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朱由检这几年陆陆续续提拔了李红、孙芸、毕着、沈云英,乃至袁崇焕的女儿等一系列女性将领吗?这事儿,当初看似只是皇帝陛下用人大胆、不拘一格,但该来的麻烦,终究还是来了。
程朱理学,这套自宋朝起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已在这片土地上浸润了数百年,其核心之一的“三纲五常”犹如一道无形的枷锁,尤其将“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深烙入了社会伦理之中。如今,朱由检公然无视这套运行了数百年的规则,频频将女子擢升至军旅高位,赋予兵权,这在一部分卫道士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骇人听闻!
你皇帝想要富国强兵,大家勉强可以理解;你重用能臣干吏,哪怕出身低微,也尚在“求贤若渴”的范畴内。但你让女人骑马上阵、发号施令,甚至与男子同列朝堂?这成何体统?!这难道不是公然挑战“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难道不是要动摇现存社会秩序的根基吗?
当然,程朱理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强调的个人修养、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等思想,同样塑造了许多正直的士大夫。因此,朝中对此事的反应也截然不同。
如倪元璐(新任四川巡抚)、范景文(户部左侍郎)等相对开明务实的大臣,虽自身恪守理学,但更看重实际成效。他们认为,既然秦良玉等人确能打仗、能安民,为陛下分忧,为国朝立功,那破格用之也无不可,故对此持默许甚至支持态度,心态颇为豁达。
然而,另一批以清流言官、翰林学士为核心的保守派,则对此痛心疾首,视若洪水猛兽。他们无法接受女子掌权这一事实,认为这玷污了圣人之道,败坏了朝廷体统。只是此前碍于皇帝权威和女将们实实在在的战功,一时未能找到发难的契机。
比如那个黄道周,还有那个刘宗周。
这二位,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士林之中,他们是公认的道德楷模、学问大家、清流领袖;是程朱理学最坚定的扞卫者;是那种能指着皇帝鼻子骂“陛下您不修德行”而博得满朝喝彩的硬骨头。
但在朱由检,以及许多务实派官员看来,这二位简直是……俩行走的“道德判官”,俩专门负责“鸡蛋里挑骨头”的活体牌坊,俩……彻头彻尾的混球!
他们学问大吗?极大!品行高洁吗?毋庸置疑,几乎不近人情。忠君爱国吗?看起来是的,愿意为心中的“道”而死谏。
可问题就在于,他们那套极其严苛甚至僵化的道德标准,是他们衡量世间万物的唯一尺子。凡是符合“圣人教诲”和“三代之治”想象的,就是好的;凡是不符合的,任你效果再好,也是歪门邪道,必须口诛笔伐,坚决抵制。
朱由检提拔女将?这在黄道周、刘宗周看来,简直是骇人听闻、动摇国本的悖逆之举!《礼记》云:“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女子岂能操持戈矛、置身于血火疆场?又岂能与男子同朝为官?这完全颠覆了君臣、父子、夫妻的纲常秩序,是比辽东失地、流寇猖獗更为严重的“礼崩乐坏”!
他们才不管秦良玉能不能打,李红是否安民,沈云英有没有阵斩敌酋。在这些根本原则问题上,他们绝不会妥协半分。可以想见,这二位“道德天尊”绝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引经据典,用最华丽的骈文、最激烈的言辞,向皇帝陛下和他“败坏纲常”的新政,发起一场旨在“匡正人心、维护圣道”的猛烈抨击。
紫禁城的宁静,很快就被打破了。
黄道周与刘宗周这两位“道德天尊”岂是忍气吞声之辈?他们眼见皇帝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痛心疾首之下,立刻挥毫泼墨,写就了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字字泣血的奏疏。文中将朱由检任用女官女将之举,直接拔高到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阴盛阳衰,国将不国”的高度,仿佛大明江山下一秒就要因为几个女人当官而瞬间崩塌。
这还不算完。两位老先生自感势单力薄,竟开始动用自身在士林中的巨大影响力,暗中串联鼓动。很快,一批翰林院、都察院的年轻御史和学子们被煽动起来,他们怀着“卫道”的满腔热血,决定要“伏阙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这一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数十名头戴方巾、身穿襕衫的士子,在几位年轻御史的带领下,神情肃穆、悲壮,如同要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浩浩荡荡地朝着承天门方向走去。他们准备跪在宫门外,高声诵读劝谏诗文,要求陛下“亲君子,远女色”、“罢黜女官,重整纲常”!
