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为何不动用那支由先帝朱由检呕心沥血打造、曾驻扎于北直隶的十万新军精锐?
只因那支军队,早已不复存在了。
自朱由崧登基以来,他非但未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反而成了最大的破坏者。在北直隶这片朱由检曾力图恢复生机、安顿流民、巩固国防的土地上,朱由崧及其统治集团,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疯狂圈地”盛宴。
以皇帝本人为首,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贵紧随其后,上行下效,如蝗虫过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强取豪夺,将先帝当年通过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才艰难收回国有的民田与军屯,在短短数年间,纷纷化为了皇帝、勋贵、宦官以及投靠弘光朝廷的文武官员们的私人庄园和产业!
那些原本依靠这些土地生活、耕战的军户和农民,顷刻间失去了立身之本。他们或被驱离故土,或沦为权贵庄园里的农奴,生活无着,怨声载道。
而那支朱由检与孙传庭耗费十余年心血,试图建立的“屯田养兵、兵农合一”的理想军队,其根基正是这些被疯狂侵吞的军屯土地。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粮食、饷源和兵员补充的根基。
曾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够部分自给自足的精锐之师,就这样被连根拔起。士兵们无田可种,无饷可发,最终只能纷纷逃亡、溃散。那支本应保卫国家的钢铁力量,未曾毁灭于敌手的刀剑,却在自己人的贪婪啃食下,迅速土崩瓦解,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他们如今有了一个更准确,也更令人痛心的名字——流民。这些曾经的国家柱石,如今可能正挣扎在饥饿线上,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子,与朝廷离心离德。
天津港外,罗伯特·肖恩与华莱士·格雷厄姆——两位来自英格兰的军官,站在即将启航的商船跳板前,最后一次回望这片他们倾注了数年心血的土地。
他们准备离开了。这个他们曾试图效忠、并真心想为其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东方帝国,如今已不再需要他们的服务。弘光朝廷早已断绝了粮饷,也断绝了信任。
目光所及,是港口空地上那支仅存的、由他们一手训练出的部队。看着那些面黄肌瘦、装备残破却仍努力保持着队列的士兵,两位军官的心中被巨大的苦涩和无力感所充斥。他们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兵;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已将这支军队视作自己的责任与成就,真心渴望能帮助这个帝国重振武备。
然而,常年的拖欠,甚至停发粮饷,让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徒劳。那支曾经拥有三万人、数百门精良野战炮、操典严格、士气高昂的新式军团,如今在无尽的消耗和忽视下,已萎缩至仅剩五千人和三十门老旧的、缺乏维护的火炮。这可怜的基本盘,还是罗伯特与华莱士不惜自掏腰包,用尽了个人积蓄才勉强维持下来的。
但现在,他们自己也山穷水尽了,士兵们也到了忍耐的极限。
就在两人黯然神伤,终于下定决心,转身踏上跳板的那一刻,一匹快马疾驰而至,一名信使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北方那个大清政权的皇帝皇太极,正亲率大军,突破边关,朝着北京城猛扑而来!
