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无谷人令”如同一道挣脱了最后枷锁的密令,瞬间点燃了八旗内部压抑已久的贪婪。
那些曾被皇太极费尽心力从奴籍擢升为“良人”的汉民,几乎一夜之间,重新沦为了各个牛录、甲喇眼中最肥美的猎物。
五年了。
整整五年,他们没有像祖辈那样,肆意地策马扬鞭,闯入汉人的村寨,享受那毫无顾忌的劫掠与征服的快感。
皇太极时代的约束与怀柔,早已让这些习惯了刀头舔血的骄兵悍将倍感憋闷。如今,摄政王亲手撕开了这道口子。
谁还去管你家中是否真能掏出那救命的七斗谷物?
谁还在意你是否养着几头牲口?
拥有,本身即是原罪。
有,也能当作没有!
一项“无谷”的帽子扣下来,便是家破人亡的绝杀令。曾经象征秩序的牛录旗号,此刻化作了席卷而过的强盗,一场针对自身子民的、官方许可的大规模劫掠,如同瘟疫般在辽东大地蔓延。
盛京宫廷内,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深知此举无疑是自毁根基,竭泽而渔。他们或引经据典,或痛陈利害,试图劝谏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皇太极驾崩后,经过残酷的权力洗牌,如今的满清,已彻彻底底是他多尔衮的天下。他高踞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那些匍匐在地、声音颤抖的汉臣,如同俯瞰蝼蚁。
“此事,本王意已决。”
淡淡的一句话,不带丝毫火气,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将所有的谏言碾得粉碎。
范文程等人只能将头埋得更低,心中一片冰凉。
他们明白,这不是政见之争,这是权力的宣示。多尔衮要用这血与火的方式,既喂饱麾下的虎狼,也向所有人证明,他,才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宰。
王令既出,再无回转。八旗的铁蹄踏碎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宁静,哭嚎与狞笑交织,人性的最后一丝遮羞布在赤裸裸的利益与暴力面前,被彻底撕扯下来。
然而,就在八旗铁骑将屠刀挥向自家子民的同一时刻,一幕让所有辽东汉民永生难忘的景象发生了——
南方地平线上,突然扬起了滚滚烟尘。
一面面残破却依旧鲜明的日月旗,竟迎着死亡,悍然插入了满清的腹地!
那些被盛京官府日日宣扬为“残暴不仁”的明军,那些被诋毁为“见死不救”的关宁铁骑,此刻却以百人为队,如同无数把尖刀,不顾一切地刺穿了建奴的防线,朝着浓烟升起处疾驰而来。
“明军!是明军来了——!”
绝望的哭喊瞬间化作了绝处逢生的嘶哑欢呼。在清军马刀下瑟瑟发抖的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明军小队,人数虽少,却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战术刁钻,时而突袭清军落后的辎重队,时而以精准的箭矢射杀落单的催税官,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救火队一般,冲向正在遭受屠戮的村庄。
“乡亲们!往南走!皇上派我们来接你们回家!”
一名浑身浴血的明军把总,站在燃烧的村口声嘶力竭地呐喊,他的臂甲上还插着一支箭矢,却兀自挥舞着战刀,死死挡住追杀而来的清兵。
在广袤而凄凉的辽东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幅撕裂人心的图景:一面是高举着“无谷”屠刀,疯狂劫掠与杀戮本应受其庇护的子民的八旗铁骑;另一面,却是那面刺破烟尘的日月旗,以及旗下不顾生死、逆向冲锋,从血火中抢救生命的关宁军小队。
这绝非一次轻松的军事行动。
袁崇焕,这位辽东的擎天之柱,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风险。
他大可以稳坐于大凌河城,凭借坚城利炮,以“持重老成”之名,静观建奴在其境内自毁根基。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那位曾在他面前袒露过脆弱与信任的天子,也多半不会因此次“见死不救”而苛责于他——毕竟,君王首要考虑的,永远是战略全局与这支维系国本的精锐。
但是,他袁崇焕还是来了。
没有片刻的犹豫,没有精明的算计。
当他听到传回来的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描述,当他听到那些被救回的百姓泣不成声地诉说“皇上没有抛弃我们”时,一切按兵不动的理由都化为了齑粉。
有些仗,不得不打;有些险,不得不冒。
这不仅仅是为了拯救生灵,更是为了扞卫大明在这片土地上即将熄灭的人心之火,为了证明那道在营口城头升起的信念,绝非虚妄。
于是,关宁军主力出动了。
袁崇焕披甲执锐,亲率五万精锐,如同一道移动的钢铁山脉,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大举前压。
他不是来小规模骚扰的,他是以堂堂正正之师,携着雷霆万钧之势,向着那片正在流血的土地压境而去,要用主力决战的姿态,为那些深入敌后的百人队撑开一片生存的空间,用强大的威慑,告诉多尔衮,也告诉所有辽东子民:
大明,来了。
当关宁军大举前压、兵锋直抵海州城下的军报传来时,端坐于盛京王座之上的多尔衮,非但没有震怒,反而纵声长笑。
“哈哈……哈哈哈……袁崇焕!袁蛮子!你果然还是动了!”
