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串了,串了。)
随着周、马二人“英雄周边”在京城的大卖特卖,这股风潮不可避免地刮向了他们实际所在的军营。
袁崇焕的关宁军大营和秦良玉的石柱兵驻地外,景象变得极为奇特——总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扶老携幼,远远地驻足围观,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士兵们如何驱赶也收效甚微,刚劝走一拨,很快又聚拢新的一拨。
而只要周文郁和马祥麟这两位“活传奇”在营中行走,哪怕只是寻常巡营,也立刻会引来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和纷纷赞叹。
“快看!是周将军!瞧那气度,真有关公之威!”
“那边那边!马小将军!哎呀真是少年英雄,一表人才!”
“马将军看这边!看这边!”
尤其那些大胆的京城大姑娘、小姑娘们,更是将羞涩抛诸脑后,挤在人群前头,朝着二位英雄,尤其是年轻俊朗的马祥麟,毫不吝啬地抛洒着媚眼和秋波,甚至有人将手帕、香囊奋力掷入营区栅栏之内。
周文郁毕竟是经年的老将,年纪稍长,性子也沉稳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厚爱”,虽心中难免有些异样,但大多时候还能板着脸,目不斜视,维持着将军的威严,只是那微微发红的耳根暴露了他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而马祥麟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正当青春年少,尚未婚娶,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往日里不是在军营就是在战场,接触的女性无非是母亲麾下那些同样剽悍的女兵或家乡的父老。
此刻被这么多热情似火、打扮鲜亮的京城姑娘们当面表达爱慕,直让这小子心如撞鹿,面红耳赤,那股少年人的春心抑制不住地荡漾开来。
只要没有紧急军务,曾经觉得华而不实的“赵子龙同款”亮银甲。
他不仅穿,还擦得锃亮,头盔上的红缨更要打理得一丝不苟,走起路来刻意挺直腰板,让甲叶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响,恨不得在营区内多绕几圈。
他骑上白马,手持银枪,在校场上练习时,动作格外舒展漂亮,引得栅栏外围观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姑娘们,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和尖叫。
这情景,让他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训练起来也越发卖力,仿佛真把自己当成了话本里那个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常山赵子龙。
秦良玉远远看着儿子那副“孔雀开屏”的样子,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忍不住对身旁的部将摇头笑骂:“这臭小子!穿上那身皮,还真当自己是戏台上的将军了!仗还没打完,就嘚瑟成这样!”话虽如此,看着儿子如此受爱戴,她眼中终究还是流露出几分掩藏不住的骄傲。
而袁崇焕在中军大帐,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欢呼声,再看看案头那些风向悄然转变的文书,只能无奈地苦笑一下。
有人因那“英雄话本”而欣喜狂热,自然就有人因其而如坐针毡、恨入骨髓。
温体仁和周延儒处心积虑派出的、那些充当试探和先锋的御史言官的奏本,如同泥牛入海,被送进乾清宫后便再无半点回音,全部被“留中”——皇帝既不批红同意,也不驳斥发还,就用沉默作为回应。
几次朝会上,他们一党的人硬着头皮出班弹劾,言辞激烈,甚至引经据典,将“袒护边将、养虎为患”的帽子扣得又高又大,然而御座上的皇帝要么面无表情地听着,末了淡淡一句“朕知道了”,要么干脆神游天外,仿佛根本没听见,直接让下一人奏事。
这种彻头彻尾的无视,比直接的驳斥更令人难堪,也更让他们心惊。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算计,仿佛都打在了一团虚无的棉花上,无处着力,反而显出自己的急切和尴尬。
在他们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偏听偏信了。如今的陛下,简直就是一个被奸臣完全蒙蔽了圣听、冥顽不灵、一意孤行的无道昏君!
“昏聩!”温体仁在私下的密会中,几乎是咬牙切齿地从齿缝里挤出这两个字,面色铁青,“我等一片忠心,为国除奸,陛下竟被小人所惑,置若罔闻!长此以往,国事堪忧!国事堪忧啊!”
周延儒相对沉静些。他缓缓拨弄着茶盏盖,声音低沉而冰冷:“陛下这不是昏聩,是心意已决,铁了心要保那几个人了。留中不发,无视弹劾,甚至搞出那等蛊惑人心的市井小说……呵呵,这是在告诉我们,他根本不信我们的话,而且,还要用他的法子,把事情彻底摁下去。”
他抬起眼,看向温体仁:“陛下越是这样,越证明袁崇焕、孙承宗那边,定然有不可告人之事,才让陛下如此反常,甚至不惜用这种儿戏手段来掩盖!陛下越是护着他们,将来事发,就摔得越狠!”
