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初,南京紫禁城内。
朱由检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这张自成祖迁都后便再无人坐过的龙椅,此刻却让他感觉如坐针毡。龙椅的雕工与北京那张并无二致,但殿内肃立的官员数量却比北京多了整整一倍——这些都是南京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以及江南各府的封疆大吏。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众臣,但见绯袍玉带,济济一堂。然而与北京朝会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不同,这些南方官员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几分疏离,甚至...几分不易察觉的傲慢。
诸位爱卿,朱由检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朕此次南巡,一为视察民情,二为...
臣有本奏!
话音未落,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打断圣谕。满殿皆惊——竟有人敢在皇帝首次南京朝会上就如此无礼!
朱由检眯起眼睛,看向出列之人。那是一位五十余岁的官员,身着正三品绯袍,腰系金带,正是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钱谦益。
钱卿有何事奏?朱由检语气平静,心中却已掀起波澜。果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
钱谦益手持玉笏,朗声道:臣弹劾陛下宠信奸佞,任用宵小!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他不等皇帝反应,继续道:陛下登基以来,宠信孙传庭、袁崇焕等武夫,任其拥兵自重;又重用李岩、李红等出身不明之辈,委以封疆重任。此等行径,实非明君所为!
朱由检面色不变,手指却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好个钱谦益,一上来就直指要害。
又一位官员出列,乃是南京礼部侍郎王铎:臣亦弹劾陛下与民争利!设立海关,强征商税;垄断漕运,盘剥百姓。此等行径,与民争利,实非仁政!
紧接着,南京户部尚书郭之奇出列奏道:陛下自登基以来,屡兴大役。修驿站、治漕运、练新军,耗银无数。如今又欲在江南推行清丈田亩,此举必将动摇国本,臣请陛下三思!
朱由检看着这一个个站出来弹劾的官员,心中冷笑。这些人表面上是在弹劾他的政策,实则是在维护江南士绅的利益。海关税收触动了他们的海外贸易,漕运改革断了他们的财路,清丈田亩更是要动他们的命根子。
还有吗?朱由检淡淡问道,声音中听不出喜怒。
殿内一阵沉默。官员们面面相觑,没想到皇帝如此镇定。
突然,一个年轻官员出列,竟是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方域:臣弹劾陛下...擅离京师,弃宗庙于不顾!天子当坐镇中枢,岂可轻离帝都?此举置江山社稷于何地?
这句话可谓诛心至极,直指皇帝南巡的合法性。
南京奉天殿内,气氛剑拔弩张。当钱谦益、等南京官员接连发难后,朱由检目光扫向北方随驾而来的核心班底,微微颔首。
海关尚书杨嗣昌紧率先出列,语气锐利:王侍郎说陛下与民争利?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海关年入四百余万两,皆取之于海商,用之于民生。倒是江南某些人家,海外贸易获利巨万,可曾见他们多纳一分一厘的税银?
户部尚书毕自严捧着账本出列,冷声道:郭尚书说陛下耗银无数?老臣这里有一本明账:崇祯元年至今,北方诸省清丈田亩增收田赋二百余万两,海关岁入四百余万两,而驿站、漕运等项支出皆有明细。倒是江南各省,历年欠缴税银多达...
话未说完,南京官员中已是阵阵骚动。
兵部左侍郎卢象升一身戎装踏步而出:侯祭酒说陛下弃宗庙?真是书生之见!若非陛下御驾亲征,平定四方,今日这江南繁华,早被流寇铁蹄踏平!尔等可知边关将士是如何用性命换来这太平盛世?
工部尚书孙元化手持图纸上前:江南水患频仍,陛下特拨二百万两治理漕运水利,这在某些人眼中竟成了劳民伤财?莫非要等到长江决堤、万民流离时才来补救?
外事部尚书鹿善继从容奏道:近年来倭寇不敢犯边,红毛夷人遵约贸易,皆因陛下威德远播。若依某些人所言,闭关锁国,岂非自废武功?
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钱谦益再度出列,面色凝重:刘总宪此言,未免以偏概全!江南非是不愿纳税,而是求一个明白!海关岁入四百万两,究竟多少用于民生?多少充入内帑?北方清丈田亩,为何到了江南就要雷厉风行?这其中可有一分一厘是为江南百姓着想?他转向杨嗣昌,杨部堂说海商获利巨万,却不知海路艰险,十船七损,这些风险莫非都要由江南商贾独自承担?
