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待问奉旨前往松江府,干系重大,自然不能轻车简从。朱由检对这位老臣的安危,以及此行能否镇住松江地面的牛鬼蛇神,颇为上心。
人手是现成的——刘文秀、李来亨、李定国、郑森、张煌言这五位在武举中“大放异彩”的年轻百户,正好塞进近卫营里摔打。如今,便是让他们真刀真枪历练的时候了。
皇帝陛下心思一动,点了近卫营千户佟瀚邦的将。
这位佟千户,在不久前那场混乱的武举考核中,可谓“一战成名”——他带领的部队最为规矩,结果还在整队时时,他本人第一个精准地踩中了刘文秀等人精心伪装的陷坑,连人带甲跌了进去,成了那“米汤浆糊阵”里品阶最高的“阵亡”将领,至今仍是营中同僚酒后的笑谈。
圣意下达时,佟瀚邦正在校场督促麾下操练。
听闻旨意,他那张向来严肃的脸庞肌肉微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上次武举的“惨痛”经历瞬间涌上心头,那黏糊糊、甜腻腻的米汤仿佛至今还糊在头盔缝隙里。
他深吸一口气,领旨谢恩。转身看向身后得知消息后,表情各异、但眼神里都透着几分跃跃欲试的五个年轻百户。
佟瀚邦目光扫过这五人,重重地哼了一声:“尔等上次的‘厚赠’,本将铭记于心。此番南下,护卫李大人是首要,若是出了半点差池,军法从事!至于路上的‘规矩’……咱们,慢慢讲。”
他特意在“规矩”二字上咬了重音,让五人心中同时一凛,预感到这趟差事,恐怕不会只是简单的护卫之旅那么简单。
临行前夜,
朱由检未召见明日便要启程的李待问,而是先唤来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瞿式耜。
瞿式耜步履沉稳地踏入殿内,还未及行礼,朱由检便开门见山,将一份早已备好的敕令推至案前。
“瞿卿,朕决议,调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待问擢升为左副都御史,即日生效。”
瞿式耜目光微凝,心中瞬间明了。李待问在南京虽是闲职,但素有清望,更重要的是,他与江南诸多盘根错节的势力瓜葛不深。皇帝在此刻将其拔擢至都察院核心,赋予巡察松江、推行新政之权,其意不言自明——既要借李待问的“直”与“清”去破开局面,也要借都察院这把最快的刀,给予其先斩后奏的权威。
“陛下圣明。”瞿式耜躬身应道,“李侍御风骨峻峭,正合执此利剑。只是……”
他略一迟疑,“松江徐家,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上下,漕运、盐务乃至地方卫所,恐多有牵连。李侍御此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朱由检的目光落在瞿式耜沉静的脸上,声音压低了些,“是啊,徐家……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正因其家大业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爱卿此行,不仅要握着刀把子,更要备好……嗯,软垫子。务必兜着点,把握好其中的火候与分寸,莫要让都察院里那些年轻气盛的御史们,闻着点腥风就一拥而上,把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届时朝堂鼎沸,反而不美。”
他略作停顿,让这份慎重深深印入瞿式耜心中,然后才继续交代,“至于具体行事……爱卿可与李待问私下交代清楚朕的意图。此番南下,主旨在于‘敲打’。”
“而且,军屯朕已经收回来了。不必过于苛责。除了那些明确的苦主........”朱由检想了想,接着说道:“剩下的,就不要追缴了。而且,徐家这几年田地已经被丈量完了,他们也老老实实的在交税........让他们以后少在民间给朕惹事,朕许他徐家富贵百年。”
瞿式耜深深躬身:“陛下圣虑周详,恩威并济,臣必当将陛下之意,清晰传达于徐氏及相关各方。”
朱由检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他要的是稳定,是徐家表面上的臣服与税银,是东南不起波澜。
但这番“圣意”,到了李待问耳中,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是夜,瞿式耜奉密旨亲至李待问府邸,于书房烛火下,将皇帝“敲打为主、勿要深究、许其富贵”的底线和盘托出。
李待问垂首静听,面容在跳动的灯影下显得格外恭顺,口中连连称是:“陛下圣虑深远,体恤臣工,下官……明白。”
然而,在他低垂的眼帘之下,燃着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火焰。一股近乎执拗的决绝,已在他心底扎根。皇帝要的是权术平衡,而他李待问,要的是律法昭彰,是民怨得雪!
