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年,春
一道圣旨,自紫禁城传出,顷刻间席卷了整个大明天下,引得朝野哗然,士林震动。
圣旨明告天下:自本届科举始,乡试、会试规程一切如旧,然进士科取士之法,行全面革新!
新制名曰“四加二”。
“四”,为根本,乃《四书》《五经》之必考,计为四张试卷,每卷满分一百五十分,四卷总分合计六百分。此科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二”,为专长,士子需从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四部所拟定的专业试卷中,择其二门应试。此两份专长试卷,每门满分一百五十分,两门总分合计三百分。此科亦需达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更令天下读书人瞠目的是那前所未有的录取标准:
四书五经卷,总分六百,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加试两门专科卷,每门一百五十分总分三百,亦需达到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唯有二场考试全部及格者,方可算作考中进士!
而且,朱由检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在颁布考试细则的同时,一份由皇帝亲自审定的 “出题官名录” 也昭告天下。刘宗周、黄道周、孙奇逢、朱之瑜、文震孟……这些学界泰斗的名字赫然在列,明确标示出他们各自负责的经典范围和出题倾向。
这道名录,如同一份官方发布的“考纲指南”。
天下士子瞬间明白了陛下的另一层深意:想知道考点精髓?可以。自己去诸位先生门下求学,去听他们的讲学,领悟他们的学问路数。
这无异于将学术话语权与科举选拔直接挂钩,既抬高了诸位大儒的地位,也为士子们指明了一条虽艰难但清晰无比的备考路径。
那么,陛下设定的这“四书五经三百六十分”的及格线,究竟是否高不可攀?
答案早已被陛下用最硬核的方式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就在诸位大儒呕心沥血拟定了题库之后,朱由检并未急于将其直接用作考卷。
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请来了三位特殊的“考生”:兵部尚书卢象升、吏部尚书李岩、户部尚书范文景。
“诸位爱卿都言新政严苛,”朱由检当时对三位心腹重臣笑道,“你们便去试试,用这套新题,看看我大明的栋梁,是否果真不堪至此?”
卢象升、李岩、范文景领命,三人于文华殿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模拟考”。结果一出,举朝皆惊。
这三位并非以文学辞章着称,而是以军功、吏才、财能闻名的实务派大臣,他们在四书五经的总分上,竟无一人低于五百分! 卢象升五百二十五,李岩五百四,范文景五百一十一!他们的成绩,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所有声称“新制过难”的官员脸上。
这铁一般的事实,成了朱由检最有力的武器。他可以在朝堂上睥睨群臣:“卢象升要统兵打仗,李岩要铨选天下官吏,范文景要算计大明钱粮!他们尚且能考过五百分,朕如今只要求那些心无旁骛、专事读书的士子考到三百六十分!这要求,高吗?!”
当然,皇帝也并非真的要所有士子都达到卢象升他们那样的恐怖高度。最终的试卷定稿,经过了现任左都御史瞿式耜的精心平衡。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瞿式耜从浩瀚题库中,根据自己亲自做题的感受,筛选拼合出了一套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的最终试卷。
其结构被他精准地规划为:一百五十分的题量中,九十分是基础题,确保熟读经典的士子能够拿下;三十分是难点题,用以区分中等与优良;最后二十分则是真正的拔高题,专为筛选那些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顶尖人才而设。
如此设计,既守住了“通晓经典”的底线,又为真正的人才留下了脱颖而出的空间。朱由检用他独特的、近乎霸道的方式,向天下人证明:新科举,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腐儒,而是像卢象升他们一般,既能秉持圣贤之心,又能担当经世之任的国之栋梁。
崇祯十八年,春旨颁布之后,南京。
若是从前,刘宗周在自家庭院开讲“慎独”与“诚意”,前来听讲的,除却几个真心向学的同乡子弟与门人,便多是些希图借他“理学大家”名头、为自己铺垫人脉的钻营之徒。
庭院虽不至于冷清,但也总能维持着一种清高的、恰到好处的学术氛围。
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那座原本透着清寂之气的宅邸,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整个江南士林瞩目的中心。
门槛,是真的要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士子踏破了!
