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丝路:沉舟藏玺印-《北境战神》

  渤海湾的晨雾裹着咸腥的海风,卷过长兴岛的渔港码头。刚靠岸的“探源二号”打捞船还滴着海水,甲板上堆着刚卸下的潜水设备,卢卡蹲在设备旁调试着个半人高的琉璃装置,装置顶端的琉璃球映着初升的朝阳,在地上投出一圈彩虹。“这是‘水下琉璃探测仪加强版’!”他拍着装置侧面的防水胶带,胶带层层叠叠缠得像个彩色粽子,“上次蓬莱进水是没加‘渤海盐度调节器’,这次我掺了长兴岛的海泥,能穿透五米沉船残骸!”话音刚落,装置突然“滋啦”一声冒出火花,顶端的琉璃球“嘭”地炸开,喷出一团白色粉末,正好落在刚登船的渔村向导老海头上——粉末是卢卡试加的“荧光定位粉”,把老海的白发染成了亮绿色。

  “小同志这‘染发粉’挺时髦啊!”老海抹着头上的粉末笑,手里的渔叉还挂着刚捕的鲅鱼,鱼鳃上的海水滴在甲板上,晕开小小的水圈,“你们要找的沉船在‘老龙窝’海域,那片海底全是明末的老渔网和浮冰碎块,去年有南方来的打捞队,机器人刚下去就被渔网缠成了‘粽子’!”他领着众人走到码头的了望塔下,指着远处海面上的一道黑色阴影:“看见没?那片总飘碎冰的地方就是老龙窝,底下的沉船是我爷爷那辈就传下来的‘宝船引子’,说船里藏着‘镇海的宝贝’,逢年过节渔民都要去烧纸祭拜。”顾老举着望远镜观察,镜头里的碎冰随着海浪浮动,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根据造船瓷谱记载,补给船沉没时载着‘船用罗盘’和‘多国工匠信物’,罗盘的瓷嵌磁石是关键,能还原当年的定位技术。”

  陆沉的无人机升空后传来全息投影,老龙窝海域的三维图上,沉船的轮廓像一条侧卧的巨鲸,周围标注着“渔网密集区”“暗礁群”“低温区”:“走私残党这次动用了专业设备,卫星监测到三艘无标识快艇在附近徘徊,他们的目标是罗盘里的‘磁石定位法’——这种古代定位技术能改良现代水下导航,绝不能被他们抢走。”他话刚落,就见阿扎姆扛着个半人高的藤编篮跑过来,篮子里铺着云锦衬布,边缘缠着防水绳:“这是‘水下文物防护篮’,藤条泡过桐油,防水还防碰,比铁篮子轻三倍!”拉吉凑过去看,突然指着篮子底部笑:“你这编的是‘鸵鸟纹’还是‘海星纹’?怎么看都像一团乱麻!”阿扎姆脸一红,伸手去拍拉吉,结果不小心碰倒了卢卡的探测仪零件,琉璃镜片滚得满甲板都是。

  临时作战会议在渔村的老海家召开,炕桌上摆着刚蒸好的鲅鱼饺子和海菜包子,香味混着海风的咸腥漫满屋子。全息投影将任务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苏婉清带卢卡、阿扎姆调试水下设备,老海指导规避浮冰和渔网;“第二阶段”张斌、林晓星、拉吉跟着陆沉潜水探船,重点寻找罗盘和日志;“第三阶段”顾老在船上建立临时实验室,负责文物初步修复。“我也要潜水!”卢卡举着啃了一半的饺子喊,嘴角沾着鲅鱼馅,“我的探测仪能找磁石,琉璃对磁场有反应!”老海夹了个海菜包子递给他:“渤海这时候水温才四度,穿潜水服都冻得打哆嗦,你这小身板扛得住?”卢卡拍着胸脯:“我穿了阿扎姆编的‘藤编保暖背心’,里面塞了鹅绒!”说着掀开外套,露出件黄绿色的藤编背心,藤条间的鹅绒都快露出来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次日清晨,打捞船驶到老龙窝海域。海面飘着零星碎冰,老海用渔叉敲了敲船舷:“现在是涨潮期,暗流弱,适合潜水,再过两小时退潮,渔网会被卷起来,连机器人都进不去!”陆沉指挥特勤队员固定打捞船,潜水钟缓缓放下,苏婉清隔着玻璃朝里面的张斌喊:“水下通讯器每三分钟联络一次,发现文物先标记,别擅自搬动——罗盘可能嵌在沉船的舵舱里,周围有暗榫机关!”林晓星攥着缠了云锦的青铜刻刀,刀鞘上挂着老海给的护身符——用墨鱼骨刻的小渔船,据说能防水下暗流:“放心吧苏博士,我带了‘冰面清理刻刀’,遇到浮冰能凿开!”拉吉晃着手里的特制开锁器,锁器顶端是琉璃做的船锚形状:“沉船的舱门是‘郑和榫卯锁’,我研究了瓷谱,三分钟就能打开!”

