不当,恐反伤其身,甚至酿出难以预料的祸事。”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放心,当即扬声道:“王承恩!”
“奴婢在。”
“去,即刻将荆巡抚再给朕叫回来。就说朕还有事交代。”
“是。”
不多时,荆本澈去而复返,脸上带着些许疑惑,恭敬行礼:“陛下召臣回来,不知还有何旨意?”
朱由检示意他近前,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澄源啊,方才那四人……朕再思量,其他几人倒也罢了。唯独那个吴大有……你观此人如何?朕总觉得,他……他好像过于……嗯,过于激切了些?那股劲头,近乎狂热。你久在地方,观人察色当比朕更精准,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荆本澈闻言,略作沉吟,眉头也微微蹙起。他回想起吴大有在殿前那番“死战”、“自刎”的激烈言辞,以及那双因极度亢奋而布满血丝的眼睛。
缓缓点头:“陛下明鉴。吴指挥使……确非常人。其忠勇赤诚,天地可鉴,然其性情……刚烈偏激,犹如绷紧之弓弦,臣观其言行,似有……似有求死以证忠心之倾向,而非全然为求胜而练兵。此种心性,统御寻常士卒,恐确易失之严苛,不近人情。若驾驭失当,非士卒怨懑离心,即其自身易折。”
朱由检得到荆本澈的认同,眉头锁得更紧:“正是此理!孙传庭练兵之严,朕是知道的,但那严中有法,有度,更有抚恤。朕看这吴大有,那股狠劲怕是十个孙伯雅都比不上!练兵不是榨油,岂能只知鞭挞,不懂怀柔?赏罚分明,恩威并济,方是长久之道。朕将他放在应天府这要害之地,实是放心不下。”
“澄源,你身为巡抚,总督军政,替朕多看顾着他些。务必时时提点,压着他些性子,万不可让他因苛责过甚而酿出兵变或是无故折损了兵力。告诉他,朕要的是一支能战、善战、听他号令的活军,不是一群被他逼到绝境的怨卒,更不是他表露个人忠烈的祭品!此事,朕就交给你了。”
荆本澈神色一凛,深深揖道:“陛下所虑极是,臣明白了。臣必时常督察训诫,导之以理,晓之以利害,务使吴指挥使明白陛下爱兵如子、张弛有度之深意。断不使其因狂热偏激而误了陛下的大事。”
“嗯,你去吧。凡事,多费心。”朱由检挥了挥手,心中那丝不安稍减,但并未完全散去。“等等吧......这里比那北方更难.......更复杂。”
荆本澈一日之内从七品知县骤擢为正二品应天巡抚,总制南直隶十府军政;赵信、孙昌祚等四个名不见经传的底层武官更是如同坐了火箭般直升卫指挥使!
这“一抚四将”的惊天人事任命,瞬间在南京朝堂和市井民间传开了。
朝堂之上。惊愕,难以置信。多少官员熬资格、走门路、耗资财,一辈子也未必能爬到四品。
一个知县,竟能一步登天,位列封疆?那几个武官,更是连许多兵部堂官都未曾听闻过的微末之辈,何德何能执掌一卫兵权?
旨意传出之初,无数人以为这是讹传,或是中书舍人誊抄出了天大的谬误。
待确认无误后,便是巨大的非议与激烈的反对。科道言官们如同被捅了的马蜂窝,大量奏疏涌向通政司,再堆积到内阁和皇帝的御案上。
“臣闻祖宗之法,选官授职,必有资序。今荆本澈以县令超擢巡抚,实开幸进之门,坏朝廷铨选之大法,伏乞陛下收回成命!”
“赵信、吴大有等,皆斗筲小吏,未尝闻有赫赫战功、经纬之才,陛下拔之于卒伍,授之以重兵,视国家名器如儿戏乎?臣恐将士寒心,天下哂笑!”
更有奏疏直指核心:“陛下锐意革新,然所用之人,非阉党之余孽,即粗鄙之武夫,或骤进之幸臣。长此以往,清流解体,正人裹足,朝堂之上,尽成陛下私人之庭苑矣!”