话虽如此,但他们精心策划的第一波攻势被如此轻描淡写地化解,还是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挫败和强烈的危机感。皇帝的态度如此鲜明,意味着他们之前的策略需要彻底调整。
“那我们……”温体仁焦躁地问。
“等。”周延儒吐出一个字,嘴角勾起一丝残酷的弧度,“也让外面的人,再加把火。流言不要停,还要变着花样说。陛下能堵住朝堂的嘴,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不成?他现在越是护着,民间的猜疑一旦反弹,就会越发猛烈。我们……静待其时。”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甘、愤懑,以及更加坚定的、必须将对手置于死地的决心。在他们构建的逻辑里,拒绝听从他们“忠言”的皇帝,已然被打上了“昏君”的标签。而对付昏君身边的“奸佞”,无论用什么手段,都将是“正义”的。
皇太极这边,正一丝不苟地推进着他与高鸿中、鲍承先精心策划的“反间计”。
第一阶段“独不战袁部”的疑兵之计已然奏效,无论明廷内部如何反应,猜忌的种子已然播下。
此刻,第二阶段正悄然启动:将那封精心炮制、条件苛刻到极尽羞辱的议和文书,递至明朝天子手中。
然而,派遣何人执行此命,却成了棘手难题。
这无疑是一桩九死一生的勾当,使者不仅要直面明朝天子的雷霆震怒,更须应对无数恨不能生啖其肉的明朝文武。万一对方翻脸,高喝一声“两军交战,斩使扬威”,岂非有去无回?
几经权衡,最终择定了一名俘虏——唤作王承德的太监。“便是你了,前去送信。”
可怜那王承德,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却只得战战兢兢接过文书,一步一瘸捱到北京城下,涕泪交加地哭嚎道:“我……我有议和国书!建奴遣我送来议和国书啊!”
紫禁城内,朱由看着阶下跪伏、瑟瑟发抖的送信太监,又扫过手中那封字字倨傲、条件荒谬的“议和书”,胸中怒火翻涌,几乎当场便要一脚踹去——可瞧见王承德那衣衫褴褛、面无人色的凄惨模样,终是强压住了这股冲动。
他冷哼一声,将信纸重重撂在案上,面无表情地说道:“既如此,你便暂留几日。待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传消息予尔等。”
就在这死寂之中,又一封书信竟从王承德那破烂的衣襟中滑落,“啪”地一声轻响,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朱由检的目光钉在那封信上。他的视线在那抖成一团的太监、地上那醒目的“袁”字,以及之前那份言辞倨傲的议和文书之间,缓慢地移动了几个来回。
一瞬间,无数画面和信息在他脑中疯狂碰撞、拼接:城下敌军诡异避战关宁军、温体仁那闪烁其词的暗示、眼前这封从敌营带来、直指袁崇焕的“密信”……
突然,一种极其强烈且荒诞的熟悉感攫住了他!这手法…这路数…
下一秒,只见崇祯皇帝的唇角难以察觉地微微抽动了一下,似是极力压下某种呼之欲出的情绪。他原本阴沉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那是一种混合了惊愕、恍然、以及一丝…被拙劣伎俩冒犯到的讥诮。
朱由检的目光在那封信上停留了一息,甚至更短。那眼神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剧烈地闪烁了一下,但又瞬间归于一种近乎诡异的平静,仿佛那封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密信”只是一片无意间飘入殿中的落叶,根本不值得投去半分关注。
彻彻底底的无视。完完全全的漠然。
他朱由检,就当那封信从来不曾存在过。目光轻飘飘地越过了地上那团“废纸”,也越过了抖成筛糠的王承德,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刚才那致命的停顿从未发生。
他无缝衔接地接上了自己之前的话语,语气平稳得令人吃惊,就像技艺最高超的伶人,精准无比地卡回了原有的节奏:“既如此,你便暂留几日。待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传消息予尔等。”
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里。这话语,这神态,与那封躺在地上的信形成了无比荒诞的对比。
我们的崇祯皇帝,仿佛在现实的舞台上,亲自执掌了无形的剪刀,将刚才那惊险、可疑、充满戏剧张力的一帧,活生生地从连续的画面中精准地“剪”掉了。然后,他面不改色地按下“播放”键,从头来过,就当无事发生。
一旁的王承恩和侍立的太监们,几乎要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集体出现了幻觉。
“大伴,派人陪他下去休息,给他点吃食,洗个澡,换件干净的衣服。”朱由检的声音平稳如常,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插曲从未发生。
“遵旨。”王承恩躬身应道,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对身旁的心腹小太监使了个眼色。两名小太监立刻上前,半扶半架起那几乎虚脱的王承德,悄无声息地迅速退出了大殿。
沉重的殿门缓缓合上,隔绝了内外。
王承恩垂手侍立,屏息凝神,等待着陛下真正的旨意。他知道,刚才那一切的风平浪静,都是表象。
果然,朱由检沉默了片刻,目光并未看向王承恩,而是投向了窗外,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让元素带着他的心腹部曲速来见朕。要快,隐秘些。”
“是,皇爷。奴婢亲自去安排。”王承恩心头一凛,立刻领会。陛下果然看到了那封信,并且瞬间就明白了背后的毒计!此刻不声张、不追究,反而要秘召袁崇焕,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陛下根本不信这套,而且要立刻稳住最关键的人物。
王承恩不再多言,深深一躬,脚步又轻又快地退了出去。
“信上说了什么?”
