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游历金陵-《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我们付酬及时,从不拖欠,对待他们也一视同仁,甚至提供一顿午食。消息很快传开。”陈五常笑道。

  “来做工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十几人,到现在每天至少有三百名来自各寨的青壮在工地上劳作。挖土方、抬石材、搅拌水泥、修建营房、铺设道路……进度大大加快。可以说,这棱堡和码头,有他们一份功劳。”

  王猛补充道:“不仅如此,雇佣他们做工,也便于管理。他们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改善,自然不愿再生事端。而且整日在我等眼皮底下,也减少了暗中串联对抗的可能。如今各寨与我等关系大为缓和,贸易量也大增。”

  吴桥听得频频点头:“做得非常好!五常,王营长,你们不仅善于建设,更懂得‘攻心为上’,此事处理得极妥帖!这些汉人同胞,是我等同根所生,未来开发大员,他们将是重要助力。务必以诚相待,保护他们安全,带动他们一起发展。”

  “属下明白!”三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吴桥在三人的陪同下,深入视察了整个鸡笼基地。

  他仔细查看了棱堡的墙体厚度、炮位设计、内部结构,对水泥的应用效果非常满意。

  视察了港口区的建设,要求进一步规划泊位和仓库区。巡视了新垦的农田,叮嘱要注意水利设施和作物轮作。

  他还特意去看了伐木场和初步试采的金沙矿点,指示要有计划开采,注意保护环境和水土。

  吴桥还抽时间,在陈五常的陪同下,亲自拜访了林家寨的林老爷子和其他几位寨主。 他态度谦和,明确表示陵水拓殖队愿与各寨永结邻好,共御生番和其他可能的海上威胁,共享太平。

  他还提议,可以由拓殖队派出教官,帮助各寨训练乡勇,增强自卫能力;并可以聘请寨中熟悉地理的老人作为向导,共同勘探周边资源。

  这些提议,都得到了寨主们的积极响应。

  离开鸡笼时,吴桥的心情颇为振奋。

  短短三个月,从无到有,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功能齐全、防御坚固、并与当地居民建立起良好关系的据点,陈五常三人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水泥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其巨大价值,与当地汉人的合作模式也为未来的扩张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将“追浪”号飞剪船留在鸡笼,建立与陵水的快速通信链路。

  随后,他登上了那艘完成贸易交接、准备返航大明的“安济”号福船。

  站在船尾,望着逐渐远去的鸡笼湾和那初具规模的棱堡轮廓,吴桥知道,这颗钉在大员北部的钉子,已经牢牢扎下了根。

  下一步,他要去南京,见外公林仲元。

  ……

  “安济”号福船沿着大明漫长的海岸线北上,一路经过福州、宁波等繁华港市,最终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口,逆流而上,抵达了此时堪称世界级大都会的南京城。

  站在船头,吴桥望着眼前这座巨城。

  高耸的城墙蜿蜒如龙,江面上帆樯如林,码头上人流如织,喧嚣鼎沸,其繁华程度远非琼州、甚至广州可比。

  这就是大明帝国的陪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无数野心与财富交织的舞台。

  作为一名穿越者,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怎能不亲眼见识这“金陵帝王州”的风采?

  吴桥此行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精明强干的随从护卫。

  他并未急着去寻找外公,而是先让手下在城内紧邻秦淮河、交通便利却又相对清静的区域寻了一处上等客栈住下。

  安顿好后,他并未立刻递送名帖,而是换上一身寻常富家公子的绸缎直裰,带着两个机灵的随从,融入了南京城的人流之中。

  既然来了,总要先亲身感受一下这大明两京之一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的两三日,吴桥如同一个真正的游客般,兴致勃勃地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

  他登上宏伟的钟山,眺望玄武湖的烟波和整个南京城的壮丽轮廓。

  他漫步于夫子庙前的热闹街市,看着士子文人、商贾小贩、百戏杂技艺人汇聚一堂。 他甚至乘船夜游秦淮河,两岸灯火璀璨,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画舫凌波,才子佳人的故事仿佛在空气中流淌。

  他也仔细考察了城内的商业区,观察各类商品的行情、店铺的经营模式、车马行、镖局的运作,与一些掌柜、伙计闲聊,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经济脉搏。

  这几日的见闻让他深感震撼。

  南京的繁华远超想象,其人口规模、物质丰富程度、文化气息乃至隐藏其下的消费能力,都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等级森严的氛围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影子,勋贵、官员、胥吏、士绅、大商人,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

  第三日,吴桥才派了一名得力家仆,带着他的名帖和一件来自南洋的精巧象牙雕件作为见面礼,前往外公林仲元在南京暂居的寓所递送。

  林仲元此次长时间滞留南京,并非为了寻常生意,而是为家族寻找一个更硬实的靠山,他已经搭上南京守备勋臣之首、地位尊崇的魏国公府上的关系。

  第二天下午,林仲元便派人来接吴桥。

  马车穿过几条繁华的街道,驶入一条较为幽静的巷子,停在一处门脸不算特别张扬,但内里颇为精致宽敞的宅院前——这是林仲元为在南京活动方便而租赁的寓所。

  在外书房,吴桥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外公林仲元。

  老人年过花甲,鬓角斑白,但精神矍铄。

  “桥儿!你可算到了南京了!”林仲元见到外孙,很是高兴,挥手让奉茶的丫鬟退下,“快坐!让外公好好看看。听说你在琼州那边搞得风生水起,连州府的官儿们都对你客客气气?”消息显然已通过林家的渠道传了过来。

  吴桥恭敬行礼问安后,笑着在下首坐下:“外公谬赞了。孙儿不过是侥幸得了些海外奇技,在偏远之地勉强立足,混口饭吃罢了。诸多事宜,若无外公早年照拂和如今在背后的支持,断无可能。此番前来金陵,一是许久未见,特来探望外公;二也是有许多事情要向外公请教,仰仗外公的智慧。”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林仲元摆摆手,神色稍肃,“你做得不错,比许多守成之辈强多了。”

  吴桥心中了然,外公此番逗留南京这是在为家族进行至关重要的政治投资。

  他顺势接过话头:“孙儿此次前来,正想与外公商议,将吴、林两家的商业网络,继续向北推进。”

  “向北?”林仲元目光一闪,“你有何想法?”