许多原本中立的官员也暗自摇头,认为皇帝此举过于操切儿戏,近乎赌博。南直隶官场更是暗流涌动,诸多利益攸关者心中惶惶不安,不知这新上任的巡抚和指挥使,会带来怎样的风暴。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
“听说了吗?丹徒县的荆青天,一步登天,做了应天巡抚了!”有百姓为熟悉的“父母官”高升而感到与有荣焉,甚至觉得青天大老爷做了大官,或许能带来更好的日子。
“啧啧,真是祖坟冒青烟了!那赵千户,前些时日还在江边巡防,这一转眼,就是正三品的指挥使大人了?这世道,真是说不准呐!”
也有谙熟世情的老人摇头叹息:“福兮祸之所伏啊。爬得高,摔得重。那几位新贵人,屁股下的位子可是烧红的烙铁,多少人盯着呢?没点真本事和硬后台,怕是……唉。”
更有那等善于编派的说书人,已经开始将此事加工成段子,什么“真龙天子慧眼识英雄”、“微时君臣风云际会”的故事雏形已悄然在坊间流传,为这桩事件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垂手侍立,将市井坊间、朝堂上下对于此番破格提拔的种种惊疑、非议、乃至攻讦之词,择其要点,一一禀报。
御案后的朱由检静静听着,脸上非但没有怒意,反而嘴角微微上扬,最终化为一声轻哂:“呵呵。”
他随手将李若琏呈上的密报丢在一边,语气里带着一种经历过更大风浪后的不以为意,甚至几分调侃:“就这?朕还以为能有什么新鲜说辞。无非是些‘幸进’、‘坏法度’的老调重弹。”
他站起身,踱了两步,像是想起了什么极为“得意”的往事,对着李若琏,也像是自言自语道:“切,这点动静算得了什么?朕当年可是金口一开,直接将整个河南之地、百万生民交给了李岩那对‘流寇夫妇’!相比之下,擢升一个知县、几个武官,这点非议,简直如同蚊蚋嗡嗡,无足挂齿,无足挂齿!”
“不过……说句实在话,”他顿了顿,似在比较,“相比于当年在京师,眼下这应天府,还真是……难搞。”
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甚至有点“怀念”起当初在北方的“简单粗暴”:“当年朕在乾清宫重用孙传庭、破格提拔李岩的时候,跳出来反对的,满朝文武里,也就是黄道周、刘宗周那几位老先生。他们是真讲究祖宗法度、秉持儒家道统,觉得朕做得不对,就梗着脖子出来死谏,道理掰扯得明明白白。虽然朕听着头疼,但至少,堂堂正正。”
他的目光扫过窗外,仿佛能看见那秦淮河畔无数的亭台楼阁和其中涌动的人心:“可现在呢?呵呵,那两位老先生如今不怎么说朕了。反倒是这江南之地,朕不过是用了几个他们看不上的‘微末之人’,动了些他们的奶酪,你瞧瞧,这帮士绅官员、清流言官,反应之大,如同被抢了压岁钱的孩童,在那里嗷嗷叫!奏疏雪片似的飞来,市井流言蜚语不断,背后各种小动作怕是更不会少。”
他哼了一声,带着看透一切的讥诮:“说到底,无非是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断了些人的财路官路,便再也顾不得什么斯文体统,使出浑身解数来跟朕闹腾。这江南的水啊,深得很,也浑得很。”
李若琏垂首听着,心中了然。陛下这是将南北反对势力的不同本质看得透彻——北方或许更有原则之争的影子,而南方则更多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且手段更为绵密难防。
朱由检对那些江南士林鼓噪的琐碎非议,压根没往心里去,只当是聒噪的屁话,放了也就完了。但另一件紧要之事,却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自他迁都南京以来,便将心腹重臣、兵部尚书王洽,以及那位能打能扛的兵部右侍郎孙传庭,都留在了北直隶,替他看守北大门,震慑宵小。如此一来,南京的兵部衙门顿时空了大半,全靠那位勤勤恳恳的兵部左侍郎卢象升一人苦苦支撑——他是以左侍郎的官职,干着右侍郎的活儿,同时还承担着尚书的所有职责,忙得焦头烂额。