朱由检的声音平静地响起,他依旧没有去看那封信。
袁崇焕急速地扫过信上那些恶毒的文字,巨大的屈辱和愤怒瞬间冲垮了他的镇定,他猛地抬头,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变形:“陛下!这些全是子虚乌有!这是恶毒的诬陷!臣对陛下、对大明之忠心……”
“废话!”
朱由检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眉头微皱,“我问你,那纸上,写的是什么具体字句!”
气氛瞬间僵住。袁崇焕被这声呵斥震得一愣,一时语塞,还沉浸在自辩的情绪中。
就在这时,一旁的祖大寿看得真切,急忙低声提醒:“军门!陛下的意思是要知道信里的内容!原话!”
袁崇焕这才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陛下并非在质疑他,而是在索要信息!
他强压下翻涌的气血,耻辱地、一字一句地复述那诛心之论:“信上…信上说…臣为了能与皇太极顺利议和,不惜…不惜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以作投名状;暗中将大批军粮贱卖资敌;还…还坐视其劫掠京畿州县,以战乱逼迫…逼迫圣上就范……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皇太极支持臣…臣‘五年平辽’的虚妄承诺……”
每说一句,都像是在抽打他自己的脊梁。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听得目眦欲裂,这构陷之词何其阴毒,竟将诸多不相干的事扭曲串联,编织得如此“严丝合缝”!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待袁崇焕说完,他沉吟片刻,说出的话却让所有将领心头猛地一沉:
“嗯,单就事情本身而论……杀毛文龙、卖粮、建虏入寇、五年平辽之期,这些事,倒确实都发生了。结果,眼下看来,似乎也都能对得上……”
这几句话语气平淡,却仿佛惊雷炸响,几乎要将此事定性!陛下的疑心难道……
“陛下明鉴!”
不等袁崇焕再次急辩,周文郁已猛地跨出一步,声音急切却清晰,他深知此刻解释重于表忠:“此信看似环环相扣,实乃断章取义,恶意嫁接!毛文龙驻守东江,确有不听号令、劫掠地方、虚报兵额、冒领粮饷之实,其罪早有实证,军门斩他是整肃军纪,绝非私心!”
他顿了顿,语速更快:“至于卖粮,军门所售之粮,绝非资敌!乃是卖与和皇太极不合的朵颜三卫等蒙古部落,此举是为笼络、分化蒙古,使其不为建虏前驱,乃‘以夷制夷’之策,绝非资敌啊陛下!此事兵部亦有备案可查!”
“建虏入寇,乃其绕道蒙古破关所致,我关宁军星驰入援,血战连连,何来‘坐视’之说?‘五年平辽’更是军门向陛下立下的军令状,一心为国靖边,怎会成为与敌酋交易的筹码?此皆诬陷之辞,望陛下圣察!”