华莱士·格雷厄姆猛地停下脚步,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始仔细地、庄重地整理着自己那件虽旧却笔挺的军装上衣。他转向罗伯特,眼神中之前的去意已荡然无存。
“罗伯特,你走吧。我要留下来。”
说完,他毅然走下了跳板。
罗伯特·肖恩看着同伴的背影,先是愕然,随即脸上露出一丝复杂而又了然的笑意。他没有丝毫犹豫,也转身走了下来,与华莱士并肩站立。
“得了吧,华莱士。”他拍了拍老友的肩膀,语气轻松,“你既然决定留下找死,那我怎么能独自回去?那我后半辈子还怎么喝得下啤酒?”他顿了顿,望向北京城的方向,笑容变得有些感伤,“至少,那位陛下的妻子和女儿还困在北京城里。我想……我们总得为他做点什么。报答他给予我们的一切。”
华莱士看向他,重重地点了点头,紧绷的脸上也终于有了一丝笑意:“是啊,是那位陛下给了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无与伦比的舞台。”他似乎在回忆着什么,然后带着一种奇特的、混合着自豪与决绝的语气问道:“这个帝国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我好像听那些文官说过……”
罗伯特皱着眉头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用一种尝试性的、却异常清晰的汉语发音,笑着说了出来:“士为知己者死。”
他重复了一遍,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哈哈…我觉得现在,我大概就是他们眼中的‘士’了,而不是什么只会打炮的‘洋和尚’或雇佣兵。”
两位异国的军官相视一笑,所有的犹豫和去意都已烟消云散。他们转身,不再看向大海和故乡的方向,而是面向内陆,面向那即将被战火席卷的北京城,向着他们那支残存的、却依然愿意跟随他们的部队走去。
当蓟辽总督陈新甲开关投降、清军铁骑踏过这座雄关的噩耗,终于传到紫禁城时,皇太极的前锋精锐,距离北京城已仅剩五十里!烽火照夜,危在旦夕。
然而,深宫中的弘光帝朱由崧,在听闻这个足以令任何稍有责任心的君主惊惶失措、拼死一搏的消息时,他的反应却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他没有选择动员北京残存的兵力,依据坚城进行最后的抵抗;
他也没有下诏天下,急切号召四方兵马火速北上“勤王”;
甚至没有召集大臣,商议任何应急对策。
在极度的恐惧和自私的驱动下,这位皇帝选择了一条让所有人瞠目结舌、感到费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第三条路——弃城逃亡。
他几乎是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效率”,迅速从他那数千人的庞大后宫团中,精心挑选出了近百名他自认为最美艳、最无法割舍的妃嫔佳人。随即,他带着这支“精华”队伍,在数千名还算忠诚的“天子亲军”的护卫下,仓皇地、悄无声息地打开了京城的城门,甚至没有告知大多数朝臣。
他的目标异常“明确”:火速赶往通州码头!他那艘极尽奢华、曾耗费百万民脂民膏建造的巨型龙舟,正停泊在那里。他要乘坐这艘移动宫殿,沿着运河,再次逃往他梦想中的温柔富贵乡——扬州!
在他的脑海里,没有江山社稷,没有黎民百姓,甚至没有帝都的安危。只有扬州城的二十四桥明月,秦淮河的画舫笙歌,以及那可以让他继续醉生梦死的、无穷无尽的享乐。
于是,在帝国北方最危急的时刻,在国家急需领导核心凝聚力量进行最后抵抗的关头,这位一国之君,竟然只带着他的美人和卫队,抛弃了他的都城,抛弃了他的臣民,抛弃了他所有的责任,向着所谓的“安全”和“享乐”之地,头也不回地逃去。
天子出逃,树倒猢狲散。朱由崧这一跑,他在朝廷的那些宠臣、佞幸、以及指望着他这棵大树乘凉的官员勋贵们,顿时慌了神,哪还顾得上什么朝廷体面、臣子气节?自然是争先恐后、有样学样地拖家带口,卷起细软跟着跑!
于是,这支原本只有数千“亲军”和百名宫妃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般急速膨胀。等狼狈不堪地逃到通州码头时,竟已成了旌旗杂乱、哭喊震天、辎重堵塞道路的数万之众!活脱脱一副末日逃亡图。
而就在此时,仿佛命运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玩笑——皇太极的主力大军,其前锋斥候,已然抵达距离通州仅五里之外!
