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价腾贵至此,根源确系于那手持超发盐引的勋贵残余与把控运销的纲商相互勾结,坐地起价;更兼管理盐政的各级官吏层层盘剥,中饱私囊;而官营盐场本身却又管理僵化,工艺落后,产量低下,供需严重失衡。
然,既已积弊至此,为何直至今日,这火药桶才轰然引爆?
此间缘由,颇值得玩味。
其一,
此乃大明,非信息瞬息可达的二十一世纪。
一地盐价暴涨的消息,传至另一地需经月累年,难以即刻形成全域性的恐慌与抢购。
更关键者,在于民间惊人的承受力——每斤六分银子的盐价,虽沉重得让寻常人家灶台上的盐罐日渐见底,却尚未突破“勒紧裤腰带尚可苟活”的生死线。“无非……少吃些咸的。”这便是底层百姓最朴素也最无奈的应对。
其二,
那些翻云覆雨的商贾与胥吏,并非不懂竭泽而渔的道理。
他们如同游走于刀锋之上的舞者,始终在试探着利润的极限与皇权的底线。
当今陛下朱由检,十余年来整顿吏治、清算豪强,其铁腕手段,杀人之多,堪称自太祖、成祖以降所罕见,在不少士绅口中,已得了“当代秦皇”的评语(虽带贬义,却足见其威)。
那滚滚落地的人头,便是最有效的警示。他们可以贪婪,却绝不敢因贪婪而引来灭顶之灾。故而在哄抬物价时,亦存有一份小心翼翼的“克制”,避免在短时间内制造出足以震动京畿、直达天听的民变或极度异常的舆情。
南京,奉天殿偏殿。
监国太子朱慈烺端坐于主位之上,神色温和却难掩一丝凝重。他在此接见的,正是奉旨星夜兼程赶来的沈申明与陈德隆。此二人因“汇票”之事,已与皇家利益深度捆绑,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沈先生,陈先生,”
朱慈烺的声音清朗,“二位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本当稍事休憩,再行叙话。然盐政之弊已如烈火烹油,危及国本民生,孤实不敢以俗礼延宕要务,仓促相邀,还望二位见谅。”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面前这两位掌控着巨大商业能量的“皇商”,语气转为恳切:“二位久历商海,于货殖流通、市井民情之洞察,远非深宫之中所能及。
当此困局,朝廷旧法似已难奏速效。孤愿闻高见,这盘根错节之盐务,当从何处着手,方能廓清奸邪,平抑盐价,以解百姓倒悬之苦?但凡有策,但说无妨。”
沈申明与陈德隆对视一眼,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慎重与一丝被太子亲自垂询的激动。沈申明略一沉吟,率先拱手,谨慎开口:“殿下虚怀若谷,垂询草民,实令我等惶恐。这盐价腾贵之症结,表面在于市面缺盐,实则……”
陈德隆接过话头,言辞更为直接:“殿下,究其根本,在于‘利’字。若能设法让官盐以稍低于市价之数,足量投放于市,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其货若不能速售,资金必然吃紧,其联盟不攻自破。
只是,此法需有充足且持续的盐源,以及……避开现有盐政体系的阻碍,方能奏效。”
沈申明接过陈德隆的话头,眼中精光闪动:殿下,陈兄所言极是。如今官盐渠道已被层层把持,若循旧例,只怕我们投入再多银钱,也是石沉大海。草民以为...当另辟蹊径。
他稍作停顿,见朱慈烺微微颔首,便继续道:草民在江南经营多年,深知沿海一带私盐贩运屡禁不止。这些私盐价格低廉,虽品质稍逊,却能让百姓勉强度日。若能以朝廷之力,效仿其法...
沈兄的意思是...陈德隆若有所思,以朝廷之名,行之实?
正是!
沈申明语气坚定,我们可以绕过两淮盐运司,直接从闽浙沿海的小盐场收购,或效仿私盐贩子的做法,在偏远滩涂自建盐场。以朝廷之力,产量、品质定能胜过那些散兵游勇。
陈德隆抚掌称妙:此法大善!草民可动用海商渠道,从南洋暹罗、占城等地购入廉价海盐。这些盐品质上乘,价格却只有官盐的三成。只要陛下特许免税,运至江南后即便以市价一半出售,仍有利可图。
朱慈烺听着二人的献策,眼中渐渐泛起神采。他起身在殿中踱步,忽然转身问道:若依二位之计,首批需要多少银两?何时可见成效?
