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人的炮管与枪械确属精良,其铸造之技堪称鬼斧神工。
然其火药之配比粗劣,杂质颇多,实难匹配这般坚利铳炮,犹如骏马配了破鞍,徒损其威,诚为可惜——此乃工部尚书孙元化在仔细勘验了英夷火器后,捻须沉吟良久,最终得出的论断。
这位素来重视西学、深谙火器之道的孙部堂,绝非空发议论之辈。
他旋即召集麾下精于格物的匠作官吏、巧手大匠,并延请了数位来自澳门、略通欧罗巴技法的炮师,于南京城外龙江船厂附近辟出一处戒备森严的新工坊,专司此项攻坚。
“夷人所长,在于器物质坚貌精;吾华夏所优,在于火药配伍之精微、运用之巧妙。”
孙元化对汇聚一堂的众人言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正其时也!吾等不仅要研制出更烈、更稳、更能催发此等精良火器全部威能的顶级火药,更要据此造出与之完美契合的新式炮弹与铳子!”
在他的构思下,更宏大的蓝图随之展开:基于对英格兰长管炮与西班牙轻型炮的深入研究,融合大明自身的军工经验,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升级计划应运而生——“弗朗机2.0”、“破虏炮2.0”、“虎蹲炮2.0”!
这些新锐火器不仅追求射程更远、炮管寿命更长,更在弹道上求稳,在弹种上求新。
尤其是子母弹的设计,力求更加精巧致命,兼顾杀伤与破障。同时,孙元化格外强调:“须在保证甚至提升威力的前提下,竭力减轻整体重量,使之更利野战机动!”
消息奏报至御前,朱由检闻之大喜,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技术突破。
他当即挥朱批,对孙元化表示全力支持:“元化放手为之!此乃强军要务,毋须顾虑银钱、人手!”
他特意从内帑划拨了一笔数额可观的特殊经费,谕令孙元化不必等待火药配方完全定型,即可先行选址筹建数座专业化的炮弹工坊与弹药工坊,一旦实验完成,新配方确认,立刻就能转入规模化生产,以期最快形成战力。
至于各类“2.0”大炮的制造,则相对简便。南京原有的军器局、兵仗局工匠基础雄厚,生产线稍加改进,调整模具与工艺流程,便能承接制造任务,无需另起炉灶,可省却大量时间。
在英国匠师主持的造船厂投入运营的数年间,虽因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建造一艘标准四级战舰需耗时近八载,然于一、二级战舰的营造,速度却颇为可观。
数年来,船台之上龙骨相继铺设,巨舰轮廓渐次成型,已陆续有近十艘一二级巨舰下水。虽其排水量与吨位大致与大明福船相当,然其侧舷密布的炮位数量与整体设计之专为海战,却远非福船所能及。
眼见此景,朱由检不再静待四级战舰那漫长的周期。他深知时间紧迫,技术移植刻不容缓。遂果断下旨,将最先竣工、性能最为稳定的五艘二级战舰,悉数拨付予浙江巡抚路振飞。
“此五舰交付于卿,”旨意中明确谕示,“着即招募浙闽巧匠,汇集船工良吏,详加拆解测量,务必深究其龙骨结构、肋材布置、帆索设计及炮位布局之奥妙。朕要的不是一两艘仿品,而是要尔等尽速吃透其中关窍,建立仿制之范,使我国人能自造此等利舰!”
与此同时,另外五艘同级战舰也被调拨至闽粤总督洪承畴麾下。皇帝给予的指令同样清晰而急迫:“着洪承畴遴选粤地、闽县精通造船之匠户,与路振飞处同步仿制。
两地需互通有无,比较优劣,竞相攻坚。务求最短时日,掌其核心技法,开我大明自建西式巨舰之先河!”
