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将司法权从行政体系中剥离,并为民间借贷划定了“利率红线”之后,朱由检透过纷繁的政务,洞察到了一个更为深层的症结。他意识到,即便在自己推行的低税政策下,子民们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其根源之一,便是那无处不在、吸食民髓的“高利贷”。
“既然朝廷正在大力回收民间劣钱,何不借此机会,以官营借贷为渠道,将官府新铸的足色铜钱发行出去?此举一可避免新钱集中涌入市面导致物价腾踊,二能将优质货币精准投放到最需要资金的农户手中,逐步取代劣钱,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详细廷议,一道旨在“通钱法、纾民困”的新政诏书颁行天下。其核心条款如下,
百姓可以其名下拥有的田地为抵押,向所在地官仓或指定官署申请借款。
首五年优惠期,年息仅为半分,且采用 “先息后本” 方式,借款人每年仅需支付利息,极大缓解了短期还款压力。
续约五年调整期,若五年期满后确实无力偿还本金,经核实可申请续借五年,但年息调整为一分。此举既体现了朝廷的体恤,也设置了成本约束,防止过度依赖。
然而,
在帝国财赋重地的江南,一场预料之中的抵抗正以最尖锐的形式爆发。
这场风波的引领者,并非寻常豪强,而是松江华亭的徐氏——前朝首辅徐阶的家族。作为历经数朝、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江南士绅领袖,徐家敏锐地察觉到,皇帝这套组合拳的最终目标,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与财富结构。
徐氏家族的当代家主徐肇惠,并未公开抨击圣旨,而是采用了更为精巧而恶毒的策略。他们利用自身在士林和乡里的巨大影响力,开始系统地散布言论:
“诸君可曾细观那官仓新铸之钱?其铜色发暗,入手轻飘,远不及万历通宝之厚重。朝廷这是要以劣钱盘剥吾民之膏血啊!”
更有甚者,他们巧妙地引经据典,将朱由检的新政与历史上着名的失败改革相提并论:
“诸君莫忘前宋王荆公乎?其‘青苗法’初行时,何尝不是以‘惠民’为名?然其结果如何?官府逼贷,胥吏横行,良法终成苛政!今日之‘惠民贷’,与昔日之‘青苗法’何其相似!只怕我等今日借了这‘成色不足’的铜钱,来日便要倾家荡产以偿!”
这些言论,由徐家这样的“清流领袖”口中传出,通过其门生、故旧、掌控的商会乃至说书人,在苏松常杭等富庶州县迅速传播,其蛊惑力远超寻常谣言。它精准地利用了民众对货币成色的天然敏感、对官府的不信任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恐惧。
一时间,江南舆论哗然。
许多原本对低息贷款抱有期待的普通民众陷入了深深的疑虑:“连徐阁老的家人都这么说,恐怕这新政背后真有蹊跷。”
而那些原本就利益受损的地方豪强和钱庄业者,则如获至宝,纷纷以徐家的言论为依据,更加肆无忌惮地诋毁新政,甚至联合起来,暗中抵制、阻挠官仓的借贷业务。
徐阶后人这一举动,堪称打在朱由检新政“七寸”之上的一记重拳。
它不仅仅是在散布谣言,更是在争夺对政策的话语权和解释权,试图从根本上瓦解新政的民意基础。这标志着朱由检的改革,已经从颁布法令的阶段,进入了与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正面较量的深水区。这场斗争的胜负。
暖阁内,
朱由检的脸色发黑。
“爱卿……朕若没记错,你亦是嘉靖四十一年,由徐华亭主考取中的进士?算起来,亦是那徐阁老的……门生?”
钱龙锡闻言,浑身猛地一颤。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官帽险些触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惊惶:“陛下明鉴!臣……臣确是徐师门下,此乃科场定例,臣不敢忘,亦不敢不认!然臣自通籍以来,心中唯有君父,唯有社稷!
徐师昔日提携之恩,臣不敢忘,然此乃私谊!今日徐肇惠蛊惑人心、阻挠新政、诽谤朝廷,此乃国事,乃公义!臣……臣深知国法无私,岂容徇情!”