沈申明与陈德隆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拱手道:回殿下,若要在江南各府同时铺开,首批需五十万两白银。三个月内,草民保证让官盐价格下降三成。
朱慈烺击节称赏,孤这就手谕江南藩库,拨付六十万两予二位。此事关系国计民生,还望二位全力以赴。
他走回案前,提笔欲写,又抬头郑重嘱咐:切记,此事暂不宜声张。对外就说是为筹备汇票之事,以免打草惊蛇。
沈申明、陈德隆齐齐跪拜:臣等定不负殿下重托!
旨意写完,朱慈烺沉吟片刻,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沈先生、陈先生,二位之策,着眼于‘开源’,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孤深以为然。”
他话锋一转,“然而,那些盘踞在盐利链条上的纲商、勋贵,及其庇护下的蠹吏,着实可恶!他们敢如此肆无忌惮,无非是仗着掌控渠道,囤积居奇,认定了朝廷奈何他们不得。”
他微微停顿,随即清晰地下令:“除了二位‘开源’之策,孤还要行一招‘打草惊蛇’!孤再从江南税银中,特批一百万两予二位。”
他目光扫过瞬间惊愕的二人,一字一句道:“不必吝啬,就给孤用这笔银子,在这江南市面上,大张旗鼓地买!大量地买!专挑那些品质上乘的官盐,有多少,收多少!价格,就按他们抬起来的市价收!”
沈申明先是愕然,随即眼中精光暴涨,立刻领悟了太子的深意:“殿下高明!您这是要……以皇室之雄厚财力,行‘囤积’之事,反其道而行之,制造盐源更加紧俏、且有巨资在背后扫货的假象?”
陈德隆也恍然大悟,抚掌笑道:“妙啊!那些纲商见我们如此不计成本地收购,只会以为盐价还要暴涨,更会惜售囤积,甚至进一步抢购。待他们库存积压到极致,资金链紧绷之时……”
朱慈烺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接口道:“待到那时,要么,我们‘开源’的新盐已至,足以冲击市场;要么,便是父皇与孤,举起雷霆之剑,清算其囤积居奇、扰乱市场之罪!这一百万两,既是诱饵,也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二位先生,可明白该如何操办了?”
沈、陈二人心领神会,再次深深一拜:“臣等明白!定将此计行得声势浩大,让那些蠹虫无所遁形!”
可见,有些事确实要看天赋秉性。
南京的朱慈烺,双管齐下,一边筹划着开辟新盐源以“开源”,一边掷出百万巨资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以“惑敌”,一招一式,深谙商战博弈与人心拿捏之道,展现出的是一种主动破局、精准打击的凌厉风格。
而反观此时京师的朱由检,则只能苦着一张脸,一边算着内帑的银子,一边眼巴巴地等着袁崇焕在辽南、范文景在登莱的盐场早日竣工出盐。
这位皇帝陛下的应对之策,更近乎于一种“大力出奇迹”的基建思维——发现问题,然后试图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显朴拙,却也是帝王最熟悉的王道。
两相比较,一巧一拙,一疾一缓,高下立判。
“唉……”
若有旁观者能同时看到这两幅画面,恐怕也只能摇头晃脑,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经商弄权的天赋……怕是真没从您那儿继承多少,全让太子殿下自个儿琢磨明白了。没法说,没法说咯。”
十日之后,
扬州、应天、常州、镇江……各大盐业集散地的盐行、货栈前,几乎在同一日,出现了一些面孔陌生、却气度不凡的商人。他们衣着考究,言谈举止透着干练,身后跟着的精壮随从抬着沉甸甸的箱笼。
在扬州最大的“裕丰盐行”前,打头的青衣商人迈步进门,开门见山。
“掌柜的,店中有多少存盐?”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
掌柜的见来人气度不凡,连忙堆起笑脸:“客官要多少?小店各种成色的官盐都有,管够!”
“我问的是,” 那青衣商人目光扫过货栈,“你这里,总共有多少?”
掌柜的一愣,下意识回道:“这……库里上好的淮盐,现下约有五百斤……”
“全要了。” 青衣商人打断他,语气没有丝毫波澜。
“什……什么?” 掌柜的以为自己听错了,眨了眨眼,“客官,您是说……五百斤,全要?”