然而,这支“悲壮”的队伍刚走出国子监没多远,拐过一条街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街道两旁,不知何时聚集了黑压压一大群妇人!她们并非什么悍妇泼妇,看衣着打扮,多是些军将家眷、宫中女官家属,甚至还有些看起来就是寻常市井人家的婶子大娘。她们既没有喊打喊杀,也没有哭闹叫骂,只是……默默地做着手里的事。
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看似闲聊,声音却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士子们听见:
“哎,听说前线又打胜仗了?好像是那位沈千户带的头?”
“可不是嘛!杀了好些个流寇呢!要不是这些女将军,咱们哪能安安稳稳在这儿买菜?”
“就是!有些人啊,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去挑陛下的不是,有本事自己也去砍几个鞑子头回来啊!”
有的则挎着菜篮子,故意在士子队伍前慢吞吞地走,堵着路:
“哎哟哟,这几位秀才公,这是要去哪儿啊?路不好走,慢着点,别摔着!”
“读书是好事,可也不能读傻了不是?这青天白日的,不去读书明理,学人家跪什么宫门呐?”
更有甚者,几位明显是武人家出来的健壮妇人,手里拎着刚买的鸡鸭鱼肉,看似随意地站在路中间“休息”,那体格,那眼神,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愣是不敢往前挤。
一位领头的年轻御史试图讲道理:“诸位妇人请让一让!我等有要事面圣,关乎国家体统……”
话没说完,就被一位大娘打断:“体统?啥体统?老婆子我只知道,谁能让我儿子男人在前线少死几个,谁就是好体统!你们说的那个,能当饭吃还是能挡刀枪?”
另一个嫂子接话,声音洪亮:“就是!陛下圣明,用谁不用谁,自有道理!你们这群酸秀才,打仗的时候不见人影,这会儿倒跳出来指手画脚了?有这闲工夫,不如回家多生几个娃报效朝廷!”
书生们被这七嘴八舌、夹枪带棒、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围攻弄得面红耳赤,进退维谷。跟他们辩论圣人之言?这些妇人根本不理这套。强行冲过去?看看那几个挡路的健妇胳膊比自己腿还粗……
这场精心策划的“伏阙上书”,连皇宫的边都没摸到,就在一群妇人的“闲聊”、“买菜”和“路见不平”中,化作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书生们满腔的悲愤和神圣感,被市井的烟火气和犀利的家常话打得粉碎,最终只能灰头土脸、悻悻然地散去。
而黄道周和刘宗周得知此事后,气得浑身发抖,胡子直颤。他们不仅痛心于皇帝的“昏聩”,更痛心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连妇人都敢公然非议、阻拦士子请愿了!这天下,果然是要大乱了!
“岂有此理!成何体统!牝鸡司晨,国之大忌!如今竟连市井妇人都敢公然非议、阻拦士子清议了!此风绝不可长!此乃亡国之兆啊!”黄道周痛心疾首,花白的胡子不住颤抖。
刘宗周面色铁青,更是决绝:“事已至此,非雷霆手段不足以正人心、清君侧!你我当联合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所有有风骨之臣,明日早朝,便行那死谏之事!务必迫使陛下幡然醒悟,罢黜所有女官女将,还朝廷以朗朗乾坤!”
两位老先生自觉肩负着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当夜便派人四处联络相熟的科道言官,约定次日早朝共同发难,以性命扞卫圣人之道。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消息走漏得如此之快——或者说,他们低估了北京城里官员家眷们,尤其是那些夫人太太们互通有无的本事。
当晚,许多被点名的科道言官府邸内,上演了远比朝廷争斗更为惊心动魄的“全武行”。
御史王忠书刚接到密信,正心潮澎湃地准备明日追随黄、刘二位先生“青史留名”,他夫人就端着洗脚水进来了,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听说你明天要跟着去撞柱子?”
御史王忠书一愣,随即正气凛然:“正是!社稷存亡,在此一举!吾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话没说完,一盆温热的洗脚水就精准地泼了他一身!夫人柳眉倒竖,叉腰骂道:“撞柱子?我看你是猪油蒙了心!你撞死了,老娘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你那点俸禄还不够买两斤好肉,全指着陛下近来发的这点恩赏补贴家用!秦将军、沈千户她们招你惹你了?她们在前面打生打死,保着咱们安稳过日子,你们倒好,在后面扯后腿!你敢去!今晚就别想进房门睡!”
