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为何能在海州城下如此“豪横”,将炮火倾泻得如同不要钱一般?这背后实则是精密的算计与雄厚底气的结合:
其一,辽南前线武库中,确实积压了一批早年生产的炮弹。这批炮弹存放日久,火药性能已开始出现不稳定迹象,再不打出去,恐有受潮失效乃至炸膛的风险。
在袁崇焕看来,与其让它们在库房里沦为废铁,不如让它们在海州城头“发挥余热”。这既是清理库存,也是实战检验。
其二,就在袁崇焕挥霍炮弹的同时,皇帝朱由检构建的庞大后勤机器正在高效运转。
郑芝龙在天津港吼叫着装船,通过海路将一船车、一船车新铸的、质量更优的炮弹火器,源源不断送抵辽南前线。这才给了袁崇焕“敢打”、“舍得打”的最大底气。
其三,袁崇焕本人也秉持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务实心态。
如此高强度的炮击,即便不能立刻破城,也能持续不断地消耗守军物资、摧垮敌军士气、破坏城防工事。
而万一……万一哪发炮弹长了眼睛,恰巧落在多尔衮头顶,将这大清国的摄政王送上西天,那辽东战局岂非顷刻逆转?这笔“投资”的潜在回报,高到无法估量。
而就在这无尽轰鸣的某一刻,命运似乎真的开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玩笑。
一发偏离了常规弹道的实心铁弹,带着凄厉的破空声,竟不可思议地越过重重女墙与障碍,不偏不倚,狠狠砸在了多尔衮身后不足十步的城楼立柱旁!
“轰——哐!”
一声沉闷如巨锤砸墙的巨响爆开,碎木与砖石粉末四处飞溅,沉重的弹体深深嵌入柱基,震得整个城楼都仿佛为之一颤。
亲兵戈什哈们反应极快,在惊呼声中瞬间涌上,用血肉之躯将摄政王死死护在核心,无数面盾牌层层叠叠架起。多尔衮被扑倒在地,额角不知在何处磕破,渗出血迹,但他浑然不觉。
时间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预料之中、足以将城楼顶层彻底掀飞的猛烈爆炸。
然而……一秒,两秒……预想中的毁灭性爆炸并未发生。
那枚深深嵌入木石的炮弹,除了撞击的狰狞痕迹外,竟再无动静——它果然是一发彻底失效的“臭弹”。
死寂,短暂的死寂后,是劫后余生的剧烈喘息和无法抑制的后怕。
亲兵们缓缓散开盾牌,多尔衮被人搀扶起来,脸色煞白如纸,嘴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刚才那一瞬间,死亡的寒意几乎穿透了他的骨髓。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失控的尿意险些冲破约束,全靠惊人的意志力才勉强压下。
他死死盯着那枚近在咫尺、却最终沉默了的铁疙瘩,眼神中混杂着滔天的愤怒与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死里逃生的庆幸。
“袁……崇……焕!”
多尔衮并非没有尝试过反击。
在忍受了数日单方面的炮火洗礼后,盛京武库中那些被视为珍宝的近百门红衣大炮被拖上城头。
当清军炮口第一次喷吐出火舌时,城头守军的确振奋了片刻——他们终于能让城下的明军也尝尝这铁与火的滋味了!
然而,这短暂的振奋,很快便被更残酷的现实所碾碎。
袁崇焕摆在阵前的火炮,不是数百,是近千门!
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远近交织的死亡火网。清军那百十门火炮,在此等绝对的数量优势面前,如同投入狂涛的几块碎石,连个像样的浪花都难以掀起。
对轰的结局凄惨而毫无悬念。
明军阵地上,即便偶尔有一两处炮位被清军炮弹击中,引发殉爆,但立刻就有备用火炮被推上前填补空缺。而清军任何一门敢于开火的火炮,都会在瞬间招致十数倍明军火炮的集火覆盖。
城头砖石飞溅,炮架碎裂,操炮的旗丁在剧烈的爆炸中血肉横飞。
客观地说,凭借城防优势和部分炮手的精湛技艺,清军在交换比上甚至打得不算难看——大致能做到以一门火炮的损失,换取明军阵地上五门火炮的损毁。
可这看似“优异”的战绩,对多尔衮而言却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消耗。
鏖战两三日,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本就有限的火炮一门接一门地化作废铁,而对方阵地上轰鸣的炮声,密度却未见丝毫减弱!
“停止炮击!所有火炮,撤下城头!”