每日天光未亮,门外街巷便被各色车马、轿子与徒步而来的书生堵得水泄不通。
操着南腔北北调的学子们,手持精心誊抄的“出题官名录”,眼中混合着焦灼与渴望,只为能求得一席之地,亲耳聆听蕺山先生阐释经义。
仆役们迎来送往,忙得脚不点地,名帖与贽敬礼堆满了书房的桌案,其丰厚程度远超以往。
往日那些清谈的友人已难以挤进门来,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双渴望从这位未来考官的字里行间、甚至语气停顿中,捕捉到一丝半缕考题玄机的眼睛。
刘宗周站在书房的窗后,望着庭院内外黑压压的人群,捻须不语。他一生追求道统纯粹,此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陛下这一纸诏书,赋予了他何等巨大而实在的“学术权力”。
这喧嚣与追捧,非他所求,却已将他与他的学说,无可逆转地推向了时代洪流的正中心。
他缓步走出书房,来到庭院前方的高阶之上。
原本鼎沸的人声,在他出现的瞬间,奇迹般地平息下来。数百道目光,饱含着敬畏、渴求、甚至是一丝谄媚,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刘宗周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
他看到了真诚的求知,也看到了功利的焦灼;看到了天资聪颖的璞玉,也看到了企图投机取巧的庸才。
他沉默片刻,并未急于开讲经义,而是沉声说道:“尔等今日蜂拥而至,所求为何?若只为揣摩试题,窥测捷径,此刻便可离去!老夫门下,不容此心!”
声音不高,却让不少人心中一凛。
随即,他的语气稍稍缓和,却更加凝重:“若尔等真心向学,欲明圣贤之道,以固立身之基,以修经世之能,则……留下。”
“然需谨记!陛下革新科举,非为刁难士子,实为遴选真才!经义乃根本,犹如树木之根,根深方能叶茂!实务之学,犹如树木之干与枝,无根则不立,无干枝则不成材!尔等当二者并重,方可成为陛下所需、国家所倚之栋梁!”
他没有透露任何具体的考题,却在这场“开学第一讲”中,为所有求学者定下了基调,也划下了红线。
这既是对士子们的告诫,也是他对自己内心学术尊严的坚守。
然而,尽管他态度严正,台下众人却无一离去。相反,他们眼中的光芒更加炽热——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即便只是得到蕺山先生治学思路的指引,在这条全新的科举之路上,也已是千金难买的先机。
当然,大明疆域万里,人杰地灵,总能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营生,尤其是在这新旧制度激烈碰撞的当口。
就在刘宗周等大儒的门槛被踏破的同时,一项被称为 “真题严选” 的买卖,在士林的地下渠道中悄然兴起,并迅速形成了庞大的市场。
那么,什么是“真题严选”?
顾名思义,它并非真正的考题——那是绝对的禁忌,无人敢触碰。它贩卖的,是几位钦定出题人过往数十年讲学、着作中,被反复强调、深入剖析过的“核心知识点”与“学术关节”。
这些“严选”内容包括:
刘宗周在蕺山书院讲解《大学》“格物致知”时,与朱熹注疏有何微妙差异?他特别看重哪几个核心概念?
黄道周阐释《周易》某一卦象时,最常引用的案例和最终的结论倾向是什么?
孙奇逢论及《春秋》“尊王攘夷”时,曾特别强调过哪几段史实,用以影射时局?