他猛地站起身,笑声在殿宇梁柱间回荡,带着一种计谋得逞的狂喜与猎人看到猎物终于落入陷阱的兴奋。
那双锐利的眼睛里,先前因“无谷人令”而蒙上的阴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灼灼燃烧的战意。
“本王以那些汉民的鲜血为饵,等的就是你沉不住气的这一天!”
他大手一挥,“传令!集结两黄旗所有精锐,即刻随本王驰援海州!”
他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最终定格在悬挂的巨幅辽东舆图上,手指重重敲在海州的位置。
“袁崇焕善守,本王便逼他出来野战!他既然敢离开龟壳,本王就要让他这五万关宁精锐,尽数葬送在海州城下!让他,让那朱由检,都看清楚,在这辽东,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刹那间,盛京城内号角连营。代表着满洲最高战力的两黄旗精锐,在多尔衮的亲自统领下,携着雷霆万钧之势,直扑海州方向。一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略决战,就此拉开腥红的帷幕。
京师,紫禁城。
朱由检独自坐在案前,指尖反复摩挲着那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加急塘报,纸张的边缘已被攥得微微卷曲。
袁崇焕那熟悉的、刚劲的笔迹,此刻却像一根根烧红的钢针,扎在他的心头。
“元素……”
一声近乎叹息的低语,从皇帝的喉间溢出,带着无尽的复杂情绪。
这不是一场事先经过庙算、得到他首肯的军事行动。
直到袁崇焕的大军如神兵天降般陈兵海州城下,他这位大明天子,才接到了第一份战报。
太突然了,突然到他甚至来不及做出任何战略层面的回应。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现在还能做什么?紧急从宣大、蓟镇调兵?且不说那些兵马能否及时集结,就算星夜兼程赶到辽东,也至少是半月之后。
一支人困马乏、未经休整的疲师,仓促投入决定国运的战场,与送死何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袁崇焕和他的关宁军,在清军的重围中孤军奋战的惨烈景象。
然而,有些事,有些仗,从来就不能放在天平上去计算得失。
比如尊严。
比如信念。
比如,一个王朝对其子民不容置疑的守护之责。
这一次,袁崇焕赌上关宁军全部家当的出击,不是为了攻城略地,是为了在绝望的百姓心中,重新点燃对“大明”二字的信仰。
这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负,这是一场关乎国魂的战争。
作为大明的皇帝,他朱由检,必须有所回应。
他绝不能,也绝不会,让袁崇焕一人在前方浴血奋战,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与风险。
袁崇焕。
或许他的能力有其边界,或许曾在平台召对时许下过“五年复辽”的仓促诺言,以至于后来不得不以一些非常手段来维系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确曾构成对年轻君主的欺瞒。
然而,剥开那些策略与手段的外壳,内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理想,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辽东的黑土与烽烟——他真心相信辽东可以收复,也愿意将毕生的心血与名节都押注在这份信念之上。
他渴望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做些什么,不是为了一己功名,而是为了那份深植于士人骨髓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念。
这份理想,让他在错综复杂的政局和残酷的战场上,始终保有一份近乎固执的纯粹。
正是这份理想,驱使他在明知凶险、未经庙算的情况下,毅然率军前出海州。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冒险,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用他最熟悉的方式,去践行他对这个王朝最深沉的忠诚与救赎。他赌上的,不仅是关宁军的命运,更是他毕生的理想与身后之名。
那些曾被皇太极费尽心力从奴籍擢升为“良人”的汉民,几乎一夜之间,重新沦为了各个牛录、甲喇眼中最肥美的猎物。
五年了。
整整五年,他们没有像祖辈那样,肆意地策马扬鞭,闯入汉人的村寨,享受那毫无顾忌的劫掠与征服的快感。
皇太极时代的约束与怀柔,早已让这些习惯了刀头舔血的骄兵悍将倍感憋闷。如今,摄政王亲手撕开了这道口子。
谁还去管你家中是否真能掏出那救命的七斗谷物?