  潜水钟下沉到十五米处,海水从浅蓝变成墨蓝,水温骤降,潜水服的保暖层都挡不住寒意。卢卡的探测仪突然发出“滴滴”的急促警报,屏幕上的光点密密麻麻聚成一团。“找到磁石了!”卢卡激动地拍着探测仪,结果用力过猛,仪器从手中滑了出去,朝着下方的沉船坠去。张斌赶紧追过去,指尖刚碰到仪器,就被一股暗流卷得打了个转——水下的老渔网像一张巨网,正随着暗流晃动,探测仪正好卡在渔网的网眼里,旁边的浮冰碎块“哗啦啦”砸下来,差点砸中林晓星的头盔。

  “是‘流动渔网阵’!”老海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焦急,“退潮期要到了,渔网会越缠越紧!”阿扎姆突然掏出随身携带的藤编刀,这刀是用晒干的红柳藤做的,刀刃锋利还能弯曲,他顺着渔网的纹路划去,藤刀像游蛇一样穿过网眼,缠住探测仪的挂绳。就在这时,拉吉突然指着沉船的舵舱方向:“那里有光!”众人望去,舵舱的窗口透出微弱的绿光,不是水下生物的荧光,而是琉璃特有的折射光——显然有人比他们先进入沉船。

  “是走私分子的水下机器人!”陆沉的声音响起,他举着水下手电照过去,只见一台银色的水下机器人正用机械臂撬舵舱的舱门,舱门已经被撬出一道缝隙,里面隐约能看到青花瓷的轮廓。张斌做了个手势,众人分成两组:阿扎姆和卢卡负责缠住机器人,张斌、林晓星和拉吉趁机打开舱门。阿扎姆将藤编篮扔过去,篮子正好套住机器人的摄像头,卢卡则将准备好的“琉璃干扰弹”扔在机器人周围,弹珠炸开后释放出彩色的琉璃碎屑,干扰了机器人的传感器,机器人顿时在原地打转。

  拉吉趁机用琉璃开锁器插进舱门的榫卯锁,锁芯“咔嗒”一声转动,舱门缓缓打开。舱内的景象让众人屏住了呼吸:舵舱中央的石座上,摆着个青花瓷罗盘,罗盘的盘面是青花云纹,中心嵌着块鸽子蛋大的磁石,磁石周围刻着“二十四向定位法”,边缘的云锦衬布虽然腐烂,却仍能看到缠枝莲纹;石座旁的铁盒里,放着一卷泛黄的绢本,正是航海日志,绢本的封皮用青花写着“补给船航行录”,旁边还放着个巴掌大的瓷盒,盒盖上刻着“文明之核”四个字。“快拿文物!”张斌刚要伸手,就听通讯器里传来苏婉清的惊呼:“走私分子的快艇靠近了!他们在用声呐干扰,潜水钟要上浮!”