一时间,南京、苏州、杭州等文风鼎盛之地的书坊暗巷里,各种制作精良或粗劣不堪的手抄本、雕版刻本开始秘密流通。
封面上或许只低调地印着《蕺山精要》、《石斋易髓》等名目,内里却是书商雇佣专人,从海量的笔记、文集、听讲录中精心摘抄、汇编而成的“考点荟萃”。
这些册子价格不菲,却依然供不应求。
对于许多自觉无望亲赴大儒门下听讲,或虽去听了却难以把握重点的普通士子而言,这“真题严选”便成了他们窥探出题人思路、进行针对性备考的“救命稻草”。
一种微妙的心态在士林中蔓延:一方面,清高者对此嗤之以鼻,斥其为“舍本逐末”、“投机钻营”;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暗中求购,彻夜研读。
这门生意的火爆,恰恰从侧面印证了朱由检改革的初步成功——他不仅改变了考试的形式,更在深刻地引导着整个帝国士人的学习方向与知识结构。
眼见刘宗周、黄道周等几位老先生被川流不息的访客与求学者扰得不堪其苦,连正常的学术生活都难以维系,朱由检在听取汇报后,不禁哑然失笑。
“求学到这般地步,与市集何异?不成体统。”
他并未责怪士子们的热情,反而体谅老臣们的难处。随即,朱由检大笔一挥,谕令太子朱慈烺出面,动用内帑,在南京城内买下了一座规模宏大、原本属于某位勋贵的别业,并将其迅速改建为一座规制严整的 “皇家经义讲习所”。
这座讲习所宛如一座宏大的“教学楼”,设有数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讲堂以及供学子们辩论交流的静室。
几位大儒被请至此地,由朝廷统一安排食宿,并拟定课表,每日轮流登台授课。
如此一来,既将老先生们从无休止的私人拜访中解脱出来,保证了他们的清静与休养,又能让他们的学问以更有序、更高效的方式惠及更多学子。
与此同时,朱由检也注意到了那些囊中羞涩、无力承担南京高昂生活费用的寒门士子。
他深知,改革的初衷是为国家选拔真才,绝不能将贫寒子弟拒之门外。于是,他特意为讲习所立下一条独具特色的规矩:所有课程,向天下士子免费开放,分文不取。
然而,免费并非毫无代价。皇帝亦明发谕旨:“然,求学非乞食,当知物力维艰。所有听讲士子,须以劳代费,按值日轮序,每日课后洒扫庭除,整洁学舍,以净己及人。”
一道圣旨,自紫禁城传出,顷刻间席卷了整个大明天下,引得朝野哗然,士林震动。
圣旨明告天下:自本届科举始,乡试、会试规程一切如旧,然进士科取士之法,行全面革新!
新制名曰“四加二”。
“四”,为根本,乃《四书》《五经》之必考,计为四张试卷,每卷满分一百五十分,四卷总分合计六百分。此科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二”,为专长,士子需从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四部所拟定的专业试卷中,择其二门应试。此两份专长试卷,每门满分一百五十分,两门总分合计三百分。此科亦需达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更令天下读书人瞠目的是那前所未有的录取标准:
四书五经卷,总分六百,需达三百六十分,方为及格。
加试两门专科卷,每门一百五十分总分三百,亦需达到一百八十分,方为及格。
唯有二场考试全部及格者,方可算作考中进士!
而且,朱由检的布局远不止于此。在颁布考试细则的同时,一份由皇帝亲自审定的 “出题官名录” 也昭告天下。刘宗周、黄道周、孙奇逢、朱之瑜、文震孟……这些学界泰斗的名字赫然在列,明确标示出他们各自负责的经典范围和出题倾向。
这道名录,如同一份官方发布的“考纲指南”。
天下士子瞬间明白了陛下的另一层深意:想知道考点精髓?可以。自己去诸位先生门下求学,去听他们的讲学,领悟他们的学问路数。
这无异于将学术话语权与科举选拔直接挂钩,既抬高了诸位大儒的地位,也为士子们指明了一条虽艰难但清晰无比的备考路径。
那么,陛下设定的这“四书五经三百六十分”的及格线,究竟是否高不可攀?
答案早已被陛下用最硬核的方式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就在诸位大儒呕心沥血拟定了题库之后,朱由检并未急于将其直接用作考卷。
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请来了三位特殊的“考生”:兵部尚书卢象升、吏部尚书李岩、户部尚书范文景。
“诸位爱卿都言新政严苛,”朱由检当时对三位心腹重臣笑道,“你们便去试试,用这套新题,看看我大明的栋梁,是否果真不堪至此?”