南京户部尚书郭之奇紧接着上前,语气激动:毕尚书既要算账,那便好好算算!嘉靖年以来,江南税赋一直占天下七成,而漕粮北运、盐课解京,哪一项不是江南在支撑?如今北方稍有起色,便要过河拆桥吗?他指着卢象升,卢侍郎说边关将士用性命换来太平,难道江南百姓的血汗就能视而不见?
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方域年轻气盛,朗声道:黄尚书引经据典,却忘了王人虽微后面还有言在诸侯之上!陛下南巡若是体察民情,为何带着数万大军?若是抚慰地方,为何一来就要清丈田亩、查核税赋?这难道不是对江南的不信任?
这些南京官员你一言我一语,虽然不敢直接指责皇帝,却将矛头直指朝廷政策的不公,言语间充满了江南士绅的委屈和不满。
南京奉天殿内,南北官员争执不休,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而御座之上的朱由检,却罕见地——发起了呆。
这位皇帝陛下万万没想到,自崇祯三年后便再无用武之地的技能,竟在九年后重出江湖,而且是在如此重要的朝会上。
他的目光迷离,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底下那些慷慨陈词、引经据典的争吵声,在他耳中渐渐化作嗡嗡的背景音。
陛下?陛下!王承恩在一旁小声提醒,急得额头冒汗。
朱由检这才回过神,只见底下南京官员和北方官员已经吵得面红耳赤,文官们还勉强保持着体统,但那些武将出身的官员已经开始挽袖子了。
要打起来了?朱由检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居然莫名有些期待。他下意识地看向自家的兵部左侍郎卢象升——这位身材魁梧的猛将正抱臂而立,冷眼看着眼前的混乱场面。
朱由检暗自点头,就算真打起来,建斗一人应该就能摆平全场。
想到这里,他差点笑出声来,赶紧用咳嗽掩饰。这一幕落在众臣眼中,却成了皇帝对争吵不满的表现,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朱由检慵懒地开口:吵完了?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何意。
吵完了就散朝吧。
说完这话,朱由检竟真的起身,自顾自地转回后殿去了,留下满殿目瞪口呆的南京官员。那些从崇祯二年起就被朱由检视为心腹的北方重臣们,却个个面色如常,嘴角甚至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户部尚书毕自严慢条斯理地整理着手中的账册,与身旁的吏部尚书王永光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两人同时微微摇头,仿佛在说:这些南方同僚还是太年轻了。
北方官员们鱼贯而出,个个步履从容,相视而笑。他们太了解这位皇帝的脾气了——越是表现得漫不经心,往往越是成竹在胸。
殿内只剩下南京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他们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奏对,设想了一百种皇帝可能的反应,却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这就散朝了?一个南京官员喃喃自语。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官员茫然问道。
没有人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有殿外隐约传来的北方官员的谈笑声,仿佛在嘲笑他们的无知与天真。
崇祯十二年冬,南京奉天殿。
朱由检端坐龙椅,目光却有些飘忽。他望着底下唾沫横飞、引经据典的南京言官,突然觉得项煜这人其实挺不错的。
这个念头一出,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就在几年前,他还在北方朝堂上被项煜那张利嘴气得太阳穴直跳。可眼下看着项煜在下面和南京言官们激烈辩论的样子,朱由检忽然觉得这项煜简直可爱极了。
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很简单——这项煜正在下面帮着自己和对面对喷呢!