旨意一下,浙江与闽粤两地立时闻风而动。
路振飞与洪承畴皆知此事关系海防长远,丝毫不敢怠慢,纷纷张贴榜文,重金征募民间巧匠,调集官办船厂菁英,围绕着那五艘犹如庞然巨兽般的二级战舰,开始了日夜不辍的测绘、研究与仿制工作。帝国的海疆,期待着一场源自技术追赶的深刻变革。
新马政推行的这几年,已初现可喜气象。杨廷凯与李牧二人确是实心任事之才,未负朱由检破格擢拔之恩。
无论是矫健善驰的战马、体态匀称的骑乘马,抑或是筋骨强健、力大耐劳的挽马,其育种与驯养皆依循章法,进展颇为顺遂。眼见一批批驹马于新辟的草场上茁壮成长,毛色光亮,嘶鸣声健,实为近年来军政中难得的亮点。
然其成效愈显,瓶颈亦随之而来。这一日,杨廷凯与李牧联名上奏,言语恳切之余,亦透露出几分焦急:现今之困,非人谋不臧,实在地狭场蹙。现有之马场,纵使精心调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亦难以容纳更多马匹。
更遑论进一步扩大优良种马的繁育规模。奏疏之中,二人详陈现有马场已近饱和,恳请陛下能再于北直隶境内,择那水草丰美、地势合宜之处,酌情增划数处场地,以解燃眉之急,俾使马政大业得以舒展拳脚。
朱由检览奏,沉吟不语。目光却不由得瞥向案头另一份关于旧太仆寺冗员处置的奏报。
他心知,北直隶境内,原本遍布前朝太仆寺辖下的养马场、草场,其地广袤,却多遭侵夺或荒废。若能将这些本属于官家的土地清理、回收,转用于新马政,岂非两全其美?
既不必新辟民田,引发纠葛,又能使荒废的国资得以利用,正是重启这些昔日养马之地的最佳契机。
他当即批示:“准卿所奏。着即会同户部、工部及顺天府,详查北直隶旧太仆寺所属废弃草场、马场,堪用者尽速勘界接收,拨付新马政之用。务须厘清产权,祛除积弊,使国地不为豪强所踞,专供育马之需。”
此旨一下,杨、李二人顿感振奋。这意味着他们可获得大量现成的、本就适宜牧马的土地资源,新马政的规模有望迅速扩大,陛下支持新政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好消息固然不少,但坏消息也绝非没有,只是朱由检——或者说,占据了他身躯的那个现代灵魂——选择性地忽略了它们。
在他那套近乎现代项目管理的思维里,他更关注“关键路径”上的进展,至于那些暂时不影响核心目标、或是他暂时无力改变的顽疾,他便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鸵鸟政策”。
最典型的便是南方官员大规模、长时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整整一年了,相当数量的南方籍官员,尤其是那些出身江南士族、家资巨万的,几乎处于半旷工状态。
点卯应个景,衙门里枯坐一日,甚或干脆托辞不出,对朝廷政令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
其姿态之鲜明,仿佛在说:这官位嘛,不过是吾等读书人的一项风雅爱好,做与不做,全看心情。陛下您那点俸禄?呵,还不够吾等一日茶资。
这种无声的对抗,根源复杂,牵涉利益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朱由检心知肚明,在彻底掌控军权、稳固财政之前,贸然去捅这个马蜂窝,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于是,他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这些人不明目张胆地举旗造反,他便暂时由得他们去“磨洋工”。
更令他“名声在外”的,是他对言官空前的宽容。自崇祯三年以来,除了两年前那两位自己情绪激动撞柱子身亡的(在他看来纯属意外工伤),他确实未曾因言罪人,甚至未曾下令廷杖过任何一位言官、给事中或御史。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观:骂皇帝,在崇祯朝,几乎成了一项毫无风险的“传统艺能”。
奏疏之中,指着鼻子痛斥他“刚愎自用”、“倒行逆施”、“亲小人远贤臣”都算是温和的,更有甚者,引经据典,将他比作历史上的昏聩暴君,言辞之激烈,足以让任何一个传统帝王勃然变色,下令将其拖出午门。
然而,朱由检的反应却让所有习惯了死谏、盼着挨板子以博取清名的言官们,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他对此的耐受度极高,内心甚至毫无波澜。那些堆积如山的骂人奏疏,在他眼中,无异于网络视频上飘过的“弹幕”。他的处理方式也极具现代特色:看见了,知道了,然后—— “关闭弹幕”。
你们骂你们的,我干我的。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行新政,提拔他认为该提拔的人,处理他认为该处理的事。
这种近乎“免疫”的态度,反而让那些以死谏为荣的言官们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无所适从,继而……骂得更加起劲,试图突破皇帝的“心理防线”。
盛京,
皇太极近来颇感心烦意乱。去年跨海东征,掳掠了十数万倭人并无数钱粮布匹,这桩无本万利的“买卖”曾让他龙颜大悦,意气风发。
正摩拳擦掌,准备今年再接再厉,将这门“生意”做大做强,彻底榨干倭国的价值之际,却从天边传来了一个十足的噩耗——
他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那群唯利是图的荷兰佬,竟被南边的死对头朱由检给连根拔了!消息传来,皇太极愣在当场,第一个念头竟是:那朕许给荷兰人、拥有九十九年自治权的港口,现在算谁的?