卢象升、李岩、范文景领命,三人于文华殿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模拟考”。结果一出,举朝皆惊。
这三位并非以文学辞章着称,而是以军功、吏才、财能闻名的实务派大臣,他们在四书五经的总分上,竟无一人低于五百分! 卢象升五百二十五,李岩五百四,范文景五百一十一!他们的成绩,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了所有声称“新制过难”的官员脸上。
这铁一般的事实,成了朱由检最有力的武器。他可以在朝堂上睥睨群臣:“卢象升要统兵打仗,李岩要铨选天下官吏,范文景要算计大明钱粮!他们尚且能考过五百分,朕如今只要求那些心无旁骛、专事读书的士子考到三百六十分!这要求,高吗?!”
当然,皇帝也并非真的要所有士子都达到卢象升他们那样的恐怖高度。最终的试卷定稿,经过了现任左都御史瞿式耜的精心平衡。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瞿式耜从浩瀚题库中,根据自己亲自做题的感受,筛选拼合出了一套难易适中、层次分明的最终试卷。
其结构被他精准地规划为:一百五十分的题量中,九十分是基础题,确保熟读经典的士子能够拿下;三十分是难点题,用以区分中等与优良;最后二十分则是真正的拔高题,专为筛选那些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顶尖人才而设。
如此设计,既守住了“通晓经典”的底线,又为真正的人才留下了脱颖而出的空间。朱由检用他独特的、近乎霸道的方式,向天下人证明:新科举,要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腐儒,而是像卢象升他们一般,既能秉持圣贤之心,又能担当经世之任的国之栋梁。
崇祯十八年,春旨颁布之后,南京。
若是从前,刘宗周在自家庭院开讲“慎独”与“诚意”,前来听讲的,除却几个真心向学的同乡子弟与门人,便多是些希图借他“理学大家”名头、为自己铺垫人脉的钻营之徒。
庭院虽不至于冷清,但也总能维持着一种清高的、恰到好处的学术氛围。
如今,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那座原本透着清寂之气的宅邸,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整个江南士林瞩目的中心。
门槛,是真的要被四面八方涌来的士子踏破了!
每日天光未亮,门外街巷便被各色车马、轿子与徒步而来的书生堵得水泄不通。
操着南腔北北调的学子们,手持精心誊抄的“出题官名录”,眼中混合着焦灼与渴望,只为能求得一席之地,亲耳聆听蕺山先生阐释经义。
仆役们迎来送往,忙得脚不点地,名帖与贽敬礼堆满了书房的桌案,其丰厚程度远超以往。
往日那些清谈的友人已难以挤进门来,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双渴望从这位未来考官的字里行间、甚至语气停顿中,捕捉到一丝半缕考题玄机的眼睛。
刘宗周站在书房的窗后,望着庭院内外黑压压的人群,捻须不语。他一生追求道统纯粹,此刻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陛下这一纸诏书,赋予了他何等巨大而实在的“学术权力”。
这喧嚣与追捧,非他所求,却已将他与他的学说,无可逆转地推向了时代洪流的正中心。
他缓步走出书房,来到庭院前方的高阶之上。
原本鼎沸的人声,在他出现的瞬间,奇迹般地平息下来。数百道目光,饱含着敬畏、渴求、甚至是一丝谄媚,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
刘宗周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面孔。
他看到了真诚的求知,也看到了功利的焦灼;看到了天资聪颖的璞玉,也看到了企图投机取巧的庸才。
他沉默片刻,并未急于开讲经义,而是沉声说道:“尔等今日蜂拥而至,所求为何?若只为揣摩试题,窥测捷径,此刻便可离去!老夫门下,不容此心!”
声音不高,却让不少人心中一凛。
随即,他的语气稍稍缓和,却更加凝重:“若尔等真心向学,欲明圣贤之道,以固立身之基,以修经世之能,则……留下。”
“然需谨记!陛下革新科举,非为刁难士子,实为遴选真才!经义乃根本,犹如树木之根,根深方能叶茂!实务之学,犹如树木之干与枝,无根则不立,无干枝则不成材!尔等当二者并重,方可成为陛下所需、国家所倚之栋梁!”