  就在这时,失控的水下机器人突然撞向石座,罗盘晃了晃,朝着舱外的渔网坠去。林晓星眼疾手快,伸手抓住罗盘的瓷柄,却被机器人的机械臂扫中头盔,身体失去平衡撞在舱壁上,渔网瞬间缠住了她的腿。“晓星!”阿扎姆立刻冲过去,用藤编刀割断渔网,卢卡则用探测仪的强光照射机器人的电路接口,机器人“滋啦”一声冒出火花,彻底瘫痪。拉吉抓起航海日志和瓷盒塞进藤编篮,张斌抱着罗盘,众人跟着上浮的潜水钟快速上升,舱外的浮冰已经开始密集,砸在潜水钟上发出“砰砰”的响声。

  刚回到甲板,就见三艘快艇围着打捞船,为首的快艇上站着个戴墨镜的男人,手里举着个遥控器:“把罗盘和瓷盒交出来!这遥控器控制着水下的炸药,炸了沉船,你们谁都得不到完整的工艺!”陆沉立刻让特勤队员举枪戒备,张斌则走到船舷边,举起罗盘:“你要的是磁石定位法,可罗盘的刻度只有结合航海日志才能解读,没有日志,磁石就是块普通的石头。”男人冷笑一声,按下遥控器的半程按钮,水下传来“闷响”,打捞船晃了晃:“别跟我耍花样!我知道日志在你们手里,再不给就真炸了!”

  “看我的!”卢卡突然抱着修复好的探测仪跑到船尾,将仪器对准为首的快艇,“这是‘琉璃聚光炮’!”阳光透过探测仪的镜片,折射出一道强光,正好照在男人的墨镜上,男人疼得捂住眼睛,遥控器“啪”地掉在海里。阿扎姆趁机甩出藤编绳,绳头的琉璃锚正好勾住快艇的栏杆,拉吉则用刻刀割断了快艇的发动机油管,快艇顿时失去动力。陆沉带着特勤队员跳上快艇,将男人按在甲板上,摘下他的墨镜,众人惊讶地发现——这男人竟是刀疤强的弟弟刀疤伟,上次宝船厂的走私残党头目!

  “你们别得意!”刀疤伟挣扎着喊,“我们老大在故宫等着你们!‘文明之核’里的秘密,迟早是我们的!”陆沉皱起眉头,刚要追问,就被苏婉清拉到一边:“日志和瓷盒有发现!”众人赶紧围到临时实验室,苏婉清将航海日志放在温水里浸泡,绢本上的青花字迹渐渐显影:“上面写着,补给船携带的‘文明之核’,是郑和集齐二十一国工匠的信物,要交给当时的明朝皇帝,藏于‘紫宫秘库’——紫宫就是故宫!”顾老则拿着放大镜观察瓷盒,盒盖的“文明之核”四个字是用“青花嵌金”工艺刻的,打开盒盖后,里面铺着云锦,放着二十多件小巧的信物:泉州的刺桐花瓷片、马林迪的象牙屑、顺化的漆木碎、索法拉的鸵毛……最下面是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郑和的手札:“文明之核,藏于紫宫,待有缘者聚齐信物,启丝路之秘。”

  “刀疤伟说的‘老大’,可能是走私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的目标是故宫里的‘紫宫秘库’!”陆沉立刻联系总部,全息投影里出现了故宫博物院的标识,“总部已经对接故宫,那里发现了与‘文明之核’对应的‘秘库钥匙’——一把青花瓷钥匙,藏在郑和当年献给皇帝的‘丝路宝瓷’里。”张斌看着瓷盒里的信物,突然发现泉州的刺桐花瓷片上,刻着个小小的船锚图案,和怀表内侧的图案完全一致:“这是爷爷怀表的线索!怀表内侧的光晕,可能就是聚齐信物后的‘解密钥匙’!”

  当晚,长兴岛的渔村篝火燃起,老海带来了刚煮好的海鲜锅,鲅鱼、海蛎子、扇贝在锅里翻滚,香味漫过整个码头。林晓星用青铜刻刀将罗盘上的青花云纹刻在木牌上,与之前的“宝船厂同心”木牌放在一起;拉吉则用金陵刻经的工艺,将“文明之核”四个字刻在瓷盒的底座上,还嵌了小块琉璃;阿扎姆用藤编做了个迷你沉船模型,里面放着缩小版的罗盘和日志;卢卡则用二十一国的琉璃料,做了个小小的“信物拼盘”,每个信物都对应着一块琉璃,在篝火下闪着七彩的光。