朱由检听着这一连串急促的解释,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恍然。“啊?哦……是这么一回事。”
他哪里知道这些具体的军事部署和复杂的历史经纬,他才来了几个月,能记住几个主要人名和大事就不错了。这番详细的解释,正好补上了他认知的巨大空白。
他点了点头,脸上的些许疑虑消散,抬手对情绪激动的周文郁做了个“稍安勿躁”的手势。
随着周、马二人“英雄周边”在京城的大卖特卖,这股风潮不可避免地刮向了他们实际所在的军营。
袁崇焕的关宁军大营和秦良玉的石柱兵驻地外,景象变得极为奇特——总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扶老携幼,远远地驻足围观,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士兵们如何驱赶也收效甚微,刚劝走一拨,很快又聚拢新的一拨。
而只要周文郁和马祥麟这两位“活传奇”在营中行走,哪怕只是寻常巡营,也立刻会引来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和纷纷赞叹。
“快看!是周将军!瞧那气度,真有关公之威!”
“那边那边!马小将军!哎呀真是少年英雄,一表人才!”
“马将军看这边!看这边!”
尤其那些大胆的京城大姑娘、小姑娘们,更是将羞涩抛诸脑后,挤在人群前头,朝着二位英雄,尤其是年轻俊朗的马祥麟,毫不吝啬地抛洒着媚眼和秋波,甚至有人将手帕、香囊奋力掷入营区栅栏之内。
周文郁毕竟是经年的老将,年纪稍长,性子也沉稳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厚爱”,虽心中难免有些异样,但大多时候还能板着脸,目不斜视,维持着将军的威严,只是那微微发红的耳根暴露了他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而马祥麟可就完全不同了。
他正当青春年少,尚未婚娶,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往日里不是在军营就是在战场,接触的女性无非是母亲麾下那些同样剽悍的女兵或家乡的父老。
此刻被这么多热情似火、打扮鲜亮的京城姑娘们当面表达爱慕,直让这小子心如撞鹿,面红耳赤,那股少年人的春心抑制不住地荡漾开来。
只要没有紧急军务,曾经觉得华而不实的“赵子龙同款”亮银甲。
他不仅穿,还擦得锃亮,头盔上的红缨更要打理得一丝不苟,走起路来刻意挺直腰板,让甲叶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响,恨不得在营区内多绕几圈。
他骑上白马,手持银枪,在校场上练习时,动作格外舒展漂亮,引得栅栏外围观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姑娘们,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和尖叫。
这情景,让他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训练起来也越发卖力,仿佛真把自己当成了话本里那个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的常山赵子龙。
秦良玉远远看着儿子那副“孔雀开屏”的样子,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忍不住对身旁的部将摇头笑骂:“这臭小子!穿上那身皮,还真当自己是戏台上的将军了!仗还没打完,就嘚瑟成这样!”话虽如此,看着儿子如此受爱戴,她眼中终究还是流露出几分掩藏不住的骄傲。
而袁崇焕在中军大帐,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欢呼声,再看看案头那些风向悄然转变的文书,只能无奈地苦笑一下。
有人因那“英雄话本”而欣喜狂热,自然就有人因其而如坐针毡、恨入骨髓。
温体仁和周延儒处心积虑派出的、那些充当试探和先锋的御史言官的奏本,如同泥牛入海,被送进乾清宫后便再无半点回音,全部被“留中”——皇帝既不批红同意,也不驳斥发还,就用沉默作为回应。
几次朝会上,他们一党的人硬着头皮出班弹劾,言辞激烈,甚至引经据典,将“袒护边将、养虎为患”的帽子扣得又高又大,然而御座上的皇帝要么面无表情地听着,末了淡淡一句“朕知道了”,要么干脆神游天外,仿佛根本没听见,直接让下一人奏事。
这种彻头彻尾的无视,比直接的驳斥更令人难堪,也更让他们心惊。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算计,仿佛都打在了一团虚无的棉花上,无处着力,反而显出自己的急切和尴尬。
在他们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偏听偏信了。如今的陛下,简直就是一个被奸臣完全蒙蔽了圣听、冥顽不灵、一意孤行的无道昏君!
“昏聩!”温体仁在私下的密会中,几乎是咬牙切齿地从齿缝里挤出这两个字,面色铁青,“我等一片忠心,为国除奸,陛下竟被小人所惑,置若罔闻!长此以往,国事堪忧!国事堪忧啊!”
周延儒相对沉静些。他缓缓拨弄着茶盏盖,声音低沉而冰冷:“陛下这不是昏聩,是心意已决,铁了心要保那几个人了。留中不发,无视弹劾,甚至搞出那等蛊惑人心的市井小说……呵呵,这是在告诉我们,他根本不信我们的话,而且,还要用他的法子,把事情彻底摁下去。”
他抬起眼,看向温体仁:“陛下越是这样,越证明袁崇焕、孙承宗那边,定然有不可告人之事,才让陛下如此反常,甚至不惜用这种儿戏手段来掩盖!陛下越是护着他们,将来事发,就摔得越狠!”