“元翁放心,下官知晓分寸。”他送走瞿式耜,转身关上书房门的刹那,脸上所有的恭谨尽数褪去,化为一片冷硬。他望向松江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夜幕,看见那盘踞地方的巨鳄。
“陛下宽仁,念其输税之功,可那些被兼并的田产,被逼得家破人亡的百姓,他们的苦楚,谁来偿还?!”
李待问喃喃自语,手指紧握,“徐家?富贵百年?!哼……若是建立在民脂民膏之上,这富贵,我李待问,偏要动一动!”
次日清晨,
李待问一身簇新的左副都御史官袍,手持旌节,面容肃穆地登上了官船。在他身后,是千余名由佟瀚邦统领的近卫营精锐,甲胄鲜明,刀枪耀目,引得沿途百姓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承载着朱由检“敲山震虎”的殷切期望。
在皇帝的计算里,如此阵仗足以震慑徐家,让其管好门下,莫要在民间散播流言,阻碍他那至关重要的“贷款国策”推行。
他万万不曾料到,自己亲手派出的这位“钦差”,怀里揣着的并非安抚的橄榄枝,而是一把已然出鞘的利剑。
船队扬帆起航,顺流东下。朱由检在宫中或许还在盘算着东南税银安稳入库的美景,而李待问立于船头,望着滚滚江水,心中酝酿的风暴,却即将把皇帝的算盘连同松江的平静,一并掀个底朝天。
他这一去,非但未能息事宁人,反而激起的滔天巨浪,险些将这稳定的朝局,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窟窿。
当然,此刻端坐在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对即将在松江掀起的滔天风浪还一无所知。那些足以让他焦头烂额的“后话”,尚未发生。
眼下,这位被现代灵魂附身的皇帝,正被一个黑黝黝、沉甸甸的铁疙瘩完全吸引了心神。此物名为“万人敌”,乃是大明军中标准的守城利器——将一个重达三十余斤、内填猛火药的巨大铁球点燃引信后,从城头奋力推下,落入敌群中轰然爆发,凭借冲击和破片横扫一片,威力可观。
然而,朱由检摩挲着这冰冷粗糙的铁壳,脑子里翻腾的却不是如何用它守城,而是一个更为激进、也更具野心的念头:“这东西……若能缩小,让单个军士就能携带、投掷,那岂不是成了我大明版的‘手雷’?”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兴起。事实上,他早已不是第一次动火器便携化的心思。上次那场差点把工部账房点着、搞得乌烟瘴气的“手榴弹”研发闹剧,记忆犹新,迫使他一度将这个过于超前的项目搁置。
但今时不同往日!朱由检围着那黑黝黝的“万人敌”转了两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心想,这现成的大家伙不就是最好的模板吗?思路一下就清晰了——什么高深技术,无非就是等比例缩小!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景象:把这三十多斤的铁疙瘩,按比例缩小到实心铁球那么大,重量自然也就能降到三五斤。这样一来,单个军士一手握持,奋力一掷,岂不就是划时代的单兵手雷?
“妙啊!”朱由检一击掌,自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思路简单得令他有些得意,“结构是现成的,火药配比也是现成的,无非就是把它做小、做轻而已!如此一来,威力或许不及‘万人敌’,但胜在便携与灵活,足以在短兵相接时给敌人致命一击!”
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明精锐人手数枚这等利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场景。
工部衙门,
朱由检兴致勃勃地铺开又一张画得潦草却透着熟悉的“意蕴”的图纸,笑嘻嘻的看向面前的工部尚书孙元化,以及宋应星、方以智等人。
“孙爱卿,诸位爱卿,来看看朕这个新点子!”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让在场工部官员们心头一紧的兴奋,“此物,朕暂名之为‘手雷’!”