只见项煜一人独战群儒,那张利嘴此刻简直变成了朱由检最锋利的武器。南京言官们引经据典,项煜就比他们更精通经典;南京言官们谈古论今,项煜就比他们更熟悉史实;南京言官们抨击新政,项煜就逐条反驳,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再看眼前这帮南方言官,朱由检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过人之处”。以前在北京,他们的奏疏送到御前,朱由检大多留中不发,全当是个屁放了。那些北方言官最多每七日上书一次,颇有规律。
可这南京的言官简直是另一番景象——天天上奏,三日一小喷,七日一大喷。从海关税收骂到漕运改制,从清丈田亩批到任用北方官员,仿佛全天下的不是都集中在了朱由检一人身上。
朝会已然沦为菜市场般的所在。本该议论的国家大事——河工、边防、赈灾、任官——全被搁置一旁,日日只剩无休止的争吵。
朝会上吵架的危害大吗?说实话,对朱由检而言,真不算大。说到底,不过是烦人而已,烦到让皇帝不想上朝,觉得每日的朝会简直是一场折磨。
毕竟自登基以来,朱由检就没怎么靠这乱哄哄的朝会办成过几件实事。他要推行政策、处理要务,从来都是直接召集孙传庭、卢象升、毕自严那几位核心班底,闭门议事,效率不知高出多少。
可有一件事,却远比朝堂上吵吵嚷嚷严重得多——那便是底下这帮人阳奉阴违,拒不执行。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那一项自崇祯二年开始的“金银花”岁供,整整十年了,朱由检就从来没见到江南各省足额上交过!年年拖欠,岁岁拖延,理由千奇百怪,不是天灾歉收,便是漕运不畅,再不然就是“民力疲敝,乞请宽限”。
朱由检有次被催税的奏本弄得心烦意乱,竟突发奇想,拿着算盘噼里啪啦一算,顿时气得笑出声来——这帮蠹虫,莫非是打算每年都故意拖延一个月?这般算下去,到了崇祯十三年,拖欠的时间正好凑满整整十二个月。那岂不是说,崇祯十三年的“金银花”,他们干脆就能赖掉不交了?
崇祯十二年,就在这一片吵吵嚷嚷、绝非欢天喜地的氛围中临近岁末。
南京城的冬雨淅淅沥沥,带着些许的寒意,一如当下朝堂的局势。最让朱由检感到棘手与意外的,是南方士大夫表现出的那种铁板一块的紧密抱团。他原以为凭借帝王的权威和北方的雷霆手段,足以让这些人屈服,但现实却远非如此。
更让他时常陷入沉思的,是近来频繁听到的一个词——“东林”。
东林书院,他自然是知道的。甚至他麾下的许多北方重臣,如刑部尚书钱龙锡、礼部尚书黄道周、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身上也或多或少带着“东林”的标签。
然而,一个巨大的疑问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为何同样是顶着“东林”的名头,自己北方的这些股肱之臣能务实任事、顾全大局,而南方的这帮人却只会结党营私、拼命搞事呢?
朱由检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这张自成祖迁都后便再无人坐过的龙椅,此刻却让他感觉如坐针毡。龙椅的雕工与北京那张并无二致,但殿内肃立的官员数量却比北京多了整整一倍——这些都是南京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以及江南各府的封疆大吏。
皇帝的目光扫过殿内众臣,但见绯袍玉带,济济一堂。然而与北京朝会上那些熟悉的面孔不同,这些南方官员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审视,几分疏离,甚至...几分不易察觉的傲慢。
诸位爱卿,朱由检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朕此次南巡,一为视察民情,二为...
臣有本奏!
话音未落,一个清亮的声音突然打断圣谕。满殿皆惊——竟有人敢在皇帝首次南京朝会上就如此无礼!
朱由检眯起眼睛,看向出列之人。那是一位五十余岁的官员,身着正三品绯袍,腰系金带,正是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钱谦益。
钱卿有何事奏?朱由检语气平静,心中却已掀起波澜。果然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
钱谦益手持玉笏,朗声道:臣弹劾陛下宠信奸佞,任用宵小!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他不等皇帝反应,继续道:陛下登基以来,宠信孙传庭、袁崇焕等武夫,任其拥兵自重;又重用李岩、李红等出身不明之辈,委以封疆重任。此等行径,实非明君所为!
朱由检面色不变,手指却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好个钱谦益,一上来就直指要害。
又一位官员出列,乃是南京礼部侍郎王铎:臣亦弹劾陛下与民争利!设立海关,强征商税;垄断漕运,盘剥百姓。此等行径,与民争利,实非仁政!
紧接着,南京户部尚书郭之奇出列奏道:陛下自登基以来,屡兴大役。修驿站、治漕运、练新军,耗银无数。如今又欲在江南推行清丈田亩,此举必将动摇国本,臣请陛下三思!
朱由检看着这一个个站出来弹劾的官员,心中冷笑。这些人表面上是在弹劾他的政策,实则是在维护江南士绅的利益。海关税收触动了他们的海外贸易,漕运改革断了他们的财路,清丈田亩更是要动他们的命根子。
还有吗?朱由检淡淡问道,声音中听不出喜怒。
殿内一阵沉默。官员们面面相觑,没想到皇帝如此镇定。
突然,一个年轻官员出列,竟是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方域:臣弹劾陛下...擅离京师,弃宗庙于不顾!天子当坐镇中枢,岂可轻离帝都?此举置江山社稷于何地?