“嗯。” 青衣商人略一颔首,身后随从便上前一步,将一个木箱“砰”地放在柜上,箱盖开启,里面是白花花的官银。“照市价,六两一担,折银三十两。点一点。”
类似的场景,在各地上演。
“客官……恕小的多嘴,您这般采买,便是大族也用不了这许多啊?这五百斤盐,足够一村人吃上几十年了……”
那青衣商人闻言,嘴角勾起一抹高深莫测的笑意。他并未答话,而是缓缓凑近掌柜耳畔,以手掩口,用仅有两人能听见的气音悄然道:
“老哥是个实诚人,我也不瞒你。这盐……还要大涨!” 他刻意顿了顿,让这句话在掌柜心中发酵,才继续道,“宫里……有消息出来。赶紧的,有多少囤多少,莫要声张!”
“宫里”二字如惊雷般在掌柜耳边炸响。他浑身一颤,眼睛瞬间瞪得滚圆,脸上的血色褪去又涌上,握着账本的手指都因激动而微微发抖。他张了张嘴,还想再问些什么,那商人却已直起身子,恢复了之前淡然的神色,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只催促道:“银子在此,速速过秤装车。”
掌柜的哪里还敢多问,一边手脚麻利地指挥伙计清点银两、搬运盐袋,一边心绪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待那神秘商人带着满载的盐车离去,掌柜的立刻转身,对心腹伙计急声道:“快!快去告知东家!把咱们其他铺子、库房里的存盐都看紧了,暂时……暂时先不卖了!还有,赶紧派人去相熟的行商那里,有多少收多少!要快!”
类似的对话与场景,在数个城镇的盐行里几乎同时上演。
“宫里消息”这四个字,经由这些收到“内幕”的盐商、掌柜们半信半疑地传递给各自的亲友、同盟,涟漪迅速扩散,演变成汹涌的暗流。
市场的气氛在短短一两天内陡然变得诡异起来。
先是几家大盐行默契地挂出了“货已售罄”的牌子。
随后,零星还有货的铺子,价格也开始悄然上调,从六两一担涨至六两五钱,继而七两……有门路的商人开始疯狂寻货、囤货,普通百姓见势不妙,也加入了抢购的行列,唯恐明日便无盐可买,或者价格高到无法承受。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市场上蔓延开来。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些神秘的“北方豪客”,在完成了第一轮疯狂的扫货、并成功播撒了恐慌的种子后,却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悄然隐匿了行迹,只留下一个价格飞涨、一盐难求的混乱市场,以及那些攥着库存、双眼通红、期待着价格冲到天际的盐商们。
一月之后,
南直隶各地的盐价,在恐慌与贪婪的双重推动下,已被炒至骇人听闻的每百斤十两白银。市井巷陌,怨声载道,寻常人家灶台上的盐罐几近见底,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焦躁。
就在这民怨即将沸腾的顶点,一道由南京监国太子朱慈烺亲自签署的钧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张贴于各府、州、县的城门、市集,昭告天下:“奉监国太子令谕:为解民困,平抑盐价,特设‘官府平价盐’。即日起,各府县官仓设点发售,每百斤售价六钱银子,与旧例同。为防奸人套利,惠及真正百姓,每人每十日,凭本地户籍牌票,限购一斤。钦此。”
此令一出,石破天惊!
那些此前因盐价飞升而欢呼雀跃、做着暴富美梦的纲商与囤积者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继而化为惊恐与惨白。
“百斤……六钱?这……这怎么可能!”
扬州最大的盐商总号内,当家主子接到消息,手一抖,珍贵的景德镇茶盏摔得粉碎,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失神地喃喃,“官仓……官仓哪里来的这么多盐?他们哪来的盐!”
答案,很快便在市场上显现。
那些被朱慈烺通过沈、陈二人,以百万两白银巨资、配合“宫里消息”的烟雾弹,秘密收购并囤积起来的海量官盐,此刻正从各个隐秘的仓库中,如开闸洪水般,通过官府设立的平价盐点,汹涌地投向市场!
各个平价盐点前,顷刻间排起了蜿蜒的长龙。百姓们手持户籍,翘首以盼,脸上充满了久违的期盼与激动。
“苍天有眼!太子殿下千岁!”
“有盐了!官家卖平价盐了!”
“才六钱一担!让那些黑心的奸商烂在库里吧!”
欢呼声、感激声,汇成了对太子德政的颂扬。
而与官仓前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私人盐行、货栈的门可罗雀。他们库中那些按十两、甚至更高成本囤积的盐,在官府的六钱平价面前,瞬间成了无人问津的石头。
“完了……全完了……”
有中小盐商看着满仓的存盐,瘫坐在地,面如死灰。他们为了囤货,不仅押上了全部身家,甚至不惜借了印子钱。
然,既已积弊至此,为何直至今日,这火药桶才轰然引爆?
