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东林党?
朱由检大概花了两年时间,经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研究,观察,交谈等方面作出了他认为的总结。
一,严格意义上的东林党。
真正的东林党,是那些从无锡东林书院走出的学者官员。
他们以顾宪成等创始人为精神领袖,凭借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同窗之谊,结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同盟。这套基于地缘、学缘的纽带,是其最核心的组织特征。
二,被当做东林党的非东林党。
更为庞大的是那些并未在东林书院求学,但因政治主张与东林核心思想(如反对矿监税使、倡导清廉政治)高度吻合,而被外界视为东林一脉的官员。他们是东林思想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构成了其政治上的外围力量。
三,和东林党保持着密切联系。
最外围的,是那些既无东林学缘,政见也未必完全一致,但在道德立场上对东林人士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官员。
他们或许不认同东林党的所有具体主张,但赞赏其气节,尤其在天启朝阉党残酷镇压东林的背景下,这种道义上的支持更为普遍。
早些年,因为魏忠贤对于东林党的深度打击,现在真正从东林书院走出来的东林党人已经没有了。所有,现在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东林党。
但,被当做东林党的非东林党的人物那就多了,比如朱由检的首辅钱龙锡。比如朱由检的四川巡抚倪元璐。再比如御史张溥。
其中,张溥尤为典型。
作为复社创始人,他最初以继承东林遗志、澄清吏治为己任。
然而,当他选择务实支持朱由检的改革时,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坚守东林原教旨的人看来,他是妥协派;而在激进的复社同仁眼中,他又是背叛者,最终落得被自己创建的团体驱逐的下场。
而且,在深入梳理朝中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时,崇祯皇帝朱由检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他瞠目的现象——他最为倚重的辽东督师袁崇焕,竟同时与势同水火的东林党和阉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般魔幻的现实让朱由检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方查证,他才理清其中脉络:
一方面,袁崇焕确实与所谓的东林领袖钱龙锡往来密切,在军政要务上获得其鼎力支持;
另一方面,为了在辽东站稳脚跟,这位督师当年也不得不向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低头——据传曾参与为九千岁修建生祠。
某日朱由检按捺不住好奇,在往来公文中随手附笔问及此事。这轻描淡写的一问,却让远在辽东的袁崇焕惊出一身冷汗,连夜上疏请罪。
见这位沙场名将如此惶恐,朱由检哭笑不得,只得接连发出七道密信,再三保证朕绝无问罪之意,纯属求知心切,这才安抚住袁督师那颗饱受惊吓的心。
更令朱由检啧啧称奇的是,他发觉自己的重臣中,兵部尚书卢象升被世人视为“东林”,而海关尚书杨嗣昌则被归为“阉党”。偏偏这二位分属不同阵营的栋梁,平日共事时竟颇为投契,关系相当不错。
一日政务闲暇,朱由检心头那点好奇实在按捺不住,便特意将卢、杨二人留了下来。
他捧着茶盏,目光在两位大臣之间转了转,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探究地问道:“建斗,文弱,朕近来听闻些旧事,说你们二位,一个算是东林门下,一个曾与阉党有旧。按说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对,可朕瞧着,你们相处得倒是颇为融洽。这倒是让朕好奇了,这是为何?”
暖阁中一时安静,卢象升与杨嗣昌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微妙。
卢象升与杨嗣昌相视片刻,竟是杨嗣昌先笑了出来。
陛下圣明,这位海关尚书从容不迫地整了整衣袖,若在十年前,臣与建斗兄确实该势同水火。可如今......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卢象升,陛下要的是能臣,不是忠臣。
卢象升闻言微微颔首,接话道:文弱所言极是。当年阉党横行时,他保下了宣府镇的粮饷;东林得势时,我替他挡下了清查旧案的折子。
这位兵部尚书目光炯炯,说到底,我二人争的是施政方略,图的都是大明江山。
至于当朝首辅钱龙锡,朱由检更是曾特意将他召至暖阁,开门见山地问道:文稚啊,
皇帝执壶为老臣斟了杯茶,语气里带着几分亲昵几分探究,你既非东林书院出身,处事又懂得调和折中,不似那些迂腐之辈。朕实在好奇,怎的就被归为东林党了?