谁还在意你是否养着几头牲口?
拥有,本身即是原罪。
有,也能当作没有!
一项“无谷”的帽子扣下来,便是家破人亡的绝杀令。曾经象征秩序的牛录旗号,此刻化作了席卷而过的强盗,一场针对自身子民的、官方许可的大规模劫掠,如同瘟疫般在辽东大地蔓延。
盛京宫廷内,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深知此举无疑是自毁根基,竭泽而渔。他们或引经据典,或痛陈利害,试图劝谏这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皇太极驾崩后,经过残酷的权力洗牌,如今的满清,已彻彻底底是他多尔衮的天下。他高踞于王座之上,目光扫过那些匍匐在地、声音颤抖的汉臣,如同俯瞰蝼蚁。
“此事,本王意已决。”
淡淡的一句话,不带丝毫火气,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将所有的谏言碾得粉碎。
范文程等人只能将头埋得更低,心中一片冰凉。
他们明白,这不是政见之争,这是权力的宣示。多尔衮要用这血与火的方式,既喂饱麾下的虎狼,也向所有人证明,他,才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宰。
王令既出,再无回转。八旗的铁蹄踏碎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宁静,哭嚎与狞笑交织,人性的最后一丝遮羞布在赤裸裸的利益与暴力面前,被彻底撕扯下来。
然而,就在八旗铁骑将屠刀挥向自家子民的同一时刻,一幕让所有辽东汉民永生难忘的景象发生了——
南方地平线上,突然扬起了滚滚烟尘。
一面面残破却依旧鲜明的日月旗,竟迎着死亡,悍然插入了满清的腹地!
那些被盛京官府日日宣扬为“残暴不仁”的明军,那些被诋毁为“见死不救”的关宁铁骑,此刻却以百人为队,如同无数把尖刀,不顾一切地刺穿了建奴的防线,朝着浓烟升起处疾驰而来。
“明军!是明军来了——!”
绝望的哭喊瞬间化作了绝处逢生的嘶哑欢呼。在清军马刀下瑟瑟发抖的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明军小队,人数虽少,却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战术刁钻,时而突袭清军落后的辎重队,时而以精准的箭矢射杀落单的催税官,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救火队一般,冲向正在遭受屠戮的村庄。
“乡亲们!往南走!皇上派我们来接你们回家!”
一名浑身浴血的明军把总,站在燃烧的村口声嘶力竭地呐喊,他的臂甲上还插着一支箭矢,却兀自挥舞着战刀,死死挡住追杀而来的清兵。
在广袤而凄凉的辽东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幅撕裂人心的图景:一面是高举着“无谷”屠刀,疯狂劫掠与杀戮本应受其庇护的子民的八旗铁骑;另一面,却是那面刺破烟尘的日月旗,以及旗下不顾生死、逆向冲锋,从血火中抢救生命的关宁军小队。
这绝非一次轻松的军事行动。
袁崇焕,这位辽东的擎天之柱,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风险。
他大可以稳坐于大凌河城,凭借坚城利炮,以“持重老成”之名,静观建奴在其境内自毁根基。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那位曾在他面前袒露过脆弱与信任的天子,也多半不会因此次“见死不救”而苛责于他——毕竟,君王首要考虑的,永远是战略全局与这支维系国本的精锐。
但是,他袁崇焕还是来了。
没有片刻的犹豫,没有精明的算计。
当他听到传回来的那一幕幕人间惨剧的描述,当他听到那些被救回的百姓泣不成声地诉说“皇上没有抛弃我们”时,一切按兵不动的理由都化为了齑粉。
有些仗,不得不打;有些险,不得不冒。
这不仅仅是为了拯救生灵,更是为了扞卫大明在这片土地上即将熄灭的人心之火,为了证明那道在营口城头升起的信念,绝非虚妄。
于是,关宁军主力出动了。
袁崇焕披甲执锐,亲率五万精锐,如同一道移动的钢铁山脉,以前所未有的决绝姿态,大举前压。
他不是来小规模骚扰的,他是以堂堂正正之师,携着雷霆万钧之势,向着那片正在流血的土地压境而去,要用主力决战的姿态,为那些深入敌后的百人队撑开一片生存的空间,用强大的威慑,告诉多尔衮,也告诉所有辽东子民:
大明,来了。
当关宁军大举前压、兵锋直抵海州城下的军报传来时,端坐于盛京王座之上的多尔衮,非但没有震怒,反而纵声长笑。
“哈哈……哈哈哈……袁崇焕!袁蛮子!你果然还是动了!”