他猛地抬起头,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眼神却异常坚定:“陛下,徐家所为,已非寻常乡绅抗法,其散布谣言,动摇国本,其心可诛!臣为刑部尚书,执掌天下刑名,若因私废公,徇情枉法,上负陛下天恩,下负万民所托,臣……万死难赎!”
朱由检揉了揉依旧隐隐作痛的太阳穴,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探究:“行了,起来回话吧。朕方才是一时气急,并非疑你。”
他待钱龙锡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才继续道,“正因你是徐华亭的门生,朕今日才更要问你。给朕好好说说这个徐家——说说他们如今在松江,究竟是何等光景,何等气象?朕要知道,他们倚仗的,除了徐阁老留下的那点香火情分,还有什么?”
钱龙锡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表明立场的关键时刻。
他稍加思索,用尽可能平实的语言回禀:陛下息怒。徐家之势,确非寻常。徐华亭公当年位极人臣,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此为其一。然其根基,实在松江。
他抬眼观察皇帝神色,徐家在苏松一带,有棉田遍三府,织机响连宵之说。其家不仅坐拥良田数十万亩,更掌控着江南近三成的棉布贸易。
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染整售卖,皆有其族人或家奴经营。松江府的漕运码头,十停中有七停的货物要与徐家打交道。
更甚者,
钱龙锡声音压低,徐家暗中把持着钱庄、当铺生意。民间借贷,多绕不开徐家影踪。其放贷之息,往往远超陛下新定之规。陛下推行惠民贷,铸新钱以代劣钱,实乃触及徐家命脉。
至于朝中,他谨慎措辞,徐氏子弟虽无高位者,然各级官员中,受其恩惠、与其联姻者不在少数。这些关系盘根错节,形成一张无形大网。徐肇惠敢如此行事,正是自恃有此依仗。
“可有办法敲打一下?”朱由检顿了顿,“要不朕去他徐府住几天,爱卿看如何?”
钱龙锡闻言,手中笏板险些落地,慌忙躬身:“陛下万乘之尊,岂可轻入虎穴!徐府虽在松江,然其势力盘根错节,若有不测...”
他见皇帝神色不豫,急忙话锋一转:“臣以为,敲打之法贵在绵里藏针。今有三策可供圣裁:其一,可命巡盐御史彻查松江历年盐引,徐家在此中多有逾制;其二,令工部重新勘验苏松水利,徐家田产多依河渠而建;其三...”
钱龙锡稍稍压低声音:“臣闻徐家近年与海商往来密切,可严查货品通关。”
“爱卿可有人选推荐,与那徐老爷没啥关系,或者恨他的。”
钱龙锡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显然对此事早有思量。他略一沉吟,便躬身答道:“陛下圣明,臣心中确有一人,堪称上佳之选。”
“哦?何人?”朱由检身体微微前倾,颇感兴趣。
“乃现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待问。”钱龙锡清晰地说道,“此人有三宜:其一,他是广东南海人,与松江徐氏地缘疏远,素无往来,更无姻亲;其二,他历任地方,以清正刚猛、不避权贵着称,在应天巡抚任上就曾因执法如山得罪过不少江南豪绅;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钱龙锡稍稍压低了声音:“万历末年,李待问在苏州任推官时,曾审理一桩命案,牵扯到徐家旁支子弟徐彦良。此人强占民田、逼死人命,证据确凿。李待问顶住压力,坚持按律判了斩刑。虽然后来徐家多方活动,将案子移交刑部重审改判,但这份梁子,算是结下了。徐家恨他入骨,他也素来鄙夷徐家之跋扈。”
不错,不错。
朱由检微微颔首,指尖在御案上轻轻一点,明日卯时三刻,让那个李待问到后殿陛见。
他略作停顿,对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吩咐道:记住,不必经通政司传谕,你亲自去都察院值房传口谕。告诉他,穿常服即可,不必着朝服。