礼部给事中谢安的情况更惨。他刚找出那件最好(也最旧)的官袍,准备明天死谏时穿得“悲壮”一点,就被眼尖的夫人一把抢过。
“哟,准备明天去触陛下霉头是吧?”夫人冷笑,“行啊,你去你的。正好,我哥在天津卫新港谋了个差事,刚托人捎信来,说那边还缺个记账的。你明天要是被罢官夺职,甚至下了诏狱,我立马带着孩子回娘家,让我哥给你留个位置,好歹有口饭吃!”
给事中谢安顿时冷汗直流,他可是清流言官,让他去商埠跟账本算盘打交道?不如杀了他!“夫人,此言差矣,吾等是为国尽忠……”
“我呸!”夫人直接打断,“家里米缸都快见底了,你尽的是哪门子忠?陛下用几个女将军,天塌下来了?我看比你们这群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这官袍,我没收了!明天你敢出门,我就敢去都察院门口哭诉你虐待发妻!”
最惨的是一位年轻的翰林编修周秋叔,他热血沸腾,准备明日以死明志。结果他那位出身将门、性格泼辣的夫人听说后,直接抄起了鸡毛掸子(也可能是擀面杖),追得他满院子跑!
“死谏?我让你死!我让你谏!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看我今天不先替你爹娘教训你!”
“夫人!夫人息怒!圣人云……哎哟!君子动口不动手!”
“我不是君子!我是你夫人!看打!”
这一夜,不知多少言官清流的府邸内鸡飞狗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夫人们的眼泪、怒吼、经济制裁以及物理说服下,许多原本热血上头的官员顿时蔫了半截。
翌日早朝。黄道周和刘宗周抱着必死的决心,昂首步入大殿,却发现昨夜约定好的许多“战友”要么称病告假,要么来了之后眼神躲闪,垂头丧气,全然没了昨日串联时的那股锐气。甚至有人脸上还隐约带着几道可疑的红印子……
两位老先生孤零零地站在朝堂前列,显得格外悲壮,也格外……突兀。
龙椅之上,朱由检正襟危坐,心里却有点犯嘀咕。
今儿个这早朝,气氛怎么有点……怪怪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他力排众议搞了那么多“新政”,这朝堂之上早该吵成一锅粥了。言官们唾沫横飞引经据典,保守派痛心疾首仿佛国将不国,务实派则据理力争,整个大殿不变成菜市场决不罢休。
可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底下鸦雀无声,一片诡异的和谐。奏事的官员语气平稳,应答的臣子措辞谨慎,连平日里最
程朱理学,这套自宋朝起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已在这片土地上浸润了数百年,其核心之一的“三纲五常”犹如一道无形的枷锁,尤其将“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深烙入了社会伦理之中。如今,朱由检公然无视这套运行了数百年的规则,频频将女子擢升至军旅高位,赋予兵权,这在一部分卫道士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骇人听闻!
你皇帝想要富国强兵,大家勉强可以理解;你重用能臣干吏,哪怕出身低微,也尚在“求贤若渴”的范畴内。但你让女人骑马上阵、发号施令,甚至与男子同列朝堂?这成何体统?!这难道不是公然挑战“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难道不是要动摇现存社会秩序的根基吗?
当然,程朱理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强调的个人修养、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等思想,同样塑造了许多正直的士大夫。因此,朝中对此事的反应也截然不同。
如倪元璐(新任四川巡抚)、范景文(户部左侍郎)等相对开明务实的大臣,虽自身恪守理学,但更看重实际成效。他们认为,既然秦良玉等人确能打仗、能安民,为陛下分忧,为国朝立功,那破格用之也无不可,故对此持默许甚至支持态度,心态颇为豁达。
然而,另一批以清流言官、翰林学士为核心的保守派,则对此痛心疾首,视若洪水猛兽。他们无法接受女子掌权这一事实,认为这玷污了圣人之道,败坏了朝廷体统。只是此前碍于皇帝权威和女将们实实在在的战功,一时未能找到发难的契机。
比如那个黄道周,还有那个刘宗周。
这二位,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士林之中,他们是公认的道德楷模、学问大家、清流领袖;是程朱理学最坚定的扞卫者;是那种能指着皇帝鼻子骂“陛下您不修德行”而博得满朝喝彩的硬骨头。
但在朱由检,以及许多务实派官员看来,这二位简直是……俩行走的“道德判官”,俩专门负责“鸡蛋里挑骨头”的活体牌坊,俩……彻头彻尾的混球!