他猛地站起身,笑声在殿宇梁柱间回荡,带着一种计谋得逞的狂喜与猎人看到猎物终于落入陷阱的兴奋。
那双锐利的眼睛里,先前因“无谷人令”而蒙上的阴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灼灼燃烧的战意。
“本王以那些汉民的鲜血为饵,等的就是你沉不住气的这一天!”
他大手一挥,“传令!集结两黄旗所有精锐,即刻随本王驰援海州!”
他目光扫过殿内众臣,最终定格在悬挂的巨幅辽东舆图上,手指重重敲在海州的位置。
“袁崇焕善守,本王便逼他出来野战!他既然敢离开龟壳,本王就要让他这五万关宁精锐,尽数葬送在海州城下!让他,让那朱由检,都看清楚,在这辽东,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刹那间,盛京城内号角连营。代表着满洲最高战力的两黄旗精锐,在多尔衮的亲自统领下,携着雷霆万钧之势,直扑海州方向。一场决定辽东命运的战略决战,就此拉开腥红的帷幕。
京师,紫禁城。
朱由检独自坐在案前,指尖反复摩挲着那份来自千里之外的加急塘报,纸张的边缘已被攥得微微卷曲。
袁崇焕那熟悉的、刚劲的笔迹,此刻却像一根根烧红的钢针,扎在他的心头。
“元素……”
一声近乎叹息的低语,从皇帝的喉间溢出,带着无尽的复杂情绪。
这不是一场事先经过庙算、得到他首肯的军事行动。
直到袁崇焕的大军如神兵天降般陈兵海州城下,他这位大明天子,才接到了第一份战报。
太突然了,突然到他甚至来不及做出任何战略层面的回应。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现在还能做什么?紧急从宣大、蓟镇调兵?且不说那些兵马能否及时集结,就算星夜兼程赶到辽东,也至少是半月之后。
一支人困马乏、未经休整的疲师,仓促投入决定国运的战场,与送死何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袁崇焕和他的关宁军,在清军的重围中孤军奋战的惨烈景象。
然而,有些事,有些仗,从来就不能放在天平上去计算得失。
比如尊严。
比如信念。
比如,一个王朝对其子民不容置疑的守护之责。
这一次,袁崇焕赌上关宁军全部家当的出击,不是为了攻城略地,是为了在绝望的百姓心中,重新点燃对“大明”二字的信仰。
这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负,这是一场关乎国魂的战争。
作为大明的皇帝,他朱由检,必须有所回应。
他绝不能,也绝不会,让袁崇焕一人在前方浴血奋战,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与风险。
袁崇焕。
或许他的能力有其边界,或许曾在平台召对时许下过“五年复辽”的仓促诺言,以至于后来不得不以一些非常手段来维系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确曾构成对年轻君主的欺瞒。
然而,剥开那些策略与手段的外壳,内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理想,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辽东的黑土与烽烟——他真心相信辽东可以收复,也愿意将毕生的心血与名节都押注在这份信念之上。
他渴望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做些什么,不是为了一己功名,而是为了那份深植于士人骨髓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念。
这份理想,让他在错综复杂的政局和残酷的战场上,始终保有一份近乎固执的纯粹。
正是这份理想,驱使他在明知凶险、未经庙算的情况下,毅然率军前出海州。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冒险,更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用他最熟悉的方式,去践行他对这个王朝最深沉的忠诚与救赎。他赌上的,不仅是关宁军的命运,更是他毕生的理想与身后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