旋即,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涌上心头:罢了,港口归谁已不重要,反正荷兰人再也不会来了。这片海,如今是朱由检说了算。
那个他当初忍着割肉之痛让渡出去的港口,瞬间失去了所有意义,成了一块孤悬海外的无用之地。
但这带来的连锁反应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皇太极猛然惊觉:不和荷兰人做生意,他还能和谁做?
东边的朝鲜?自崇祯八年以来,这昔日还算恭顺的朝鲜死心塌地抱紧了明朝的大腿,简直比亲儿子还孝顺。
如今连海防都全权交给明军水师打理,面对大清使臣,那是一副“你这建州来的蛮夷酋长莫要挨老子,咱们不熟”的高冷姿态,贸易大门关得比铁桶还严实。
西边的倭国?更是想都别想。过去几年,他皇太极的威名(或者说凶名)是靠着把九州岛抢掠得近乎十室九空、几乎快成无人区建立起来的。
幸存的倭人对他恨之入骨,岂会再与他互通有无?不断绝往来已是万幸。
更让皇太极胸闷的是,去年他动静搞得太大,劫掠倭国京都、扬威海上的“丰功伟绩”已然传遍四方,可谓亚洲人尽皆知,其“威名”甚至随着商船飘过了大洋,隐隐有横跨欧亚大陆之势。
这名声是打出去了,凶悍暴戾的形象也立起来了,可副作用是——周边但凡有点实力的势力,无不将他视为瘟神,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谁还愿与这等“煞星”正常做生意?
此刻的皇太极,手握去年抢来的巨额财富,却仿佛抱着一堆无法花出去的金山银山,环顾四野,竟找不到一个可靠的贸易伙伴。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与战略困局,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既然东边的海路暂时被堵死,名声也臭不可闻,皇太极那枭雄的目光便再次投向了广袤的西边。
他忆起崇祯十二年时,派多尔衮和豪格西进。那帮罗刹鬼,看着人高马大,打起仗来却似乎远不如传闻中凶悍。
“对!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坚定,
“朱由检能断我海路,难道还能把手伸到这万里之外的极北苦寒之地不成?那个什么沙俄,听着名头唬人,实则山高皇帝远,派来的尽是些散兵游勇,正好捏一捏这个软柿子!”