钱龙锡双手接过茶盏,苦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明鉴。如今这东林党三字,早不是书院的院墙能困得住的了。
他细细品了口茶,徐徐道来:说臣是东林党,无非因臣主张清查田亩、整顿吏治,这些恰与东林早年倡言改革之论相合。再者,
他抬眼看向朱由检,当年魏阉乱政时,臣确实为几位被诬的东林同僚说过几句话。
但若真要论学派渊源,
钱龙锡正色道,臣师从孙慎行先生,讲究的是经世致用。那些空谈性理、拘泥门户之见的,臣向来敬而远之。
听完自家首辅的发言,朱由检甚至设想过一个更为宏大的朝局图景——倘若东林与阉党未曾陷入你死我活的党争,未尝不能各尽其才。
他曾在暖阁喃喃自语:若杨涟与魏忠贤尚在,一个执掌都察院整肃吏治,一个督管皇产充盈内帑,倒也是人尽其用。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盘桓良久。他甚至已默默物色好人选。在朱由检的构想中,让这两派在他的朝堂上各展所长,互相制衡,岂不胜过终日互相倾轧?
可惜啊,
他最终对着空荡的大殿轻叹一声,党争如野火,烧尽的都是栋梁之材。
这个未竟的设想,成了他心中一段永远的遗憾。
每逢廷推重臣时,他总会想起那个未能实现的双轨内阁——若使两派相争变为相济,或许大明能走得更稳当些。
朱由检的指尖缓缓抚过《东林点将录》上那些墨迹斑驳的名字,仿佛在触摸一段被血浸透的往事。
“周起元治水之才,可润九郡...周顺昌刚直不阿,正是监察御史的上选...高攀龙理学大家,若在礼部...”
他轻声念着,每个名字都在他脑海中化作一幅未竟的蓝图。
当看到“杨涟”二字时,他的手指微微一顿。
这位在诏狱中咬破手指写下“仁义岂能扼杀”的忠臣,若在今日,该是整顿军务的不二人选。
“左光斗...”
朱由检闭上眼,仿佛看见那个在牢中仍坚持整理《农政辑要》的身影,“若让他主持工部...”
他轻轻合上名册,望向窗外新发的柳枝。
春风吹过空荡荡的朝廊,恍惚间似有无数身影穿梭其间——那些本该在此挥斥方遒的栋梁,如今只余青史几行墨。
“天启年间折损的...”
朱由检对侍立的曹化淳喃喃道,“比朕这些年提拔的,还要多啊。”
朱由检的惋惜,远不止于东林一脉。
某个深夜,当他翻阅《阉党逆案》名录时,竟对着崔呈秀、田吉这些的名字连连称奇。
好个崔呈秀!
他指着漕运改革的旧档对秉笔太监感慨,天启年间整治漕运,三个月就肃清了积弊。这般雷霆手段,若是用在整顿那些个江南乡绅上......
目光扫过十孩儿的名单时更是扼腕:田吉这手平衡术,连钱龙锡都要逊色三分。当年能同时安抚宣大镇和江南织造局,这般玲珑心窍,可惜了......
他甚至专门召来老太监,细问当年魏忠贤如何用掌控六部,听着听着竟抚掌赞叹:看看这些人!崔呈秀理财之能不下杨嗣昌,吴淳夫治军之才可比卢象升。若能把这份精明用在正道上......
“人才啊.........大明的人才啊............”
