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甲申骑兵铳-《明末改革》

  崇祯十六年冬,大明武备史上悄然翻开了新的一页。自威震北疆的“三眼铳”之后,一款真正为骑兵贴身搏杀量身打造的新式火器——双发手铳,在皇帝朱由检的亲自推动与工部不懈努力下,终于通过了最终测试,开始正式列装精锐骑兵部队。

  在商议定型命名时,暖阁内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朱由检看着眼前最终定版的铳样,颇为满意,下意识地便想沿用他记忆中那种带有版本迭代意味的命名方式。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此铳,便命名为‘甲申1.0骑兵铳’……”

  话音未落,他便察觉到气氛有些异样。只见御案下的孙元化、宋应星乃至卢象升等一众文武重臣,虽然都恭敬地低着头,但脸上无不浮现出茫然与困惑的神色。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交换间仿佛都在无声地询问:“‘壹点零’?此乃何意?是某种新式计量单位,还是暗含玄机的谶纬之说?”

  朱由检看着臣子们那一头雾水、欲言又止的模样,顿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穿越者”的毛病。

  他张了张嘴,试图解释“1.0”代表着初始版本、未来还会有改进型,但看着下面那些饱读诗书却对版本号毫无概念的古人,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仿佛已经预见到,若强行推行此名,日后兵部行文、工匠刻铭、士卒传诵时,都免不了一番费力的解释,说不定还会衍生出各种不着边际的误解。

  “罢了罢了……”

  朱由检有些尴尬地摆了摆手,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自嘲,“是朕想岔了。嗯……便依常例,定为 ‘甲申骑兵铳’ 即可。”

  他最终放弃了那个颇具现代感的“1.0”后缀,选择了这个符合时代惯例、简洁明了的名称。毕竟,一个名字若不能让使用者理解其含义,反而造成沟通障碍,那就失去了命名的本意。

  得益于西班牙成熟的模块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效的水力锻锤设备,大明军工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当这套先进生产体系完成模具批量制备后,生产效率呈倍数增长。

  至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距正式投产仅过去短短半个月,朱由检的武库中已整齐陈列着五百把崭新的“甲申骑兵铳”。

  这批凝聚着东西方智慧的精良火器,自然优先配发给最受信赖的部队——卢象升麾下的三万近卫军。这支被誉为“天子亲军”的精锐部队中,原有五千精锐骑兵,此刻正成为全军艳羡的对象。

  校场之上,凛冽的寒风难掩将士们的火热目光。一箱箱油光锃亮的骑兵铳被打开,配发到骑兵将士手中。

  拿到新式火铳的骑兵仔细摩挲着铳身上工整的铭文,熟练地将特制枪套固定在腰侧,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而那些尚未列装的步卒们则围在一旁,眼中满是渴望,不时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批造型别致的新装备。

  “瞧那铳身的乌光,定是用了上好的闽铁!”

  “听说这铳能连发两次,建奴骑兵还没冲到跟前就得先吃两记铳子!”

  “要是咱们步兵也能配上这等利器该多好……”

  随着五百把“甲申骑兵铳”顺利列装近卫军骑兵部队,一场紧锣密鼓的深度训练随即展开。这支精锐骑兵不仅要熟悉新火铳的操作,更要掌握与之配套的标准化定装火药的使用,将新装备的性能彻底融入日常战术。

  至崇祯十七年初,南京城外近卫军大营已焕然一新。五千精锐骑兵尽数配发甲申骑兵铳,阳光下但见将士们腰侧双铳乌光流转,皮质弹袋规整划一。经过整月操练,骑兵阵列变换间已见新式战法雏形——冲锋时双铳轮射的硝烟尚未散尽,马刀已然出鞘。

  没过多久,一队特使顶着风雪驰往山海关。

  他们携去的不仅是两把精心保养的骑兵铳,更有卢象升亲笔撰写的《骑兵双铳操典》,其中详细记载了定装火药配比、马上装填要领及双铳轮射战法。随行的工部匠师更携带着全套模具图样,以便辽东就地仿制。

  辽东经略府内,袁崇焕抚摸着冰凉的铳身,眼中精光闪动。他注意到铳管底部镌刻的二字旁,竟还有细若蚊足的西班牙文编号——这是朱由检特意嘱咐保留的欧式规制。

  展开卢象升的操典,见首页便写着:三十步内破甲,二十步毙马,十步碎颅。

  来人!袁崇焕霍然起身,召来麾下最善火器的参将祖大寿,即刻在宁远城中设厂,先造模具。开春前,本帅要见到五百辽东儿郎能用此铳演武!

  与此同时,朱由检的密旨已至:卿镇守国门,朕心甚慰。待来年开春,工部新设之水锻局当优先供给辽东,望早成铁骑。随旨还附了张潦草手绘,勾勒出骑兵持双铳突阵的阵型——这正是皇帝与卢象升推演出的四段击战法。

  关外风雪愈急,而山海关内的铸铁作坊却彻夜炉火不熄。袁崇焕望着南方喃喃道:陛下此铳,来年必让建奴胆寒。他仿佛已看见,当辽东铁骑尽数换上这般利器时,八旗铁骑再难逞凶关前的景象。

  在给辽东的袁崇焕送去新铳的同时,朱由检的目光也投向了九边重镇中的另外两大支柱——大同与宣府。

  两路精干信使,携带者同样规格的包裹:两把精心保养的“甲申骑兵铳”,配套的定装弹药,以及一封由皇帝亲笔书写的密信,分别送到了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曹文诏的手中。

  这两位以勇猛善战着称的边帅,在接到皇帝御赐的新铳时,反应虽略有不同,但内心的激动与重视却别无二致。

  大同镇,总兵府内。

  满桂摩挲着铳身,这位悍将,对武器有着天生的直觉。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直接带着火铳来到了校场,命亲兵在模拟大同边地常见的风沙天气下(令人扬起沙土)进行试射。

  “砰砰”的铳声过后,他仔细检查了铳机缝隙中侵入的沙尘,又测算了风速对铅弹散布的影响,这才回到书房,用他那略带粗犷的笔迹写下回奏:“陛下圣鉴:此铳精巧迅烈,实为近战破敌之利器。然臣于大同风沙中试射,发现铳机易为尘沙所滞,连续击发恐有不便。

  若于阴寒潮湿时节,火药引燃亦恐迟滞。若欲于边镇通用,密封需更佳,且需特制防潮药包。至于寿命,若保养得当,历经数十战应无大碍。臣以为,若能克服风沙之扰,此铳必为我大明边骑之胆!”