他们学问大吗?极大!品行高洁吗?毋庸置疑,几乎不近人情。忠君爱国吗?看起来是的,愿意为心中的“道”而死谏。
可问题就在于,他们那套极其严苛甚至僵化的道德标准,是他们衡量世间万物的唯一尺子。凡是符合“圣人教诲”和“三代之治”想象的,就是好的;凡是不符合的,任你效果再好,也是歪门邪道,必须口诛笔伐,坚决抵制。
朱由检提拔女将?这在黄道周、刘宗周看来,简直是骇人听闻、动摇国本的悖逆之举!《礼记》云:“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女子岂能操持戈矛、置身于血火疆场?又岂能与男子同朝为官?这完全颠覆了君臣、父子、夫妻的纲常秩序,是比辽东失地、流寇猖獗更为严重的“礼崩乐坏”!
他们才不管秦良玉能不能打,李红是否安民,沈云英有没有阵斩敌酋。在这些根本原则问题上,他们绝不会妥协半分。可以想见,这二位“道德天尊”绝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引经据典,用最华丽的骈文、最激烈的言辞,向皇帝陛下和他“败坏纲常”的新政,发起一场旨在“匡正人心、维护圣道”的猛烈抨击。
紫禁城的宁静,很快就被打破了。
黄道周与刘宗周这两位“道德天尊”岂是忍气吞声之辈?他们眼见皇帝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痛心疾首之下,立刻挥毫泼墨,写就了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字字泣血的奏疏。文中将朱由检任用女官女将之举,直接拔高到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阴盛阳衰,国将不国”的高度,仿佛大明江山下一秒就要因为几个女人当官而瞬间崩塌。
这还不算完。两位老先生自感势单力薄,竟开始动用自身在士林中的巨大影响力,暗中串联鼓动。很快,一批翰林院、都察院的年轻御史和学子们被煽动起来,他们怀着“卫道”的满腔热血,决定要“伏阙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这一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数十名头戴方巾、身穿襕衫的士子,在几位年轻御史的带领下,神情肃穆、悲壮,如同要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浩浩荡荡地朝着承天门方向走去。他们准备跪在宫门外,高声诵读劝谏诗文,要求陛下“亲君子,远女色”、“罢黜女官,重整纲常”!
然而,这支“悲壮”的队伍刚走出国子监没多远,拐过一条街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街道两旁,不知何时聚集了黑压压一大群妇人!她们并非什么悍妇泼妇,看衣着打扮,多是些军将家眷、宫中女官家属,甚至还有些看起来就是寻常市井人家的婶子大娘。她们既没有喊打喊杀,也没有哭闹叫骂,只是……默默地做着手里的事。
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看似闲聊,声音却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士子们听见:
“哎,听说前线又打胜仗了?好像是那位沈千户带的头?”
“可不是嘛!杀了好些个流寇呢!要不是这些女将军,咱们哪能安安稳稳在这儿买菜?”
“就是!有些人啊,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就去挑陛下的不是,有本事自己也去砍几个鞑子头回来啊!”
有的则挎着菜篮子,故意在士子队伍前慢吞吞地走,堵着路:
“哎哟哟,这几位秀才公,这是要去哪儿啊?路不好走,慢着点,别摔着!”
“读书是好事,可也不能读傻了不是?这青天白日的,不去读书明理,学人家跪什么宫门呐?”
更有甚者,几位明显是武人家出来的健壮妇人,手里拎着刚买的鸡鸭鱼肉,看似随意地站在路中间“休息”,那体格,那眼神,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愣是不敢往前挤。
一位领头的年轻御史试图讲道理:“诸位妇人请让一让!我等有要事面圣,关乎国家体统……”
话没说完,就被一位大娘打断:“体统?啥体统?老婆子我只知道,谁能让我儿子男人在前线少死几个,谁就是好体统!你们说的那个,能当饭吃还是能挡刀枪?”
另一个嫂子接话,声音洪亮:“就是!陛下圣明,用谁不用谁,自有道理!你们这群酸秀才,打仗的时候不见人影,这会儿倒跳出来指手画脚了?有这闲工夫,不如回家多生几个娃报效朝廷!”
书生们被这七嘴八舌、夹枪带棒、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围攻弄得面红耳赤,进退维谷。跟他们辩论圣人之言?这些妇人根本不理这套。强行冲过去?看看那几个挡路的健妇胳膊比自己腿还粗……
这场精心策划的“伏阙上书”,连皇宫的边都没摸到,就在一群妇人的“闲聊”、“买菜”和“路见不平”中,化作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书生们满腔的悲愤和神圣感,被市井的烟火气和犀利的家常话打得粉碎,最终只能灰头土脸、悻悻然地散去。
而黄道周和刘宗周得知此事后,气得浑身发抖,胡子直颤。他们不仅痛心于皇帝的“昏聩”,更痛心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连妇人都敢公然非议、阻拦士子请愿了!这天下,果然是要大乱了!