钱龙锡闻言,立即领会了皇帝的深意——这般安排既显得格外器重,又不会过早惊动朝中与徐家交好的官员。他连忙躬身:陛下思虑周详,臣这就去拟写调任谕旨,待明日李待问陛见后即刻发出。
徐家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公然与朱由检对抗,实乃新旧仇恨交织下的必然反抗。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皇帝推行的改革实实在在地触动了徐家几代人积累的核心利益。
首当其冲的,便是军屯土地的流失。朱由检大力整顿卫所制度,派遣的指挥使们铁面无私,严格执行清退侵吞军屯的政令。
在这一过程中,徐家通过数代人巧取豪夺而来的超过十万亩良田被强行收回国有。对徐家而言,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其在地方特权的直接挑战——即便是皇亲国戚也难以幸免,更何况一个前朝首辅的后人。
而如今朱由检推行的惠民贷政策,更是对徐家财富根基的第二次打击。徐家长期以来通过高利贷盘剥百姓,年息往往高达五成甚至翻倍,这条财路如今被朝廷年息仅半分的贷款彻底截断。
一边是既得利益被剥夺,一边是财源被切断,徐家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们选择散布谣言、蛊惑民众,既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在向朝廷示威——江南士绅的势力,绝非皇帝几道政令就能轻易撼动。
这场较量,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政策争议,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生死博弈。
次日,偏殿
朱由检端坐于御案之后,看着从殿外稳步走入的李待问。
这位御史年约五旬,面容清癯,腰背挺得笔直,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常服穿得一丝不苟。
朱由检看着他,心头不免泛起几分复杂情绪——就是此人。曾连上七道奏疏,称自己是那暴秦,汉武;去岁又因自己买了大批军火,在朝会上当面顶撞,气得他当日少吃了半碗饭。
“真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倔老头。”
朱由检在心中暗叹。
然而此刻,看着李待问那副连行礼都透着刚硬的身影,朱由检忽然觉得,这般性子用在别处固然可恼,但若用来对付徐家……
皇帝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扬。
“罢了,”
他在心底对自己说,“既要用他,朕今日便暂将这张脸皮搁在一旁。”
待李待问行完礼,朱由检竟破天荒地抬手虚扶:“李卿平身。赐座。”
侍立的曹化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赶忙搬来一个绣墩。
李待问却并未立即就坐,而是抬眼直视御座,声音清朗:“陛下今日召见微臣,想必不是要听臣劝谏节俭。若有差遣,臣万死不辞。”
朱由检被他说中心事,轻咳一声,索性开门见山:“爱卿快人快语,那朕便直说了。松江徐家,卿可熟悉?”
徐家那事,想必爱卿也有耳闻。
朱由检端起茶盏,借着热气打量着阶下之人。
朕记得,当年爱卿在苏州任上,曾将徐家旁支的徐彦良问成死罪。虽说后来刑部改判,但这份胆识......
他刻意顿了顿,不知爱卿如今,可还保有当年那般锐气?
李待问闻言,霍然起身。那双总是带着批判光芒的眼睛里,此刻竟迸发出一种近乎炽热的神采。
陛下!
他声音洪亮,在偏殿内回荡:臣当年未能将徐彦良明正典刑,至今引为平生憾事!这么多年来,臣无一日不关注徐家动向。
说着,他竟然从袖中取出一本早已写就的奏本,双手奉上:这是臣这些年来搜集的徐家罪证十七款——强占民田、私设税卡、勾结海寇、偷漏盐税......桩桩件件,铁证如山。臣一直在等,等一个能将徐家连根拔起的机会!