南京城里的那帮江南大佬们,一双双眼睛早就死死盯住了兵部空出来的那几个显赫位置。今日联名保举这个,明日集体推荐那个,奏疏送了一堆,翻来覆去,却总是那几个熟悉的名字,打着“众望所归”的旗号,行那派系分肥之实。
朱由检被他们吵得心烦,同时也想看看这帮被吹上天的“大才”究竟有几斤几两。于是,他干脆下旨,将那几个被推荐得最起劲的核心人物,一股脑儿全召进了宫。
当下,乾清宫殿内站着的几人,堪称奇景:
南京吏部尚书徐石麒 - 司法、铨选专家,不知兵。
翰林院编修吴伟业 - 名动天下的大诗人,复社干将,纯粹文人。
南京兵部右侍郎路振飞 - 几人中唯一有实际地方军事经验的能臣。
白身张溥 - 复社创始人,无官无职,却拥有巨大的民间声望和影响力。
南京户部尚书侯恂 - 东林元老,战略视野尚可,但具体军事非其所长。
朱由检高踞龙椅之上,目光在这几位“千奇百怪”的人选身上扫来扫去,心里暗自嘀咕:“行!还真就是你们几个老面孔。” 他咂吧咂吧嘴,也懒得多废话,直接对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很快,几名内侍便将一份份墨迹未干的试卷分发到了五人手中。
“都听着,”朱由检的声音不大,“想去兵部替朕分忧,可以。考考呗。题目是朕亲自拟的。规矩就两条:一,不得作弊;二,不得泛泛空谈,给朕来点实在的。格式文体,朕不拘着你们。一个时辰后,停笔交卷。”
说完,他便靠在椅背上,半眯着眼睛,像是假寐,实则观察着底下几人的反应。殿内顿时只剩下纸张展开的窸窣声,以及几人看到考题后,那瞬间变得精彩万分的神色。
“建奴扣关宁远告急,宣大防线被突破,如何应对?需要多少兵马,粮草几何,行军路线如何安排?”
“一万新兵,如何操练?(不得参考纪效新书)”
“倭寇时常袭扰,如何布防,再哪里布防?需要多少钱粮,多少兵马?如有其他方案,详细写出前因后果。”
殿内一时落针可闻,五人反应各异:
侯恂看到第一题“建奴扣关…”,眉头紧锁,深吸一口气。他略作沉思,便提笔疾书,思路宏大而具战略性:“臣以为,建奴若双线来犯,必以辽西为主,宣大为策应。应对之策,首在‘固本’与‘击虚’。宁远-锦州一线,当深沟高垒,凭红夷大炮固守,挫其锐气;同时,急令山西、大同镇精锐,并抽调延绥、固原劲旅,汇合京营,组成一支至少五万人的机动精锐,由一威望素着之大臣督师,直扑宣大突破口,围歼入塞之敌,或迫其回援…”
他在兵马钱粮上估算得极为庞大:“…需调集兵马总计约十五万,粮秣至少需备足八十万石,饷银一百五十万两…”行军路线、后勤保障也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运算帷幄的架势。这是他作为前任督师和户部尚书的底气。
然而,其方案过于理想化,依赖于“抽调劲旅”、“威望大臣”等不确定因素,且耗费巨大,对于第二、三题,则只是泛泛而谈“精选壮勇,严明纪律”、“沿海设烽堠,练乡兵”,缺乏细节。
路振飞是五人中最沉稳的。他仔细看了三题,先选择了自己最有把握的第三题“倭寇袭扰”入手。
他的回答极其务实,充满细节:“…倭寇惯犯之处,无非苏松至浙闽沿海。布防非需处处设重兵,而当重点守御崇明、吴淞、金山、海盐、宁波、温州等要害口岸及漕运节点。每处驻精兵一千五百至两千,配以快船二十艘,烽燧台需增修,遇警昼烟夜火…”
“…计需增兵约一万二千,岁增饷银十八万两,修船、筑台费另需五万两。关键在于整合两地水师,统一号令,严禁地方豪绅与倭寇暗通…”
对于第一题,他态度谨慎,认为情况未明难以精确判断,但强调“宣大之失,必先稳固内线,防其流窜畿南,再图恢复”,显得老成持重。第二题练兵,他提出了“分科教习,先练胆,再练技,厚饷严纪”的原则,但缺乏系统方法。
张溥看着考题,额头微微见汗。他擅长的是宏大的道德文章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运作,何时具体思考过需要多少石粮草、在哪里布防?