皇太极的战略意图原本非常清晰:先夺取通州这个漕运咽喉、北京东面的重要屏障,彻底掐断南方对北京可能的补给线,然后再从容围攻那座孤城。他正调兵遣将,准备部署攻城。
现在好了。根本不用他费力攻城了。大明的皇帝,竟然亲自带着他的后宫美人、朝廷重臣、以及堆积如山的金银细软,主动离开了坚固的城墙,免费、打包、送货上门了!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大礼”。
清军御帐之内,气氛诡异。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此刻肥胖的身躯蜷缩在地上,华丽的龙袍沾满了尘土,金冠歪斜,脸色惨白,浑身抖个不停,连头都不敢抬起。他周围是那些同样面无人色、瑟瑟发抖的妃嫔和臣子。
皇太极端坐在上,目光缓缓扫过这荒唐的一幕,最终定格在朱由崧那如同待宰肥猪般的躯体上。他仔仔细细、从头到脚地打量了许久,仿佛在欣赏一件极其滑稽的展品。终于,他再也无法抑制那混合着极度鄙夷、荒谬感和胜利者狂喜的笑容,嘴角剧烈地向上扬起,最终化为一阵低沉而充满嘲讽的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皇太极的笑声在帐中回荡,让朱由崧抖得更加厉害。
笑声渐止,皇太极缓缓开口,语气中充满了玩味和毫不掩饰的轻蔑,他甚至微微向前倾身,仿佛要看得更仔细些:“陛下,”他用了敬语,却比任何辱骂都更具侮辱性,“您这风尘仆仆的……是知道朕要来了,特意出城十里,前来‘迎驾’的吗?”
朱由崧闻言,猛地一哆嗦,喉咙里发出几声呜咽,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皇太极故作疑惑,继续慢条斯理地问道,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朱由崧和所有明臣的心上:“只是……朕有些好奇。陛下您出城‘迎接’,为何还带着这么多……嗯……佳丽和箱笼?莫非是知道朕远道而来,军中困苦,特意将这些美人、金银,充作‘犒劳’,送来慰劳我八旗将士的?”
这话如同尖刀,剜心刺骨。朱由崧猛地抬起头,脸上血色尽失,嘴唇哆嗦着,眼中充满了惊恐和哀求,终于挤出一丝带着哭腔的声音:“朕……朕……不……我……我愿……愿降……求……求陛下……饶……饶命……这些……这些都献给陛下……”
看着他那副摇尾乞怜、毫无骨气的模样,皇太极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却也越发冰冷。他缓缓靠回椅背,挥了挥手,如同驱赶苍蝇一般,语气带着无尽的鄙夷:“既然如此‘盛情’,那朕便……却之不恭了。”
“来人啊,将陛下和他的‘厚礼’,好生‘看管’起来。可莫要委屈了……咱们这位‘深明大义’的大明皇帝。”
命令一下,如狼似虎的侍卫立刻上前。朱由崧在一片哭喊尖叫声中,如同死狗一般被拖了下去。他试图挣扎,却只显得更加滑稽可笑。
皇太极看着他被拖走的背影,摇了摇头,对帐中诸贝勒大臣们叹了一句,语气里充满了胜利者的感慨和轻蔑:“朕今日方知,何为‘天命所归’。非尽在弓马之利,实乃……敌之昏聩,超乎想象!”
北京城,诏狱。
这里堪称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内阁”——荆本澈、吴伟业、张溥、陈子龙、顾炎武、张家玉、杨嗣昌、陈子壮、鹿善继、左懋第、茅元仪……几乎能凑出两桌麻将还有富余的、崇祯朝各色铮铮铁骨的重臣与清流,虽身陷囹圄,却因现任锦衣卫千户李国禄的暗中维护,其吃喝用度并未过分削减,勉强保有着一丝体面。
李国禄心里明白。他深知关在这里的哪是什么罪臣?个个都是曾为肃宗皇帝殚精竭虑、直言敢谏的忠良之士,是先帝爷真正的肱股之臣!他官卑职小,改变不了上意,无力释放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阴暗的诏狱里,凭着自己的职权“混”下去,尽可能让这些大人少受些苦楚,人不能放,但日子总能好过点。
这天,诏狱外突然传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喧嚣和混乱喊杀声!李国禄脸色剧变,如同旋风般冲进了幽深的牢区,他甚至来不及拿钥匙串,而是用刀劈砍着牢门那并不坚固的锁链,声音因极度焦急和恐惧而完全变调:“各位大人!各位大人!!祸事了!皇上被建奴抓了!!那天杀的皇太极要来了!”