他向前一步,目光坚定:若陛下信得过臣这把老骨头,臣愿再赴江南。这一次,定要让徐家为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爱卿一人前去……”朱由检话到嘴边,却不禁想起两年前的漕运总督袁继咸。若非他当机立断派遣七万大军驰援,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恐怕早已被扔进运河喂了鱼虾。
皇帝的目光意味深长地落在李待问身上:“爱卿是广东人……想必比朕更清楚江南官场的规矩。这些年来,朕与江南诸位‘贤臣’的关系,爱卿也是亲眼所见的。”
这话说得含蓄,却让李待问顿时面露窘色。
他岂会不知皇帝所指——这些年来带头罢工、罢朝,甚至以死相谏的官员中,确实不乏他的同乡好友。此刻被皇帝当面点破,这位向来刚正的御史也不禁有些难堪。
李待问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官袍的衣领,苦笑道:“陛下明鉴。江南官场确实……盘根错节。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快刀斩乱麻。臣虽不善交际,却最擅长的就是斩断这些乱麻。”
李卿可知,当年浙江巡抚陆振飞,在江南士林中得了什么名号?
不等李待问回答,皇帝自顾自说道:北兵屠夫朱家恶犬——这些名头,如今还在江南流传。他借朕的刀在浙江杀得血染西湖,这才稳住了局面。可如今,还有哪个江南士绅敢与他同桌共饮?
放下茶盏,朱由检凝视着李待问:朕的兵,你自然可以借。但借了之后,你在江南士林中的名声,怕是比陆振飞还不如。从此以后,你就是他们眼中的朝廷鹰犬,再难在清流中立足。
他微微前倾身子,声音压低却愈发清晰:这代价,李卿可想明白了?是要做孤臣,还是继续当你的清流御史?
李待问闻言,整了整衣冠,向着御座深深一揖。当他抬起头时,脸上竟带着几分释然的笑意:陛下,臣今年五十有六了。自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在官场浮沉近三十载,所谓的清流名声,早就看透了。
他向前一步,声音愈发坚定:当年张江陵推行一条鞭法时说过:知我罪我,其在斯乎?臣这些年在都察院,见多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与豪强沆瀣一气的所谓。陛下若真要整顿江南,就不能指望这些人。
说到此处,李待问突然跪倒在地,声音铿锵:臣愿做陛下手中的快刀!陆振飞杀得,臣为何杀不得?至于身后名——
他抬起头:若能为陛下肃清江南积弊,让百姓得以喘息,纵使千夫所指,臣亦甘之如饴!
“既然朝廷正在大力回收民间劣钱,何不借此机会,以官营借贷为渠道,将官府新铸的足色铜钱发行出去?此举一可避免新钱集中涌入市面导致物价腾踊,二能将优质货币精准投放到最需要资金的农户手中,逐步取代劣钱,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详细廷议,一道旨在“通钱法、纾民困”的新政诏书颁行天下。其核心条款如下,
百姓可以其名下拥有的田地为抵押,向所在地官仓或指定官署申请借款。
首五年优惠期,年息仅为半分,且采用 “先息后本” 方式,借款人每年仅需支付利息,极大缓解了短期还款压力。
续约五年调整期,若五年期满后确实无力偿还本金,经核实可申请续借五年,但年息调整为一分。此举既体现了朝廷的体恤,也设置了成本约束,防止过度依赖。
然而,
在帝国财赋重地的江南,一场预料之中的抵抗正以最尖锐的形式爆发。
这场风波的引领者,并非寻常豪强,而是松江华亭的徐氏——前朝首辅徐阶的家族。作为历经数朝、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江南士绅领袖,徐家敏锐地察觉到,皇帝这套组合拳的最终目标,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与财富结构。
徐氏家族的当代家主徐肇惠,并未公开抨击圣旨,而是采用了更为精巧而恶毒的策略。他们利用自身在士林和乡里的巨大影响力,开始系统地散布言论:
“诸君可曾细观那官仓新铸之钱?其铜色发暗,入手轻飘,远不及万历通宝之厚重。朝廷这是要以劣钱盘剥吾民之膏血啊!”
更有甚者,他们巧妙地引经据典,将朱由检的新政与历史上着名的失败改革相提并论:
“诸君莫忘前宋王荆公乎?其‘青苗法’初行时,何尝不是以‘惠民’为名?然其结果如何?官府逼贷,胥吏横行,良法终成苛政!今日之‘惠民贷’,与昔日之‘青苗法’何其相似!只怕我等今日借了这‘成色不足’的铜钱,来日便要倾家荡产以偿!”