话虽如此,但他们精心策划的第一波攻势被如此轻描淡写地化解,还是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挫败和强烈的危机感。皇帝的态度如此鲜明,意味着他们之前的策略需要彻底调整。
“那我们……”温体仁焦躁地问。
“等。”周延儒吐出一个字,嘴角勾起一丝残酷的弧度,“也让外面的人,再加把火。流言不要停,还要变着花样说。陛下能堵住朝堂的嘴,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不成?他现在越是护着,民间的猜疑一旦反弹,就会越发猛烈。我们……静待其时。”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甘、愤懑,以及更加坚定的、必须将对手置于死地的决心。在他们构建的逻辑里,拒绝听从他们“忠言”的皇帝,已然被打上了“昏君”的标签。而对付昏君身边的“奸佞”,无论用什么手段,都将是“正义”的。
皇太极这边,正一丝不苟地推进着他与高鸿中、鲍承先精心策划的“反间计”。
第一阶段“独不战袁部”的疑兵之计已然奏效,无论明廷内部如何反应,猜忌的种子已然播下。
此刻,第二阶段正悄然启动:将那封精心炮制、条件苛刻到极尽羞辱的议和文书,递至明朝天子手中。
然而,派遣何人执行此命,却成了棘手难题。
这无疑是一桩九死一生的勾当,使者不仅要直面明朝天子的雷霆震怒,更须应对无数恨不能生啖其肉的明朝文武。万一对方翻脸,高喝一声“两军交战,斩使扬威”,岂非有去无回?
几经权衡,最终择定了一名俘虏——唤作王承德的太监。“便是你了,前去送信。”
可怜那王承德,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却只得战战兢兢接过文书,一步一瘸捱到北京城下,涕泪交加地哭嚎道:“我……我有议和国书!建奴遣我送来议和国书啊!”
紫禁城内,朱由看着阶下跪伏、瑟瑟发抖的送信太监,又扫过手中那封字字倨傲、条件荒谬的“议和书”,胸中怒火翻涌,几乎当场便要一脚踹去——可瞧见王承德那衣衫褴褛、面无人色的凄惨模样,终是强压住了这股冲动。
他冷哼一声,将信纸重重撂在案上,面无表情地说道:“既如此,你便暂留几日。待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传消息予尔等。”
就在这死寂之中,又一封书信竟从王承德那破烂的衣襟中滑落,“啪”地一声轻响,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清晰。
朱由检的目光钉在那封信上。他的视线在那抖成一团的太监、地上那醒目的“袁”字,以及之前那份言辞倨傲的议和文书之间,缓慢地移动了几个来回。
一瞬间,无数画面和信息在他脑中疯狂碰撞、拼接:城下敌军诡异避战关宁军、温体仁那闪烁其词的暗示、眼前这封从敌营带来、直指袁崇焕的“密信”……
突然,一种极其强烈且荒诞的熟悉感攫住了他!这手法…这路数…
下一秒,只见崇祯皇帝的唇角难以察觉地微微抽动了一下,似是极力压下某种呼之欲出的情绪。他原本阴沉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那是一种混合了惊愕、恍然、以及一丝…被拙劣伎俩冒犯到的讥诮。
朱由检的目光在那封信上停留了一息,甚至更短。那眼神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剧烈地闪烁了一下,但又瞬间归于一种近乎诡异的平静,仿佛那封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密信”只是一片无意间飘入殿中的落叶,根本不值得投去半分关注。
彻彻底底的无视。完完全全的漠然。
他朱由检,就当那封信从来不曾存在过。目光轻飘飘地越过了地上那团“废纸”,也越过了抖成筛糠的王承德,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刚才那致命的停顿从未发生。
他无缝衔接地接上了自己之前的话语,语气平稳得令人吃惊,就像技艺最高超的伶人,精准无比地卡回了原有的节奏:“既如此,你便暂留几日。待朕与诸位大臣商议之后,再传消息予尔等。”
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里。这话语,这神态,与那封躺在地上的信形成了无比荒诞的对比。
我们的崇祯皇帝,仿佛在现实的舞台上,亲自执掌了无形的剪刀,将刚才那惊险、可疑、充满戏剧张力的一帧,活生生地从连续的画面中精准地“剪”掉了。然后,他面不改色地按下“播放”键,从头来过,就当无事发生。
一旁的王承恩和侍立的太监们,几乎要怀疑自己刚才是不是集体出现了幻觉。
“大伴,派人陪他下去休息,给他点吃食,洗个澡,换件干净的衣服。”朱由检的声音平稳如常,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插曲从未发生。
“遵旨。”王承恩躬身应道,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对身旁的心腹小太监使了个眼色。两名小太监立刻上前,半扶半架起那几乎虚脱的王承德,悄无声息地迅速退出了大殿。
沉重的殿门缓缓合上,隔绝了内外。
王承恩垂手侍立,屏息凝神,等待着陛下真正的旨意。他知道,刚才那一切的风平浪静,都是表象。
果然,朱由检沉默了片刻,目光并未看向王承恩,而是投向了窗外,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让元素带着他的心腹部曲速来见朕。要快,隐秘些。”
“是,皇爷。奴婢亲自去安排。”王承恩心头一凛,立刻领会。陛下果然看到了那封信,并且瞬间就明白了背后的毒计!此刻不声张、不追究,反而要秘召袁崇焕,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陛下根本不信这套,而且要立刻稳住最关键的人物。
王承恩不再多言,深深一躬,脚步又轻又快地退了出去。
“信上说了什么?”