孙元化上前一步,目光落在图纸上那些抽象的线条和标注上,眼皮习惯性地跳了跳。陛下这画工,还是一如既往的……写意。他仔细端详片刻,与身旁的宋应星交换了一个眼神,带着几分谨慎和确认的语气问道:
“陛下……观此物形制与引火之构想,似乎……与您以前提及的那个‘手榴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特意在“异曲同工”四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既是提醒皇帝,也是说给同僚们听——大家做好准备,熟悉的节奏可能要来了。
果然,朱由检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被你看穿了”的讪笑,随即大手一挥,试图增强说服力:“诶,虽是同源,但此番定有不同!朕思虑更周全了!你们看,这外壳的铸造,引信的安置……”
然而,他的解释还没完全展开,眼前的景象就让他愣住了。
只见在孙元化问出那句话的同时,以宋应星、方以智、王徵为首的十几名工部官员,仿佛听到了某种无声的指令,动作娴熟、默不作声却又效率极高地开始收拾桌案上的图纸、文档。
更引人注目的是,几名官员极其自然地将几罐显然是用于实验的油脂、粉末状物料迅速搬离了现场。
与此同时,不需尚书大人额外吩咐,院子里的工匠头目已然指挥着人手,开始用木夯“咚咚咚”地加紧夯实那片特意划出来的、远离主要建筑区的“安全地带”的土墙。
整个工部衙门,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听到了火警铃声,瞬间进入了一种紧张有序的“防灾状态”。这一切进行得行云流水,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应对陛下这种“灵光一现”了。
朱由检看着这一幕,张了张嘴,后面那些关于“改进”和“不同之处”的解释,忽然有点说不出口了。
他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咳咳……这个……诸位爱卿,果然……经验丰富,未雨绸缪,甚好,甚好……”
孙元化躬身回应,脸上是一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的郑重表情:“陛下天纵奇思,每每有开拓之举。臣等……臣等只是为确保圣意能顺利验证,略作些万全的准备罢了。”
他的话语恭敬,但潜台词在场的每个人都懂:陛下,您上次搞“手榴弹”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头的,结果那账房差点烧了。这次,咱们先把墙夯得更结实点,总没错。
孙元化躬身送走了摆驾回宫的皇帝,直到那抹明黄色的仪仗消失在衙门尽头,他才缓缓直起身,将目光重新投向桌案上那张皇帝亲绘的“手雷”草图。
图纸上的线条依旧潦草,充满了“意会”的风格。孙元化捻着胡须,眉头深深锁起。陛下指明了方向,扔下了一个“手雷”的概念,但这其中的千头万绪,却真真切切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这等比例缩小的法子,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步步是坑。
铁壳应该铸多薄?薄了,怕是没飞出去就先炸了,厚了,破片无力,成了个听响的铁疙瘩。火药该放多少?用什么配方?用量少了是哑炮,多了……孙元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试爆场人仰马翻的场景。
还有最关键的引信——是沿用改良的火绳,还是尝试更激进的燧发击火?如何确保那要命的延时精准可控,而不是在士卒手中或刚脱手时就爆炸?这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无数次计算、试验,甚至是用血的教训来回答。
至于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这次如此“洒脱”,将这般“有趣”的项目全权下放,自己却拍拍屁股回了宫?
这绝非转性,实乃从心。
朱由检坐在回宫的龙辇上,下意识地摩挲着自己完好的双手。
蒸汽机炸了,顶多是灰头土脸;沼气池喷了,最多是臭气熏天。
可这“手雷”……他脑海里不受控制地想象出黑火药在密闭空间内轰然爆发、铁壳碎片四射的景象。这玩意儿要是没弄好,在自己手里或者身边炸开,那掉的可不是面子,是真真切切的胳膊腿儿,甚至小命!