牢门被他奋力劈开,他顾不上喘息,对着里面那些骤然惊起、尚且不明所以的忠臣们,几乎是哭着喊出来的:“趁现在还能走!快走!各自寻生路去吧!”
刹那间,诏狱内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所有被囚的官员无不骇然变色,他们万万没想到,固若金汤的北京城,竟会以这种方式陷落!
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却无人慌乱奔逃。众人面面相觑,竟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决绝。
吴伟业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袍,苦笑一声:“李指挥,多谢好意。然国破如此,我等纵能苟活,又有何颜面去见地下的先帝?”
陈子龙慨然道:“不错!京师陷落,君王蒙难(他们尚不知朱由崧已逃),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岂能如丧家之犬般惶惶逃生?当与此城共存亡!”
顾炎武目光灼灼,接口道:“李指挥,你速去护卫宫中!尤其是太后和公主殿下!若能护得先帝遗孤周全,胜过救我等百倍!快去!”
众人纷纷附和:“正是!李指挥,速去保护内宫!”“我等老朽,死则死耳,不足惜也!”“快走!”
“各位大人保重!”
李国禄已顾不上再看他们的反应。他扔下这句话,随即猛地转身,脸上混杂着决绝与疯狂,对仅剩的几名亲信锦衣卫吼道:“我李国禄深受先帝圣恩,今日便是报效之时!走!随我冲进大内,拼死也要护得太后和长公主周全!”
话音未落,他已带着人如同扑火的飞蛾般,逆着溃逃的人流,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决死冲去。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已是一片末日降临般的混乱。宦官宫女哭喊着四散奔逃,随处可见丢弃的包裹和散落的财物。
就在这极度混乱之际,一阵沉重而整齐的脚步声压过了喧嚣!只见一支甲胄鲜明、虽面带风尘却军容严整的军队,迅速控制了几处宫门要道。为首一员将领,身披染尘的山文甲,目光锐利,正是兵部右侍郎雷时声以及其部将杨国柱、虎大威、祖宽、罗岱!
他率领的这八千精锐,并非现在的京营兵卒,而是其昔日卢象升麾下最为核心、最为铁杆的旧部!他们或许曾被朝廷亏欠,被皇帝遗忘,但心中那份对旧帅的忠诚、对先帝时代的追忆,以及军人的血性,让他们在京城大乱、诸军溃散之际,反而凝聚成了一支最后的力量。
看到太后与公主暂时无恙,雷时声心中巨石刚要落下,目光却猛地凝固在太后身侧——一个约莫三四岁、眉清目秀的男孩,正紧紧抓着太后的衣角,一双清澈的眼睛惊恐地望着这群突然闯入的甲士。
这孩子……衣着虽寻常,但那眉宇间的轮廓……
雷时声猛地抬头看向周太后,声音因极度的震惊和不确定而微微发颤:“太后……恕臣眼拙……这位是……?”
周太后将男孩更紧地搂向自己,仿佛要用单薄的身躯为他挡住一切刀兵,她低下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雷将军……此乃……肃宗皇帝……遗留在世的……一点骨血……”
话音落下,周遭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雷时声及其身后一众悍将的目光瞬间全部聚焦在那幼小的孩子身上,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先帝竟还有子嗣存世?!
雷时声身形猛地一晃,几乎站立不稳。他身后的杨国柱、虎大威等将领更是齐齐倒吸一口冷气,目光死死钉在那幼童脸上,试图从那惊恐却难掩清秀的眉宇间,寻找确凿无疑的、属于肃宗皇帝的印记。
先帝竟还有血脉存世?!
雷时声摇了摇头,大步上前,甲胄铿锵作响,旋即单膝重重跪地,“卑职兵部右侍郎雷时声,参见太后娘娘,长公主!参见殿下!末将来迟,让太后、殿下、公主受惊了!万死!”