于是,在远东受挫的满洲雄主,毫不犹豫地再次将贪婪的目光和复仇的欲望投向了那个看上去很好欺负、而根据有限的经验判断也确实似乎很好欺负的北方邻居。
一项新的、以劫掠为主的西征计划,迅速在盛京的宫殿中酝酿成型。
他旨意一下,各路贝勒、旗主开始集结麾下耐寒善战的部队,检查弓马,备足粮草,目标直指北方冰雪覆盖之地,意图从沙俄探险队和薄弱的前哨站身上,撕下肥肉,以弥补海上贸易断绝的损失。
然其火药之配比粗劣,杂质颇多,实难匹配这般坚利铳炮,犹如骏马配了破鞍,徒损其威,诚为可惜——此乃工部尚书孙元化在仔细勘验了英夷火器后,捻须沉吟良久,最终得出的论断。
这位素来重视西学、深谙火器之道的孙部堂,绝非空发议论之辈。
他旋即召集麾下精于格物的匠作官吏、巧手大匠,并延请了数位来自澳门、略通欧罗巴技法的炮师,于南京城外龙江船厂附近辟出一处戒备森严的新工坊,专司此项攻坚。
“夷人所长,在于器物质坚貌精;吾华夏所优,在于火药配伍之精微、运用之巧妙。”
孙元化对汇聚一堂的众人言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正其时也!吾等不仅要研制出更烈、更稳、更能催发此等精良火器全部威能的顶级火药,更要据此造出与之完美契合的新式炮弹与铳子!”
在他的构思下,更宏大的蓝图随之展开:基于对英格兰长管炮与西班牙轻型炮的深入研究,融合大明自身的军工经验,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升级计划应运而生——“弗朗机2.0”、“破虏炮2.0”、“虎蹲炮2.0”!
这些新锐火器不仅追求射程更远、炮管寿命更长,更在弹道上求稳,在弹种上求新。
尤其是子母弹的设计,力求更加精巧致命,兼顾杀伤与破障。同时,孙元化格外强调:“须在保证甚至提升威力的前提下,竭力减轻整体重量,使之更利野战机动!”
消息奏报至御前,朱由检闻之大喜,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技术突破。
他当即挥朱批,对孙元化表示全力支持:“元化放手为之!此乃强军要务,毋须顾虑银钱、人手!”
他特意从内帑划拨了一笔数额可观的特殊经费,谕令孙元化不必等待火药配方完全定型,即可先行选址筹建数座专业化的炮弹工坊与弹药工坊,一旦实验完成,新配方确认,立刻就能转入规模化生产,以期最快形成战力。
至于各类“2.0”大炮的制造,则相对简便。南京原有的军器局、兵仗局工匠基础雄厚,生产线稍加改进,调整模具与工艺流程,便能承接制造任务,无需另起炉灶,可省却大量时间。
在英国匠师主持的造船厂投入运营的数年间,虽因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建造一艘标准四级战舰需耗时近八载,然于一、二级战舰的营造,速度却颇为可观。
数年来,船台之上龙骨相继铺设,巨舰轮廓渐次成型,已陆续有近十艘一二级巨舰下水。虽其排水量与吨位大致与大明福船相当,然其侧舷密布的炮位数量与整体设计之专为海战,却远非福船所能及。
眼见此景,朱由检不再静待四级战舰那漫长的周期。他深知时间紧迫,技术移植刻不容缓。遂果断下旨,将最先竣工、性能最为稳定的五艘二级战舰,悉数拨付予浙江巡抚路振飞。
“此五舰交付于卿,”旨意中明确谕示,“着即招募浙闽巧匠,汇集船工良吏,详加拆解测量,务必深究其龙骨结构、肋材布置、帆索设计及炮位布局之奥妙。朕要的不是一两艘仿品,而是要尔等尽速吃透其中关窍,建立仿制之范,使我国人能自造此等利舰!”
与此同时,另外五艘同级战舰也被调拨至闽粤总督洪承畴麾下。皇帝给予的指令同样清晰而急迫:“着洪承畴遴选粤地、闽县精通造船之匠户,与路振飞处同步仿制。
两地需互通有无,比较优劣,竞相攻坚。务求最短时日,掌其核心技法,开我大明自建西式巨舰之先河!”