这句话可谓诛心至极,直指皇帝南巡的合法性。
南京奉天殿内,气氛剑拔弩张。当钱谦益、等南京官员接连发难后,朱由检目光扫向北方随驾而来的核心班底,微微颔首。
海关尚书杨嗣昌紧率先出列,语气锐利:王侍郎说陛下与民争利?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海关年入四百余万两,皆取之于海商,用之于民生。倒是江南某些人家,海外贸易获利巨万,可曾见他们多纳一分一厘的税银?
户部尚书毕自严捧着账本出列,冷声道:郭尚书说陛下耗银无数?老臣这里有一本明账:崇祯元年至今,北方诸省清丈田亩增收田赋二百余万两,海关岁入四百余万两,而驿站、漕运等项支出皆有明细。倒是江南各省,历年欠缴税银多达...
话未说完,南京官员中已是阵阵骚动。
兵部左侍郎卢象升一身戎装踏步而出:侯祭酒说陛下弃宗庙?真是书生之见!若非陛下御驾亲征,平定四方,今日这江南繁华,早被流寇铁蹄踏平!尔等可知边关将士是如何用性命换来这太平盛世?
工部尚书孙元化手持图纸上前:江南水患频仍,陛下特拨二百万两治理漕运水利,这在某些人眼中竟成了劳民伤财?莫非要等到长江决堤、万民流离时才来补救?
外事部尚书鹿善继从容奏道:近年来倭寇不敢犯边,红毛夷人遵约贸易,皆因陛下威德远播。若依某些人所言,闭关锁国,岂非自废武功?
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钱谦益再度出列,面色凝重:刘总宪此言,未免以偏概全!江南非是不愿纳税,而是求一个明白!海关岁入四百万两,究竟多少用于民生?多少充入内帑?北方清丈田亩,为何到了江南就要雷厉风行?这其中可有一分一厘是为江南百姓着想?他转向杨嗣昌,杨部堂说海商获利巨万,却不知海路艰险,十船七损,这些风险莫非都要由江南商贾独自承担?
南京户部尚书郭之奇紧接着上前,语气激动:毕尚书既要算账,那便好好算算!嘉靖年以来,江南税赋一直占天下七成,而漕粮北运、盐课解京,哪一项不是江南在支撑?如今北方稍有起色,便要过河拆桥吗?他指着卢象升,卢侍郎说边关将士用性命换来太平,难道江南百姓的血汗就能视而不见?
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方域年轻气盛,朗声道:黄尚书引经据典,却忘了王人虽微后面还有言在诸侯之上!陛下南巡若是体察民情,为何带着数万大军?若是抚慰地方,为何一来就要清丈田亩、查核税赋?这难道不是对江南的不信任?
这些南京官员你一言我一语,虽然不敢直接指责皇帝,却将矛头直指朝廷政策的不公,言语间充满了江南士绅的委屈和不满。
南京奉天殿内,南北官员争执不休,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而御座之上的朱由检,却罕见地——发起了呆。
这位皇帝陛下万万没想到,自崇祯三年后便再无用武之地的技能,竟在九年后重出江湖,而且是在如此重要的朝会上。
他的目光迷离,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底下那些慷慨陈词、引经据典的争吵声,在他耳中渐渐化作嗡嗡的背景音。
陛下?陛下!王承恩在一旁小声提醒,急得额头冒汗。
朱由检这才回过神,只见底下南京官员和北方官员已经吵得面红耳赤,文官们还勉强保持着体统,但那些武将出身的官员已经开始挽袖子了。
要打起来了?朱由检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居然莫名有些期待。他下意识地看向自家的兵部左侍郎卢象升——这位身材魁梧的猛将正抱臂而立,冷眼看着眼前的混乱场面。
朱由检暗自点头,就算真打起来,建斗一人应该就能摆平全场。
想到这里,他差点笑出声来,赶紧用咳嗽掩饰。这一幕落在众臣眼中,却成了皇帝对争吵不满的表现,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朱由检慵懒地开口:吵完了?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何意。
吵完了就散朝吧。
说完这话,朱由检竟真的起身,自顾自地转回后殿去了,留下满殿目瞪口呆的南京官员。那些从崇祯二年起就被朱由检视为心腹的北方重臣们,却个个面色如常,嘴角甚至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户部尚书毕自严慢条斯理地整理着手中的账册,与身旁的吏部尚书王永光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两人同时微微摇头,仿佛在说:这些南方同僚还是太年轻了。