只因那支军队,早已不复存在了。
自朱由崧登基以来,他非但未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反而成了最大的破坏者。在北直隶这片朱由检曾力图恢复生机、安顿流民、巩固国防的土地上,朱由崧及其统治集团,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疯狂圈地”盛宴。
以皇帝本人为首,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贵紧随其后,上行下效,如蝗虫过境。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强取豪夺,将先帝当年通过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才艰难收回国有的民田与军屯,在短短数年间,纷纷化为了皇帝、勋贵、宦官以及投靠弘光朝廷的文武官员们的私人庄园和产业!
那些原本依靠这些土地生活、耕战的军户和农民,顷刻间失去了立身之本。他们或被驱离故土,或沦为权贵庄园里的农奴,生活无着,怨声载道。
而那支朱由检与孙传庭耗费十余年心血,试图建立的“屯田养兵、兵农合一”的理想军队,其根基正是这些被疯狂侵吞的军屯土地。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粮食、饷源和兵员补充的根基。
曾经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够部分自给自足的精锐之师,就这样被连根拔起。士兵们无田可种,无饷可发,最终只能纷纷逃亡、溃散。那支本应保卫国家的钢铁力量,未曾毁灭于敌手的刀剑,却在自己人的贪婪啃食下,迅速土崩瓦解,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他们如今有了一个更准确,也更令人痛心的名字——流民。这些曾经的国家柱石,如今可能正挣扎在饥饿线上,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子,与朝廷离心离德。
天津港外,罗伯特·肖恩与华莱士·格雷厄姆——两位来自英格兰的军官,站在即将启航的商船跳板前,最后一次回望这片他们倾注了数年心血的土地。
他们准备离开了。这个他们曾试图效忠、并真心想为其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东方帝国,如今已不再需要他们的服务。弘光朝廷早已断绝了粮饷,也断绝了信任。
目光所及,是港口空地上那支仅存的、由他们一手训练出的部队。看着那些面黄肌瘦、装备残破却仍努力保持着队列的士兵,两位军官的心中被巨大的苦涩和无力感所充斥。他们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兵;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已将这支军队视作自己的责任与成就,真心渴望能帮助这个帝国重振武备。
然而,常年的拖欠,甚至停发粮饷,让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徒劳。那支曾经拥有三万人、数百门精良野战炮、操典严格、士气高昂的新式军团,如今在无尽的消耗和忽视下,已萎缩至仅剩五千人和三十门老旧的、缺乏维护的火炮。这可怜的基本盘,还是罗伯特与华莱士不惜自掏腰包,用尽了个人积蓄才勉强维持下来的。
但现在,他们自己也山穷水尽了,士兵们也到了忍耐的极限。
就在两人黯然神伤,终于下定决心,转身踏上跳板的那一刻,一匹快马疾驰而至,一名信使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北方那个大清政权的皇帝皇太极,正亲率大军,突破边关,朝着北京城猛扑而来!