他的答卷充满了慷慨激昂的论调:“…建奴犯境,乃逆天悖理!陛下当悬忠义之赏,激将士之心!天下勤王之师必云集响应…”、“练兵之要,在忠君爱国,士气昂然,则万人可挡十万…” 、“倭寇之患,根源在于海禁不严,吏治不清…”
通篇都是正确的空话、大话,引经据典,道德感召力十足,但对于“多少兵马粮草”、“如何行军布防”等具体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以“仰赖陛下神武、将士用命”等虚言搪塞。这是典型的清流作风。
吴梅村对着考卷,面色发白,手中的笔似乎有千斤重。他或许能写下“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世诗句,但让他规划一场真实的战争?
他的答卷字迹优美,辞藻华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慨和对古代名将的追慕,但具体策略则混乱而缺乏可操作性,甚至不自觉地将诗词的想象代入现实谋略之中,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他是纯粹被派系推到这个位置的文人,面对实务,立刻露怯。
徐石麒的答卷如同在写判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充满了法吏的刻板:“…按《大明律》、《问刑条例》,临敌畏缩者斩!粮草克扣者斩!…当务之急,乃明确各官职责,划定防区,有功则赏,有过必罚,则军心自定…”
他将军事问题完全简化成了司法和吏治问题,对于复杂的战术、后勤问题,只是反复强调“依法办事”、“厘清责任”。对于需要多少兵马钱粮,他的答案是“请敕令户部、兵部依制核拨”,等于没答。
“赵信惶恐而决绝,孙昌祚激奋而外露,李振彪固执而务实……
嗯,虽出身低微,倒也与周遇吉、曹变蛟那般踏实肯干的将领颇有几分神似,是可塑之才。”
然而,吴大有那嘶声力竭的表忠、那恨不得立刻肝脑涂地的狂热眼神,却让他心头升起一丝隐隐的不安。
“此人忠勇或许不假,但这股劲头……是否太过酷烈偏激?近乎狂悖!驾驭得好,是一把锋利的快刀;若驾驭不当,恐反伤其身,甚至酿出难以预料的祸事。”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放心,当即扬声道:“王承恩!”
“奴婢在。”
“去,即刻将荆巡抚再给朕叫回来。就说朕还有事交代。”
“是。”
不多时,荆本澈去而复返,脸上带着些许疑惑,恭敬行礼:“陛下召臣回来,不知还有何旨意?”
朱由检示意他近前,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澄源啊,方才那四人……朕再思量,其他几人倒也罢了。唯独那个吴大有……你观此人如何?朕总觉得,他……他好像过于……嗯,过于激切了些?那股劲头,近乎狂热。你久在地方,观人察色当比朕更精准,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荆本澈闻言,略作沉吟,眉头也微微蹙起。他回想起吴大有在殿前那番“死战”、“自刎”的激烈言辞,以及那双因极度亢奋而布满血丝的眼睛。
缓缓点头:“陛下明鉴。吴指挥使……确非常人。其忠勇赤诚,天地可鉴,然其性情……刚烈偏激,犹如绷紧之弓弦,臣观其言行,似有……似有求死以证忠心之倾向,而非全然为求胜而练兵。此种心性,统御寻常士卒,恐确易失之严苛,不近人情。若驾驭失当,非士卒怨懑离心,即其自身易折。”
朱由检得到荆本澈的认同,眉头锁得更紧:“正是此理!孙传庭练兵之严,朕是知道的,但那严中有法,有度,更有抚恤。朕看这吴大有,那股狠劲怕是十个孙伯雅都比不上!练兵不是榨油,岂能只知鞭挞,不懂怀柔?赏罚分明,恩威并济,方是长久之道。朕将他放在应天府这要害之地,实是放心不下。”
“澄源,你身为巡抚,总督军政,替朕多看顾着他些。务必时时提点,压着他些性子,万不可让他因苛责过甚而酿出兵变或是无故折损了兵力。告诉他,朕要的是一支能战、善战、听他号令的活军,不是一群被他逼到绝境的怨卒,更不是他表露个人忠烈的祭品!此事,朕就交给你了。”
荆本澈神色一凛,深深揖道:“陛下所虑极是,臣明白了。臣必时常督察训诫,导之以理,晓之以利害,务使吴指挥使明白陛下爱兵如子、张弛有度之深意。断不使其因狂热偏激而误了陛下的大事。”
“嗯,你去吧。凡事,多费心。”朱由检挥了挥手,心中那丝不安稍减,但并未完全散去。“等等吧......这里比那北方更难.......更复杂。”
荆本澈一日之内从七品知县骤擢为正二品应天巡抚,总制南直隶十府军政;赵信、孙昌祚等四个名不见经传的底层武官更是如同坐了火箭般直升卫指挥使!