北方官员们鱼贯而出,个个步履从容,相视而笑。他们太了解这位皇帝的脾气了——越是表现得漫不经心,往往越是成竹在胸。
殿内只剩下南京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他们准备了整整一个月的奏对,设想了一百种皇帝可能的反应,却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这...这就散朝了?一个南京官员喃喃自语。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官员茫然问道。
没有人能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有殿外隐约传来的北方官员的谈笑声,仿佛在嘲笑他们的无知与天真。
崇祯十二年冬,南京奉天殿。
朱由检端坐龙椅,目光却有些飘忽。他望着底下唾沫横飞、引经据典的南京言官,突然觉得项煜这人其实挺不错的。
这个念头一出,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就在几年前,他还在北方朝堂上被项煜那张利嘴气得太阳穴直跳。可眼下看着项煜在下面和南京言官们激烈辩论的样子,朱由检忽然觉得这项煜简直可爱极了。
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很简单——这项煜正在下面帮着自己和对面对喷呢!
只见项煜一人独战群儒,那张利嘴此刻简直变成了朱由检最锋利的武器。南京言官们引经据典,项煜就比他们更精通经典;南京言官们谈古论今,项煜就比他们更熟悉史实;南京言官们抨击新政,项煜就逐条反驳,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再看眼前这帮南方言官,朱由检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过人之处”。以前在北京,他们的奏疏送到御前,朱由检大多留中不发,全当是个屁放了。那些北方言官最多每七日上书一次,颇有规律。
可这南京的言官简直是另一番景象——天天上奏,三日一小喷,七日一大喷。从海关税收骂到漕运改制,从清丈田亩批到任用北方官员,仿佛全天下的不是都集中在了朱由检一人身上。
朝会已然沦为菜市场般的所在。本该议论的国家大事——河工、边防、赈灾、任官——全被搁置一旁,日日只剩无休止的争吵。
朝会上吵架的危害大吗?说实话,对朱由检而言,真不算大。说到底,不过是烦人而已,烦到让皇帝不想上朝,觉得每日的朝会简直是一场折磨。
毕竟自登基以来,朱由检就没怎么靠这乱哄哄的朝会办成过几件实事。他要推行政策、处理要务,从来都是直接召集孙传庭、卢象升、毕自严那几位核心班底,闭门议事,效率不知高出多少。
可有一件事,却远比朝堂上吵吵嚷嚷严重得多——那便是底下这帮人阳奉阴违,拒不执行。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那一项自崇祯二年开始的“金银花”岁供,整整十年了,朱由检就从来没见到江南各省足额上交过!年年拖欠,岁岁拖延,理由千奇百怪,不是天灾歉收,便是漕运不畅,再不然就是“民力疲敝,乞请宽限”。
朱由检有次被催税的奏本弄得心烦意乱,竟突发奇想,拿着算盘噼里啪啦一算,顿时气得笑出声来——这帮蠹虫,莫非是打算每年都故意拖延一个月?这般算下去,到了崇祯十三年,拖欠的时间正好凑满整整十二个月。那岂不是说,崇祯十三年的“金银花”,他们干脆就能赖掉不交了?
崇祯十二年,就在这一片吵吵嚷嚷、绝非欢天喜地的氛围中临近岁末。
南京城的冬雨淅淅沥沥,带着些许的寒意,一如当下朝堂的局势。最让朱由检感到棘手与意外的,是南方士大夫表现出的那种铁板一块的紧密抱团。他原以为凭借帝王的权威和北方的雷霆手段,足以让这些人屈服,但现实却远非如此。
更让他时常陷入沉思的,是近来频繁听到的一个词——“东林”。
东林书院,他自然是知道的。甚至他麾下的许多北方重臣,如刑部尚书钱龙锡、礼部尚书黄道周、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身上也或多或少带着“东林”的标签。
然而,一个巨大的疑问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为何同样是顶着“东林”的名头,自己北方的这些股肱之臣能务实任事、顾全大局,而南方的这帮人却只会结党营私、拼命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