旨意一下,浙江与闽粤两地立时闻风而动。
路振飞与洪承畴皆知此事关系海防长远,丝毫不敢怠慢,纷纷张贴榜文,重金征募民间巧匠,调集官办船厂菁英,围绕着那五艘犹如庞然巨兽般的二级战舰,开始了日夜不辍的测绘、研究与仿制工作。帝国的海疆,期待着一场源自技术追赶的深刻变革。
新马政推行的这几年,已初现可喜气象。杨廷凯与李牧二人确是实心任事之才,未负朱由检破格擢拔之恩。
无论是矫健善驰的战马、体态匀称的骑乘马,抑或是筋骨强健、力大耐劳的挽马,其育种与驯养皆依循章法,进展颇为顺遂。眼见一批批驹马于新辟的草场上茁壮成长,毛色光亮,嘶鸣声健,实为近年来军政中难得的亮点。
然其成效愈显,瓶颈亦随之而来。这一日,杨廷凯与李牧联名上奏,言语恳切之余,亦透露出几分焦急:现今之困,非人谋不臧,实在地狭场蹙。现有之马场,纵使精心调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亦难以容纳更多马匹。
更遑论进一步扩大优良种马的繁育规模。奏疏之中,二人详陈现有马场已近饱和,恳请陛下能再于北直隶境内,择那水草丰美、地势合宜之处,酌情增划数处场地,以解燃眉之急,俾使马政大业得以舒展拳脚。
朱由检览奏,沉吟不语。目光却不由得瞥向案头另一份关于旧太仆寺冗员处置的奏报。
他心知,北直隶境内,原本遍布前朝太仆寺辖下的养马场、草场,其地广袤,却多遭侵夺或荒废。若能将这些本属于官家的土地清理、回收,转用于新马政,岂非两全其美?
既不必新辟民田,引发纠葛,又能使荒废的国资得以利用,正是重启这些昔日养马之地的最佳契机。
他当即批示:“准卿所奏。着即会同户部、工部及顺天府,详查北直隶旧太仆寺所属废弃草场、马场,堪用者尽速勘界接收,拨付新马政之用。务须厘清产权,祛除积弊,使国地不为豪强所踞,专供育马之需。”
此旨一下,杨、李二人顿感振奋。这意味着他们可获得大量现成的、本就适宜牧马的土地资源,新马政的规模有望迅速扩大,陛下支持新政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好消息固然不少,但坏消息也绝非没有,只是朱由检——或者说,占据了他身躯的那个现代灵魂——选择性地忽略了它们。
在他那套近乎现代项目管理的思维里,他更关注“关键路径”上的进展,至于那些暂时不影响核心目标、或是他暂时无力改变的顽疾,他便采取了某种意义上的“鸵鸟政策”。
最典型的便是南方官员大规模、长时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整整一年了,相当数量的南方籍官员,尤其是那些出身江南士族、家资巨万的,几乎处于半旷工状态。
点卯应个景,衙门里枯坐一日,甚或干脆托辞不出,对朝廷政令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
其姿态之鲜明,仿佛在说:这官位嘛,不过是吾等读书人的一项风雅爱好,做与不做,全看心情。陛下您那点俸禄?呵,还不够吾等一日茶资。
这种无声的对抗,根源复杂,牵涉利益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朱由检心知肚明,在彻底掌控军权、稳固财政之前,贸然去捅这个马蜂窝,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于是,他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这些人不明目张胆地举旗造反,他便暂时由得他们去“磨洋工”。
更令他“名声在外”的,是他对言官空前的宽容。自崇祯三年以来,除了两年前那两位自己情绪激动撞柱子身亡的(在他看来纯属意外工伤),他确实未曾因言罪人,甚至未曾下令廷杖过任何一位言官、给事中或御史。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观:骂皇帝,在崇祯朝,几乎成了一项毫无风险的“传统艺能”。
奏疏之中,指着鼻子痛斥他“刚愎自用”、“倒行逆施”、“亲小人远贤臣”都算是温和的,更有甚者,引经据典,将他比作历史上的昏聩暴君,言辞之激烈,足以让任何一个传统帝王勃然变色,下令将其拖出午门。
然而,朱由检的反应却让所有习惯了死谏、盼着挨板子以博取清名的言官们,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他对此的耐受度极高,内心甚至毫无波澜。那些堆积如山的骂人奏疏,在他眼中,无异于网络视频上飘过的“弹幕”。他的处理方式也极具现代特色:看见了,知道了,然后—— “关闭弹幕”。
你们骂你们的,我干我的。
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行新政,提拔他认为该提拔的人,处理他认为该处理的事。
这种近乎“免疫”的态度,反而让那些以死谏为荣的言官们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无所适从,继而……骂得更加起劲,试图突破皇帝的“心理防线”。
盛京,
皇太极近来颇感心烦意乱。去年跨海东征,掳掠了十数万倭人并无数钱粮布匹,这桩无本万利的“买卖”曾让他龙颜大悦,意气风发。
正摩拳擦掌,准备今年再接再厉,将这门“生意”做大做强,彻底榨干倭国的价值之际,却从天边传来了一个十足的噩耗——
他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那群唯利是图的荷兰佬,竟被南边的死对头朱由检给连根拔了!消息传来,皇太极愣在当场,第一个念头竟是:那朕许给荷兰人、拥有九十九年自治权的港口,现在算谁的?