朱由检无奈的摇了摇头,“要是代替的不是这位,要是能代替自己的便宜老哥..........该有多好啊..........熊廷弼............可惜了.........真的可惜了。”
朱由检大概花了两年时间,经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研究,观察,交谈等方面作出了他认为的总结。
一,严格意义上的东林党。
真正的东林党,是那些从无锡东林书院走出的学者官员。
他们以顾宪成等创始人为精神领袖,凭借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同窗之谊,结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同盟。这套基于地缘、学缘的纽带,是其最核心的组织特征。
二,被当做东林党的非东林党。
更为庞大的是那些并未在东林书院求学,但因政治主张与东林核心思想(如反对矿监税使、倡导清廉政治)高度吻合,而被外界视为东林一脉的官员。他们是东林思想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构成了其政治上的外围力量。
三,和东林党保持着密切联系。
最外围的,是那些既无东林学缘,政见也未必完全一致,但在道德立场上对东林人士普遍抱有同情心的官员。
他们或许不认同东林党的所有具体主张,但赞赏其气节,尤其在天启朝阉党残酷镇压东林的背景下,这种道义上的支持更为普遍。
早些年,因为魏忠贤对于东林党的深度打击,现在真正从东林书院走出来的东林党人已经没有了。所有,现在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东林党。
但,被当做东林党的非东林党的人物那就多了,比如朱由检的首辅钱龙锡。比如朱由检的四川巡抚倪元璐。再比如御史张溥。
其中,张溥尤为典型。
作为复社创始人,他最初以继承东林遗志、澄清吏治为己任。
然而,当他选择务实支持朱由检的改革时,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坚守东林原教旨的人看来,他是妥协派;而在激进的复社同仁眼中,他又是背叛者,最终落得被自己创建的团体驱逐的下场。
而且,在深入梳理朝中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时,崇祯皇帝朱由检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令他瞠目的现象——他最为倚重的辽东督师袁崇焕,竟同时与势同水火的东林党和阉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般魔幻的现实让朱由检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方查证,他才理清其中脉络:
一方面,袁崇焕确实与所谓的东林领袖钱龙锡往来密切,在军政要务上获得其鼎力支持;
另一方面,为了在辽东站稳脚跟,这位督师当年也不得不向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低头——据传曾参与为九千岁修建生祠。
某日朱由检按捺不住好奇,在往来公文中随手附笔问及此事。这轻描淡写的一问,却让远在辽东的袁崇焕惊出一身冷汗,连夜上疏请罪。
见这位沙场名将如此惶恐,朱由检哭笑不得,只得接连发出七道密信,再三保证朕绝无问罪之意,纯属求知心切,这才安抚住袁督师那颗饱受惊吓的心。
更令朱由检啧啧称奇的是,他发觉自己的重臣中,兵部尚书卢象升被世人视为“东林”,而海关尚书杨嗣昌则被归为“阉党”。偏偏这二位分属不同阵营的栋梁,平日共事时竟颇为投契,关系相当不错。
一日政务闲暇,朱由检心头那点好奇实在按捺不住,便特意将卢、杨二人留了下来。
他捧着茶盏,目光在两位大臣之间转了转,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探究地问道:“建斗,文弱,朕近来听闻些旧事,说你们二位,一个算是东林门下,一个曾与阉党有旧。按说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对,可朕瞧着,你们相处得倒是颇为融洽。这倒是让朕好奇了,这是为何?”
暖阁中一时安静,卢象升与杨嗣昌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微妙。
卢象升与杨嗣昌相视片刻,竟是杨嗣昌先笑了出来。
陛下圣明,这位海关尚书从容不迫地整了整衣袖,若在十年前,臣与建斗兄确实该势同水火。可如今......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卢象升,陛下要的是能臣,不是忠臣。
卢象升闻言微微颔首,接话道:文弱所言极是。当年阉党横行时,他保下了宣府镇的粮饷;东林得势时,我替他挡下了清查旧案的折子。
这位兵部尚书目光炯炯,说到底,我二人争的是施政方略,图的都是大明江山。
至于当朝首辅钱龙锡,朱由检更是曾特意将他召至暖阁,开门见山地问道:文稚啊,
皇帝执壶为老臣斟了杯茶,语气里带着几分亲昵几分探究,你既非东林书院出身,处事又懂得调和折中,不似那些迂腐之辈。朕实在好奇,怎的就被归为东林党了?