多尔衮几乎是咬着牙下达了这道命令。
他舍不得,也耗不起了。明军的火炮仿佛无穷无尽,而他手里的每一个炮管、每一个熟练的炮手,都是无法快速补充的珍贵资产。这种用国本去赌对方弹药库存的蠢事,他不能再做。
海州城头,刚刚响起不久的反击炮声,再次喑哑下去。清军重新陷入了只能蜷缩在垛墙后,被动承受那永无止境炮火洗礼的绝望境地。
耀州城内,
休整了三日的佟瀚邦感觉自己浑身的劲儿都快憋不住了。他这位自诩的“天选之人”,带着皇帝亲拨的三万近卫营精锐,本意是直奔海州城下,与袁崇焕合兵一处,硬碰硬地与多尔衮主力见个真章,再立一场泼天功劳。
但临行前,他对着沙盘琢磨了半宿,却渐渐品出些别样的滋味来。
那海州城已被袁督师用上千门火炮犁了半月有余,坚城恐怕也已摇摇欲坠。自己这三万人马开过去,作用似乎也有限——无非是把带去的几百门炮加入那已然震耳欲聋的合唱,锦上添花而已。功劳固然有,但想从中脱颖而出,难。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沙盘上划过,从海州缓缓南移,掠过辽南那片如今兵力相对空虚的区域,眼睛越来越亮。
“如果……如果我趁机南下呢?”
一个更大胆、也更符合他“天选之人”身份的想法,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窜起。与其去海州分一杯已知的羹,不如另辟战场,直捣黄龙!
趁着多尔衮和满清主力被袁崇焕死死钉在海州城下,后方必然空虚,此时若以精兵锐卒南下,收复金州、复州,甚至震动辽东旧地抚顺,岂非奇功一件?
就算一时不能完全收复,大军兵锋所向,也足以将辽南搅个天翻地覆,极大分散清军兵力,缓解海州正面的压力。这怎么看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心动不如行动!”
佟瀚邦猛地一拍大腿,当即命亲兵笔墨伺候。他要给袁崇焕写一封措辞恭敬却又暗藏锋芒的信函。
在信中,他先是对袁督师在海州取得的辉煌战果大加赞誉,随后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策应海州主战场,更有效地牵制、分散清军,他佟瀚邦愿率本部近卫营将士,趁虚南下,兵锋直指金、复等地,即便不能克复全境,也要在清军腹地掀起惊涛骇浪,让其首尾不能相顾。
“末将以为,此举若成,则辽南震动,虏酋必分兵回救,海州之围可解更速,大局亦将更为主动。恳请督师钧裁!”
他放下笔,吹干墨迹,脸上露出了志在必得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这柄出其不意的利刃,将如何在辽南大地上,为大明,也为他佟瀚邦,杀出一个新的局面。
佟瀚邦这边刚撂下笔,墨迹未干,竟已雷厉风行地披甲出门,传令全军集结!他压根没打算等袁崇焕的回信,更将“请示”二字抛诸脑后。郑森与李来亨被他点将,命其率领本部三千精锐为先锋,即刻开拔,欲要“直捣黄龙”!
这近乎独断专行的举动,让部下们都惊呆了。
“将……将……将军!”
李来亨又急又惊,连平日里不甚明显的口吃都被逼了出来,他抢步上前,抱拳苦劝,“此举是否……是否太过急切?纵然要南下,也当等袁督师回信,有了钧旨,方可进兵啊!如此擅自行事,万一……”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旁的副将李隆也按捺不住,他脸色凝重,语气沉肃地补充道:“将军,末将也以为不妥!陛下的旨意是令我部驰援辽南,协助袁督师。
如今海州战事正酣,我军却擅自分兵南下,若因此影响了主战场大局,或是……或是孤军深入有所闪失,这违令与战败的双重干系,我等如何担待得起?”
佟瀚邦摸着下巴,难得地没有立刻反驳,反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嗯……你二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毕竟是与督师府往来公文,不可全然视若无睹。”
他话锋一转,立刻做出了安排:“既然如此,李来亨、李隆,你二人率两万人马留守耀州!在此静候袁都师的回应。若督师同意我军南下之策,你二人便立刻率军作为后应,前来与我会合。若督师不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督师不允,你们就立刻派快马,八百里加急把信给我送来!我也好赶紧率军‘快快’赶回嘛!”
他刻意在“快快”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可……将军您就只带一万人马南下啊?”
李来亨脸上的担忧并未散去,反而更添了几分古怪之色,他实在忍不住,指着即将开拔的前军,“这一万人,既要保障粮道,又要分兵警戒,真正能用于攻城的能有几何?这……这如何能攻取金、复等坚城?”