这“一抚四将”的惊天人事任命,瞬间在南京朝堂和市井民间传开了。
朝堂之上。惊愕,难以置信。多少官员熬资格、走门路、耗资财,一辈子也未必能爬到四品。
一个知县,竟能一步登天,位列封疆?那几个武官,更是连许多兵部堂官都未曾听闻过的微末之辈,何德何能执掌一卫兵权?
旨意传出之初,无数人以为这是讹传,或是中书舍人誊抄出了天大的谬误。
待确认无误后,便是巨大的非议与激烈的反对。科道言官们如同被捅了的马蜂窝,大量奏疏涌向通政司,再堆积到内阁和皇帝的御案上。
“臣闻祖宗之法,选官授职,必有资序。今荆本澈以县令超擢巡抚,实开幸进之门,坏朝廷铨选之大法,伏乞陛下收回成命!”
“赵信、吴大有等,皆斗筲小吏,未尝闻有赫赫战功、经纬之才,陛下拔之于卒伍,授之以重兵,视国家名器如儿戏乎?臣恐将士寒心,天下哂笑!”
更有奏疏直指核心:“陛下锐意革新,然所用之人,非阉党之余孽,即粗鄙之武夫,或骤进之幸臣。长此以往,清流解体,正人裹足,朝堂之上,尽成陛下私人之庭苑矣!”
许多原本中立的官员也暗自摇头,认为皇帝此举过于操切儿戏,近乎赌博。南直隶官场更是暗流涌动,诸多利益攸关者心中惶惶不安,不知这新上任的巡抚和指挥使,会带来怎样的风暴。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
“听说了吗?丹徒县的荆青天,一步登天,做了应天巡抚了!”有百姓为熟悉的“父母官”高升而感到与有荣焉,甚至觉得青天大老爷做了大官,或许能带来更好的日子。
“啧啧,真是祖坟冒青烟了!那赵千户,前些时日还在江边巡防,这一转眼,就是正三品的指挥使大人了?这世道,真是说不准呐!”
也有谙熟世情的老人摇头叹息:“福兮祸之所伏啊。爬得高,摔得重。那几位新贵人,屁股下的位子可是烧红的烙铁,多少人盯着呢?没点真本事和硬后台,怕是……唉。”
更有那等善于编派的说书人,已经开始将此事加工成段子,什么“真龙天子慧眼识英雄”、“微时君臣风云际会”的故事雏形已悄然在坊间流传,为这桩事件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垂手侍立,将市井坊间、朝堂上下对于此番破格提拔的种种惊疑、非议、乃至攻讦之词,择其要点,一一禀报。
御案后的朱由检静静听着,脸上非但没有怒意,反而嘴角微微上扬,最终化为一声轻哂:“呵呵。”
他随手将李若琏呈上的密报丢在一边,语气里带着一种经历过更大风浪后的不以为意,甚至几分调侃:“就这?朕还以为能有什么新鲜说辞。无非是些‘幸进’、‘坏法度’的老调重弹。”
他站起身,踱了两步,像是想起了什么极为“得意”的往事,对着李若琏,也像是自言自语道:“切,这点动静算得了什么?朕当年可是金口一开,直接将整个河南之地、百万生民交给了李岩那对‘流寇夫妇’!相比之下,擢升一个知县、几个武官,这点非议,简直如同蚊蚋嗡嗡,无足挂齿,无足挂齿!”