此间缘由,颇值得玩味。
其一,
此乃大明,非信息瞬息可达的二十一世纪。
一地盐价暴涨的消息,传至另一地需经月累年,难以即刻形成全域性的恐慌与抢购。
更关键者,在于民间惊人的承受力——每斤六分银子的盐价,虽沉重得让寻常人家灶台上的盐罐日渐见底,却尚未突破“勒紧裤腰带尚可苟活”的生死线。“无非……少吃些咸的。”这便是底层百姓最朴素也最无奈的应对。
其二,
那些翻云覆雨的商贾与胥吏,并非不懂竭泽而渔的道理。
他们如同游走于刀锋之上的舞者,始终在试探着利润的极限与皇权的底线。
当今陛下朱由检,十余年来整顿吏治、清算豪强,其铁腕手段,杀人之多,堪称自太祖、成祖以降所罕见,在不少士绅口中,已得了“当代秦皇”的评语(虽带贬义,却足见其威)。
那滚滚落地的人头,便是最有效的警示。他们可以贪婪,却绝不敢因贪婪而引来灭顶之灾。故而在哄抬物价时,亦存有一份小心翼翼的“克制”,避免在短时间内制造出足以震动京畿、直达天听的民变或极度异常的舆情。
南京,奉天殿偏殿。
监国太子朱慈烺端坐于主位之上,神色温和却难掩一丝凝重。他在此接见的,正是奉旨星夜兼程赶来的沈申明与陈德隆。此二人因“汇票”之事,已与皇家利益深度捆绑,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沈先生,陈先生,”
朱慈烺的声音清朗,“二位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本当稍事休憩,再行叙话。然盐政之弊已如烈火烹油,危及国本民生,孤实不敢以俗礼延宕要务,仓促相邀,还望二位见谅。”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面前这两位掌控着巨大商业能量的“皇商”,语气转为恳切:“二位久历商海,于货殖流通、市井民情之洞察,远非深宫之中所能及。
当此困局,朝廷旧法似已难奏速效。孤愿闻高见,这盘根错节之盐务,当从何处着手,方能廓清奸邪,平抑盐价,以解百姓倒悬之苦?但凡有策,但说无妨。”
沈申明与陈德隆对视一眼,均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慎重与一丝被太子亲自垂询的激动。沈申明略一沉吟,率先拱手,谨慎开口:“殿下虚怀若谷,垂询草民,实令我等惶恐。这盐价腾贵之症结,表面在于市面缺盐,实则……”
陈德隆接过话头,言辞更为直接:“殿下,究其根本,在于‘利’字。若能设法让官盐以稍低于市价之数,足量投放于市,那些囤积居奇的奸商,其货若不能速售,资金必然吃紧,其联盟不攻自破。
只是,此法需有充足且持续的盐源,以及……避开现有盐政体系的阻碍,方能奏效。”
沈申明接过陈德隆的话头,眼中精光闪动:殿下,陈兄所言极是。如今官盐渠道已被层层把持,若循旧例,只怕我们投入再多银钱,也是石沉大海。草民以为...当另辟蹊径。
他稍作停顿,见朱慈烺微微颔首,便继续道:草民在江南经营多年,深知沿海一带私盐贩运屡禁不止。这些私盐价格低廉,虽品质稍逊,却能让百姓勉强度日。若能以朝廷之力,效仿其法...
沈兄的意思是...陈德隆若有所思,以朝廷之名,行之实?
正是!
沈申明语气坚定,我们可以绕过两淮盐运司,直接从闽浙沿海的小盐场收购,或效仿私盐贩子的做法,在偏远滩涂自建盐场。以朝廷之力,产量、品质定能胜过那些散兵游勇。
陈德隆抚掌称妙:此法大善!草民可动用海商渠道,从南洋暹罗、占城等地购入廉价海盐。这些盐品质上乘,价格却只有官盐的三成。只要陛下特许免税,运至江南后即便以市价一半出售,仍有利可图。
朱慈烺听着二人的献策,眼中渐渐泛起神采。他起身在殿中踱步,忽然转身问道:若依二位之计,首批需要多少银两?何时可见成效?