朱由检的声音平静地响起,他依旧没有去看那封信。
袁崇焕急速地扫过信上那些恶毒的文字,巨大的屈辱和愤怒瞬间冲垮了他的镇定,他猛地抬头,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变形:“陛下!这些全是子虚乌有!这是恶毒的诬陷!臣对陛下、对大明之忠心……”
“废话!”
朱由检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眉头微皱,“我问你,那纸上,写的是什么具体字句!”
气氛瞬间僵住。袁崇焕被这声呵斥震得一愣,一时语塞,还沉浸在自辩的情绪中。
就在这时,一旁的祖大寿看得真切,急忙低声提醒:“军门!陛下的意思是要知道信里的内容!原话!”
袁崇焕这才猛地回过神来,意识到陛下并非在质疑他,而是在索要信息!
他强压下翻涌的气血,耻辱地、一字一句地复述那诛心之论:“信上…信上说…臣为了能与皇太极顺利议和,不惜…不惜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以作投名状;暗中将大批军粮贱卖资敌;还…还坐视其劫掠京畿州县,以战乱逼迫…逼迫圣上就范……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皇太极支持臣…臣‘五年平辽’的虚妄承诺……”
每说一句,都像是在抽打他自己的脊梁。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听得目眦欲裂,这构陷之词何其阴毒,竟将诸多不相干的事扭曲串联,编织得如此“严丝合缝”!
朱由检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待袁崇焕说完,他沉吟片刻,说出的话却让所有将领心头猛地一沉:
“嗯,单就事情本身而论……杀毛文龙、卖粮、建虏入寇、五年平辽之期,这些事,倒确实都发生了。结果,眼下看来,似乎也都能对得上……”
这几句话语气平淡,却仿佛惊雷炸响,几乎要将此事定性!陛下的疑心难道……
“陛下明鉴!”
不等袁崇焕再次急辩,周文郁已猛地跨出一步,声音急切却清晰,他深知此刻解释重于表忠:“此信看似环环相扣,实乃断章取义,恶意嫁接!毛文龙驻守东江,确有不听号令、劫掠地方、虚报兵额、冒领粮饷之实,其罪早有实证,军门斩他是整肃军纪,绝非私心!”
他顿了顿,语速更快:“至于卖粮,军门所售之粮,绝非资敌!乃是卖与和皇太极不合的朵颜三卫等蒙古部落,此举是为笼络、分化蒙古,使其不为建虏前驱,乃‘以夷制夷’之策,绝非资敌啊陛下!此事兵部亦有备案可查!”
“建虏入寇,乃其绕道蒙古破关所致,我关宁军星驰入援,血战连连,何来‘坐视’之说?‘五年平辽’更是军门向陛下立下的军令状,一心为国靖边,怎会成为与敌酋交易的筹码?此皆诬陷之辞,望陛下圣察!”
朱由检听着这一连串急促的解释,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恍然。“啊?哦……是这么一回事。”
他哪里知道这些具体的军事部署和复杂的历史经纬,他才来了几个月,能记住几个主要人名和大事就不错了。这番详细的解释,正好补上了他认知的巨大空白。
他点了点头,脸上的些许疑虑消散,抬手对情绪激动的周文郁做了个“稍安勿躁”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