“不过……说句实在话,”他顿了顿,似在比较,“相比于当年在京师,眼下这应天府,还真是……难搞。”
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语气甚至有点“怀念”起当初在北方的“简单粗暴”:“当年朕在乾清宫重用孙传庭、破格提拔李岩的时候,跳出来反对的,满朝文武里,也就是黄道周、刘宗周那几位老先生。他们是真讲究祖宗法度、秉持儒家道统,觉得朕做得不对,就梗着脖子出来死谏,道理掰扯得明明白白。虽然朕听着头疼,但至少,堂堂正正。”
他的目光扫过窗外,仿佛能看见那秦淮河畔无数的亭台楼阁和其中涌动的人心:“可现在呢?呵呵,那两位老先生如今不怎么说朕了。反倒是这江南之地,朕不过是用了几个他们看不上的‘微末之人’,动了些他们的奶酪,你瞧瞧,这帮士绅官员、清流言官,反应之大,如同被抢了压岁钱的孩童,在那里嗷嗷叫!奏疏雪片似的飞来,市井流言蜚语不断,背后各种小动作怕是更不会少。”
他哼了一声,带着看透一切的讥诮:“说到底,无非是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断了些人的财路官路,便再也顾不得什么斯文体统,使出浑身解数来跟朕闹腾。这江南的水啊,深得很,也浑得很。”
李若琏垂首听着,心中了然。陛下这是将南北反对势力的不同本质看得透彻——北方或许更有原则之争的影子,而南方则更多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且手段更为绵密难防。
朱由检对那些江南士林鼓噪的琐碎非议,压根没往心里去,只当是聒噪的屁话,放了也就完了。但另一件紧要之事,却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自他迁都南京以来,便将心腹重臣、兵部尚书王洽,以及那位能打能扛的兵部右侍郎孙传庭,都留在了北直隶,替他看守北大门,震慑宵小。如此一来,南京的兵部衙门顿时空了大半,全靠那位勤勤恳恳的兵部左侍郎卢象升一人苦苦支撑——他是以左侍郎的官职,干着右侍郎的活儿,同时还承担着尚书的所有职责,忙得焦头烂额。
南京城里的那帮江南大佬们,一双双眼睛早就死死盯住了兵部空出来的那几个显赫位置。今日联名保举这个,明日集体推荐那个,奏疏送了一堆,翻来覆去,却总是那几个熟悉的名字,打着“众望所归”的旗号,行那派系分肥之实。
朱由检被他们吵得心烦,同时也想看看这帮被吹上天的“大才”究竟有几斤几两。于是,他干脆下旨,将那几个被推荐得最起劲的核心人物,一股脑儿全召进了宫。
当下,乾清宫殿内站着的几人,堪称奇景:
南京吏部尚书徐石麒 - 司法、铨选专家,不知兵。
翰林院编修吴伟业 - 名动天下的大诗人,复社干将,纯粹文人。
南京兵部右侍郎路振飞 - 几人中唯一有实际地方军事经验的能臣。
白身张溥 - 复社创始人,无官无职,却拥有巨大的民间声望和影响力。
南京户部尚书侯恂 - 东林元老,战略视野尚可,但具体军事非其所长。
朱由检高踞龙椅之上,目光在这几位“千奇百怪”的人选身上扫来扫去,心里暗自嘀咕:“行!还真就是你们几个老面孔。” 他咂吧咂吧嘴,也懒得多废话,直接对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很快,几名内侍便将一份份墨迹未干的试卷分发到了五人手中。
“都听着,”朱由检的声音不大,“想去兵部替朕分忧,可以。考考呗。题目是朕亲自拟的。规矩就两条:一,不得作弊;二,不得泛泛空谈,给朕来点实在的。格式文体,朕不拘着你们。一个时辰后,停笔交卷。”
说完,他便靠在椅背上,半眯着眼睛,像是假寐,实则观察着底下几人的反应。殿内顿时只剩下纸张展开的窸窣声,以及几人看到考题后,那瞬间变得精彩万分的神色。
“建奴扣关宁远告急,宣大防线被突破,如何应对?需要多少兵马,粮草几何,行军路线如何安排?”