沈申明与陈德隆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拱手道:回殿下,若要在江南各府同时铺开,首批需五十万两白银。三个月内,草民保证让官盐价格下降三成。
朱慈烺击节称赏,孤这就手谕江南藩库,拨付六十万两予二位。此事关系国计民生,还望二位全力以赴。
他走回案前,提笔欲写,又抬头郑重嘱咐:切记,此事暂不宜声张。对外就说是为筹备汇票之事,以免打草惊蛇。
沈申明、陈德隆齐齐跪拜:臣等定不负殿下重托!
旨意写完,朱慈烺沉吟片刻,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沈先生、陈先生,二位之策,着眼于‘开源’,实乃老成谋国之见,孤深以为然。”
他话锋一转,“然而,那些盘踞在盐利链条上的纲商、勋贵,及其庇护下的蠹吏,着实可恶!他们敢如此肆无忌惮,无非是仗着掌控渠道,囤积居奇,认定了朝廷奈何他们不得。”
他微微停顿,随即清晰地下令:“除了二位‘开源’之策,孤还要行一招‘打草惊蛇’!孤再从江南税银中,特批一百万两予二位。”
他目光扫过瞬间惊愕的二人,一字一句道:“不必吝啬,就给孤用这笔银子,在这江南市面上,大张旗鼓地买!大量地买!专挑那些品质上乘的官盐,有多少,收多少!价格,就按他们抬起来的市价收!”
沈申明先是愕然,随即眼中精光暴涨,立刻领悟了太子的深意:“殿下高明!您这是要……以皇室之雄厚财力,行‘囤积’之事,反其道而行之,制造盐源更加紧俏、且有巨资在背后扫货的假象?”
陈德隆也恍然大悟,抚掌笑道:“妙啊!那些纲商见我们如此不计成本地收购,只会以为盐价还要暴涨,更会惜售囤积,甚至进一步抢购。待他们库存积压到极致,资金链紧绷之时……”
朱慈烺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笑意,接口道:“待到那时,要么,我们‘开源’的新盐已至,足以冲击市场;要么,便是父皇与孤,举起雷霆之剑,清算其囤积居奇、扰乱市场之罪!这一百万两,既是诱饵,也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二位先生,可明白该如何操办了?”
沈、陈二人心领神会,再次深深一拜:“臣等明白!定将此计行得声势浩大,让那些蠹虫无所遁形!”
可见,有些事确实要看天赋秉性。
南京的朱慈烺,双管齐下,一边筹划着开辟新盐源以“开源”,一边掷出百万巨资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以“惑敌”,一招一式,深谙商战博弈与人心拿捏之道,展现出的是一种主动破局、精准打击的凌厉风格。
而反观此时京师的朱由检,则只能苦着一张脸,一边算着内帑的银子,一边眼巴巴地等着袁崇焕在辽南、范文景在登莱的盐场早日竣工出盐。
这位皇帝陛下的应对之策,更近乎于一种“大力出奇迹”的基建思维——发现问题,然后试图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显朴拙,却也是帝王最熟悉的王道。
两相比较,一巧一拙,一疾一缓,高下立判。
“唉……”
若有旁观者能同时看到这两幅画面,恐怕也只能摇头晃脑,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经商弄权的天赋……怕是真没从您那儿继承多少,全让太子殿下自个儿琢磨明白了。没法说,没法说咯。”
十日之后,
扬州、应天、常州、镇江……各大盐业集散地的盐行、货栈前,几乎在同一日,出现了一些面孔陌生、却气度不凡的商人。他们衣着考究,言谈举止透着干练,身后跟着的精壮随从抬着沉甸甸的箱笼。
在扬州最大的“裕丰盐行”前,打头的青衣商人迈步进门,开门见山。
“掌柜的,店中有多少存盐?”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
掌柜的见来人气度不凡,连忙堆起笑脸:“客官要多少?小店各种成色的官盐都有,管够!”
“我问的是,” 那青衣商人目光扫过货栈,“你这里,总共有多少?”
掌柜的一愣,下意识回道:“这……库里上好的淮盐,现下约有五百斤……”
“全要了。” 青衣商人打断他,语气没有丝毫波澜。
“什……什么?” 掌柜的以为自己听错了,眨了眨眼,“客官,您是说……五百斤,全要?”