“哎——!你这就不懂了!”
佟瀚邦把手一摆,打断了李来亨,脸上是一副“你境界还不够”的神情,居然开始摇头晃脑地掉起了书袋:“兵法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你瞧瞧咱们这三万儿郎,可是陛下亲手调教出来的近卫营!个顶个的精锐!说这三万人能当十万大军用,毫不为过!”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的逻辑无懈可击,手指在空中用力一点,仿佛敲定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既然如此,那我分出来这一万精锐,自然就等同于三万大军!
用三万大军去横扫兵力空虚的辽南,有何不可?这账,难道不是这么算的吗?”
“将军!这……这怎么能如此折算呢!”
李隆听得目瞪口呆,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跟不上这位上官的天马行空了。
他胸口一阵发闷,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忍不住提高了声调:“兵者,国之大事!岂是市井商贾算账,可以如此儿戏地‘折算’?一万兵马就是一万人马的粮草、辎重、防线!
遇到坚城,一万兵马填进去就是一万人的伤亡,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精锐就只算三千人的损失啊!”
他望着眼前这位在短短两年内从千户连跃六级至参将的上官,心中五味杂陈。
以前的佟瀚邦虽也勇猛,但处事谨慎,每逢战事必与部下反复推演。可自从认定自己是“天选之人”后,又蒙陛下超擢之恩后,整个人变得愈发大胆,甚至可说是……大大咧咧,行事天马行空,令人心惊肉跳。
“我的将军啊!”
李隆苦口婆心,几乎是在恳求,“末将知您欲立奇功,报效皇恩。可这用兵之道,终需持重!万一……”
看着李隆那因急切而涨红的脸,佟瀚邦心头那团因连番胜绩和快速升迁烧起来的虚火,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嘶……”地一声,泄了大半。
他可以不理会别人的议论,但眼前这位,是从他还是个小小千户时就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他的忠言,他不能不当回事。
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头褪去,一丝难得的犹豫和自省浮上心头。
他摸了摸鼻子,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带着点自我怀疑的口气,试探着问:“嘶……照你这么说,我这法子……真的不行?”
“不行!”
李隆见他口气松动,立刻斩钉截铁地回应,语气无比肯定。他知道,这是说服上官的最后机会。
“唉…………”
其一,辽南前线武库中,确实积压了一批早年生产的炮弹。这批炮弹存放日久,火药性能已开始出现不稳定迹象,再不打出去,恐有受潮失效乃至炸膛的风险。
在袁崇焕看来,与其让它们在库房里沦为废铁,不如让它们在海州城头“发挥余热”。这既是清理库存,也是实战检验。
其二,就在袁崇焕挥霍炮弹的同时,皇帝朱由检构建的庞大后勤机器正在高效运转。
郑芝龙在天津港吼叫着装船,通过海路将一船车、一船车新铸的、质量更优的炮弹火器,源源不断送抵辽南前线。这才给了袁崇焕“敢打”、“舍得打”的最大底气。
其三,袁崇焕本人也秉持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务实心态。
如此高强度的炮击,即便不能立刻破城,也能持续不断地消耗守军物资、摧垮敌军士气、破坏城防工事。
而万一……万一哪发炮弹长了眼睛,恰巧落在多尔衮头顶,将这大清国的摄政王送上西天,那辽东战局岂非顷刻逆转?这笔“投资”的潜在回报,高到无法估量。
而就在这无尽轰鸣的某一刻,命运似乎真的开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玩笑。
一发偏离了常规弹道的实心铁弹,带着凄厉的破空声,竟不可思议地越过重重女墙与障碍,不偏不倚,狠狠砸在了多尔衮身后不足十步的城楼立柱旁!
“轰——哐!”
一声沉闷如巨锤砸墙的巨响爆开,碎木与砖石粉末四处飞溅,沉重的弹体深深嵌入柱基,震得整个城楼都仿佛为之一颤。
亲兵戈什哈们反应极快,在惊呼声中瞬间涌上,用血肉之躯将摄政王死死护在核心,无数面盾牌层层叠叠架起。多尔衮被扑倒在地,额角不知在何处磕破,渗出血迹,但他浑然不觉。
时间仿佛凝固了。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预料之中、足以将城楼顶层彻底掀飞的猛烈爆炸。
然而……一秒,两秒……预想中的毁灭性爆炸并未发生。
那枚深深嵌入木石的炮弹,除了撞击的狰狞痕迹外,竟再无动静——它果然是一发彻底失效的“臭弹”。
死寂,短暂的死寂后,是劫后余生的剧烈喘息和无法抑制的后怕。
亲兵们缓缓散开盾牌,多尔衮被人搀扶起来,脸色煞白如纸,嘴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刚才那一瞬间,死亡的寒意几乎穿透了他的骨髓。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失控的尿意险些冲破约束,全靠惊人的意志力才勉强压下。
他死死盯着那枚近在咫尺、却最终沉默了的铁疙瘩,眼神中混杂着滔天的愤怒与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死里逃生的庆幸。
“袁……崇……焕!”