华莱士·格雷厄姆猛地停下脚步,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始仔细地、庄重地整理着自己那件虽旧却笔挺的军装上衣。他转向罗伯特,眼神中之前的去意已荡然无存。
“罗伯特,你走吧。我要留下来。”
说完,他毅然走下了跳板。
罗伯特·肖恩看着同伴的背影,先是愕然,随即脸上露出一丝复杂而又了然的笑意。他没有丝毫犹豫,也转身走了下来,与华莱士并肩站立。
“得了吧,华莱士。”他拍了拍老友的肩膀,语气轻松,“你既然决定留下找死,那我怎么能独自回去?那我后半辈子还怎么喝得下啤酒?”他顿了顿,望向北京城的方向,笑容变得有些感伤,“至少,那位陛下的妻子和女儿还困在北京城里。我想……我们总得为他做点什么。报答他给予我们的一切。”
华莱士看向他,重重地点了点头,紧绷的脸上也终于有了一丝笑意:“是啊,是那位陛下给了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无与伦比的舞台。”他似乎在回忆着什么,然后带着一种奇特的、混合着自豪与决绝的语气问道:“这个帝国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我好像听那些文官说过……”
罗伯特皱着眉头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用一种尝试性的、却异常清晰的汉语发音,笑着说了出来:“士为知己者死。”
他重复了一遍,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哈哈…我觉得现在,我大概就是他们眼中的‘士’了,而不是什么只会打炮的‘洋和尚’或雇佣兵。”
两位异国的军官相视一笑,所有的犹豫和去意都已烟消云散。他们转身,不再看向大海和故乡的方向,而是面向内陆,面向那即将被战火席卷的北京城,向着他们那支残存的、却依然愿意跟随他们的部队走去。
当蓟辽总督陈新甲开关投降、清军铁骑踏过这座雄关的噩耗,终于传到紫禁城时,皇太极的前锋精锐,距离北京城已仅剩五十里!烽火照夜,危在旦夕。
然而,深宫中的弘光帝朱由崧,在听闻这个足以令任何稍有责任心的君主惊惶失措、拼死一搏的消息时,他的反应却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他没有选择动员北京残存的兵力,依据坚城进行最后的抵抗;
他也没有下诏天下,急切号召四方兵马火速北上“勤王”;
甚至没有召集大臣,商议任何应急对策。
在极度的恐惧和自私的驱动下,这位皇帝选择了一条让所有人瞠目结舌、感到费解却又无可奈何的第三条路——弃城逃亡。
他几乎是以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效率”,迅速从他那数千人的庞大后宫团中,精心挑选出了近百名他自认为最美艳、最无法割舍的妃嫔佳人。随即,他带着这支“精华”队伍,在数千名还算忠诚的“天子亲军”的护卫下,仓皇地、悄无声息地打开了京城的城门,甚至没有告知大多数朝臣。
他的目标异常“明确”:火速赶往通州码头!他那艘极尽奢华、曾耗费百万民脂民膏建造的巨型龙舟,正停泊在那里。他要乘坐这艘移动宫殿,沿着运河,再次逃往他梦想中的温柔富贵乡——扬州!
在他的脑海里,没有江山社稷,没有黎民百姓,甚至没有帝都的安危。只有扬州城的二十四桥明月,秦淮河的画舫笙歌,以及那可以让他继续醉生梦死的、无穷无尽的享乐。
于是,在帝国北方最危急的时刻,在国家急需领导核心凝聚力量进行最后抵抗的关头,这位一国之君,竟然只带着他的美人和卫队,抛弃了他的都城,抛弃了他的臣民,抛弃了他所有的责任,向着所谓的“安全”和“享乐”之地,头也不回地逃去。
天子出逃,树倒猢狲散。朱由崧这一跑,他在朝廷的那些宠臣、佞幸、以及指望着他这棵大树乘凉的官员勋贵们,顿时慌了神,哪还顾得上什么朝廷体面、臣子气节?自然是争先恐后、有样学样地拖家带口,卷起细软跟着跑!
于是,这支原本只有数千“亲军”和百名宫妃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般急速膨胀。等狼狈不堪地逃到通州码头时,竟已成了旌旗杂乱、哭喊震天、辎重堵塞道路的数万之众!活脱脱一副末日逃亡图。
而就在此时,仿佛命运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玩笑——皇太极的主力大军,其前锋斥候,已然抵达距离通州仅五里之外!