“朕乃一国之君,运筹帷幄即可,岂能躬耕于危墙之下?”朱由检在心里给自己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更真实的声音是:“这玩意太吓人了,还是让孙爱卿他们先去蹚雷吧……”
于是,分工变得异常明确且和谐:皇帝陛下负责提供那超越时代的“灵感”和概念,至于如何将这概念转化为安全(至少对使用者而言是安全的)可靠的杀人利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承受的风险和挫折,则悉数交给了以孙元化为首的工部精英们。
毕竟,陛下金口玉言出的是主意,而工部上下,付出的可能是血汗,甚至……手指头。
万事开头难。孙元化深谙此理,他决定从最根本的载体——手雷外壳入手。
他亲自督造了几套精钢模具——或如西班牙工匠所称的“模块”。名称无关紧要,关键在于理念:通过标准化铸造,确保每一颗手雷胚胎都具备相同的起点。然而,铸造成型仅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锤炼。
“便如筑炮,”孙元化对围拢过来的工匠们强调,声音在工坊的烟火气中显得格外沉静,“炮管壁厚若稍有偏颇,轻则缩短寿数,重则当场炸膛,酿成大祸。此‘手雷’之壳,虽小逾炮管百倍,然其理相通。内蕴爆裂之火,外壳便是束缚这凶兽的牢笼。笼壁不均,则兽出噬主。”
因此,他将铸造出的粗糙铁胚,置于那台由他亲自参与改进的水力锻锤之下。
巨大的锤头在流水驱动下,带着千钧之力,规律地起落。工匠们需要不断翻转、移动灼热的铁胚,接受锻锤均匀而反复地敲打。这过程的目的,不仅是让铁质更加致密坚韧,更是为了通过这外部的巨力,将壳壁的每一寸都锤炼得厚薄如一,消除任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的薄弱点。
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日夜不息,孙元化时常立于锻锤之旁,眯眼审视着在重击下逐渐变得圆润、规整的铁壳。他伸手取过一枚冷却后的半成品,指腹细细摩挲其表面,感受着那均匀的弧度与厚度,微微颔首。
“外壳初具其形,然其‘魂’尚未注入。”他转向一旁的宋应星与方以智,“元亮,密之,接下来,便是你等的战场了。”
外壳的均匀,只是解决了“容器”的问题。
而这容器内该填充何种火药,配比如何,装填多少,以及最关键的那根“引信”——如何精准控制爆发的时机,这些难题,横亘在前。
人手是现成的——刘文秀、李来亨、李定国、郑森、张煌言这五位在武举中“大放异彩”的年轻百户,正好塞进近卫营里摔打。如今,便是让他们真刀真枪历练的时候了。
皇帝陛下心思一动,点了近卫营千户佟瀚邦的将。
这位佟千户,在不久前那场混乱的武举考核中,可谓“一战成名”——他带领的部队最为规矩,结果还在整队时时,他本人第一个精准地踩中了刘文秀等人精心伪装的陷坑,连人带甲跌了进去,成了那“米汤浆糊阵”里品阶最高的“阵亡”将领,至今仍是营中同僚酒后的笑谈。
圣意下达时,佟瀚邦正在校场督促麾下操练。
听闻旨意,他那张向来严肃的脸庞肌肉微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上次武举的“惨痛”经历瞬间涌上心头,那黏糊糊、甜腻腻的米汤仿佛至今还糊在头盔缝隙里。
他深吸一口气,领旨谢恩。转身看向身后得知消息后,表情各异、但眼神里都透着几分跃跃欲试的五个年轻百户。
佟瀚邦目光扫过这五人,重重地哼了一声:“尔等上次的‘厚赠’,本将铭记于心。此番南下,护卫李大人是首要,若是出了半点差池,军法从事!至于路上的‘规矩’……咱们,慢慢讲。”
他特意在“规矩”二字上咬了重音,让五人心中同时一凛,预感到这趟差事,恐怕不会只是简单的护卫之旅那么简单。
临行前夜,
朱由检未召见明日便要启程的李待问,而是先唤来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瞿式耜。
瞿式耜步履沉稳地踏入殿内,还未及行礼,朱由检便开门见山,将一份早已备好的敕令推至案前。
“瞿卿,朕决议,调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待问擢升为左副都御史,即日生效。”
瞿式耜目光微凝,心中瞬间明了。李待问在南京虽是闲职,但素有清望,更重要的是,他与江南诸多盘根错节的势力瓜葛不深。皇帝在此刻将其拔擢至都察院核心,赋予巡察松江、推行新政之权,其意不言自明——既要借李待问的“直”与“清”去破开局面,也要借都察院这把最快的刀,给予其先斩后奏的权威。
“陛下圣明。”瞿式耜躬身应道,“李侍御风骨峻峭,正合执此利剑。只是……”