多尔衮并非没有尝试过反击。
在忍受了数日单方面的炮火洗礼后,盛京武库中那些被视为珍宝的近百门红衣大炮被拖上城头。
当清军炮口第一次喷吐出火舌时,城头守军的确振奋了片刻——他们终于能让城下的明军也尝尝这铁与火的滋味了!
然而,这短暂的振奋,很快便被更残酷的现实所碾碎。
袁崇焕摆在阵前的火炮,不是数百,是近千门!
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远近交织的死亡火网。清军那百十门火炮,在此等绝对的数量优势面前,如同投入狂涛的几块碎石,连个像样的浪花都难以掀起。
对轰的结局凄惨而毫无悬念。
明军阵地上,即便偶尔有一两处炮位被清军炮弹击中,引发殉爆,但立刻就有备用火炮被推上前填补空缺。而清军任何一门敢于开火的火炮,都会在瞬间招致十数倍明军火炮的集火覆盖。
城头砖石飞溅,炮架碎裂,操炮的旗丁在剧烈的爆炸中血肉横飞。
客观地说,凭借城防优势和部分炮手的精湛技艺,清军在交换比上甚至打得不算难看——大致能做到以一门火炮的损失,换取明军阵地上五门火炮的损毁。
可这看似“优异”的战绩,对多尔衮而言却是一场无法承受的消耗。
鏖战两三日,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本就有限的火炮一门接一门地化作废铁,而对方阵地上轰鸣的炮声,密度却未见丝毫减弱!
“停止炮击!所有火炮,撤下城头!”
多尔衮几乎是咬着牙下达了这道命令。
他舍不得,也耗不起了。明军的火炮仿佛无穷无尽,而他手里的每一个炮管、每一个熟练的炮手,都是无法快速补充的珍贵资产。这种用国本去赌对方弹药库存的蠢事,他不能再做。
海州城头,刚刚响起不久的反击炮声,再次喑哑下去。清军重新陷入了只能蜷缩在垛墙后,被动承受那永无止境炮火洗礼的绝望境地。
耀州城内,
休整了三日的佟瀚邦感觉自己浑身的劲儿都快憋不住了。他这位自诩的“天选之人”,带着皇帝亲拨的三万近卫营精锐,本意是直奔海州城下,与袁崇焕合兵一处,硬碰硬地与多尔衮主力见个真章,再立一场泼天功劳。
但临行前,他对着沙盘琢磨了半宿,却渐渐品出些别样的滋味来。
那海州城已被袁督师用上千门火炮犁了半月有余,坚城恐怕也已摇摇欲坠。自己这三万人马开过去,作用似乎也有限——无非是把带去的几百门炮加入那已然震耳欲聋的合唱,锦上添花而已。功劳固然有,但想从中脱颖而出,难。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沙盘上划过,从海州缓缓南移,掠过辽南那片如今兵力相对空虚的区域,眼睛越来越亮。
“如果……如果我趁机南下呢?”
一个更大胆、也更符合他“天选之人”身份的想法,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窜起。与其去海州分一杯已知的羹,不如另辟战场,直捣黄龙!
趁着多尔衮和满清主力被袁崇焕死死钉在海州城下,后方必然空虚,此时若以精兵锐卒南下,收复金州、复州,甚至震动辽东旧地抚顺,岂非奇功一件?
就算一时不能完全收复,大军兵锋所向,也足以将辽南搅个天翻地覆,极大分散清军兵力,缓解海州正面的压力。这怎么看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心动不如行动!”
佟瀚邦猛地一拍大腿,当即命亲兵笔墨伺候。他要给袁崇焕写一封措辞恭敬却又暗藏锋芒的信函。
在信中,他先是对袁督师在海州取得的辉煌战果大加赞誉,随后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为策应海州主战场,更有效地牵制、分散清军,他佟瀚邦愿率本部近卫营将士,趁虚南下,兵锋直指金、复等地,即便不能克复全境,也要在清军腹地掀起惊涛骇浪,让其首尾不能相顾。
“末将以为,此举若成,则辽南震动,虏酋必分兵回救,海州之围可解更速,大局亦将更为主动。恳请督师钧裁!”