皇太极的战略意图原本非常清晰:先夺取通州这个漕运咽喉、北京东面的重要屏障,彻底掐断南方对北京可能的补给线,然后再从容围攻那座孤城。他正调兵遣将,准备部署攻城。
现在好了。根本不用他费力攻城了。大明的皇帝,竟然亲自带着他的后宫美人、朝廷重臣、以及堆积如山的金银细软,主动离开了坚固的城墙,免费、打包、送货上门了!这简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大礼”。
清军御帐之内,气氛诡异。
曾经高高在上的大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此刻肥胖的身躯蜷缩在地上,华丽的龙袍沾满了尘土,金冠歪斜,脸色惨白,浑身抖个不停,连头都不敢抬起。他周围是那些同样面无人色、瑟瑟发抖的妃嫔和臣子。
皇太极端坐在上,目光缓缓扫过这荒唐的一幕,最终定格在朱由崧那如同待宰肥猪般的躯体上。他仔仔细细、从头到脚地打量了许久,仿佛在欣赏一件极其滑稽的展品。终于,他再也无法抑制那混合着极度鄙夷、荒谬感和胜利者狂喜的笑容,嘴角剧烈地向上扬起,最终化为一阵低沉而充满嘲讽的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哈……”皇太极的笑声在帐中回荡,让朱由崧抖得更加厉害。
笑声渐止,皇太极缓缓开口,语气中充满了玩味和毫不掩饰的轻蔑,他甚至微微向前倾身,仿佛要看得更仔细些:“陛下,”他用了敬语,却比任何辱骂都更具侮辱性,“您这风尘仆仆的……是知道朕要来了,特意出城十里,前来‘迎驾’的吗?”
朱由崧闻言,猛地一哆嗦,喉咙里发出几声呜咽,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皇太极故作疑惑,继续慢条斯理地问道,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朱由崧和所有明臣的心上:“只是……朕有些好奇。陛下您出城‘迎接’,为何还带着这么多……嗯……佳丽和箱笼?莫非是知道朕远道而来,军中困苦,特意将这些美人、金银,充作‘犒劳’,送来慰劳我八旗将士的?”
这话如同尖刀,剜心刺骨。朱由崧猛地抬起头,脸上血色尽失,嘴唇哆嗦着,眼中充满了惊恐和哀求,终于挤出一丝带着哭腔的声音:“朕……朕……不……我……我愿……愿降……求……求陛下……饶……饶命……这些……这些都献给陛下……”
看着他那副摇尾乞怜、毫无骨气的模样,皇太极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却也越发冰冷。他缓缓靠回椅背,挥了挥手,如同驱赶苍蝇一般,语气带着无尽的鄙夷:“既然如此‘盛情’,那朕便……却之不恭了。”
“来人啊,将陛下和他的‘厚礼’,好生‘看管’起来。可莫要委屈了……咱们这位‘深明大义’的大明皇帝。”
命令一下,如狼似虎的侍卫立刻上前。朱由崧在一片哭喊尖叫声中,如同死狗一般被拖了下去。他试图挣扎,却只显得更加滑稽可笑。
皇太极看着他被拖走的背影,摇了摇头,对帐中诸贝勒大臣们叹了一句,语气里充满了胜利者的感慨和轻蔑:“朕今日方知,何为‘天命所归’。非尽在弓马之利,实乃……敌之昏聩,超乎想象!”
北京城,诏狱。
这里堪称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内阁”——荆本澈、吴伟业、张溥、陈子龙、顾炎武、张家玉、杨嗣昌、陈子壮、鹿善继、左懋第、茅元仪……几乎能凑出两桌麻将还有富余的、崇祯朝各色铮铮铁骨的重臣与清流,虽身陷囹圄,却因现任锦衣卫千户李国禄的暗中维护,其吃喝用度并未过分削减,勉强保有着一丝体面。
李国禄心里明白。他深知关在这里的哪是什么罪臣?个个都是曾为肃宗皇帝殚精竭虑、直言敢谏的忠良之士,是先帝爷真正的肱股之臣!他官卑职小,改变不了上意,无力释放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阴暗的诏狱里,凭着自己的职权“混”下去,尽可能让这些大人少受些苦楚,人不能放,但日子总能好过点。
这天,诏狱外突然传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喧嚣和混乱喊杀声!李国禄脸色剧变,如同旋风般冲进了幽深的牢区,他甚至来不及拿钥匙串,而是用刀劈砍着牢门那并不坚固的锁链,声音因极度焦急和恐惧而完全变调:“各位大人!各位大人!!祸事了!皇上被建奴抓了!!那天杀的皇太极要来了!”
