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后膛燧发枪-《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陈铁头拿起锉刀试了试硬度——锉刀打滑,只留下浅浅的痕迹!

  “好硬!”陈铁头心里咯噔一下,可别又脆了!

  他拿起铁锤,将薄板的一角固定在铁砧上,开始反复弯折。

  一下、两下……十下……二十下……那薄板被弯成了一个锐角,竟然没有断裂,只是微微发热。

  陈铁头屏住呼吸,松开手——“嗡!”一声极其轻微的、却清晰无比的金属颤音响起,那被弯折的薄板角,竟然猛地弹回了大半!虽然没能完全复原,但这弹性……远超之前所有试制的钢条!

  陈铁头的心脏狂跳起来,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

  他不敢相信,又拿起铁锤,对着薄板中间狠狠砸了几下!薄板凹陷了,但没有碎裂!他再用锉刀用力去锉凹陷的边缘——依然坚硬无比!

  “成了……成了?!”一个嘶哑的声音在陈铁头喉咙里滚动,他激动得浑身发抖,差点喊出来。

  ……

  陵水河畔试验场的硝烟尚未散尽,成功试射的霍尔燧发枪原型静静躺在吴桥手中,后膛装填块上还带着一丝余温。

  余宏、几位核心工坊大匠,以及紧张得手心冒汗的陈铁头,都屏息等待着吴桥的反应。

  “好!射速、闭锁、威力,皆达预期!”吴桥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振奋,手指抚过枪身后部那精巧的铰链机构,最终停留在被拆解下来的黝黑主簧片上,“尤其是这簧片!陈师傅,此乃首功!”

  陈铁头黝黑的脸庞涨得通红,扑通跪下:“少爷……小的不敢居功,是……是少爷您给的‘石头’管用!”

  “哦?”吴桥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赞许交织的光芒,这正是他期待的结果。

  他抬手示意陈铁头起身,面向众人,声音清晰而笃定:“此‘石头’,并非无名之物,其名曰锰矿!”

  “锰矿?”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对他们而言极其陌生。

  “不错!”吴桥点头,决定透露部分信息以引导方向,“此矿我早知其有增硬、强韧之奇效,尤善用于钢铁!然,如何将其精妙融入铁水,化腐朽为神奇,使其刚柔并济,正是冶铁之千古难题!我遍寻各地,方得此些许矿石,交予工坊,便是寄望于诸位老师傅的智慧,能解开此秘!”

  他拿起那块黝黑坚韧的簧片,目光灼灼:“陈师傅机缘巧合之下,以极小量锰粉入炉,竟一举功成,炼出此等兼具高硬度、强韧性、优弹性之神钢!此非侥幸,实乃天助我等,亦证明此路可行!然,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距离此钢稳定、大量产出,装备三军,尚有漫漫长路!”

  吴桥话锋一转:“陈师傅之功,在于验证了锰之效用!但其所用比例、火候,皆是偶得,难以复刻!故,当务之急是穷举试错,总结规律!得出合理的方法配比,方可加大其产量。”

  吴桥当即宣布成立由冶铁大匠陈铁头及几位心思缜密的年轻匠人组成的“锰钢试制组”。

  并以陈铁头成功的那炉铁水为例,尽快冶炼出正确的冶炼步骤和配比,并形成详细的操作手册。

  “手中存锰有限,只够试验。欲求量产,我会尽快让人去采买更多的锰矿!”

  之前为了寻找江西的那处锰矿,吴桥可是求到外公那边,好不容易才让吴家找到并拿下那处锰矿,偷偷开采。

  但矿场在江西,吴桥并不想让人得知他开采来做什么,只能吩咐那边少量开采,聪明人不少,吴桥不敢保证会不会泄露。

  对于陵水堡各个工坊的保密工作,余宏做的还是不错的,每个工坊都有护卫兵把守,闲杂人是很难进入的。

  吴桥手上这几个地方,每家每户每人,都按照户籍登记,和配发的随身身份铁牌,保证了很难有别有用心的人混入。

  现在即使掌握了锰钢配方,但靠手工打造霍尔枪机那精密复杂的簧片、阻铁、闭锁块,枪管,和膛线,效率低下,良品率难以保证,成本高昂,无法满足大规模装备需求。

  “欲行量产,必借天地伟力啊!”

  吴桥指向奔腾的陵水河:“即日起,在陵水河下游,距冶铁坊三里,避开船厂、农田,营建水力精工坊!以水代力,锻造精钢!”

  接下来的日子,吴桥亲自规划了工坊的建造。

  在河边选定河湾,筑起简易石坝,将抬高水位,开凿引水渠将水导入高位蓄水池。

  吴桥让木匠打造水轮车,在蓄水池下方安装巨大立式水轮,以木质轮毂,关键受力部位包覆铁皮,水流冲击叶片,驱动水轮旋转。

  水轮主轴通过坚固的木\/铁复合齿轮组和曲柄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强劲、规律、垂直的往复运动。

  在连杆末端连接可调节重量,以铁芯包硬木或全铁打造的重型锻锤。锻锤下方是坚固的铁砧和工件夹具。通过调节水闸控制流量,即可精确控制锤击力度与频率!

  水力锻锤力量均匀、可控、不知疲倦,远超人力。

  配合特制模具,可高效、标准化地锻造出形状复杂、尺寸精准的枪管和火炮,还有刀兵甲片,锰钢枪机部件毛坯,大幅提升良品率与一致性,为后续精加工奠定基础。

  此法亦可用于造船铁件、农具等。

  又利用部分水力驱动巨型鼓风箱,为炼铁高炉提供更强劲稳定的鼓风,提升冶炼效率。

  吴桥调集陵水堡最优秀的营造匠人、木匠、铁匠,并抽调部分新军士兵作为劳力。

  “水力精工坊”项目作为最高优先级工程,破土动工!优先保障水坝、引水渠、蓄水池、水轮基座的建设。所需巨木、石料、铁制传动件,工坊全力供应。”

  陵水堡的工坊区,分成了两个沸腾的战场。

  炉火熊熊,试验组的匠人们围着一个个小坩埚和测试架,如同着了魔般记录着每一次加入不同量锰粉后的铁水变化,反复弯折、敲打、测量着试制出的钢片,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探索的气息。

  陈铁头穿梭其间,既是参与者,也是新晋的“锰钢专家”,指导着试验。

  号子震天,巨大的原木被榫卯拼接成水轮骨架,沉重的条石被垒砌成坚固的坝基,铁匠炉旁火花四溅,锻造着关键的齿轮和连杆部件。

  一条人工开凿的引水渠,如同一条蜿蜒的动脉,向着蓄水池的方向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