旋即,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涌上心头:罢了,港口归谁已不重要,反正荷兰人再也不会来了。这片海,如今是朱由检说了算。
那个他当初忍着割肉之痛让渡出去的港口,瞬间失去了所有意义,成了一块孤悬海外的无用之地。
但这带来的连锁反应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皇太极猛然惊觉:不和荷兰人做生意,他还能和谁做?
东边的朝鲜?自崇祯八年以来,这昔日还算恭顺的朝鲜死心塌地抱紧了明朝的大腿,简直比亲儿子还孝顺。
如今连海防都全权交给明军水师打理,面对大清使臣,那是一副“你这建州来的蛮夷酋长莫要挨老子,咱们不熟”的高冷姿态,贸易大门关得比铁桶还严实。
西边的倭国?更是想都别想。过去几年,他皇太极的威名(或者说凶名)是靠着把九州岛抢掠得近乎十室九空、几乎快成无人区建立起来的。
幸存的倭人对他恨之入骨,岂会再与他互通有无?不断绝往来已是万幸。
更让皇太极胸闷的是,去年他动静搞得太大,劫掠倭国京都、扬威海上的“丰功伟绩”已然传遍四方,可谓亚洲人尽皆知,其“威名”甚至随着商船飘过了大洋,隐隐有横跨欧亚大陆之势。
这名声是打出去了,凶悍暴戾的形象也立起来了,可副作用是——周边但凡有点实力的势力,无不将他视为瘟神,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谁还愿与这等“煞星”正常做生意?
此刻的皇太极,手握去年抢来的巨额财富,却仿佛抱着一堆无法花出去的金山银山,环顾四野,竟找不到一个可靠的贸易伙伴。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与战略困局,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既然东边的海路暂时被堵死,名声也臭不可闻,皇太极那枭雄的目光便再次投向了广袤的西边。
他忆起崇祯十二年时,派多尔衮和豪格西进。那帮罗刹鬼,看着人高马大,打起仗来却似乎远不如传闻中凶悍。
“对!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坚定,
“朱由检能断我海路,难道还能把手伸到这万里之外的极北苦寒之地不成?那个什么沙俄,听着名头唬人,实则山高皇帝远,派来的尽是些散兵游勇,正好捏一捏这个软柿子!”
于是,在远东受挫的满洲雄主,毫不犹豫地再次将贪婪的目光和复仇的欲望投向了那个看上去很好欺负、而根据有限的经验判断也确实似乎很好欺负的北方邻居。
一项新的、以劫掠为主的西征计划,迅速在盛京的宫殿中酝酿成型。
他旨意一下,各路贝勒、旗主开始集结麾下耐寒善战的部队,检查弓马,备足粮草,目标直指北方冰雪覆盖之地,意图从沙俄探险队和薄弱的前哨站身上,撕下肥肉,以弥补海上贸易断绝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