他略一迟疑,“松江徐家,树大根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上下,漕运、盐务乃至地方卫所,恐多有牵连。李侍御此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朱由检的目光落在瞿式耜沉静的脸上,声音压低了些,“是啊,徐家……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正因其家大业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爱卿此行,不仅要握着刀把子,更要备好……嗯,软垫子。务必兜着点,把握好其中的火候与分寸,莫要让都察院里那些年轻气盛的御史们,闻着点腥风就一拥而上,把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届时朝堂鼎沸,反而不美。”
他略作停顿,让这份慎重深深印入瞿式耜心中,然后才继续交代,“至于具体行事……爱卿可与李待问私下交代清楚朕的意图。此番南下,主旨在于‘敲打’。”
“而且,军屯朕已经收回来了。不必过于苛责。除了那些明确的苦主........”朱由检想了想,接着说道:“剩下的,就不要追缴了。而且,徐家这几年田地已经被丈量完了,他们也老老实实的在交税........让他们以后少在民间给朕惹事,朕许他徐家富贵百年。”
瞿式耜深深躬身:“陛下圣虑周详,恩威并济,臣必当将陛下之意,清晰传达于徐氏及相关各方。”
朱由检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他要的是稳定,是徐家表面上的臣服与税银,是东南不起波澜。
但这番“圣意”,到了李待问耳中,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是夜,瞿式耜奉密旨亲至李待问府邸,于书房烛火下,将皇帝“敲打为主、勿要深究、许其富贵”的底线和盘托出。
李待问垂首静听,面容在跳动的灯影下显得格外恭顺,口中连连称是:“陛下圣虑深远,体恤臣工,下官……明白。”
然而,在他低垂的眼帘之下,燃着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火焰。一股近乎执拗的决绝,已在他心底扎根。皇帝要的是权术平衡,而他李待问,要的是律法昭彰,是民怨得雪!
“元翁放心,下官知晓分寸。”他送走瞿式耜,转身关上书房门的刹那,脸上所有的恭谨尽数褪去,化为一片冷硬。他望向松江方向,仿佛能穿透重重夜幕,看见那盘踞地方的巨鳄。
“陛下宽仁,念其输税之功,可那些被兼并的田产,被逼得家破人亡的百姓,他们的苦楚,谁来偿还?!”
李待问喃喃自语,手指紧握,“徐家?富贵百年?!哼……若是建立在民脂民膏之上,这富贵,我李待问,偏要动一动!”
次日清晨,
李待问一身簇新的左副都御史官袍,手持旌节,面容肃穆地登上了官船。在他身后,是千余名由佟瀚邦统领的近卫营精锐,甲胄鲜明,刀枪耀目,引得沿途百姓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承载着朱由检“敲山震虎”的殷切期望。
在皇帝的计算里,如此阵仗足以震慑徐家,让其管好门下,莫要在民间散播流言,阻碍他那至关重要的“贷款国策”推行。
他万万不曾料到,自己亲手派出的这位“钦差”,怀里揣着的并非安抚的橄榄枝,而是一把已然出鞘的利剑。
船队扬帆起航,顺流东下。朱由检在宫中或许还在盘算着东南税银安稳入库的美景,而李待问立于船头,望着滚滚江水,心中酝酿的风暴,却即将把皇帝的算盘连同松江的平静,一并掀个底朝天。
他这一去,非但未能息事宁人,反而激起的滔天巨浪,险些将这稳定的朝局,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窟窿。
当然,此刻端坐在紫禁城内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对即将在松江掀起的滔天风浪还一无所知。那些足以让他焦头烂额的“后话”,尚未发生。
眼下,这位被现代灵魂附身的皇帝,正被一个黑黝黝、沉甸甸的铁疙瘩完全吸引了心神。此物名为“万人敌”,乃是大明军中标准的守城利器——将一个重达三十余斤、内填猛火药的巨大铁球点燃引信后,从城头奋力推下,落入敌群中轰然爆发,凭借冲击和破片横扫一片,威力可观。
然而,朱由检摩挲着这冰冷粗糙的铁壳,脑子里翻腾的却不是如何用它守城,而是一个更为激进、也更具野心的念头:“这东西……若能缩小,让单个军士就能携带、投掷,那岂不是成了我大明版的‘手雷’?”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兴起。事实上,他早已不是第一次动火器便携化的心思。上次那场差点把工部账房点着、搞得乌烟瘴气的“手榴弹”研发闹剧,记忆犹新,迫使他一度将这个过于超前的项目搁置。
但今时不同往日!朱由检围着那黑黝黝的“万人敌”转了两圈,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心想,这现成的大家伙不就是最好的模板吗?思路一下就清晰了——什么高深技术,无非就是等比例缩小!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景象:把这三十多斤的铁疙瘩,按比例缩小到实心铁球那么大,重量自然也就能降到三五斤。这样一来,单个军士一手握持,奋力一掷,岂不就是划时代的单兵手雷?