他放下笔,吹干墨迹,脸上露出了志在必得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这柄出其不意的利刃,将如何在辽南大地上,为大明,也为他佟瀚邦,杀出一个新的局面。
佟瀚邦这边刚撂下笔,墨迹未干,竟已雷厉风行地披甲出门,传令全军集结!他压根没打算等袁崇焕的回信,更将“请示”二字抛诸脑后。郑森与李来亨被他点将,命其率领本部三千精锐为先锋,即刻开拔,欲要“直捣黄龙”!
这近乎独断专行的举动,让部下们都惊呆了。
“将……将……将军!”
李来亨又急又惊,连平日里不甚明显的口吃都被逼了出来,他抢步上前,抱拳苦劝,“此举是否……是否太过急切?纵然要南下,也当等袁督师回信,有了钧旨,方可进兵啊!如此擅自行事,万一……”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旁的副将李隆也按捺不住,他脸色凝重,语气沉肃地补充道:“将军,末将也以为不妥!陛下的旨意是令我部驰援辽南,协助袁督师。
如今海州战事正酣,我军却擅自分兵南下,若因此影响了主战场大局,或是……或是孤军深入有所闪失,这违令与战败的双重干系,我等如何担待得起?”
佟瀚邦摸着下巴,难得地没有立刻反驳,反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嗯……你二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毕竟是与督师府往来公文,不可全然视若无睹。”
他话锋一转,立刻做出了安排:“既然如此,李来亨、李隆,你二人率两万人马留守耀州!在此静候袁都师的回应。若督师同意我军南下之策,你二人便立刻率军作为后应,前来与我会合。若督师不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若督师不允,你们就立刻派快马,八百里加急把信给我送来!我也好赶紧率军‘快快’赶回嘛!”
他刻意在“快快”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可……将军您就只带一万人马南下啊?”
李来亨脸上的担忧并未散去,反而更添了几分古怪之色,他实在忍不住,指着即将开拔的前军,“这一万人,既要保障粮道,又要分兵警戒,真正能用于攻城的能有几何?这……这如何能攻取金、复等坚城?”
“哎——!你这就不懂了!”
佟瀚邦把手一摆,打断了李来亨,脸上是一副“你境界还不够”的神情,居然开始摇头晃脑地掉起了书袋:“兵法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你瞧瞧咱们这三万儿郎,可是陛下亲手调教出来的近卫营!个顶个的精锐!说这三万人能当十万大军用,毫不为过!”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的逻辑无懈可击,手指在空中用力一点,仿佛敲定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既然如此,那我分出来这一万精锐,自然就等同于三万大军!
用三万大军去横扫兵力空虚的辽南,有何不可?这账,难道不是这么算的吗?”
“将军!这……这怎么能如此折算呢!”
李隆听得目瞪口呆,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跟不上这位上官的天马行空了。
他胸口一阵发闷,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忍不住提高了声调:“兵者,国之大事!岂是市井商贾算账,可以如此儿戏地‘折算’?一万兵马就是一万人马的粮草、辎重、防线!
遇到坚城,一万兵马填进去就是一万人的伤亡,绝不会因为他们是精锐就只算三千人的损失啊!”
他望着眼前这位在短短两年内从千户连跃六级至参将的上官,心中五味杂陈。
以前的佟瀚邦虽也勇猛,但处事谨慎,每逢战事必与部下反复推演。可自从认定自己是“天选之人”后,又蒙陛下超擢之恩后,整个人变得愈发大胆,甚至可说是……大大咧咧,行事天马行空,令人心惊肉跳。
“我的将军啊!”
李隆苦口婆心,几乎是在恳求,“末将知您欲立奇功,报效皇恩。可这用兵之道,终需持重!万一……”
看着李隆那因急切而涨红的脸,佟瀚邦心头那团因连番胜绩和快速升迁烧起来的虚火,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嘶……”地一声,泄了大半。
他可以不理会别人的议论,但眼前这位,是从他还是个小小千户时就跟着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他的忠言,他不能不当回事。
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头褪去,一丝难得的犹豫和自省浮上心头。
他摸了摸鼻子,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带着点自我怀疑的口气,试探着问:“嘶……照你这么说,我这法子……真的不行?”
“不行!”
李隆见他口气松动,立刻斩钉截铁地回应,语气无比肯定。他知道,这是说服上官的最后机会。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