他没有透露任何具体的考题,却在这场“开学第一讲”中,为所有求学者定下了基调,也划下了红线。
这既是对士子们的告诫,也是他对自己内心学术尊严的坚守。
然而,尽管他态度严正,台下众人却无一离去。相反,他们眼中的光芒更加炽热——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即便只是得到蕺山先生治学思路的指引,在这条全新的科举之路上,也已是千金难买的先机。
当然,大明疆域万里,人杰地灵,总能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营生,尤其是在这新旧制度激烈碰撞的当口。
就在刘宗周等大儒的门槛被踏破的同时,一项被称为 “真题严选” 的买卖,在士林的地下渠道中悄然兴起,并迅速形成了庞大的市场。
那么,什么是“真题严选”?
顾名思义,它并非真正的考题——那是绝对的禁忌,无人敢触碰。它贩卖的,是几位钦定出题人过往数十年讲学、着作中,被反复强调、深入剖析过的“核心知识点”与“学术关节”。
这些“严选”内容包括:
刘宗周在蕺山书院讲解《大学》“格物致知”时,与朱熹注疏有何微妙差异?他特别看重哪几个核心概念?
黄道周阐释《周易》某一卦象时,最常引用的案例和最终的结论倾向是什么?
孙奇逢论及《春秋》“尊王攘夷”时,曾特别强调过哪几段史实,用以影射时局?
一时间,南京、苏州、杭州等文风鼎盛之地的书坊暗巷里,各种制作精良或粗劣不堪的手抄本、雕版刻本开始秘密流通。
封面上或许只低调地印着《蕺山精要》、《石斋易髓》等名目,内里却是书商雇佣专人,从海量的笔记、文集、听讲录中精心摘抄、汇编而成的“考点荟萃”。
这些册子价格不菲,却依然供不应求。
对于许多自觉无望亲赴大儒门下听讲,或虽去听了却难以把握重点的普通士子而言,这“真题严选”便成了他们窥探出题人思路、进行针对性备考的“救命稻草”。
一种微妙的心态在士林中蔓延:一方面,清高者对此嗤之以鼻,斥其为“舍本逐末”、“投机钻营”;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暗中求购,彻夜研读。
这门生意的火爆,恰恰从侧面印证了朱由检改革的初步成功——他不仅改变了考试的形式,更在深刻地引导着整个帝国士人的学习方向与知识结构。
眼见刘宗周、黄道周等几位老先生被川流不息的访客与求学者扰得不堪其苦,连正常的学术生活都难以维系,朱由检在听取汇报后,不禁哑然失笑。
“求学到这般地步,与市集何异?不成体统。”
他并未责怪士子们的热情,反而体谅老臣们的难处。随即,朱由检大笔一挥,谕令太子朱慈烺出面,动用内帑,在南京城内买下了一座规模宏大、原本属于某位勋贵的别业,并将其迅速改建为一座规制严整的 “皇家经义讲习所”。
这座讲习所宛如一座宏大的“教学楼”,设有数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讲堂以及供学子们辩论交流的静室。
几位大儒被请至此地,由朝廷统一安排食宿,并拟定课表,每日轮流登台授课。
如此一来,既将老先生们从无休止的私人拜访中解脱出来,保证了他们的清静与休养,又能让他们的学问以更有序、更高效的方式惠及更多学子。
与此同时,朱由检也注意到了那些囊中羞涩、无力承担南京高昂生活费用的寒门士子。
他深知,改革的初衷是为国家选拔真才,绝不能将贫寒子弟拒之门外。于是,他特意为讲习所立下一条独具特色的规矩:所有课程,向天下士子免费开放,分文不取。
然而,免费并非毫无代价。皇帝亦明发谕旨:“然,求学非乞食,当知物力维艰。所有听讲士子,须以劳代费,按值日轮序,每日课后洒扫庭除,整洁学舍,以净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