钱龙锡双手接过茶盏,苦笑着摇了摇头:陛下明鉴。如今这东林党三字,早不是书院的院墙能困得住的了。
他细细品了口茶,徐徐道来:说臣是东林党,无非因臣主张清查田亩、整顿吏治,这些恰与东林早年倡言改革之论相合。再者,
他抬眼看向朱由检,当年魏阉乱政时,臣确实为几位被诬的东林同僚说过几句话。
但若真要论学派渊源,
钱龙锡正色道,臣师从孙慎行先生,讲究的是经世致用。那些空谈性理、拘泥门户之见的,臣向来敬而远之。
听完自家首辅的发言,朱由检甚至设想过一个更为宏大的朝局图景——倘若东林与阉党未曾陷入你死我活的党争,未尝不能各尽其才。
他曾在暖阁喃喃自语:若杨涟与魏忠贤尚在,一个执掌都察院整肃吏治,一个督管皇产充盈内帑,倒也是人尽其用。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盘桓良久。他甚至已默默物色好人选。在朱由检的构想中,让这两派在他的朝堂上各展所长,互相制衡,岂不胜过终日互相倾轧?
可惜啊,
他最终对着空荡的大殿轻叹一声,党争如野火,烧尽的都是栋梁之材。
这个未竟的设想,成了他心中一段永远的遗憾。
每逢廷推重臣时,他总会想起那个未能实现的双轨内阁——若使两派相争变为相济,或许大明能走得更稳当些。
朱由检的指尖缓缓抚过《东林点将录》上那些墨迹斑驳的名字,仿佛在触摸一段被血浸透的往事。
“周起元治水之才,可润九郡...周顺昌刚直不阿,正是监察御史的上选...高攀龙理学大家,若在礼部...”
他轻声念着,每个名字都在他脑海中化作一幅未竟的蓝图。
当看到“杨涟”二字时,他的手指微微一顿。
这位在诏狱中咬破手指写下“仁义岂能扼杀”的忠臣,若在今日,该是整顿军务的不二人选。
“左光斗...”
朱由检闭上眼,仿佛看见那个在牢中仍坚持整理《农政辑要》的身影,“若让他主持工部...”
他轻轻合上名册,望向窗外新发的柳枝。
春风吹过空荡荡的朝廊,恍惚间似有无数身影穿梭其间——那些本该在此挥斥方遒的栋梁,如今只余青史几行墨。
“天启年间折损的...”
朱由检对侍立的曹化淳喃喃道,“比朕这些年提拔的,还要多啊。”
朱由检的惋惜,远不止于东林一脉。
某个深夜,当他翻阅《阉党逆案》名录时,竟对着崔呈秀、田吉这些的名字连连称奇。
好个崔呈秀!
他指着漕运改革的旧档对秉笔太监感慨,天启年间整治漕运,三个月就肃清了积弊。这般雷霆手段,若是用在整顿那些个江南乡绅上......
目光扫过十孩儿的名单时更是扼腕:田吉这手平衡术,连钱龙锡都要逊色三分。当年能同时安抚宣大镇和江南织造局,这般玲珑心窍,可惜了......
他甚至专门召来老太监,细问当年魏忠贤如何用掌控六部,听着听着竟抚掌赞叹:看看这些人!崔呈秀理财之能不下杨嗣昌,吴淳夫治军之才可比卢象升。若能把这份精明用在正道上......
“人才啊.........大明的人才啊............”
朱由检无奈的摇了摇头,“要是代替的不是这位,要是能代替自己的便宜老哥..........该有多好啊..........熊廷弼............可惜了.........真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