“妙啊!”朱由检一击掌,自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思路简单得令他有些得意,“结构是现成的,火药配比也是现成的,无非就是把它做小、做轻而已!如此一来,威力或许不及‘万人敌’,但胜在便携与灵活,足以在短兵相接时给敌人致命一击!”
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明精锐人手数枚这等利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场景。
工部衙门,
朱由检兴致勃勃地铺开又一张画得潦草却透着熟悉的“意蕴”的图纸,笑嘻嘻的看向面前的工部尚书孙元化,以及宋应星、方以智等人。
“孙爱卿,诸位爱卿,来看看朕这个新点子!”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让在场工部官员们心头一紧的兴奋,“此物,朕暂名之为‘手雷’!”
孙元化上前一步,目光落在图纸上那些抽象的线条和标注上,眼皮习惯性地跳了跳。陛下这画工,还是一如既往的……写意。他仔细端详片刻,与身旁的宋应星交换了一个眼神,带着几分谨慎和确认的语气问道:
“陛下……观此物形制与引火之构想,似乎……与您以前提及的那个‘手榴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特意在“异曲同工”四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既是提醒皇帝,也是说给同僚们听——大家做好准备,熟悉的节奏可能要来了。
果然,朱由检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被你看穿了”的讪笑,随即大手一挥,试图增强说服力:“诶,虽是同源,但此番定有不同!朕思虑更周全了!你们看,这外壳的铸造,引信的安置……”
然而,他的解释还没完全展开,眼前的景象就让他愣住了。
只见在孙元化问出那句话的同时,以宋应星、方以智、王徵为首的十几名工部官员,仿佛听到了某种无声的指令,动作娴熟、默不作声却又效率极高地开始收拾桌案上的图纸、文档。
更引人注目的是,几名官员极其自然地将几罐显然是用于实验的油脂、粉末状物料迅速搬离了现场。
与此同时,不需尚书大人额外吩咐,院子里的工匠头目已然指挥着人手,开始用木夯“咚咚咚”地加紧夯实那片特意划出来的、远离主要建筑区的“安全地带”的土墙。
整个工部衙门,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消防队听到了火警铃声,瞬间进入了一种紧张有序的“防灾状态”。这一切进行得行云流水,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应对陛下这种“灵光一现”了。
朱由检看着这一幕,张了张嘴,后面那些关于“改进”和“不同之处”的解释,忽然有点说不出口了。
他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咳咳……这个……诸位爱卿,果然……经验丰富,未雨绸缪,甚好,甚好……”
孙元化躬身回应,脸上是一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的郑重表情:“陛下天纵奇思,每每有开拓之举。臣等……臣等只是为确保圣意能顺利验证,略作些万全的准备罢了。”
他的话语恭敬,但潜台词在场的每个人都懂:陛下,您上次搞“手榴弹”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头的,结果那账房差点烧了。这次,咱们先把墙夯得更结实点,总没错。
孙元化躬身送走了摆驾回宫的皇帝,直到那抹明黄色的仪仗消失在衙门尽头,他才缓缓直起身,将目光重新投向桌案上那张皇帝亲绘的“手雷”草图。
图纸上的线条依旧潦草,充满了“意会”的风格。孙元化捻着胡须,眉头深深锁起。陛下指明了方向,扔下了一个“手雷”的概念,但这其中的千头万绪,却真真切切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这等比例缩小的法子,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步步是坑。
铁壳应该铸多薄?薄了,怕是没飞出去就先炸了,厚了,破片无力,成了个听响的铁疙瘩。火药该放多少?用什么配方?用量少了是哑炮,多了……孙元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试爆场人仰马翻的场景。
还有最关键的引信——是沿用改良的火绳,还是尝试更激进的燧发击火?如何确保那要命的延时精准可控,而不是在士卒手中或刚脱手时就爆炸?这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无数次计算、试验,甚至是用血的教训来回答。
至于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这次如此“洒脱”,将这般“有趣”的项目全权下放,自己却拍拍屁股回了宫?