这些言论,由徐家这样的“清流领袖”口中传出,通过其门生、故旧、掌控的商会乃至说书人,在苏松常杭等富庶州县迅速传播,其蛊惑力远超寻常谣言。它精准地利用了民众对货币成色的天然敏感、对官府的不信任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恐惧。
一时间,江南舆论哗然。
许多原本对低息贷款抱有期待的普通民众陷入了深深的疑虑:“连徐阁老的家人都这么说,恐怕这新政背后真有蹊跷。”
而那些原本就利益受损的地方豪强和钱庄业者,则如获至宝,纷纷以徐家的言论为依据,更加肆无忌惮地诋毁新政,甚至联合起来,暗中抵制、阻挠官仓的借贷业务。
徐阶后人这一举动,堪称打在朱由检新政“七寸”之上的一记重拳。
它不仅仅是在散布谣言,更是在争夺对政策的话语权和解释权,试图从根本上瓦解新政的民意基础。这标志着朱由检的改革,已经从颁布法令的阶段,进入了与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正面较量的深水区。这场斗争的胜负。
暖阁内,
朱由检的脸色发黑。
“爱卿……朕若没记错,你亦是嘉靖四十一年,由徐华亭主考取中的进士?算起来,亦是那徐阁老的……门生?”
钱龙锡闻言,浑身猛地一颤。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官帽险些触地,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惊惶:“陛下明鉴!臣……臣确是徐师门下,此乃科场定例,臣不敢忘,亦不敢不认!然臣自通籍以来,心中唯有君父,唯有社稷!
徐师昔日提携之恩,臣不敢忘,然此乃私谊!今日徐肇惠蛊惑人心、阻挠新政、诽谤朝廷,此乃国事,乃公义!臣……臣深知国法无私,岂容徇情!”
他猛地抬起头,额角已渗出细密汗珠,眼神却异常坚定:“陛下,徐家所为,已非寻常乡绅抗法,其散布谣言,动摇国本,其心可诛!臣为刑部尚书,执掌天下刑名,若因私废公,徇情枉法,上负陛下天恩,下负万民所托,臣……万死难赎!”
朱由检揉了揉依旧隐隐作痛的太阳穴,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探究:“行了,起来回话吧。朕方才是一时气急,并非疑你。”
他待钱龙锡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才继续道,“正因你是徐华亭的门生,朕今日才更要问你。给朕好好说说这个徐家——说说他们如今在松江,究竟是何等光景,何等气象?朕要知道,他们倚仗的,除了徐阁老留下的那点香火情分,还有什么?”
钱龙锡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表明立场的关键时刻。
他稍加思索,用尽可能平实的语言回禀:陛下息怒。徐家之势,确非寻常。徐华亭公当年位极人臣,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此为其一。然其根基,实在松江。
他抬眼观察皇帝神色,徐家在苏松一带,有棉田遍三府,织机响连宵之说。其家不仅坐拥良田数十万亩,更掌控着江南近三成的棉布贸易。
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到染整售卖,皆有其族人或家奴经营。松江府的漕运码头,十停中有七停的货物要与徐家打交道。
更甚者,
钱龙锡声音压低,徐家暗中把持着钱庄、当铺生意。民间借贷,多绕不开徐家影踪。其放贷之息,往往远超陛下新定之规。陛下推行惠民贷,铸新钱以代劣钱,实乃触及徐家命脉。
至于朝中,他谨慎措辞,徐氏子弟虽无高位者,然各级官员中,受其恩惠、与其联姻者不在少数。这些关系盘根错节,形成一张无形大网。徐肇惠敢如此行事,正是自恃有此依仗。
“可有办法敲打一下?”朱由检顿了顿,“要不朕去他徐府住几天,爱卿看如何?”
钱龙锡闻言,手中笏板险些落地,慌忙躬身:“陛下万乘之尊,岂可轻入虎穴!徐府虽在松江,然其势力盘根错节,若有不测...”