  张斌打开祖父的铜壳怀表,表盖内最新的合影里,众人站在打捞船前,老海举着渔叉站在中间,少年们抱着刚找到的文物,背景是渤海湾的落日。表盖内侧,三十三层光晕旁新增了渤海湾海水的深蓝色光晕,“丝路同心,薪火永传”十六个字在三十四层光晕中,被瓷盒的青花光芒照得愈发璀璨。卢卡突然指着怀表内侧的光晕喊:“你们看!光晕拼起来像个故宫的轮廓!”众人凑过去看,果然,三十四层光晕在灯光下缓缓移动,拼成了故宫太和殿的剪影,中心的空白处正好能放下那个刻着“文明之核”的瓷盒。

  “故宫的‘紫宫秘库’,就是我们下一个目标!”陆沉拿着新的绝密任务文件走来,文件上印着故宫的平面图,“根据航海日志和郑和手札,秘库藏在太和殿的基座下,需要‘文明之核’和青花瓷钥匙才能打开,里面藏着‘丝路文明总谱’——记录着二十一国的工艺精髓,还有郑和下西洋的完整航线图,是丝路传承的核心文物。”苏婉清展开文件附件,上面是故宫青花瓷钥匙的照片,钥匙的纹路与“文明之核”瓷盒的锁芯完全吻合:“这把钥匙藏在故宫的‘陶瓷馆’里,表面是普通的青花钥匙摆件,实际上是秘库的钥匙,走私集团已经盯上它了。”

  林晓星抱着沈奶奶送的云锦蓝牡丹,眼睛里满是期待:“故宫里还有很多郑和时期的文物,我们可以结合这次找到的罗盘和日志,还原更多的工艺!比如青花钥匙上的纹路,可能和泉州的刺桐花瓷是同一种刻法!”拉吉晃着手里的刻刀:“我要去看看故宫的刻经文物,说不定能找到金陵刻经和宫廷刻法的联系!”阿扎姆拍着藤编包:“我编个故宫的迷你模型,把每个发现文物的地方都标出来!”卢卡则掏出琉璃料:“我要做个‘丝路光晕琉璃球’,把三十四层光晕都刻在上面,放在秘库门口当装饰!”

  老海端着刚烤好的鱿鱼走来,递给每个人一串:“渤海湾的鱿鱼最鲜,吃了这串,一路顺风到北京!”他指着海面上的渔火:“我爷爷说,郑和船队当年从这里经过时,渔民们都划着小船给他们送淡水,船队的工匠还教我们用青花染渔网,说这样能防海里的虫子。”张斌咬了口鱿鱼,鲜美的味道混着海风的气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泉州到顺化,从索法拉到蓬莱,再到如今的长兴岛,丝路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文物,而是人与人之间跨越山海的互助与信任。

  月光洒在打捞船的甲板上,罗盘的磁石在月光下闪着微弱的光芒,航海日志的绢本被风吹得轻轻翻动,瓷盒里的信物折射出点点星光。张斌攥着怀表,望着远处渤海湾的海平面,心里清楚:长兴岛的沉船只是丝路秘辛的一角,故宫的紫宫秘库藏着更厚重的文明传承。六百年前,郑和带着二十一国工匠的信物驶向京城;六百年后,他们带着同样的信物,即将走进故宫——那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宫殿,那里有丝路的起点,有文明的核心,更有属于他们的、热血沸腾的新传奇。

  “明天出发去北京!”陆沉的声音在码头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少年们欢呼着举起手里的鱿鱼串,卢卡不小心把鱿鱼油蹭在琉璃探测仪上,却正好在镜片上映出故宫的剪影;阿扎姆的藤编模型被风吹倒,却正好落在张斌的怀表旁,模型的宫门与怀表的光晕完美重合。海面上的渔火与夜空中的星星交相辉映,照亮了通往北京的航向——那里有故宫的红墙黄瓦,有丝路的文明之核,更有等待他们书写的、最璀璨的丝路终章。

  临睡前,张斌将“文明之核”瓷盒放在怀表旁,瓷盒的青花光芒与怀表的光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温暖的光带。他翻开航海日志的最后一页,上面是郑和的亲笔字迹:“丝路非独行,薪火永相传。”张斌轻声念着这句话,仿佛听到了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帆声,看到了少年们手中的工具在故宫的红墙下闪耀——传承从未停止,热血始终沸腾,丝路的故事,终将在紫禁城的深处,写下最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