  宣府镇,曹文诏的反应则更为直接。

  他本人就是勇冠三军的猛将,拿到火铳后,当即亲自策马,在宣府郊外的冰天雪地中模拟冲锋,体验在严寒中装填、击发的感觉。他的回信言辞恳切,直指核心:“陛下:铳已试,甚好!二十步内,破建奴双层棉铁复合甲确有把握,若中面门,必无幸理!

  然天寒地冻,铁器冰手,装填速度较平日慢三分有余,手指僵硬,恐误战机。臣以为,需为将士配发特制手套,并需勤加练习严寒装填之术。此铳威力,足堪大用!若能足量配备,末将愿为陛下直捣黄龙!”

  崇祯十七年,工部衙门内。

  二把经过特殊改装的“甲申骑兵铳”静静地躺在铺着绒布的案几上,吸引了所有官员的目光。这正是根据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曹文诏的实战反馈,紧急攻关研制出的 “沙漠版” 与 “严寒版” 原型铳。

  孙元化拿起把针对大同风沙环境的“沙漠版”,向众人详解其改进之处:“诸位请看,此铳首要解决的是‘尘沙入机’之患。我等在三个方面做了强化:

  其一,在这燧发机的击锤与药池盖接合处,加装了韧性极佳的薄皮垫圈,狂风扬沙亦难侵入。

  其二,将扳机护圈改小,并在其内侧增设了防尘皮帘,骑手手指探入即合拢,可阻隔大部分沙尘。

  其三,也是最关键者,”他指向铳管与铳身的连接处,“此处用双层螺纹嵌套,旋紧后缝隙以猛火油浸煮过的麻线缠绕密封,不仅防沙,更能有效防止火药燃气泄漏,威力反增一分。”

  宋应星则捧起那支为宣府严寒设计的“严寒版”,接口道:

  “曹总兵所言‘天寒铁冷,装填迟缓’确是切中要害。我等对策如下:

  首先,在铳托、铳管等握持部位,以鱼鳔胶牢固贴合了一层细密毛毡,外覆软皮。即便在冰天雪地中,将士赤手紧握,亦不觉刺骨严寒,可保操作灵活。

  其次,针对严寒下火药不易引燃的问题,我们将药池的引火孔略微扩大,并确保燧石击打出的火花更集中、更向下溅射,确保能可靠点燃可能因潮气而略有板结的药粉。

  最后,我等还特制了一种‘严寒定装药包’。”他拿起一个明显更厚实的药包,“外层是防水油纸,内层却衬了薄薄一层硝石粉,此物能吸收微量潮气,确保火药在严寒中依然保持干燥,一触即发。”

  工部的能工巧匠们还改进了配套的枪套,沙漠版的枪套开口处加装了防尘盖,严寒版的则用上了带毛的羊皮内衬。

  样品火铳由快马信使分送三边,而随铳所至的,还有朱由检给三位统帅更具针对性的询问。

  在送往辽东袁崇焕处的信函中,皇帝的问题更为务实和长远:

  “袁卿:改进之铳,想已验看。辽东地界,春秋多风沙,冬月苦寒彻骨。然军械划一,乃后勤之本。

  卿可详察地理天时,据实以告:辽东铁骑,当以严寒版为主,抑或以普通版辅以特制保养即可?望卿统筹全局,为朕决此大议,以便工部规划量产,精准配发。”

  而在给大同满桂和宣府曹文诏的信中,问题则更为直接:“二位卿家:前据所陈,工部已做改进。今特送‘防沙’(予满桂)、‘御寒’(予曹文诏)新铳各两把,并弹药若干。卿可立试之,验其机括在风沙/严寒之中,是否仍能迅捷击发?

  铳身握持,是否已解冰手之苦?防尘密封,可还严密?速将验看结果报朕知悉,若有不足,工部可再行斟酌。”

  袁崇焕,

  “陛下圣鉴:臣已详加比对。辽东之患,寒冬实烈于风沙。且寒冬时节,恰是虏骑凭借江河封冻,南下寇掠最频之际。故臣愚见,辽东铁骑,当全员配发‘严寒版’。其特制之铳托、改良之击发,于冬季作战裨益极大。至于春秋偶有风沙,只需加强日常维护清理,足可应对。若装备不一,反增后勤繁琐,临战易生混乱。”

  满桂。

  陛下,新铳试过了!好!大好!臣特意选了场大风天,带着儿郎们冲了一回沙尘地,连发数次,铳机灵活如初,再无滞涩之患!那皮垫、那螺纹,顶事!陛下,就照这个样,给臣大同的儿郎们造吧!”

  曹文诏,

  陛下,新铳不畏寒,将士可放手施为!臣已令士卒在雪地中潜伏半日,取出即射,一击而发!毛毡裹握之处,再不冰手,装填快了三成不止!有此利器,宣府儿郎如虎添翼。臣请陛下速速拨发,臣愿亲为前锋,以此新铳,为陛下横扫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