他见皇帝神色不豫,急忙话锋一转:“臣以为,敲打之法贵在绵里藏针。今有三策可供圣裁:其一,可命巡盐御史彻查松江历年盐引,徐家在此中多有逾制;其二,令工部重新勘验苏松水利,徐家田产多依河渠而建;其三...”
钱龙锡稍稍压低声音:“臣闻徐家近年与海商往来密切,可严查货品通关。”
“爱卿可有人选推荐,与那徐老爷没啥关系,或者恨他的。”
钱龙锡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显然对此事早有思量。他略一沉吟,便躬身答道:“陛下圣明,臣心中确有一人,堪称上佳之选。”
“哦?何人?”朱由检身体微微前倾,颇感兴趣。
“乃现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待问。”钱龙锡清晰地说道,“此人有三宜:其一,他是广东南海人,与松江徐氏地缘疏远,素无往来,更无姻亲;其二,他历任地方,以清正刚猛、不避权贵着称,在应天巡抚任上就曾因执法如山得罪过不少江南豪绅;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钱龙锡稍稍压低了声音:“万历末年,李待问在苏州任推官时,曾审理一桩命案,牵扯到徐家旁支子弟徐彦良。此人强占民田、逼死人命,证据确凿。李待问顶住压力,坚持按律判了斩刑。虽然后来徐家多方活动,将案子移交刑部重审改判,但这份梁子,算是结下了。徐家恨他入骨,他也素来鄙夷徐家之跋扈。”
不错,不错。
朱由检微微颔首,指尖在御案上轻轻一点,明日卯时三刻,让那个李待问到后殿陛见。
他略作停顿,对侍立一旁的曹化淳吩咐道:记住,不必经通政司传谕,你亲自去都察院值房传口谕。告诉他,穿常服即可,不必着朝服。
钱龙锡闻言,立即领会了皇帝的深意——这般安排既显得格外器重,又不会过早惊动朝中与徐家交好的官员。他连忙躬身:陛下思虑周详,臣这就去拟写调任谕旨,待明日李待问陛见后即刻发出。
徐家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公然与朱由检对抗,实乃新旧仇恨交织下的必然反抗。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皇帝推行的改革实实在在地触动了徐家几代人积累的核心利益。
首当其冲的,便是军屯土地的流失。朱由检大力整顿卫所制度,派遣的指挥使们铁面无私,严格执行清退侵吞军屯的政令。
在这一过程中,徐家通过数代人巧取豪夺而来的超过十万亩良田被强行收回国有。对徐家而言,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其在地方特权的直接挑战——即便是皇亲国戚也难以幸免,更何况一个前朝首辅的后人。
而如今朱由检推行的惠民贷政策,更是对徐家财富根基的第二次打击。徐家长期以来通过高利贷盘剥百姓,年息往往高达五成甚至翻倍,这条财路如今被朝廷年息仅半分的贷款彻底截断。
一边是既得利益被剥夺,一边是财源被切断,徐家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们选择散布谣言、蛊惑民众,既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是在向朝廷示威——江南士绅的势力,绝非皇帝几道政令就能轻易撼动。
这场较量,早已超出了单纯的政策争议,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生死博弈。
次日,偏殿
朱由检端坐于御案之后,看着从殿外稳步走入的李待问。
这位御史年约五旬,面容清癯,腰背挺得笔直,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常服穿得一丝不苟。
朱由检看着他,心头不免泛起几分复杂情绪——就是此人。曾连上七道奏疏,称自己是那暴秦,汉武;去岁又因自己买了大批军火,在朝会上当面顶撞,气得他当日少吃了半碗饭。
“真是个不招人待见的倔老头。”
朱由检在心中暗叹。
然而此刻,看着李待问那副连行礼都透着刚硬的身影,朱由检忽然觉得,这般性子用在别处固然可恼,但若用来对付徐家……
皇帝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扬。
“罢了,”
他在心底对自己说,“既要用他,朕今日便暂将这张脸皮搁在一旁。”
待李待问行完礼,朱由检竟破天荒地抬手虚扶:“李卿平身。赐座。”
侍立的曹化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赶忙搬来一个绣墩。
李待问却并未立即就坐,而是抬眼直视御座,声音清朗:“陛下今日召见微臣,想必不是要听臣劝谏节俭。若有差遣,臣万死不辞。”
朱由检被他说中心事,轻咳一声,索性开门见山:“爱卿快人快语,那朕便直说了。松江徐家,卿可熟悉?”