这绝非转性,实乃从心。
朱由检坐在回宫的龙辇上,下意识地摩挲着自己完好的双手。
蒸汽机炸了,顶多是灰头土脸;沼气池喷了,最多是臭气熏天。
可这“手雷”……他脑海里不受控制地想象出黑火药在密闭空间内轰然爆发、铁壳碎片四射的景象。这玩意儿要是没弄好,在自己手里或者身边炸开,那掉的可不是面子,是真真切切的胳膊腿儿,甚至小命!
“朕乃一国之君,运筹帷幄即可,岂能躬耕于危墙之下?”朱由检在心里给自己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更真实的声音是:“这玩意太吓人了,还是让孙爱卿他们先去蹚雷吧……”
于是,分工变得异常明确且和谐:皇帝陛下负责提供那超越时代的“灵感”和概念,至于如何将这概念转化为安全(至少对使用者而言是安全的)可靠的杀人利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承受的风险和挫折,则悉数交给了以孙元化为首的工部精英们。
毕竟,陛下金口玉言出的是主意,而工部上下,付出的可能是血汗,甚至……手指头。
万事开头难。孙元化深谙此理,他决定从最根本的载体——手雷外壳入手。
他亲自督造了几套精钢模具——或如西班牙工匠所称的“模块”。名称无关紧要,关键在于理念:通过标准化铸造,确保每一颗手雷胚胎都具备相同的起点。然而,铸造成型仅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锤炼。
“便如筑炮,”孙元化对围拢过来的工匠们强调,声音在工坊的烟火气中显得格外沉静,“炮管壁厚若稍有偏颇,轻则缩短寿数,重则当场炸膛,酿成大祸。此‘手雷’之壳,虽小逾炮管百倍,然其理相通。内蕴爆裂之火,外壳便是束缚这凶兽的牢笼。笼壁不均,则兽出噬主。”
因此,他将铸造出的粗糙铁胚,置于那台由他亲自参与改进的水力锻锤之下。
巨大的锤头在流水驱动下,带着千钧之力,规律地起落。工匠们需要不断翻转、移动灼热的铁胚,接受锻锤均匀而反复地敲打。这过程的目的,不仅是让铁质更加致密坚韧,更是为了通过这外部的巨力,将壳壁的每一寸都锤炼得厚薄如一,消除任何可能导致应力集中的薄弱点。
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日夜不息,孙元化时常立于锻锤之旁,眯眼审视着在重击下逐渐变得圆润、规整的铁壳。他伸手取过一枚冷却后的半成品,指腹细细摩挲其表面,感受着那均匀的弧度与厚度,微微颔首。
“外壳初具其形,然其‘魂’尚未注入。”他转向一旁的宋应星与方以智,“元亮,密之,接下来,便是你等的战场了。”
外壳的均匀,只是解决了“容器”的问题。
而这容器内该填充何种火药,配比如何,装填多少,以及最关键的那根“引信”——如何精准控制爆发的时机,这些难题,横亘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