“一万新兵,如何操练?(不得参考纪效新书)”
“倭寇时常袭扰,如何布防,再哪里布防?需要多少钱粮,多少兵马?如有其他方案,详细写出前因后果。”
殿内一时落针可闻,五人反应各异:
侯恂看到第一题“建奴扣关…”,眉头紧锁,深吸一口气。他略作沉思,便提笔疾书,思路宏大而具战略性:“臣以为,建奴若双线来犯,必以辽西为主,宣大为策应。应对之策,首在‘固本’与‘击虚’。宁远-锦州一线,当深沟高垒,凭红夷大炮固守,挫其锐气;同时,急令山西、大同镇精锐,并抽调延绥、固原劲旅,汇合京营,组成一支至少五万人的机动精锐,由一威望素着之大臣督师,直扑宣大突破口,围歼入塞之敌,或迫其回援…”
他在兵马钱粮上估算得极为庞大:“…需调集兵马总计约十五万,粮秣至少需备足八十万石,饷银一百五十万两…”行军路线、后勤保障也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运算帷幄的架势。这是他作为前任督师和户部尚书的底气。
然而,其方案过于理想化,依赖于“抽调劲旅”、“威望大臣”等不确定因素,且耗费巨大,对于第二、三题,则只是泛泛而谈“精选壮勇,严明纪律”、“沿海设烽堠,练乡兵”,缺乏细节。
路振飞是五人中最沉稳的。他仔细看了三题,先选择了自己最有把握的第三题“倭寇袭扰”入手。
他的回答极其务实,充满细节:“…倭寇惯犯之处,无非苏松至浙闽沿海。布防非需处处设重兵,而当重点守御崇明、吴淞、金山、海盐、宁波、温州等要害口岸及漕运节点。每处驻精兵一千五百至两千,配以快船二十艘,烽燧台需增修,遇警昼烟夜火…”
“…计需增兵约一万二千,岁增饷银十八万两,修船、筑台费另需五万两。关键在于整合两地水师,统一号令,严禁地方豪绅与倭寇暗通…”
对于第一题,他态度谨慎,认为情况未明难以精确判断,但强调“宣大之失,必先稳固内线,防其流窜畿南,再图恢复”,显得老成持重。第二题练兵,他提出了“分科教习,先练胆,再练技,厚饷严纪”的原则,但缺乏系统方法。
张溥看着考题,额头微微见汗。他擅长的是宏大的道德文章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运作,何时具体思考过需要多少石粮草、在哪里布防?
他的答卷充满了慷慨激昂的论调:“…建奴犯境,乃逆天悖理!陛下当悬忠义之赏,激将士之心!天下勤王之师必云集响应…”、“练兵之要,在忠君爱国,士气昂然,则万人可挡十万…” 、“倭寇之患,根源在于海禁不严,吏治不清…”
通篇都是正确的空话、大话,引经据典,道德感召力十足,但对于“多少兵马粮草”、“如何行军布防”等具体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以“仰赖陛下神武、将士用命”等虚言搪塞。这是典型的清流作风。
吴梅村对着考卷,面色发白,手中的笔似乎有千斤重。他或许能写下“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世诗句,但让他规划一场真实的战争?
他的答卷字迹优美,辞藻华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慨和对古代名将的追慕,但具体策略则混乱而缺乏可操作性,甚至不自觉地将诗词的想象代入现实谋略之中,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他是纯粹被派系推到这个位置的文人,面对实务,立刻露怯。
徐石麒的答卷如同在写判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充满了法吏的刻板:“…按《大明律》、《问刑条例》,临敌畏缩者斩!粮草克扣者斩!…当务之急,乃明确各官职责,划定防区,有功则赏,有过必罚,则军心自定…”
他将军事问题完全简化成了司法和吏治问题,对于复杂的战术、后勤问题,只是反复强调“依法办事”、“厘清责任”。对于需要多少兵马钱粮,他的答案是“请敕令户部、兵部依制核拨”,等于没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