徐家那事,想必爱卿也有耳闻。
朱由检端起茶盏,借着热气打量着阶下之人。
朕记得,当年爱卿在苏州任上,曾将徐家旁支的徐彦良问成死罪。虽说后来刑部改判,但这份胆识......
他刻意顿了顿,不知爱卿如今,可还保有当年那般锐气?
李待问闻言,霍然起身。那双总是带着批判光芒的眼睛里,此刻竟迸发出一种近乎炽热的神采。
陛下!
他声音洪亮,在偏殿内回荡:臣当年未能将徐彦良明正典刑,至今引为平生憾事!这么多年来,臣无一日不关注徐家动向。
说着,他竟然从袖中取出一本早已写就的奏本,双手奉上:这是臣这些年来搜集的徐家罪证十七款——强占民田、私设税卡、勾结海寇、偷漏盐税......桩桩件件,铁证如山。臣一直在等,等一个能将徐家连根拔起的机会!
他向前一步,目光坚定:若陛下信得过臣这把老骨头,臣愿再赴江南。这一次,定要让徐家为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爱卿一人前去……”朱由检话到嘴边,却不禁想起两年前的漕运总督袁继咸。若非他当机立断派遣七万大军驰援,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恐怕早已被扔进运河喂了鱼虾。
皇帝的目光意味深长地落在李待问身上:“爱卿是广东人……想必比朕更清楚江南官场的规矩。这些年来,朕与江南诸位‘贤臣’的关系,爱卿也是亲眼所见的。”
这话说得含蓄,却让李待问顿时面露窘色。
他岂会不知皇帝所指——这些年来带头罢工、罢朝,甚至以死相谏的官员中,确实不乏他的同乡好友。此刻被皇帝当面点破,这位向来刚正的御史也不禁有些难堪。
李待问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官袍的衣领,苦笑道:“陛下明鉴。江南官场确实……盘根错节。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快刀斩乱麻。臣虽不善交际,却最擅长的就是斩断这些乱麻。”
李卿可知,当年浙江巡抚陆振飞,在江南士林中得了什么名号?
不等李待问回答,皇帝自顾自说道:北兵屠夫朱家恶犬——这些名头,如今还在江南流传。他借朕的刀在浙江杀得血染西湖,这才稳住了局面。可如今,还有哪个江南士绅敢与他同桌共饮?
放下茶盏,朱由检凝视着李待问:朕的兵,你自然可以借。但借了之后,你在江南士林中的名声,怕是比陆振飞还不如。从此以后,你就是他们眼中的朝廷鹰犬,再难在清流中立足。
他微微前倾身子,声音压低却愈发清晰:这代价,李卿可想明白了?是要做孤臣,还是继续当你的清流御史?
李待问闻言,整了整衣冠,向着御座深深一揖。当他抬起头时,脸上竟带着几分释然的笑意:陛下,臣今年五十有六了。自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在官场浮沉近三十载,所谓的清流名声,早就看透了。
他向前一步,声音愈发坚定:当年张江陵推行一条鞭法时说过:知我罪我,其在斯乎?臣这些年在都察院,见多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与豪强沆瀣一气的所谓。陛下若真要整顿江南,就不能指望这些人。
说到此处,李待问突然跪倒在地,声音铿锵:臣愿做陛下手中的快刀!陆振飞杀得,臣为何杀不得?至于身后名——
他抬起头:若能为陛下肃清江南积弊,让百姓得以喘息,纵使千夫所指,臣亦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