牢门被他奋力劈开,他顾不上喘息,对着里面那些骤然惊起、尚且不明所以的忠臣们,几乎是哭着喊出来的:“趁现在还能走!快走!各自寻生路去吧!”
刹那间,诏狱内死一般的寂静被打破。所有被囚的官员无不骇然变色,他们万万没想到,固若金汤的北京城,竟会以这种方式陷落!
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却无人慌乱奔逃。众人面面相觑,竟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决绝。
吴伟业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袍,苦笑一声:“李指挥,多谢好意。然国破如此,我等纵能苟活,又有何颜面去见地下的先帝?”
陈子龙慨然道:“不错!京师陷落,君王蒙难(他们尚不知朱由崧已逃),我等身为大明臣子,岂能如丧家之犬般惶惶逃生?当与此城共存亡!”
顾炎武目光灼灼,接口道:“李指挥,你速去护卫宫中!尤其是太后和公主殿下!若能护得先帝遗孤周全,胜过救我等百倍!快去!”
众人纷纷附和:“正是!李指挥,速去保护内宫!”“我等老朽,死则死耳,不足惜也!”“快走!”
“各位大人保重!”
李国禄已顾不上再看他们的反应。他扔下这句话,随即猛地转身,脸上混杂着决绝与疯狂,对仅剩的几名亲信锦衣卫吼道:“我李国禄深受先帝圣恩,今日便是报效之时!走!随我冲进大内,拼死也要护得太后和长公主周全!”
话音未落,他已带着人如同扑火的飞蛾般,逆着溃逃的人流,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决死冲去。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已是一片末日降临般的混乱。宦官宫女哭喊着四散奔逃,随处可见丢弃的包裹和散落的财物。
就在这极度混乱之际,一阵沉重而整齐的脚步声压过了喧嚣!只见一支甲胄鲜明、虽面带风尘却军容严整的军队,迅速控制了几处宫门要道。为首一员将领,身披染尘的山文甲,目光锐利,正是兵部右侍郎雷时声以及其部将杨国柱、虎大威、祖宽、罗岱!
他率领的这八千精锐,并非现在的京营兵卒,而是其昔日卢象升麾下最为核心、最为铁杆的旧部!他们或许曾被朝廷亏欠,被皇帝遗忘,但心中那份对旧帅的忠诚、对先帝时代的追忆,以及军人的血性,让他们在京城大乱、诸军溃散之际,反而凝聚成了一支最后的力量。
看到太后与公主暂时无恙,雷时声心中巨石刚要落下,目光却猛地凝固在太后身侧——一个约莫三四岁、眉清目秀的男孩,正紧紧抓着太后的衣角,一双清澈的眼睛惊恐地望着这群突然闯入的甲士。
这孩子……衣着虽寻常,但那眉宇间的轮廓……
雷时声猛地抬头看向周太后,声音因极度的震惊和不确定而微微发颤:“太后……恕臣眼拙……这位是……?”
周太后将男孩更紧地搂向自己,仿佛要用单薄的身躯为他挡住一切刀兵,她低下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雷将军……此乃……肃宗皇帝……遗留在世的……一点骨血……”
话音落下,周遭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雷时声及其身后一众悍将的目光瞬间全部聚焦在那幼小的孩子身上,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先帝竟还有子嗣存世?!
雷时声身形猛地一晃,几乎站立不稳。他身后的杨国柱、虎大威等将领更是齐齐倒吸一口冷气,目光死死钉在那幼童脸上,试图从那惊恐却难掩清秀的眉宇间,寻找确凿无疑的、属于肃宗皇帝的印记。
先帝竟还有血脉存世?!
雷时声摇了摇头,大步上前,甲胄铿锵作响,旋即单膝重重跪地,“卑职兵部右侍郎雷时声,参见太后娘娘,长公主!参见殿下!末将来迟,让太后、殿下、公主受惊了!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