“岂有此理!成何体统!牝鸡司晨,国之大忌!如今竟连市井妇人都敢公然非议、阻拦士子清议了!此风绝不可长!此乃亡国之兆啊!”黄道周痛心疾首,花白的胡子不住颤抖。
刘宗周面色铁青,更是决绝:“事已至此,非雷霆手段不足以正人心、清君侧!你我当联合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所有有风骨之臣,明日早朝,便行那死谏之事!务必迫使陛下幡然醒悟,罢黜所有女官女将,还朝廷以朗朗乾坤!”
两位老先生自觉肩负着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当夜便派人四处联络相熟的科道言官,约定次日早朝共同发难,以性命扞卫圣人之道。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消息走漏得如此之快——或者说,他们低估了北京城里官员家眷们,尤其是那些夫人太太们互通有无的本事。
当晚,许多被点名的科道言官府邸内,上演了远比朝廷争斗更为惊心动魄的“全武行”。
御史王忠书刚接到密信,正心潮澎湃地准备明日追随黄、刘二位先生“青史留名”,他夫人就端着洗脚水进来了,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听说你明天要跟着去撞柱子?”
御史王忠书一愣,随即正气凛然:“正是!社稷存亡,在此一举!吾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话没说完,一盆温热的洗脚水就精准地泼了他一身!夫人柳眉倒竖,叉腰骂道:“撞柱子?我看你是猪油蒙了心!你撞死了,老娘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你那点俸禄还不够买两斤好肉,全指着陛下近来发的这点恩赏补贴家用!秦将军、沈千户她们招你惹你了?她们在前面打生打死,保着咱们安稳过日子,你们倒好,在后面扯后腿!你敢去!今晚就别想进房门睡!”
礼部给事中谢安的情况更惨。他刚找出那件最好(也最旧)的官袍,准备明天死谏时穿得“悲壮”一点,就被眼尖的夫人一把抢过。
“哟,准备明天去触陛下霉头是吧?”夫人冷笑,“行啊,你去你的。正好,我哥在天津卫新港谋了个差事,刚托人捎信来,说那边还缺个记账的。你明天要是被罢官夺职,甚至下了诏狱,我立马带着孩子回娘家,让我哥给你留个位置,好歹有口饭吃!”
给事中谢安顿时冷汗直流,他可是清流言官,让他去商埠跟账本算盘打交道?不如杀了他!“夫人,此言差矣,吾等是为国尽忠……”
“我呸!”夫人直接打断,“家里米缸都快见底了,你尽的是哪门子忠?陛下用几个女将军,天塌下来了?我看比你们这群只会耍嘴皮子的强多了!这官袍,我没收了!明天你敢出门,我就敢去都察院门口哭诉你虐待发妻!”
最惨的是一位年轻的翰林编修周秋叔,他热血沸腾,准备明日以死明志。结果他那位出身将门、性格泼辣的夫人听说后,直接抄起了鸡毛掸子(也可能是擀面杖),追得他满院子跑!
“死谏?我让你死!我让你谏!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看我今天不先替你爹娘教训你!”
“夫人!夫人息怒!圣人云……哎哟!君子动口不动手!”
“我不是君子!我是你夫人!看打!”
这一夜,不知多少言官清流的府邸内鸡飞狗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夫人们的眼泪、怒吼、经济制裁以及物理说服下,许多原本热血上头的官员顿时蔫了半截。
翌日早朝。黄道周和刘宗周抱着必死的决心,昂首步入大殿,却发现昨夜约定好的许多“战友”要么称病告假,要么来了之后眼神躲闪,垂头丧气,全然没了昨日串联时的那股锐气。甚至有人脸上还隐约带着几道可疑的红印子……
两位老先生孤零零地站在朝堂前列,显得格外悲壮,也格外……突兀。
龙椅之上,朱由检正襟危坐,心里却有点犯嘀咕。
今儿个这早朝,气氛怎么有点……怪怪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他力排众议搞了那么多“新政”,这朝堂之上早该吵成一锅粥了。言官们唾沫横飞引经据典,保守派痛心疾首仿佛国将不国,务实派则据理力争,整个大殿不变成菜市场决不罢休。
可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底下鸦雀无声,一片诡异的和谐。奏事的官员语气平稳,应答的臣子措辞谨慎,连平日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