“嗯。” 青衣商人略一颔首,身后随从便上前一步,将一个木箱“砰”地放在柜上,箱盖开启,里面是白花花的官银。“照市价,六两一担,折银三十两。点一点。”
类似的场景,在各地上演。
“客官……恕小的多嘴,您这般采买,便是大族也用不了这许多啊?这五百斤盐,足够一村人吃上几十年了……”
那青衣商人闻言,嘴角勾起一抹高深莫测的笑意。他并未答话,而是缓缓凑近掌柜耳畔,以手掩口,用仅有两人能听见的气音悄然道:
“老哥是个实诚人,我也不瞒你。这盐……还要大涨!” 他刻意顿了顿,让这句话在掌柜心中发酵,才继续道,“宫里……有消息出来。赶紧的,有多少囤多少,莫要声张!”
“宫里”二字如惊雷般在掌柜耳边炸响。他浑身一颤,眼睛瞬间瞪得滚圆,脸上的血色褪去又涌上,握着账本的手指都因激动而微微发抖。他张了张嘴,还想再问些什么,那商人却已直起身子,恢复了之前淡然的神色,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只催促道:“银子在此,速速过秤装车。”
掌柜的哪里还敢多问,一边手脚麻利地指挥伙计清点银两、搬运盐袋,一边心绪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待那神秘商人带着满载的盐车离去,掌柜的立刻转身,对心腹伙计急声道:“快!快去告知东家!把咱们其他铺子、库房里的存盐都看紧了,暂时……暂时先不卖了!还有,赶紧派人去相熟的行商那里,有多少收多少!要快!”
类似的对话与场景,在数个城镇的盐行里几乎同时上演。
“宫里消息”这四个字,经由这些收到“内幕”的盐商、掌柜们半信半疑地传递给各自的亲友、同盟,涟漪迅速扩散,演变成汹涌的暗流。
市场的气氛在短短一两天内陡然变得诡异起来。
先是几家大盐行默契地挂出了“货已售罄”的牌子。
随后,零星还有货的铺子,价格也开始悄然上调,从六两一担涨至六两五钱,继而七两……有门路的商人开始疯狂寻货、囤货,普通百姓见势不妙,也加入了抢购的行列,唯恐明日便无盐可买,或者价格高到无法承受。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市场上蔓延开来。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些神秘的“北方豪客”,在完成了第一轮疯狂的扫货、并成功播撒了恐慌的种子后,却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悄然隐匿了行迹,只留下一个价格飞涨、一盐难求的混乱市场,以及那些攥着库存、双眼通红、期待着价格冲到天际的盐商们。
一月之后,
南直隶各地的盐价,在恐慌与贪婪的双重推动下,已被炒至骇人听闻的每百斤十两白银。市井巷陌,怨声载道,寻常人家灶台上的盐罐几近见底,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焦躁。
就在这民怨即将沸腾的顶点,一道由南京监国太子朱慈烺亲自签署的钧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迅速张贴于各府、州、县的城门、市集,昭告天下:“奉监国太子令谕:为解民困,平抑盐价,特设‘官府平价盐’。即日起,各府县官仓设点发售,每百斤售价六钱银子,与旧例同。为防奸人套利,惠及真正百姓,每人每十日,凭本地户籍牌票,限购一斤。钦此。”
此令一出,石破天惊!
那些此前因盐价飞升而欢呼雀跃、做着暴富美梦的纲商与囤积者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继而化为惊恐与惨白。
“百斤……六钱?这……这怎么可能!”
扬州最大的盐商总号内,当家主子接到消息,手一抖,珍贵的景德镇茶盏摔得粉碎,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失神地喃喃,“官仓……官仓哪里来的这么多盐?他们哪来的盐!”
答案,很快便在市场上显现。
那些被朱慈烺通过沈、陈二人,以百万两白银巨资、配合“宫里消息”的烟雾弹,秘密收购并囤积起来的海量官盐,此刻正从各个隐秘的仓库中,如开闸洪水般,通过官府设立的平价盐点,汹涌地投向市场!
各个平价盐点前,顷刻间排起了蜿蜒的长龙。百姓们手持户籍,翘首以盼,脸上充满了久违的期盼与激动。
“苍天有眼!太子殿下千岁!”
“有盐了!官家卖平价盐了!”
“才六钱一担!让那些黑心的奸商烂在库里吧!”
欢呼声、感激声,汇成了对太子德政的颂扬。
而与官仓前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大私人盐行、货栈的门可罗雀。他们库中那些按十两、甚至更高成本囤积的盐,在官府的六钱平价面前,瞬间成了无人问津的石头。
“完了……全完了……”
有中小盐商看着满仓的存盐,瘫坐在地,面如死灰。他们为了囤货,不仅押上了全部身家,甚至不惜借了印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